溢油事故:因人類自私而死去的數億生命

2020-08-28 新民說iHuman

「沒有海洋,便沒有生命。沒有藍色,便沒有綠色。沒有海洋,就沒有我們。」

然而,我們的「藍色心臟」正在遭遇嚴峻的生態危機。

近日,日本「若潮」號貨船在模里西斯東南部海域擱淺,船身斷裂,大量燃油洩漏。

黑褐色的油汙迅速溢散,原本澄淨的海洋短短幾日就渾濁一片,發出刺鼻的氣味,在此生活的萬千生物流離失所。

這次嚴重的漏油事故再一次喚起人們對海洋環境保護的關注。

1989年5月,當「深海女王」西爾維婭·A.厄爾潛入曾經遭遇漏油事件的深海之中,所見之處滿是油汙,場景觸目驚心:

我滑過覆蓋浮油的海灘巨石,挖掘沾滿石油的沙子,勉強抓住油膩膩的螃蟹,望著泛出油光的海域,聽到小水獺的啼哭。

在厄爾的作品《深藍SOS:我們和海洋在一起》中,她以翔實的圖文資料和誠懇的語言為讀者呈現了現在海洋及海洋生物所面臨的危機和未來可能面對的悲慘命運,呼喚世人保護地球的藍色心臟——海洋,為人類的未來敲響了警世鐘。

願海洋不再「被黑」。

溢油危害

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梅爾曼集團開展的一項海洋網調查發現,「美國人認為引發海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但罪魁禍首是石油公司。事實上,81%的美國人認為溢油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確實,一旦溢油,便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問題。第一次溢油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一般說來,溢油足以喚起公眾的意識和憤怒。

20世紀70年代幾次大型溢油事故——「託利卡·尼翁號」(Torrey Canyon)溢油事故、「阿莫柯·卡迪茲號」(Amoco Cadiz)溢油事故、墨西哥「伊克斯託克-I 號」(Ixtoc I)油井井噴——促成一系列國家和國際法規的擬訂,這些法規旨在提高生產和運輸石油的條件。與此同時,全球存在數千件不太顯眼但潛在的小型溢油事件:不斷從船底漏出的汙油、街道排水溝流出的油汙以及船隻數百萬次的漏油和溢油。

公眾對溢油事件態度的關鍵轉變是在1989年4月,當時「埃克森·瓦爾迪茲號」(Exxon Valdez)油輪不幸撞上了阿拉斯加威廉王子灣的暗礁,在純淨的水域溢出了1 100萬加侖的阿拉斯加原油。比起隨後的溢油事故,「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油輪溢油是美國水域有史以來最大的汙染事故。在美國水域發生的汙染事故有:羅得島的「世界神童號」(World Prodigy)溢油事故、德拉瓦河的「裡維拉總統號」(Presidente Rivera)溢油事故、德克薩斯州加爾維斯頓灣的「瑞秋B號」(Rachel B)沿海拖帶駁船相撞事故、墨西哥灣的「百萬伯格號」(Mega Borg)溢油事故、發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商人號」(American Trader)溢油事故和隨後的「中遠釜山」(M/V Cosco Busan)溢油事故,以及1993年發生在坦帕灣大型但未命名的溢油事故。

1989年5月,我滑過覆蓋浮油的海灘巨石,挖掘沾滿石油的沙子,勉強抓住油膩膩的螃蟹,望著泛出油光的海域,聽到小水獺的啼哭。這些小水獺身上的石油已被清除,但在瓦爾迪茲它們滿身傷痕團抱在籠子裡,我試圖同召集來的儘可能多的科學支隊一起評估阿拉斯加溢油的現實情況。隨著駭人的受害者人數的持續增長,我試圖保持開放心態的努力大大受挫,隨之而來的是對人性的絕望。人性的冷漠導致了災難,人性的冷漠把一個本可能是小型的溢油事件放大成美國史上最大的溢油事故。

「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油輪事故引起人們對幾個關鍵問題的憤慨。在《科學》雜誌的一篇文章中,艾略特·馬歇爾闡述了其中一個問題:「1973年,石油公司從國會獲得許可,迅速鋪設從阿拉斯加北部海灣到瓦爾迪茲港口的管道。據了解,遠洋運輸是石油開採作業最危險的部分……科學家早已對威廉王子灣重大洩漏事故的潛在災害進行了預測,這一預言並沒有錯。」

事實證明,只有在約4%的溢油事故中,溢油在事發後第一個關鍵的三周內能得以回收。不確定由誰處理溢油事故以及缺少獲得授權的現場設備,導致在石油最集中、最容易回收的時候行動被推遲了。數小時內,溢油會流向數英裡的平靜海域;3周後,石油已蔓延至數百英裡外的阿拉斯加海灘,悶死或毒死數百隻海獺、數千隻海鳥,還有數十億因人類對溢油事故的冷漠而死的小動物。

審判「阿莫柯·卡迪茲號」輪船溢油事故的主審聯邦法官總結了許多針對該事件的看法:「事實是,我們永遠無法阻止溢油事故的發生……這是石油驅動文明要付出的代價,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車禍是汽車社會要付出的代價。」

但是這一次,溢油是石油商業的必然代價這一想法並沒有平息輿論。非常明顯,這是一場可以預防的事故,但是衍生的混亂後果卻令人非常憂慮。現場的救災準備非常不合規範,這給野生動物以及阿拉斯加帶來了毀滅性的後果。因此,我們必須採取強有力的監管措施,讓石油工業心生敬畏,乖乖遵守。「阿莫柯·卡迪茲號」溢油事故發生後,國會很快通過了1990年的《石油汙染法案》,法案中的安全規定嚴格要求油輪有雙殼結構。

監管措施對「溢油事故之母」不起作用,「溢油事故之母」這一稱號源於1991年石油被故意倒進波斯灣的惡性事件,其中倒入的石油是「埃克森·瓦爾迪茲」溢油量的45倍多。生態恐怖主義指的是伊拉克軍隊戰敗撤離時破壞科威特油井,薩達姆·海珊指揮士兵故意向波斯灣傾倒了5億加侖石油。隨之而來的是給整個波斯灣地區的人類和野生動物帶來的生態災難。從沙烏地阿拉伯到科威特,大部分溢油流到沙灘、暗礁、波斯灣上遊的溼地,人類和野生動物大規模患病或死亡。

1990年,當我接任成為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首席科學家時,我並未想過要核查這起最大的溢油事故,但接任後我便很快投入美國對這一生態恐怖主義事件的跟蹤評估工作中。在我1995年出版的《海變》(Sea Change)一書中,我試著讓讀者深刻體會到1億桶石油吞噬科威特的氣味、場景和感受,這個曾經美麗的科威特沙漠現在泛著黑色油光,很快成了蜻蜓、鳥類、蜥蜴、沙漠老鼠的地盤。

1991~1993年我多次在波斯灣一帶潛水,在知道這個海灣及其附近的土地永遠無法從近些年人類戰爭的蹂躪中恢復後,我對人類可怕的毀滅力量感到絕望。但看到綠芽從滿是黏膩黑油的沼澤中抽出時,我笑了;在燃燒的油井所透出的刺眼光亮中看到一群螞蟻在白色沙圈周圍忙碌,一點一點地重建自己的家園時,我笑了。生物學家、哲學家、螞蟻專家愛德華·威爾遜先生談到了他的擔憂,未來大自然可能會從人類的指縫中消逝。但是考慮到自然有強大的恢復能力,所以他更大的擔憂可能是人類會從自然的指縫中漸漸消逝。

深藍SOS:我們和海洋在一起

[美]西爾維婭·A.厄爾∣著 呂雅鑫 吳文智∣譯

新民說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年7月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從海洋一直以來對人類的恩賜、海洋生態目前面臨的現實問題,以及,截至此刻海洋保護一切已就緒這三個時間維度出發,回顧了大海對人類從古至今無私的眷顧、闡述如今海洋面臨的種種因人類的貪婪與無知造成的仍可逆甚而不可逆的問題,繼而提出一系列從人人可上手的細微環保舉動,乃至國家政策規模的科學性補救方案。

相關焦點

  • 中國進口石油90%依賴海上運輸 特大溢油事故險情不斷
    主要是船舶與石油設施相互撞擊,包括船與海洋石油設施相撞,或油輪與海洋其他船舶、海洋設施相撞所造成的海上溢油。如1989年3月24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附近海域觸礁的油輪「埃克森瓦爾迪茨」號,造成3.4萬噸原油流入威廉王子灣。二是海上石油開採過程中鑽塔或者油井因爆炸或其他原因沉入海底,造成大量石油洩漏。
  • 海洋局發渤海溢油事故調查結論:康菲違規開發
    本報訊(記者鄧杭 張豔)昨天,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聯合調查組公布了事故原因調查結論,認定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系一起重大海洋溢油汙染的責任事故,原因在於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違規作業,以及出現事故隱患徵兆沒有有效處置,導致汙染海洋面積達6200平方公裡。
  • 桑吉號事故再反思③|中國距一套完善的溢油應急機制還有多遠
    假設航運技術(船舶構造、導航技術、管理理念、法律法規等)在近些年來沒有大的變化,那麼航運給中國帶來的溢油應急的風險註定在逐漸加大。中國的海上船舶溢油事故應急處理體系與龐大的進口量是否匹配?一旦事故發生,依靠什麼樣的機制進行應急、誰來應急?國際溢油應急行業提供了哪些有益經驗、中國在應急指揮體系上還有哪些尚待彌補的空缺?
  • 調查組專家解讀渤海溢油事故原因調查結論
    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聯合調查組專家解讀事故原因調查結論  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聯合調查組11日公布了事故原因調查結論,對此,事故聯合調查組有關專家就責任認定、油田開採技術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人類為什麼無法永生?科學家:基因的自私,不在乎個體的死亡!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過去46億年的時間了,在這漫長的46億年的時間長河中,誕生出很多複雜多樣化的生命,人類不過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但是很顯然,縱觀地球發展始終,卻都並沒有出現過永生的生命,而人類也無法永生,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人類為什麼無法永生?科學家:基因的自私,不在乎個體的死亡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過去46億年的時間了,在這漫長的46億年的時間長河中,誕生出很多複雜多樣化的生命,人類不過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但是很顯然,縱觀地球發展始終,卻都並沒有出現過永生的生命,而人類也無法永生,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寧波材料所親油疏水溢油應急材料實現產業化
    據統計,無重大漏油事件發生時,大型港口每年船舶壓艙水、船舶洗艙水、機艙含油汙水等排放量數萬噸。這些含油汙水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傳統的溢油應急清理方法主要包括圍油欄、吸附材料、撇油器機械法回收、溢油分散劑、微生物等。這些方法存在諸多缺點:吸附材料吸油的同時也吸水,油的回收較為困難;對油汙處理速度較慢,效率較低;殘留的薄油層分散到水裡,形成乳化油,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
  • 複製錯誤和自私基因,什麼是生命的本質?
    《孟德爾妖:基因簡史》內容簡介從細胞生物到人類,跨過 40 億年的歲月,是何種力量在主宰著生命進化的腳步?人類 DNA 由 66 億個字母組成,複雜如斯,是否已經抵達進化之力的天花板?基因編輯能否使人類變得更複雜、更智慧?
  • 自私的基因-人類自私的科學解釋
    《自私的基因》 理察道金斯 著本書從進化論出發,說明人類的一些自私的心態跟行為源自人類的基因需要生存和延續,因而導致了人類具有自私的本性。在這本書裡,道金斯從遺傳學、生物行為和生態學等方面,向我們闡述一個基本觀點,人的本能註定了我們會自私自利,就連那些看似無私的舉動,其實都摻雜著自私的動機。
  • 海洋局:溢油事件對環境造成汙染損害 已立案調查
    國家海洋局昨日通報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初步調查顯示,本次溢油汙染主要集中在該油田周邊海域和西北部海域,其中劣四類海水面積為840平方公裡,單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積158平方公裡。作業者康菲公司負全責。溢油已基本被控制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說,此次溢油事件涉及的是蓬萊19-3油田的B平臺和C平臺。
  • 我國海洋狀況年度公報:溢油等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同時,赤潮災害多發,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嚴重,海洋溢油等突發性事件環境風險加劇。    去年我國管轄海域環境狀況總體較好    為全面掌握我國管轄海域環境狀況,2011年,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共完成了全海域約8000個站位的監測工作,獲得各類海洋環境監測數據240餘萬個。
  • 自私是生命的本性,在這個上
    這也是蜜蜂自私的基因。這樣,人類舐犢的本質不是「愛」,而是基因指示生物體的繁殖行為。只有人類才能抵抗自私的基因「暴政」雖然自私和背叛是我們的天性,但無私和忠誠卻是我們的選擇,只有人類才能抵抗自私基因的「暴政」,因為我們的東西比動植物要多。
  • 海上溢油怎麼辦?這塊「海綿」能幫忙
    如今海上溢油事故頻繁發生,溢油發生後對海洋環境會產生巨大的危害近日,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公布了一種新材料,它可以吸收相當於其自身重量90倍的溢油,然後像海綿一樣把溢油擠出再二次利用。6303297.html report 1082   如今海上溢油事故頻繁發生
  • 海洋局發布調查結論:康菲溢油認定系責任事故
    新華社發  本報訊 (記者馬力)昨天,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聯合調查組公布了事故原因調查結論: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在蓬萊19-3油田生產作業過程中違反總體開發方案,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缺失,明顯出現事故徵兆後,沒有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由此導致一起造成重大海洋溢油汙染的責任事故。
  • 人類是自私的,因為擁有著自私的基因,但這又並非是不可超越的
    基因的自私是為了實現一個小目標,這個小目標就是為了能夠實現生存和繁衍。生存是一個生命體最基本的需求,而繁衍則是生命延續的必要手段,而這兩點就是基因的核心,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基因會驅使我們做出一系列自私的舉動。人類真的只是自私,而不存在無私嗎?要舉出反例似乎十分容易,比如偉大的母愛,看起來就是無私的。但是請回頭看一看我們剛才所說的小目標,繁衍。
  • 《自私的基因》讀書感
    儘管這種可能性看起來非常之小,然而如果把它放在宇宙尺度的數億年間來看待,就幾乎必然會發生。而一旦第一個複製因子誕生,演化就進入了破局點。我們可以把複製因子當作模板,把它想像為由一條複雜的鏈構成的大分子,鏈本身是由各種類型的起構件作用的分子組成的。
  • 觀點|《自私的基因》:人類不過是基因生存的機器
    人類是什麼?「我們(人類)不過是基因生存的機器。」——《自私的基因》現今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原始地球其實是一鍋「大湯」。儘管我們仍然無法確切得知在生命出現以前這鍋湯裡面究竟有什麼材料,但有限的證據表明,那裡面很可能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等物質。
  • 自私的基因,危險的模因,人類真的存在「自由意識」嗎?
    筆者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人類掌握虛構故事的能力是源於一次偶然的基因突變,那麼是不是人類能走到今天生物鏈的最頂端也都是有基因一步步牽引著完成的呢?還是人類認知革命之後擁有了思想力,於是便可以跳脫基因的掌控,有了發揮的餘地?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另一本非常有名的書《自私的基因》。
  • 自私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嗎?|《自私的基因》
    英國動物學家道金斯的作品《自私的基因》,就是一部從遺傳學的角度來探討物種進化的生物學著作。針對動物進化的問題,道金斯認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個體或種群,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並把我們人類及其他所有動物都描述成是我們的基因創造的機器。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歸結為基因的自私行為,即為了更好地複製,傳播。所有的利他行為,也僅僅是自私目的下的有限利他行為。
  • 近代最著名的滅絕鳥類,數量曾多達50億隻,因人類捕食而滅絕
    在北美曾生活過這樣一種鳥類,它們喜歡結伴旅行,每個秋季,這些數量多達50億隻的鳥類會成群結隊地從北美洲的東北部向南部遷徙,它們最終的目的地有三個:美國的佛羅裡達、路易斯安那以及墨西哥的東南部。曾有見過旅鴿遷徙的鳥類學家斷言:「旅鴿,是絕不會被人類消滅的!」群居生活確實曾讓旅鴿避免了很多的災難,但很可惜的是,它們這次遇到了人類,旅鴿的生存寶典變成了它們的死亡之書。17世紀,擁有先進技術的歐洲人來到了北美大陸,許多的生物成為了這些開荒者們的食物,旅鴿就是其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