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藥物相互作用表,果斷收藏!

2020-12-05 參考消息

  常用抗菌藥物相互作用表,排版整理後方便大家在微信中收藏瀏覽!歡迎補充!

  來源:藥圈(微信號:wwwyaoqnet)

  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類別 配伍藥物 相互作用結果
不耐酶青黴素或不耐酶頭孢菌素 酶抑制劑、克拉維酸或青黴烷碸(三唑巴坦) 防止抗菌藥物被β-內醯胺酶破壞,增強抗菌作用
主要經腎小管排洩的β-內醯胺類 丙磺舒、保泰松、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磺胺藥、硫氧唑酮 通過減少β-內醯胺類藥物在腎小管排洩,使血藥濃度和腦脊液藥物濃度提高
蛋白結合率高的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 蛋白結合率高的非甾體抗炎劑 通過蛋白結合競爭可使游離抗菌藥物的濃度增高
頭孢噻啶、頭孢噻吩等第一代頭孢菌素 氨基糖苷類、髓袢利尿劑、多肽抗菌藥物(多粘菌素、萬古黴素、捲曲黴素、桿菌肽等) 增加腎毒性
氨基青黴素類、具甲基四氮唑的頭孢菌素和拉氧頭孢 尿酸抑制劑(別嘌醇)、乙醇(應用頭孢菌素類後飲酒)、口服抗凝血藥、阿司匹林 增加皮疹發生率;出現戒酒硫樣反應;增加出血危險性(由於低凝血酶原血症);防止此類頭孢菌素引起的出血反應
廣譜青黴素 口服避孕藥、雌激素、β-阻滯劑 通過青黴素清除能阻礙避孕藥失活的腸道細菌,使避孕藥失效;刺激雌激素代謝或減少腸肝循環,降效;減少β-阻滯劑在腸道吸收
β-內醯胺類 氨基糖苷類(尤其是慶大黴素、妥布黴素) 兩者在同一容器內滴注或注射,前者可使後者失活;在腎功能減退、血藥濃度高、半衰期長時在人體內也可發生此現象
β-內醯胺類 氯黴素、四環素、林可黴素、磺胺類 拮抗作用
其它β-內醯胺類(亞胺培南/西司他丁) 三代頭孢或廣譜青黴素 可出現拮抗、由於前藥誘導細菌產生β-內醯胺酶、使後藥抗菌活性降低
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 紅黴素、四環素、兩性黴素B、血管活性藥(間羥胺、去甲腎上腺素等)、苯妥英鈉、鹽酸羥嗪、氯丙嗪、異丙嗪、B族維生素、維生素C β-內醯胺類靜脈輸液中加入後類藥物時將出現混濁
青黴素 能量合劑、碳酸氫鈉、氨茶鹼、肝素、穀氨酸、精氨酸 在同一容器內靜滴有配伍禁忌(減弱抗菌藥物活性或出現混濁變色)
氨苄西林 氯黴素琥珀酸鈉、水解蛋白、氯化鈣、葡萄糖酸鈣、右旋糖酐、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鹽 在同一容器內聯合靜脈滴注有配伍禁忌

  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類別 配伍藥物 相互作用結果
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 尿鹼化劑 後者可增強前者治療尿路感染的效果
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 頭孢噻吩、頭孢唑林、甲氧西林、 加重腎毒性
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 萬古黴素、多粘菌素類、兩性黴素B、甲氧氟烷 加重耳毒性
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 (去甲)萬古黴素、利尿劑、高劑量阿司匹林 加重耳毒性
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 揮發性麻醉劑、箭毒、高劑量鎂鹽、普魯卡因胺 加強神經肌肉接頭的阻滯作用,可出現肌肉麻痺、呼吸抑制等
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 維生素C 酸化尿中的氨基糖苷類,抗菌作用減弱
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 乘暈寧、苯海拉明 可能掩蓋前藥耳毒性症狀,不易及時發覺
新黴素 (口服) 口服避孕藥

  可能導致避孕藥失敗,並增加出血發生率

  氯黴素

抗菌藥物類別 配伍藥物 相互作用結果
氯黴素 利福平 由於利福平對氯黴素代謝酶的誘導,而降低氯黴素在血和腦脊液中的濃度
氯黴素 磺胺藥 增加對造血系統的毒性
氯黴素 磺脲降糖藥(氯磺丙脲)、苯妥英鈉、口服抗凝劑、巴比妥類 通過氯黴素抑酶作用,使配伍藥物血濃度增高,半衰期延長,作用加強、毒副反應增加
氯黴素 出現雙硫醒樣反應
氯黴素 對乙醯氨基酚 通過代謝競爭,氯黴素加重對乙醯氨基酚的毒性;氯黴素血清半衰期延長
氯黴素 烷化抗癌藥 相互增加毒性;通過對活性代謝產物的抑制而降低環磷醯胺的作用
氯黴素 氨基比林、非甾體抗炎藥 相互增加對造血系統的毒性
氯黴素 H1拮抗劑 使H1拮抗劑濃度升高,導致QT延長,在推薦劑量下,發生室性心率失常的危險增加,如室性心纖顫,室性心動過速
氯黴素 環磷醯胺 抑制後藥在肝中轉化
氯黴素 鐵劑,維生素B12 降低後藥的作用

  大環內酯類

抗菌藥物類別 配伍藥物 相互作用結果
大環內酯類 鹼性藥 調整尿PH而加強大環內酯類抗菌活性
大環內酯類 雌性激素、避孕藥 增加肝毒性(膽汁淤積)
大環內酯類

  (尤其三乙醯竹桃黴素、紅黴素、甲紅黴素等)

卡馬西平、茶鹼、苯茚胺、苯妥英鈉、口服抗凝藥、地高辛、腎上腺皮質激素、巴比妥類、H1拮抗劑、異煙肼、甲硝唑 由於抑制後藥代謝,使其血藥濃度升高,出現相應毒副反應
大環內酯類

  (尤其三乙醯竹桃黴素、紅黴素、甲紅黴素等)

林可黴素、克林黴素、氯黴素 拮抗作用,相互降效

  四環素類

抗菌藥物類別 配伍藥物 相互作用結果
四環素類 尿酸化劑 增加抗菌作用
四環素類 含二價、三價陽離子口服藥(鋁、鈣、鎂、鉍等抗酸劑)、鐵製劑、抗膽鹼藥 通過整合作用或其他機制、影響四環素類吸收
四環素類 口服抗凝劑 加強抗凝作用(腸道細菌合成維生素K減少),引起出血
四環素類 胰島素 可增加胰島素的作用
四環素類 茶鹼、苯妥類、巴比妥類 因具有酶抑制作用,可引起後者血藥濃度升高,而產生各種相應的毒性反應
四環素類 利尿藥、醯胺咪嗪、巴比妥類、苯妥英類 因後者的酶誘導作用,使四環素類抗菌活性降低
四環素類 地高辛、甲氧氟烷 可影響後者的毒性及四環素類腎毒性
多西環素、米諾環素 苯妥英鈉、卡馬西平、苯巴比妥 通過誘導酶作用,降低前者的半衰期;與苯巴比妥合用可發生中樞神經系統抑制

  多粘菌素類

抗菌藥物類別 配伍藥物 相互作用結果
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 尿酸化劑 增強抗菌活性
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 頭孢噻啶、甲氧西林、氨基糖苷類 增加對腎臟毒性
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 箭毒等肌肉鬆弛劑及其它腎毒性藥物 增強神經肌肉接頭的阻滯作用,引起呼吸肌麻痺

  抗結核藥

抗菌藥物類別 配伍藥物 相互作用結果
利福平 喹諾酮類 增強對腸桿菌科細菌、不動桿菌屬的抗菌活性
利福平 兩性黴素B、氟胞嘧啶、酮康唑等吡咯類藥物 體外及動物實驗增強對深部真菌的抗菌作用
利福平 甲氧苄啶 出現體外拮抗作用
利福平 酮康唑、氯黴素、口服降糖藥、腎上腺皮質激素、洋地黃、甲基多巴、奎尼丁、安妥明、茶鹼、三環類抗抑鬱藥等 通過誘導酶作用降低配伍藥物的血濃度,減弱其藥理活性
利福平 口服避孕藥 月經周期紊亂,避孕失敗
利福平 巴比妥類 降低利福平的血濃度
利福平 環孢素 降低環孢素血濃度
利福平 丙磺舒 通過肝細胞膜受體的競爭,延長利福平血清半衰期,提高利福平血濃度,增加其毒性
異煙肼
異煙肼 利福平、吡嗪醯胺 增加肝毒性反應
異煙肼 胃抗酸藥 減少和延遲異煙肼在胃腸道的吸收
異煙肼 苯妥英鈉 異煙肼抑制苯妥英鈉的代謝性生物轉化;使血藥濃度增高則出現毒性反應
異煙肼 卡馬西平 異煙肼的肝毒性和卡馬西平的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均增加
異煙肼 雙硫侖(戒酒硫) 易出現精神反應、共濟失調等
異煙肼 口服抗凝劑 有出血危險
異煙肼 樞興奮劑 增加抽搐危險
異煙肼 腎上腺皮質激素 降低異煙肼血藥濃度,在慢性乙醯化者中,加速異煙肼乙醯化和腎排洩。
異煙肼 酒精 肝內代謝增加,異煙肼作用下降
異煙肼 苯妥英鈉 抑制藥酶,使苯妥英鈉毒性增加
異煙肼 酮康唑、咪康唑 使後者血藥濃度下降
乙胺丁醇 戒酒硫、乙硫異煙胺 促進視N尖,增加副作用
對氨基水楊酸 丙磺舒 增加PAS的毒性
對氨基水楊酸 抗凝劑 增加後者活性,有中毒危險
對氨基水楊酸 利福平 減少後者吸收、降效
對氨基水楊酸 異煙肼 減少肝內乙醯化作用,增強效果

  (去甲)萬古黴素

抗菌藥物類別 配伍藥物 相互作用結果
(去甲)萬古黴素 髓袢利尿劑、腎毒性或耳毒性藥物 增加耳、腎毒性

  甲硝唑

抗菌藥物類別 配伍藥物 相互作用結果
甲硝唑 氯黴素 增加對造血系統毒性
甲硝唑 乙醇 雙硫醒樣反應、急性精神病、意識模糊等
甲硝唑 口服抗凝劑 增強抗凝作用,引起出血
甲硝唑 苯巴比妥及其他酶誘導劑 縮短甲硝唑血清半衰期
甲硝唑 西咪替丁、苯妥英鈉 延長甲硝唑血清半衰期,提高其血濃度,可增加神經毒性;苯妥英排洩減慢

  呋喃類

抗菌藥物類別 配伍藥物 相互作用結果
呋喃妥因 尿酸化劑 增強抗菌作用,但呋喃妥因尿排洩量減少
呋喃妥因 尿鹼化劑 增多尿中排洩,但對抗菌活性不利
呋喃妥因 阿司匹林、硫氮唑酮 通過腎小管分泌競爭,減少呋喃妥因尿中排洩
呋喃妥因 喹諾酮類 常有拮抗作用(變形桿菌屬、克雷伯菌屬)
呋喃唑酮 苯丙胺 前藥抑制單胺氧化酶,合用可導致高血壓現象

  喹諾酮類

抗菌藥物類別 配伍藥物 相互作用結果
喹諾酮類 尿鹼化劑、抗膽鹼藥、H2受體阻滯劑 降低胃液酸度,某些喹諾酮類吸收減少,抗菌作用減弱
喹諾酮類 含鎂、鋁的抗酸劑、鐵鹽 可通過螯合作用,影響喹諾酮類自胃腸道吸收
喹諾酮類 利福平、氯黴素 後藥可使喹諾酮類藥物作用降低,使奈啶酸和氟哌酸作用完全消失,使氟嗪酸和環丙沙星的作用部分抵消
喹諾酮類 口服抗凝劑 因競爭血漿蛋白結合點使抗凝作用增強
喹諾酮類 苯妥英鈉 通過抑制肝藥酶,使苯妥英血藥濃度升高,毒性增加
依諾沙星、環丙沙星 茶鹼類、咖啡因 提高後者的濃度、有癲癇發作危險

  磺胺藥

抗菌藥物類別 配伍藥物 相互作用結果
磺胺藥 β-內醯胺類 通過腎小管分泌競爭,減少β-內醯胺類排洩
磺胺藥 尿液鹼化劑 增加尿中溶解度
磺胺藥 苯妥英鈉、巴比妥類、甲氨喋呤 增加各種後藥的血濃度和毒性,如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等;中樞抑制;骨髓抑制等
磺胺藥 抗酸劑 增加磺胺藥在胃腸道的吸收
磺胺藥 環孢素 降低環孢素血濃度
SMZ TMP 長期合用有導致葉酸缺乏危險
蛋白結合高的磺胺藥(尤其是磺胺苯吡唑) 口服抗凝劑 增加出血危險,通過蛋白結合競爭抑制
同上 口服降糖藥 低血糖反應增加,兩種配伍藥的生物轉化

  抗真菌藥

抗菌藥物類別 配伍藥物 相互作用結果
兩性黴素B 洋地黃 由於兩性黴素B所致的低血鉀,增加洋地黃毒性
兩性黴素B 箭毒類藥物 易出現神經肌肉接頭阻滯,導致呼吸麻痺
兩性黴素B 糖皮質激素 易出現低血鉀症
兩性黴素B 噻嗪類利尿劑 增加低血鉀作用和腎毒性
兩性黴素B 環孢素 增加腎毒性
兩性黴素B 四環素類、抗組胺藥、青黴素鉀或鈉、VitC、生理鹽水 可能發生沉澱,不可在同一容器內給藥
黃黴素 口服抗凝藥 誘導肝藥酶,使抗凝作用減弱
伊曲康唑(咪唑類) 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利福平 後者為藥酶誘導劑,使伊曲康唑血藥濃度降低
酮康唑 (咪唑類) 胃酸化劑 可增加酮康唑在胃腸道的吸收
酮康唑 (咪唑類) 腎上腺皮質激素 防止腎上腺功能減退
酮康唑 (咪唑類) H2受體抑制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抗酸劑、抗膽鹼藥 配伍藥物抑制酮康唑在腸胃道的吸收
酮康唑 (咪唑類) 環孢素 增加肌酸血症,增加環孢素血濃度、並可能使腎毒性發生的危險性增加
酮康唑 (咪唑類) 灰黃黴素 增加肝毒性
酮康唑 (咪唑類) H1受體拮抗劑(西沙比利、阿司咪唑、特非拉丁) 酮康唑與伊曲康唑均能抑制西沙比利與H1受體拮抗劑的代謝,使其血藥濃度升高,使QT延長,在常用劑量下發生室性心率過速或纖顫等

  投稿郵箱:yxjlcyx@yxj.org.cn

  投稿請註明:醫院+科室+姓名

  要求:原創;拒絕一稿多投

  業務合作:021-58545118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17張表,看懂七大降糖藥的相互作用!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內分泌頻道」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全面解析降糖藥物的藥物相互作用問題,乾貨滿滿,值得收藏!
  • 常用抗菌藥物相互作用(表格版)
    抗菌藥物類別配伍藥物相互作用結果不耐酶青黴素或不耐酶頭孢菌素酶抑制劑、克拉維酸或青黴烷碸(三唑巴坦)防止抗菌藥物被β-內醯胺酶破壞,增強抗菌作用主要經腎小管排洩的β-內醯胺類丙磺舒、保泰松、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磺胺藥、硫氧唑酮通過減少β-內醯胺類藥物在腎小管排洩,使血藥濃度和腦脊液藥物濃度提高蛋白結合率高的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蛋白結合率高的非甾體抗炎劑通過蛋白結合競爭可使游離抗菌藥物的濃度增高頭孢噻啶
  • ——抗菌藥物使用現狀及新型抗菌藥物展望
    我們正採取多項行動減少抗菌藥物耐藥性,但還需要加大投入,持續開發新的抗菌藥物。」我國是抗菌藥物使用大國,在臨床感染治療中,同樣面臨著原有抗菌藥物有效性下降的現狀,急需開發新型抗菌藥物來對抗耐藥菌。為什麼迫切需要新型抗菌藥物?王明貴教授:目前常用的抗菌藥物有β-內醯胺類、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氨基糖苷類、糖肽類、噁唑烷酮類、四環素類、磺胺類等,還有林可黴素類、醯胺醇類等。
  • 七大類降糖藥的藥物相互作用匯總(收藏)
    由此可見,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併其他疾病,在合併用藥時,難免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那麼,對於臨床上常用的7大類降糖藥,了解不同藥物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和處理方法,對於我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此外,阿卡波糖與胰酶製劑聯用可能會導致阿卡波糖的作用降低。 表3:阿卡波糖的藥物相互作用
  • 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匯總(收藏)!
    作者:Gcplive來源:藥評中心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
  • 七大類降糖藥|藥物相互作用匯總(收藏)
    2個月後,患者突發嚴重房顫而入急診。經查,患者血漿中地高辛濃度為0.27ng/ml(有效血藥濃度為0.8~2.0ng/ml)。停用阿卡波糖後,地高辛血藥濃度升至1.8ng/ml。當再次使用阿卡波糖後,地高辛血藥濃度再次下降,確定為地高辛和阿卡波糖之間的相互作用。 女性患者,83歲,因自感不適2周就診。
  • 合理用藥|七大類降糖藥的藥物相互作用匯總(收藏)
    由此可見,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併其他疾病,在合併用藥時,難免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那麼,對於臨床上常用的7大類降糖藥,了解不同藥物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和處理方法,對於我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此外,阿卡波糖與胰酶製劑聯用可能會導致阿卡波糖的作用降低。 表3:阿卡波糖的藥物相互作用
  • 一類臨床常用含金屬抗菌藥物可有效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香港大學Nature子刊:一類臨床常用含金屬抗菌藥物可有效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註: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港大新聞 [1]香港大學(港大)理學院化學系葉志成範港喜基金教授(生物無機化學)孫紅哲,以及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袁國勇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類已作廣泛臨床應用的含金屬抗菌藥物,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 收藏!十大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匯總!
    作者:Gcplive來源:藥評中心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
  • 【推薦】革蘭陽性需氧和兼性厭氧桿菌抗菌藥物選擇
    抗菌藥物的選擇原則見表14-9-。表14-9-  抗菌藥物的選擇抗菌藥物的選擇依據,見表14-11-。表14-11-   抗菌藥物的選擇依據折點判斷標準見CLSI M24-A2 Table 9.抗菌藥物的選擇依據,見表14-13-。表14-13-   抗菌藥物的選擇依據
  • 一文理清:各類抗菌藥物特點及選用|抗生素認識周
    抗菌治療是臨床上最常使用的療法之一。然而,面對種類繁多、適應證、作用機理及副作用各異的抗菌藥物,要熟習其特點並做到合理選用,並非易事。其又可分為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非典型 β 內醯胺類和 β 內醯胺酶抑制劑等亞類(表 1)。因其對革蘭陽性(G+)、革蘭陰性(G-)菌及部分厭氧菌都有抗菌作用,且抗菌活性強、毒副反應低、適應證廣,所以臨床較為常用。
  • 膽道外科抗菌藥物規範化應用推薦|指南共識
    《膽道外科抗菌藥物規範化應用專家共識(2019版)》針對我國膽道感染特點,採用問題導向的方式,對膽道外科感染分級、標本檢驗規範、抗菌藥物使用、停藥指徵、耐藥菌感染及特殊情況下的藥物使用策略等問題提出了推薦意見,指導臨床準確判斷膽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制定規範的抗菌藥物使用方案。
  • 各類抗菌藥物的適應證和注意事項
    抗菌作用較青黴素 G 為差,適用於敏感革蘭陽性球菌引起的輕症感染。2. 耐青黴素酶青黴素類:本類藥物抗菌譜與青黴素 G 相仿,但抗菌作用較差,對青黴素酶穩定;因產酶而對青黴素耐藥的葡萄球菌對本類藥物敏感,但甲氧西林耐藥葡萄球菌對本類藥物耐藥。主要適用於產青黴素酶的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如血流感染、心內膜炎、肺炎、腦膜炎、骨髓炎、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等。
  • 十大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匯總,值得收藏!
    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目前,抗菌藥物幾百種,使用過程中至少要記住以下常見的或嚴重的不良反應。
  • 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家共識和扣分細則
    [3]部分地區厄他培南在抗菌藥物分級管理目錄中屬於限制使用級,遇此情況無需進行第五部分評價。1.本評價細則是為評價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合理性提供參考,供專檔管理和督導檢查時使用。2.所指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包括以下品種: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3.評價表中權重分數高的部分僅代表管理側重點,並不代表在臨床應用中權重分數低的部分不重要。
  • 【乾貨】11張汙水處理常用水泵原理動態圖,果斷收藏!
    【乾貨】11張汙水處理常用水泵原理動態圖,果斷收藏!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近年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引起各界關注,汙水處理受到各行業重視,本文盤點12張汙水處理常用水泵原理動態圖,內容如下:                                                    1、離心泵
  • 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家共識和扣分細則|碳青黴烯類|內生...
    4.評價表分為5部分:適應證、品種選擇、給藥方案、病原學及療效評估、會診權限。5.每張錶針對1個病例進行評價,如病例中使用1個以上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時,進行總體評價。根據不合理情況,予以扣分。6.評價表共100分,實行扣分制,扣完為止,最低0分。近年來,我國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在臨床應用中出現了一些不合理現象,部分細菌對其耐藥性呈明顯上升趨勢。經相關領域專家多次研究論證,對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達成以下共識。
  • 「氨氯地平+辛伐他汀=橫紋肌溶解風險」,藥物相互作用不容忽視
    這是一個典型的氨氯地平和辛伐他汀相互作用所致的不良事件。其根源在於,辛伐他汀在體內依賴細胞色素P450酶中的CYP3A4代謝,氨氯地平能夠抑制CYP3A4而減慢辛伐他汀的代謝,導致辛伐他汀血藥濃度升高,增加了肌病(肌痛、肌炎,甚至橫紋肌溶解症)的發生風險。
  • 專業人員必看:藥物的相互作用
    作者:何國權審核:伍俊妍單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來源:逸仙藥學V
  • 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家共識解讀
    近年來,我國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在臨床應用中出現了一些不合理現象,部分細菌對其耐藥性呈明顯上升趨勢。為此,2018年9月21日我國醫政醫管局發布《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家共識》(以下簡稱為「共識」)。共識中指出,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臨床使用量逐年上升,其主要原因在於:1.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