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學再認識:新的生物分類法!

2021-01-15 生命科學前沿


[題記]隨著人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打破紀錄大小的病毒,不少科學家呼籲對地球上生命重新進行分類。


感染巨型「媽媽病毒」(「咪咪病毒」的一種)的病毒噬菌體示意圖。


進化理論的第一次提出,是根據對動物和植物的視覺觀察結果建立的。後來,19世紀下半葉,現代光學顯微鏡的發明幫助科學家們開始系統地探索以前不能觀察到的微生物世界,並使得人們重新思考生命世界的分類。


在20世紀70年代,根據對這些生物體內核糖體基因的分析,人們將生命世界分類為三個生物分類範疇:真核生物、細菌和古細菌。儘管那個時候已經可以使用電子顯微鏡來觀察病毒了,但是它們並沒有包括在生命樹之中,因為沒有檢測到它們體內包含核糖體基因,它們經常被用於系譜遺傳學分析。1935年,通過對菸草鑲嵌病毒的晶體學觀察,人們認為病毒大部分只是一些非生命的生物分子。經過晶體學研究,發現了病毒具有生物學特徵如具有感染細胞的能力,於是有人提出了病毒不是真正的生命體。


但是,近來人們發現大量的巨型病毒物種,它們的大小及其基因組大小都可以與許多微生物不相上下,這給傳統的觀點提出了巨大的挑戰。2003年,學者們宣布發現了一種「咪咪病毒」,實際上它是一種阿米巴寄生蟲,多年來研究人員們認為它只是一種細菌。這種病毒直徑0.4微米(μm),基因組包含1.2百萬鹼基對,這就顛覆了傳統的學術理論:病毒大小不會超過0.2微米。從那時起,人們發現了大量令人大吃一驚的巨大病毒,最近發現的是於2013年7月發現的阿米巴體內的兩種潘多拉病毒。這兩種病毒的基因組大小分別為1.9百萬鹼基和2.5百萬鹼基,已經有15年多的時間,它們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感染阿米巴的寄生類真核生物,其實它是一種病毒,也就是一種原核生物。隨著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明,研究人員們正在開始認識到大多數生物體事實上是包含由來自於許多不同來源生物的基因組成的嵌合體,這些來源生物體包括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如病毒,這就使我們重新思考進化問題,尤其是在宏觀和微觀世界之間基因流動的進化問題。例如,基因組學分析已經提示,真核生物是細菌和古細菌之間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這種背景下,病毒越來越廣泛地被認為是遺傳材料穿梭般來回移動形成的,元基因組學研究提示,地球上數十億的病毒含有的遺傳信息比其它生命世界的信息加起來還要多。這些研究指出,在生命進化史上,病毒的重要性,可以與地球上所有其它生物加起來的重要性等量齊觀。


病毒性寄生生物


基於對新發現的巨型病毒大小的發現,我們毫不奇怪地認為,它們可能是來源於感染巨型病毒的寄生性病毒形成的。2006年,人們用電子顯微鏡發現了一種新的咪咪病毒株系:媽媽病毒。在這些圖像中,人們看到了一種微小的病毒正在感染巨大病毒體。科學家們將這些新的病毒感染性病毒稱為病毒噬菌體,與之對應的術語是細菌噬菌體,用來描述那些感染細菌的病毒。


這種媽媽病毒的衛星病毒在它的阿米巴宿主體內利用各種分子構件像「病毒工廠」一樣不斷繁殖。對這種18kb的衛星病毒基因組的分析證明,與它的病毒宿主一樣,它還可以從不同的宿主中吞噬基因材料形成新的基因。其他研究人員還在一些巨型病毒內發現了病毒噬菌體,這些巨型病毒有如克羅氏病毒(CroV)和單藻感染巨大DNA病毒(又稱藻DNA病毒)。這些病毒內病毒噬菌體的存在似乎可以抑制巨型病毒的生長,從而規避了巨型病毒對宿主細胞的殺滅作用。同樣的例子見於細菌噬菌體,它們經常可以介導有關細菌寄生於真核生物宿主內,產生吞噬效應。因此,與其它病毒一樣,病毒噬菌體可以在物種間動力學和整個生態學系統中起到關鍵的作用。


並且,病毒噬菌體並不是巨型病毒內唯一的寄生生物。人們還發現了一種寄生性元件稱為「轉座病毒朊」。轉座病毒朊具有轉座子的特性,這些在細菌體內觀察到的自私跳躍基因在巨型病毒的病毒工廠中多倍複製達數百萬個拷貝。這種轉座病毒朊可以跳躍進入病毒噬菌體或巨型病毒的基因組內,在其阿米巴宿主體內大量繁殖。這些基因穿越寄生生物使得巨型病毒成為一種多樣性的溫床。這些病毒噬菌體、轉座病毒朊和發現已久的自我剪切內含子可以恰如其份地定義為巨型病毒的「移動生物組」,在病毒之間轉移基因中起到關鍵作用。


儘管事實上這些病毒利用相同的遺傳密碼卻能產生多樣化的生命體,科學界長期以來將它們分類為僅僅是生物分子的集合物件。一些科學家武斷地將病毒大小的上限設定為0.2 μm,將其本質設定為寄生蟲,因此,他們將這些巨型病毒分類為低等生物世界。21世紀早期,這種想法開始發生了改變,因為人們鑑定出了一種生存於阿米巴體內的未知病毒。它有一些細菌和古細菌那麼大,可以直接在光學顯微鏡下進行觀察,這正符合了巴斯德最初提出的「微生物」的定義。但是,一些科學家將其命名為「咪咪病毒」,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它就是一種小型阿米巴生命體,實際上是一種小型化、拼裝起來的混雜微生物。


1992年,研究人員首次注意到了咪咪病毒的存在,但是根據它在光學顯微鏡下的觀察結果,多年以來它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細胞內細菌而已。後來,人們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繪製出了它的超微結構,並於2004年完成了其基因組序列的測定,從而證明了它事實上是一些病毒性生命體。咪咪病毒沒有核糖體基因,但是它的基因組中包含了超過1200個基因,是當時已知的任何病毒基因組的三倍之多。它的基因組比許多細菌和古細菌的基因組大得多,有一些真核基因組那麼大。咪咪病毒不是一種尋常的病毒。


與大多數其它病毒不一樣,咪咪病毒所攜帶的基因在複製過程中編碼表達著翻譯機器。它的基因編碼表達所謂的「病毒工廠」,也就是低等核糖體轉錄-翻譯系統,將咪咪病毒的基因組片斷序列大量拷貝出來,拼裝成為病毒性子代。這種系統從病毒宿主中收集核苷酸,吸乾阿米巴自己的細胞核DNA,將其消解成為核苷酸片斷,並重新組裝進入咪咪病毒序列之內。在大約16小時之內,阿米巴就因此而死亡掉,很快,每個病毒就連續不斷地複製成為1萬個巨型病毒顆粒。


在這種初步的發現基礎上,科學家們從海藻、鞭毛蟲和其它阿米巴等宿主內分離出了大量的巨型病毒來。對它們的基因的元基因組學研究表明,這樣的巨型病毒存在於世界的各個角落。研究人員們正在熱切地尋找新的巨型病毒,希望從複雜的環境中搜索更多的線索來發現新的病毒性生命體。


通過分析這些病毒的基因組,人們認識到它們是鑲嵌體,換句話說,這些巨型病毒與它們的宿主及宿主內其它寄生生物之間相互交換遺傳材料。這些病毒還與大型DNA病毒共享幾種相同的基因,這種大型DNA病毒很小,不能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得到。大型DNA病毒擁有50到200kb大小的基因組,基因組都相似:可變區包含著來自其它生物體的基因,而較穩定的區域則是該病毒所獨有的。在科學界聞名遐邇的巨型病毒大都擁有這種基因組結構,從而使得生物分類學界將它們分類為一種新的目:巨型病毒目,在病毒分類樹上是大型DNA病毒的姐妹群。根據這些基因組可變區的極端多樣性,我們提出假說認為:這些病毒譜系與地球上其它微生物譜系一樣歷史悠久。


可以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得到的生命粒子最早集中分類,稱為微生物;然後於20世紀上半葉分類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生物分類學史上的林奈兩分法),1977年又在生命樹上增加了古細菌(三分法),現在人們提出了四分法。



大型病毒:新發現的巨型病毒,其規模和基因組大小可以使大多數其它病毒相形見綽,正在對科學家們對這些廣泛存在的病原體的認識提出了挑戰。


人們已經得到的數據提示,巨型病毒體內一些保守性良好的基因可以幫助重建病毒的進化歷史。當然,系統發育樹一般使用核糖體基因來構建,它們在病毒中完全沒有。但是,病毒內確實攜帶著轉移RNA和RNA聚合酶的基因。由這些基因構建的進化樹提示這些病毒至少與前面提到的生物分類三分法範疇一樣古老。根據某種已知功能的基因的聚類分析,我們將不同的基因組分類成四種類型:病毒、古細菌、細菌和真核生物。按照這種方式,巨型病毒在微生物中佔有一席之地,稱為生命的第四分枝。


在系統發育樹上找到巨型病毒的位置後,人們就能夠開始認識它們在生命進化中的作用。一些巨型病毒基因在彼此之間、與其它微生物株系呈高度相似關係,提示這些基因和巨型病毒擁有某種共同的祖先。


基因組DNA的進化可能保護這些病毒防範來自它們宿主的進攻,也使得它們的RNA可以防禦和保護它們免受病毒的感染。並且,由於病毒從它們宿主體內吸取和排出遺傳材料,病毒與宿主之間共享著DNA基因,它們之間的關係更加穩定,因而可以更好地適應於自然選擇。由於所有這些發現還剛剛開始,要認識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進化還需要更多的工作,因此,長期以來受到忽視的病毒對於回答這些問題是關鍵性的。


對於物理大小和基因組大小對傳統定義提出了挑戰的傳染原性病毒也就是巨型病毒的發現已經有10多年的歷史了,這種發現中典型的有如潘多拉病毒,它只有1 μm長、直徑為0.5 μm,是巨型病毒的紀錄保持者。新近人們又發現了長約1.5 μm、直徑0.5 μm的新病毒,稱為西伯利亞皮斯病毒,打破了這種紀錄。這種西伯利亞皮斯病毒是從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的病毒組樣品中鑑定出來的,這種樣品有3萬年的歷史了。然而,在實驗室條件下與阿米巴宿主相接觸時,西伯利亞皮斯病毒就感染併吞噬了阿米巴細胞,引起人們思考當這種巨型病毒從冰川凍土擴散出來後,會給人類帶來的危害。這樣一種古代阿米巴感染病毒的復活,提示由於全球變暖或環極地地區工業化開採引起的永久凍土解凍,並不會規避它們未來對人類或動物健康的威脅。

【資料來源:The Scientist】

來源:科學網李升偉博客

本期編輯:SIBP-YinYuan



相關焦點

  • 野生動物的種類與分類法
    然後將具有最基本、最顯著的共同特徵的生物分成若干群,每一群叫一門。目前動物界一共有20餘門,主要包括原生動物門、海綿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扇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脊椎動物門等。門一下為綱,它是把同一門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性和親緣關系所分成的群體。比如脊椎動物亞門中分為魚、鳥、哺乳類等綱。同一綱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徵分為幾個群,叫做目。
  • ...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科研中心研發,是一種基於肽抗原的疫苗。該...
    戈利科娃說,第二種新冠病毒疫苗是由俄羅斯「矢量」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科研中心研發,是一種基於肽抗原的疫苗。該疫苗計劃於9月底完成臨床試驗。到目前為止,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臨床試驗沒有發現併發症。戈利科娃說,第二種新冠病毒疫苗是由俄羅斯「矢量」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科研中心研發,是一種基於肽抗原的疫苗。該疫苗計劃於9月底完成臨床試驗。到目前為止,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臨床試驗沒有發現併發症。
  • 觀賞植物的氣候分類法和綜合分類法
    觀賞植物的氣候分類法和綜合分類法一、觀賞植物氣候類型分類法1、熱帶氣候型該氣候型的特點是:周年高溫、溫差小,有的地方年溫差不到1℃;雨量大,空氣溼度較大;有雨季和旱季之分。熱帶氣候型又分為南美洲、中美洲熱帶和亞洲、非洲、大洋洲的熱帶地區。
  • B肝新藥開發前提條件,深入認識病毒學,複製過程並不簡單
    B肝新藥開發前提條件,深入認識病毒學,複製過程並不簡單前期小番健康介紹了本論文分析B肝表面抗原(HBsAg)清除率(見上圖),首次發表於2020年2月20日《Wiley Online Library》的《LIVER INTERNATIONAL》上,該期刊論文作者還提及,關於B肝的cccDNA、RNAi療法等肝病領域熱門話題
  • 流行病學、重症醫學、病毒學、疫苗研發四大領域專家:「我與新冠...
    年末,《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記者採訪了流行病學、重症醫學、病毒學、疫苗研發四大領域域的權威專家,請他們回顧這一年與新冠病毒對戰的經驗,並對當下疫情最新走勢做出分析。
  • 武漢病毒所病毒學領域期刊Virologica Sinica首被SCI收錄
    武漢病毒所病毒學領域期刊Virologica Sinica首被SCI收錄 2015-05-20 武漢病毒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效力影響不大,希望不在動物身上「紮根」—專訪病毒學專家李文輝
    讓2020年變得不平凡,甚至未來會繼續存在數年的新冠病毒,在病毒學專家眼中,不是一個特別奇怪的病毒,雖然仍有不少待解的問題,卻並未脫離人類對病毒、免疫系統的框架性認識。 在李文輝看來,此次新冠病毒在英國的突變,不會對正在研發的新冠疫苗效力造成大的影響,「估計影響不會很大,但最終還要數據和證據來判斷」。
  • 哲學入門·孔德:實證哲學之父,人類三階段與科學分類法(09/05)
    神學階段是人類的必要起始點,又可以再分為拜物教、多神教與一神教的次階段。人類傾向要找尋現象的第一與最終原因,面對世界中的異常情況(例如天災、疾病),就以人格化的超自然行動者(拜物教是樹、石頭或爆發的火山等事物;多神教是眾神;一神教是上帝)的介入來解釋。
  • 認識隱秘的深海生物
    展覽分為8個展區,分別是導言、奇幻漂流者、神秘生物、遇見巨型生物、潛入深海、無形邊界、豐饒的海洋和結語。 浮遊生物很小,它們對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包括人類。它們形態非常多樣,參觀者可以在展區看到很多比它們本身大得多的不常見的和漂亮的浮遊生物模型。 認識比目魚,卻未必能認識比目魚的寶寶。
  • 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這個叫法本就是不科學的
    加拉帕戈斯象龜01林奈分類法和系統分類法生物分類法為博物學家林奈首創,他根據生物的不同特徵予以歸類和分組,本意是為了方便鑑別。現在,學術界的一致觀點是,分類應反映出物種間的演化關係,體現出達爾文的共同祖先原則,這就是系統分類法。換言之,應該被劃到同一分類單元是有共同祖先的生物,而不是外表相似的生物,只不過共同祖先較近的生物長相通常也相似。
  • 為拯救妻子,他轉行病毒學!今再發頂刊探索治療朊病毒的新方法
    Minikel意識到,自己要去拯救Sonia,然後他們開始在夜間業餘學習病毒學知識。他們利用夜間時間閱讀論文與其他的科學家聯繫,參加會議。最終他們都離開了之前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在那裡他們開始追逐曾經對於他們不可實現的夢想—每天醒來並肩奮鬥與發現治療Sonia的方法,至今已經九年。
  • 運營研究的3個方法:過程法、要素法、分類法
    讓我們再簡單看兩個:2.2.三、分類法1.分類法的概念字典是這麼解釋「分類」的:按照種類、等級或性質分別歸類。比如,我在分析京東商家後臺這個產品時,按照入駐時間和系統了解程度分成四個用戶類型,再以此去做產品設計。
  • 變異病毒對新冠疫苗效力影響不大,希望不在動物身上「紮根」—專訪病毒學專家李文輝
    讓2020年變得不平凡,甚至未來會繼續存在數年的新冠病毒,在病毒學專家眼中,不是一個特別奇怪的病毒,雖然仍有不少待解的問題,卻並未脫離人類對病毒、免疫系統的框架性認識。再加上這次首先從海鮮市場發現,當時覺得如果沒有人傳人,就是一個早期的病毒。而早期病毒容易被控制,只要關注下局部的公共衛生控制問題即可。當時團隊也討論了這個病毒,覺得如果不嚴重,我們就沒有必要做了。但得知情況嚴重後,我們馬上開始一些研究。
  • 2021初中七年級物理學習方法:分類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七年級物理學習方法:分類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 專題推薦|低壓透射電子顯微鏡LVEM在病毒學研究中的應用
    LVEM突破了傳統透射電子顯微鏡的80 kV加速電壓的最低限,研究人員可在低壓下觀察輕質生物樣品,無需染色,簡化了樣品製備流程;同時該設備可在保證高圖像對比度的前提下,使用溫和的加速電壓進行病毒形態學的檢測和識別,能夠識別以往可能被汙漬和負染的瑕疵所掩蓋的病毒特徵。
  • 髮菜既不是植物,也不是瀕危生物,為什麼會被列為一級保護植物?
    再加上髮菜生長緩慢,每年僅僅能增長6%,導致髮菜生態系統一旦被破壞很難恢復,因此髮菜被列為保護生物。之所以被劃分為一級保護植物,是因為對於當地的人而言,髮菜就像是植物一樣,如果說髮菜是一級保護細菌難免會有些奇怪。
  • 初中生物知識點之病毒的發現與研究歷史
    在這一階段,人們對病毒本質的認識還很膚淺,認為病毒是一種與細菌類似的病原體,所不同的僅在於病毒必須在生活的細胞內才能繁殖,再就是體積十分微小,以致在顯微鏡下不能見到,能夠通過細菌濾器。這也正是在那一時期把病毒稱之為"超顯微的濾過性病毒"的原因。
  • 科學家用二十面體設計原理解決了病毒學中的結構難題
    近日,來自英國約克大學和美國聖地牙哥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的一種新的數學框架,改變了我們對寨卡病毒、皰疹病毒等病毒結構的理解方式,這為深入了解病毒如何形成、進化和感染宿主鋪平了道路,並可能最終開幫助人類闢出抗病毒治療的新途徑。病毒看起來像一個縮小版的足球,因為它們將遺傳物質包裹在了具有多面體形狀的蛋白質「容器」內。
  • 長得像外星生物,卻生活在地球,這樣的病毒到底有多少?
    這次全世界大流行的新冠疫情,讓普通大眾對於病毒有了刻骨銘心的認識。病毒對人類細胞了如指掌,人類卻對它們知之甚少。今天,讓我們走進病毒的世界,去看一下病毒長什麼樣,有多少種類型。病毒很小,是亞顯微結構的生物。病毒的大小一般用納米(nm)表示。肉眼肯定看不到,甚至光學顯微鏡下都觀察不到。一般觀察病毒顆粒要用到電子顯微鏡。下圖中的黃色點就是用彩色掃描電子顯微鏡拍到的新冠病毒顆粒的照片。
  • 推動生物科學躍進的是哪些大咖科學家們?
    當心臟收縮時,血液就到動脈中去,然後再由動脈到靜脈,回到心臟。只要心臟在跳動,血液就無休止地在運動),其貢獻是劃時代的,他的工作標誌著新的生命科學的開始。恩格斯認為:「哈維由於發現了血液循環而把生理學(人體生理學和動物生理學)確立為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