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生物科學躍進的是哪些大咖科學家們?

2020-08-30 捕手大神

前言:對創新和前沿科技的追逐成為世界蓬勃發展的驅動力,然而科學家對「基礎科學」的研究又才是推動科學技術產生的內驅力。

牛頓、愛因斯坦、居裡夫人、拉瓦錫、門捷列夫等物理化學領域科學家更為人所知。本文例然,將為大家介紹推動生物學領域巨大進步的重要事件及代表科學家:

1、哈維-發現了血液循環規律,發表《心血運動論》


威廉·哈維(1578-1657,英國)

哈維是英國17世紀著名的生理學家和醫生,他發現了血液循環的規律,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學發展的基礎。

1628年,發表《心血運動論》,發現和創立了血液循環理論。1651年,發表《論動物的生殖》,是近代胚胎學的奠基人之一。

他發現了血液循環和心臟的功能(講清楚了血液循環的全過程。他說:流過人的全身的血液都是以心臟為中心。當心臟收縮時,血液就到動脈中去,然後再由動脈到靜脈,回到心臟。只要心臟在跳動,血液就無休止地在運動),其貢獻是劃時代的,他的工作標誌著新的生命科學的開始。

恩格斯認為:「哈維由於發現了血液循環而把生理學(人體生理學和動物生理學)確立為科學。

2、林奈-創立了生物分類系統


卡爾·馮·林奈(1707-1778,瑞典)

林奈現代分類學的創始人,最大功績就是把前人的全部動植物知識系統化,摒棄了人為的按時間順序的分類法,選擇了自然分類方法。他創造性地提出雙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個種,可以說達到了「無所不包」的程度,被人們稱為萬有分類法,這一偉大成就使林奈成為18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1735年發表了最重要的著作《自然系統》,1737年出版《植物屬志》,1753年出版《植物種志》,建立了對生物的《雙名制命名法》,對動植物分類研究的進展有很大的影響。他首先提出界、門、綱、目、屬、種的物種分類法,至今被人們採用。

以《自然系統》這一林奈人為分類體系的代表作為例。在林奈以前,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命名法則,各國學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學研究困難重重。

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類型、大小、數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徵,將植物分為24綱、116目、1000多個屬和10 000多個種。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學名,統一了術語,促進了交流。他採用雙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兩部分組成,前者為屬名,要求用名詞;後者為種名,要求用形容詞。例如,銀杏樹學名為GINKGO BILOBA L.,GIKGO是屬名,是名詞;biloba是種名,是形容詞;第三個字母,則是定名者姓氏的縮寫,L為林奈(linne)的縮寫。結合命名,林奈規定學名必須簡化,以12個字為限,這就使資料清楚,便於整理,有利於交流。

林奈的植物分類方法和雙名制被各國生物學家所接受,植物王國的混亂局面也因此被他調理得井然有序。他的工作促進了植物學的發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

遺憾的是此為人為分類法,沒有反映出進化系統。

3、達爾文-奠定進化論,提出「自然選擇學說」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1809-1882,英國)

達爾文進化論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進化奧秘的過程中,具有重要貢獻,提出了「自然選擇學說」

1831-1836,曾經歷時5年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

1859年,出版了《論藉助自然選擇〈即在生存鬥爭中保存優良族〉的方法的物種起源》一書,簡稱《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把生物學導入到科學的正軌之上。

該書從變異性,遺傳性、生存競爭和適應性等方面論證了生物進化的現象,提出了以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為基礎的進化學說,說明了物種是可變的,並且正確解釋了生物適應性。

1868年,發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1871年,發表《人類起源和性的選擇》,對人工選擇作了系統的敘述,解釋了物種的起源和發展、變異和遺傳的生物屬性,提出了人工選擇的理論,充實了進化學說理論。

4、孟德爾-發現遺傳定律


格雷戈爾·孟德爾(1822-1884,奧地利)

孟德爾,遺傳性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於1865年發現遺傳定律。他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學三大基本規律中的兩個,分別為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

1856年,孟德爾從維也納大學回到布魯恩,開始了長達8年的豌豆實驗。孟德爾首先從許多種子商那裡弄來了34個品種的豌豆,從中挑選出22個品種用於實驗。它們都具有某種可以相互區分的穩定性狀,例如高莖或矮莖、圓粒或皺粒、灰色種皮或白色種皮等。

孟德爾通過人工培植這些豌豆,對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狀和數目進行細緻入微的觀察、計數和分析。8個寒暑的辛勤勞作,孟德爾提出了遺傳因子、顯性、隱形等概念,發現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並得到了相應的數學關係式。人們分別稱他的發現為「孟德爾第一定律」(即孟德爾遺傳分離規律)和「孟德爾第二定律」(即基因自由組合規律),它們揭示了生物遺傳奧秘的基本規律,為遺傳學奠定了基礎。

5、巴斯德-開闢了微生物領域


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法國)

巴斯德,研究了微生物的類型、習性、營養、繁殖、作用等,把微生物的研究從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態轉移到研究微生物的生理途徑上來,從而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從此,整個醫學邁進了細菌學時代,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像牛頓開闢出經典力學一樣,巴斯德開闢了微生物領域,創立了一整套獨特的微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

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巴斯德名列第12位,可見其在人類歷史上巨大的影響力。

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謝活動為基礎的發酵本質新理論。

1857年發表的「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

1880年後又成功地研製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其理論和免疫法引起了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

他用一生的精力證明了三個科學問題:

(1)每一種發酵作用都是由於一種微菌的發展,這位法國化學家發現用加熱的方法可以殺滅那些讓啤酒變苦的惱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殺菌法」便應用在各種食物和飲料上。

(2)每一種傳染病都是一種微菌在生物體內的發展:由於發現並根除了一種侵害蠶卵的細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國的絲綢工業。

(3)傳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養之下可以減輕毒力,使他們從病菌變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識到許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於是建立起了細菌理論。

5、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


1953年 弗朗西斯·克裡克與詹姆斯·沃森共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

沃森和克裡克是兩位傑出的分子生物學家,由於對蛋白質脫氧核糖核酸結構的研究而同時獲得諾貝爾獎。其發現的DNA雙螺旋結構域,奠定了現代分子生物的基礎,使生物學向微觀方向發展,具有生物學的革命性飛躍的意義。生物學也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

1、結構學派的研究:著重研究生命大分子的三維結構。

2、生化學派的研究:著重研究生命有機體新陳代謝的化學變化過程,生命大分子的化學結構,生命大分子之間及其與小分子之間的化學作用。

3、信息學派的研究:著重研究遺傳信息是如何攜帶與傳遞的

分子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基礎理論是中心法則。1958年,佛朗西斯·克裡克提出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並於1970年在《自然雜誌》中重申: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旨在詳細說明連串信息的逐字傳送,它指出遺傳信息不能由蛋白質轉移到蛋白質或核酸之中。

中心法則:是指遺傳信息從DNA傳遞給RNA,再從RNA傳遞給蛋白質,即完成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也可以從DNA傳遞給DNA,即完成DNA的複製過程。這是所有有細胞結構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則。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複製(如菸草花葉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為模板逆轉錄成DNA的過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對中心法則的補充。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以基因工程為代表的生物工程的出現,生物技術通過對DNA鏈的精確切割與有目的地重組,使有目的地改良生物的性狀與品質成為可能。


總結:縱觀歷史,每一位科學家在自己領域的貢獻都卓越的,個人又同時認為推動生物歷史進程最重要的兩人是:達爾文和(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前者把生物學導入科學正軌,後者把生物學導入高科技軌道。


您認為呢?


如果你也關注生物醫藥、物理化學的科學技術方向,公眾號:VC-Securities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假如科學大咖們也能夠上網吐糟
    不過他們所想像的對象並非虛擬人物,而是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真實存在過,卻從未接觸過網絡的知名科學家們。印象中科學家都是嚴謹細緻,一絲不苟,甚至還會有些刻板的。可是你能夠想像這些的科學大咖們在臉書上,一方面放飛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彼此留言吐槽嗎?
  • 科學家與小記者 | 中國科普大咖王元卓帶來《科幻電影中的科學》解讀
    王元卓大咖大咖 · 來襲 2020年8月14日中國 • 鄭州鄭州人民廣播電臺小主持人小記者特訓營特邀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當科學家的知識和想像遇上小記者們的腦洞和好奇心會發生怎樣的碰撞呢?科學幻想將會對科學的發展起到預演和推動的作用。而科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又給科學幻想提供了燃料和素材。要知道,孩子們對於科學知識的渴望和天馬行空的思考可能超乎我們的想像!
  • 沈向洋王海峰等大咖最關心哪些前沿技術
    沈向洋王海峰等大咖最關心哪些前沿技術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2020-10-26 19:57 來源:澎湃新聞
  • 航空航天、衛星發射...一批科學大咖要來諸暨了
    航空航天、衛星發射......一批科學大咖要來諸暨了 2020-10-15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揭秘科學大咖瘦駝 每天上萬人「求科普」(組圖)
    揭秘科學大咖瘦駝 每天上萬人「求科普」(組圖) 2016-01-19 08:07:41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 大咖教你玩科學攝影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北京自然博物館策劃了一場科學攝影活動。  來自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的科學攝影愛好者袁稷向大家講解了一種堆疊攝影技術,「通過對連續拍攝的多張局部照片(上百上千數量級)進行後續拼合數據處理的方式,合成拍攝對象全貌的大景深高清圖片」。隨後,他帶領大家進入一個微觀世界,一起探索藏品細節裡隱藏的那些不易發現的極致之美。
  • 世界生命科學大會 聽聽大咖怎麼說
    原標題:世界生命科學大會 聽聽大咖怎麼說 2016年11月1日—3日,一場生命科學領域的盛會在北京舉行。10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世界糧食獎得主和沃爾夫農業獎得主讓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熠熠生輝。
  • 國內外科技大咖雲集溫州迎盛會,各界人士殷切寄語
    10月18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將正式開幕,來自世界96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的青年科學家,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境內境外互動的方式齊聚這場青春與科學的盛會,一場「頭腦風暴」蓄勢待發。和小布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大咖閃亮「登場」吧~國內外科學大咖
  • 科學大咖講述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新聞—科學網
    布朗說,今天,科學家們已經將「旅行者」號探測器送出了太陽系,也實現了對基因這一生命密碼的編輯,對人體最重要器官——大腦的了解卻仍然十分有限。一方面,大腦內有860億個神經元,結構極為複雜;另一方面,囿於技術限制,科學家很難對大腦活動進行精確、直觀的實時觀測。人類已然製造出了戰勝地球上最強圍棋選手的人工智慧AlphaGo,面對自身的大腦時,卻依舊如同霧裡看花。
  • 少年遇見科學咖:能透過紅酒看紅外線嗎
    少年遇見科學咖小朋友該看繪本還是全都是字的書,科學家們小時候又都是看哪些書呢?對於小小少年的提問,中科院院士褚君浩這樣回答。
  • 這些科學大咖,走上科學巔峰,卻患上了「諾貝爾病」
    這次拒稿經歷改變了穆斯利的心態,他重新審視科學家這個群體,開始質疑科學界的運作方式,對很多科學問題進行陰謀論的解讀。穆利斯說,臭氧層空洞、氣候變暖、HIV導致愛滋病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都是科學家忽悠人而瞎掰的。科學家為什麼販賣焦慮忽悠人?為了「恰飯」,為了獲取經費。
  • 科學大咖雲集頒獎禮,為這些短視頻點讚!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坐在辦公室內,面對鏡頭,說道:「我宣布,獲得『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徵集活動一等獎的作品是——《鄧稼先》。」12座獎盃,12位科學界大咖作頒獎嘉賓,其中10位,是院士。這些短視頻裡的主人公,大多數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名人」。
  • 眾多大咖加持!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啟用
    11月21日,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第一屆理事會在青島自貿片區·中德生態園召開,並舉行了首次開學典禮,首批10名博士研究生獲頒入學通知書,這也標誌著青島自貿片區首個國際化高水平產學研孵化平臺的正式啟用。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坐落於青島自貿片區·中德生態園,是依託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的優勢平臺成立的非盈利性事業單位。
  •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馬雲、馬化騰等「大咖」們都聊些啥?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馬雲、馬化騰等「大咖」們都聊些啥? 原標題:   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將世界網際網路「大咖」們再次雲集於美麗水鄉烏鎮。
  • 面對新冠肺炎,科學家們都在做什麼?取得了哪些成果?|inovio|新發|...
    2020年1月31日,Science上發表了專職作者Jon Cohen的深度報導:「新型冠狀病毒激發科學家奮進(New coronavirus threat galvanizes scientists)」,從預測模型、病毒來源、藥物研究、疫苗研發等多個方面闡述科學家們正在做的探索。
  • 未來可能被科學家們復活的5大滅絕生物
    像《侏羅紀公園》這樣的電影教給我們的一件事是,科學家們應當謹慎的面對已經滅絕的動物的DNA,尤其是當科學家們決定將其復活的情況下。正如電影裡所展現的那樣,你永遠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雖說電影是電影,但在現實世界當中,科學家們也的確在為此突破而努力。
  • 果蠅:科學家們的好助手
    你們知道「科學隊長」為什麼要選擇果蠅來作「形象代言」嗎?這是因為啊,果蠅是生物學研究中非常熱門的實驗材料,在各個領域都深受科學家們的喜愛。
  • 新奇,百年前的大科學家們也能上網了?《科學家的臉書狂想》夠狂
    很多孩子都會回答:「科學家」。可是,科學家是怎樣的人,他們又要做什麼呢?就不一定知道了。在小孩子的心裡,那是一群高大上又很神秘的人物吧,單單是「科學家」三個字說起來就是很厲害的呢!那麼,那些厲害的大科學家他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除了那些專業的讓人敬仰的科學成就,他們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呢?對我們自己又有怎樣的借鑑和學習意義呢?
  • 科學家們的拼圖
    原標題:科學家們的拼圖  「大咖」們紛紛落座了,沒有名牌,不排次序。   一位隨意拽過一把凳子,坐下,向鄰桌問道:「哎?最近那冰桶怎麼那麼火啊?」   「聽說是和ALS(俗稱漸凍人症)有關……」另一位答。   「啊!那我們AD的病人也是需要關注的呀!」這話一下子掀起了話題。AD 指的是阿爾茨海默病。
  • 大咖雲集 李政道研究所物理新興前沿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交大舉行
    圖說:專場專題討論環節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五位諾獎得主與十餘位國內外頂級院士出席,聚焦信息與腦科學、量子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粒子物理等領域,這兩天李政道研究所大咖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