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工業4.0的50個專用名詞點評! - 智能製造 - CIO時代—新技術...

2021-01-11 CIO時代網
  1.Industry 4.0 工業4.0

 

  點評:一切工業發展、信息化和網際網路的概念綜合。一向不擅長營銷的德國人這次搶到了頭彩,也引起了中國異乎尋常的歡呼。德國似乎決定放棄「德國製造」這個已經老掉牙的質量標籤而決心走向另外一個實際。這個走紅概念的下面,仍然是大量近十幾年的設計、生產、製造、運維等先進管理思想和實踐的綜合。它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這樣的金手指一點,所用借用過來的化學反應酶都產生了神奇的效應。

 

  2.CPS Cyber-Physical System 虛擬信息物理融合系統;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系統

 

  點評:信息物理系統(CPS,Cyber-Physical Systems)是一個綜合計算、網絡和物理環境的多維複雜系統,通過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技術的有機融合與深度協作,實現大型工程系統的實時感知、動態控制和信息服務。CPS實現計算、通信與物理系統的一體化設計,可使系統更加可靠、高效、實時協同,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應用前景。

 

  3.CPSS Cyber-Physical Social System虛擬物理網絡及社會系統

 

  點評:這是中科院自動化很早就有的想法,早到2009年,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院長王躍飛甚至斷言,不久的未來,一個國家的軍事國防能力,不再取決於其外在的物理軍隊與裝備如何,而是由半生的內在的計算軍隊與裝備之規模和水平所決定的。看上去國內對此並無太多重視;而IBM先進位造軟體體系中,倒是對social(即社交屬性)有著足夠的興趣。

 

  4.MES/MOM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anufacturing Operation Management車間生產計劃與管理+現場製造採集與控制

 

  點評:MOM是製造運行管理系統,更加強調工廠的數據價值和實時管理。西門子正在積極地謀求其商業軟體的鏈條發展,從其強大的PLM、CNC、MES、MES/MOM,都有其頂尖的產品。再往前走一步,跨到ERP也未必不可能。

 

  5.SP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統計過程控制系統

 

  點評:一種藉助數理統計方法的過程控制工具。他對生產過程進行分析評價,分析反饋信息和系統性因素出現惡證照,最終達到控制質量的目的。這是工業大數據的一個重要領域分支,在最佳設備運營維護中具有重要價值。

 

  6.APS 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高級計劃與排程,是一種典型的實時資源管理系統,其特點是同步、最優和實時化

 

  點評:當生產計劃需求變化的時候,APS就會同時檢查能力約束、原料約束、需求約束、運輸約束和資金約束等,這就保證了供應鏈計劃在任何時候都有效。它主要是應對多變靈活的需求計劃下,如何採用最優方案來安排生產的目標。幾乎接近了工業4.0對於個性化生產的要求。

 

  7.CIMS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

 

  點評:中國工業信息化第一波政府分錢運動的肇始。信息化被試水並且真的風生水起,但工業體系中的數位化表達與基於模型的構建能力,卻也從此被耽擱。我們也許不能肯定地說,這是一個失敗的早熟兒;但其大躍進式的發展信息化、對工業基礎的護士,和投入產出比的低效,卻從根基上延遲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它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結果就是:當今智能製造的兩化深度融合的主題中,工業化現在不得不要向信息化融合,而信息化本來是為了解決工業化的效率而引入的。CIMS在上世紀90年代,是九五和十五製造業規劃的閃亮明星,示範項目遍地開花並被人寄予厚望;而十三五即將開局之時,我們看見同樣閃紅的煙火,又一次照亮當空。

 

  8.GT Group Technology 成組技術

 

  點評:早在1950s俄羅斯人提出並被德國發揚光大的一個關於小批量生產和生產最優化的工業工程理論。在中國機械製造有著明確分管的機械部的帶頭組織下,我國GT技術曾經自80年代迎頭跟上。成組技術無疑是柔性製造、CIMS乃至系統工程的最基礎技術。中國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和時間都被邊緣化了,成組技術曾經有過輝煌但更多的是沒落的二十年,恐怕是當下中國智能製造不得不回頭重新補上的課。

 

  9.MBD Model-Based Definition 基於模型的產品定義

 

  點評:MBD使製造信息和設計信息公用定義到產品的三維數位化模型中,不僅是三維尺寸標註,更重要的是規範的定義了各種製造信息和產品結構關係(零件表)。美國是領頭羊,中國在這一方面,不能選錯了突破口,德國不是這方面的先驅。

 

  10.MBES Model-Based System Engineering 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是系統工程領域發展的一種基於模型表達和驅動的方法。

 

  點評:可以看成是模型驅動原則、方法、工具、語言,實現在學科交叉和規模化的複雜系統的應用。美國人吵的很兇,也用於實踐;德國人正在迎頭趕上。

 

  11.MBE Model-Based Enterprise 數位化企業

 

  點評:MBE企業比工業4.0企業更容易說明白。有了MBE,網際網路+就變得很容易。

 

  12.PDM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產品數據管理,企業的核心資產

 

  點評:所有人都熟悉,但幾乎又被最無辜的忽視。目前PDM就好比計劃經濟下的公社糧倉,產品數據被混亂不堪的堆放在這裡,其真正的美麗,從來沒有被中國國製造業所重視,如果PDM和BOM的數位化特性不被喚醒,大家還吵鬧什麼工業4.0?

 

  13.PLM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產品生命周期管理

 

  點評:廣義PLM系統(包括CAX)支持產品開發、ERP系統負責「人財物、產供銷」、SCM系統協調供應鏈,CRM系統關照企業客戶和用戶。這被稱為信息化的四大件。

 

  14.SysLM System Lifecycle Management 產品的數據不再僅僅是機械、電子,也包括軟體;甚至包括用戶未來的需求和實時反饋

 

  點評:德國學者的新提法,為了強化數據管理的根本性改變;道理是清楚的,但目前反響不夠大,大家或許會學著口型發出這個音,尚做不到脫口而出。

 

  15. EAI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ed 企業應用軟體集成,各種異構系統的數據交換

 

  點評:信息化領域的烏託邦之一。精益生產促進中心。

 

  16.GCE Global Collaboration Environment 美國波音公司提出的全球協同環境

 

  點評:研製新機型的數位化網絡協同框架,這是波音早在2004年就提出的全球協同研發製造的框架。十年後,波音用這種方法管理上萬家供應商。再工業4.0的橫向價值網絡的體系中,沒有比波音更了解供應商的價值了。

 

  17.Horizontal Value Network 橫向價值網絡

 

  Vertical Value Network 垂直價值網絡

 

  End to End Integration 端對端的集成

 

  點評:工業4.0的重要內涵之一,主要是對工廠的邊界提出疑問和挑戰。德國工業4.0計劃中提及的三個集成(橫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縱向集成),其本意就是要實現工廠邊界的突破,甚至突破生產車間的挑戰。縱向集成主要基於管理域和生產現場結合,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生產的效率和柔性,更多基於內部工廠資源的整合;而橫向集成則是跨越了供應商的邊界進行融合,形成了新的價值體系。在這一點上,跟波音打造供應商價值鏈的GCE(全球協同環境)一致,但波音已經在十年的實踐中實現了這一價值的追求;端到端集成需要跨越生產資料供應商和銷售網絡的邊界,甚至直接進入到消費者環節,用戶可以獲得更好的體驗和服務。這是以用戶需求驅動單元生產線(甚至單元機器)的巨大挑戰,是對呼聲甚囂的C2B(用戶訂單定製)的回應。這對製造以工廠為核心的體系並不多見。

 

  18.TQC Total Quality Control 全過程質量控制

 

  點評:自動化大規模的引入,提高質量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工業4.0時代,靠著機器人和智能終端的精準控制,TQC或將不再是成為棘手的問題。但中國製造業的當下,這卻仍然是核心問題。唯德國是瞻的同胞們要注意了——這件事德國甩中國幾條街。

 

  19.MRO Maintenance,Repair&Operations M維護、R維修、O運行

 

  點評:通常是指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不直接構成產品,只用於維護、維修、運行設備的物料和服務。MRO主動性運營和維護其實一直是精明經營企業,率先從產品服務中盈利的主陣地。這次在工業4.0那種捅破天的無所不包的體系下,重新以「大數據」的光環衝出江湖,大家會驚異的發現,這裡是工業數據最容易流出來的地方。馬航370失事飛機的發動機,意外地成為MRO在線運維數據的熱點案例。想想GE未來15年內將要向市場投放4萬臺發動機,那裡將是一片無垠的數據藍海。

 

  20.CE Concurrent Engineering 並行工程,亦稱同步工程(Simultaneous Engineering)

 

  DFM Design for Mngineering 面向製造的設計

 

  DFA Design for Assembly 面向裝配的設計

 

  點評:並行工程師目前國際上製造工程領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是一種思想和系統方法,以集成的、並行的方式,設計產品及其相關過程,包括對製造過程、支持過程的設計,從而打破涉及面與製造面,相互分離的局面。

 

  21.Lean Manufacturing 精益製造

 

  點評:它包含了即時響應(just-in-time,JIT)、零庫存及敏捷製造的概念,同時也以減少錯誤為目的的六標準差(Six Sigma)互相補足。精益製造主要專注在客戶的增值項目上、減少生產的廢棄物以及提倡不斷改進生產過程的方法。這是從豐田走向全球的明星概念和實踐。豐田獨具慧眼的發現,小批量生產完全可能比大批量生產的成本更低。這對工業4.0的推動,有著一脈相承的示範效應。

 

  22.IPT Integrated Product Team 集成產品研發團隊

 

  點評:國外最流行的產品開發模式,便於統一資源。

 

  IPT組織的最直觀結構是根據產品的要求進行團隊的組建與分解,將多個IPT組成一個多層次的階梯型組織結構。在團隊內部組織上,該框架是一個分形組織結構。在該類型的IPT結構中,不論位於整個群體的哪一個層次和位置,每個IPT內部的組織方式完全相同。在大型複雜產品開發中,每層的IPT提供上一層的組件。在大多數這樣的多層結構中,一層的團隊領導是上一層的團員。底層IPT由相關各個專業的人員組成,上層IPT的成員包括來自所對應下層IPT的領導和相應的其他人員,其組織形式和運作方法與底層IPT完全相同,只是所面對的產品對象不同。在這種體系結構中,上層IPT對IPT具有領導和協調的作用,對底層進行初步設計和總體設計,定義底層IPT涉及的零部件之間的接口關係.

 

  23.EDI Electric Data Interchange 電子數據交換

 

  點評:曾經是最激動的概念;現在聽上去已經是過氣的明星,但實際上它帶來的無紙化貿易正在時時刻刻地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4.CM Configurationg Managemeng 構型管理

 

  點評:飛機製造史上最為重要的數位化管理思想。通過構型管理,複雜系統的銷售、設計、製造、售後維護等都變成了數據一體化的命題。波音。空客都以此一飛沖天。當國產ARJ的年產量跌跌撞撞不過15架的時候,空客每3天可以製造一家A320的飛機。可惜CM不被國人重視,國人最愛工業4.0。

 

  25.BOM Bill of Materials 物料表,但不是簡單指物料清單,而是包含一定的母子結構關係

 

  點評:BOM是製造業真正的DNA,其管理水平才區分先進位造業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指標。可惜的是,每個企業都熟練應用它,但它的實際價值又被令人驚詫的忽視——大量的BOM表的流通,基本是割裂式處理,伴隨著大量的手工處理,巨大的工業大數據財富藏在其中卻動彈不了,好像金子鑲嵌在砂巖石上。

 

  26.SSPD Single Source of Product Data (邏輯相關的)單一數據源產品數據

 

  點評:將被鑲嵌在巖石裡的數據黃金摳下來的唯一手段。波音公司1997年提出的信息化概念,隨後是十年的實踐和推動,使得波音從2D圖紙文檔,徹底走向給予模型驅動的數位化企業。目前是波音和空客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27.BD Big Data 工業4.0核心問題是大數據的問題

 

  點評:但中國製造業最頭疼的問題是,數據被捆綁在不同的系統、軟體、硬體、文檔上,而無法解放。這是中國多年的二維圖紙文化,重文檔圖紙不重模型造成的。沒有人願意做底層的數位化處理,這是「中國製造2025」的悖論,大家都認為問題出在高端裝備製造上,其實根問問題之一在於工業基礎的數位化表達和基於模型的驅動做的遠遠不夠。

 

  28.DT 大數據技術

 

  點評:「從IT到DT」,這個對稱而吸引眼球的概念,幫助人們迅速過渡到大數據時代。

 

  29.EA:Enterprise Architecture企業體系架構,實體體系

 

  點評:一種類似於藍圖的上層設計;這個E很容易有誤導作用,聽起來像是「公司」。這是頂層思想模型化管理的最重要的根基之一。中國製造2025需要它。

 

  30.AF Architecture Framework 實體體系框架,用來描述體系的頂層架構

 

  點評:中國智能製造的工業頂層框架,一定應該從這裡出發。但從上而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為需要照顧到不同的視角;而自下而上也不可能實現。但一定要一步步建設。這才是工業升級版本的依據。沒有數位化模型和頂層體系架構的逐漸演化,談論工業版本,毫無意義,純粹是文字遊戲。沒有數位化,就沒有工業版本。

 

  31.TOGAF 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 一種開放的實體體系架

 

  點評:這是EA的具體表現形式的一種。從美國國防部的信息管理技術框架演化而來,擺脫過於明顯的軍方背景。精益生產促進中心。

 

  32.RAMI4.0 Reference Architecture Model for Industrie4.0

 

  這是ZVEI 在2015年3月CeBIT 展會上提出來的德國工業4.0的頂層體系框架。

 

  點評:德國人並不擅長頂層體系框架,系統工程視角也是其弱項,但從工業4.0開始,德國製造業高層顯然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有了這個參考架構,才能真正稱得上德國工業4.0元年。

 

  33.DoDAF DoD Architecture Framework 美國國防部(DoD:defense of Department)全軍頂層體系框架

 

  點評:在C4ISR的基礎上,美國國防部制定了DoDAF頂層體系機構,為美國的聯合作戰指揮部、海陸空天等各軍種、軍備採購等六種作戰業務方向,提供了頂層的框架設計規範,從而使得軍方無論在指揮體系,裝備數據交換。項目進度監控都有了無與倫比的模型驅動能力。美國人無疑是模型化的絕對先驅。DoDAF的引入與演化,在軍隊指揮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英國、北約、挪威、澳大利亞紛紛以此構建了自己的頂層指揮體系。2015年2月蘭德在《參考消息》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解放軍的作戰能力落後的原因上,不無散漫地指出「中國指揮體系的落後」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用工業4.0做一個類比,美國、北約是在用數字模型和知識作戰,而中國是在應用文檔和沙盤作戰。

 

  34.IoT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聯網

 

  點評:標準混亂,當下實踐意義不明顯但未能成大氣候。許多人甚至與物流領域成熟的RFID相混淆。

 

  35.IoTS Internet of Things&Services 物與服務聯網

 

  點評:目前進展不大,物品、設備、機器以及製造者,都沒有走到這一步。在工業4.0的體系下,屬於橫向價值網絡。

 

  36.MiRA Mixed-Reality Application 混合現實

 

  點評:一種虛擬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技術。它使得虛擬的、數位化存在空間和現實之間的信息實現同步,便於人類的感知和交互。相信《環太平洋》機甲戰士,一個人如何操作比自己龐大上百倍的機器戰車。工廠裡不需要如此賣命,但危險和非宜人製造的環境下,就需要這種技術。

 

  37.AGV Auto-Guided Vehicle 自動導引小車或輸送系統RGV Rail Guided Vehicle 有軌制導/穿梭車輛

 

  點評:AGV具有強大的自動化集成度和現場適應;RGV以其低成本和穩定性在汽車生產線的應用中佔據主導地位。

 

  38.DL Data Legacy 過去的資料與數據

 

  點評:這是中國製造2025的一個巨大的包袱;或者是絆腳石。如何在新升級體系下,遷移、清洗和兼容原來各種信息化資產和裡面被鎖住了的數據,決定了中國製造業騰飛的步伐。

 

  39.ENTIME 智能機電一體化系統的設計方法

 

  點評:德國針對工業4.0進行了許多大量而有意義的研究。ENTIME是德國把語義網和基於模型的方法聯合起來,以便找到具體機器的解決方案的一個成果之一。語義技術是通向工業4.0的重要支柱,對中國製造技術而言,語言是少數抵禦外來系統侵蝕的壁壘之一。

 

  40.IPV6 新一代網址域名管理協議

 

  點評:IPV4域名體系已經接近枯竭,相當於為每一粒沙子,都可以分配一個域名。未來工業4.0中,智能產品是可能都會分配給一個域名,從而記錄它的前生、今世和未來。

 

  41.BITKOM 聯邦信息經濟通信和新媒體協會

 

  點評:很奇怪的名稱,但卻強悍地引導了德國工業與信息化的發展。

 

  42.VDMA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

 

  點評:機械與軟體的邊界,正在變得模糊;儘管自動化與軟體從來也是VDMA的重要方向,但工業4.0激發了VDMA更大的雄心。

 

  43.ZVEI 德國電子與電氣工程協會

 

  點評:德國協會的力量是強大的。BITKOM、VDMA、ZVEI構成德國工業4.0的秘書工作組,主導了德國工業技術發展的戰略。中國製造需要這樣紮實的工作組。

 

  44.FHG Fraunhofer-Gesellschaft 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弗勞恩霍夫研究所

 

  點評:德國也是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偏重於應用科技的研究。1991年世界上第一臺MP3就產生於其下面的集成電路研究所(當然不用說,MP3的大規模應用還是要靠美國人的營銷意識)。下設80多個研究,年經費10億歐元,是公助、公益、非營利的科研機構,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和管理問題。FHG與德國工程院、西門子公司等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建議和推動下形成的工業4.0,成功成為德國國家級戰略。

 

  45.Incose INternational Councile of System Enineering 國際系統工程協會

 

  點評:具有強烈的航空行業背景。實際上,系統工程在國防、航空、航天具有著強大的應用背景和實施的決心。該協會成立的最大動力,仍然是美國國防軍工企業的實際需求,有著強烈的美國國防部的痕跡;該軍方痕跡在2006年開始被逐漸擺脫,向民用和通用的工業領域發展。

 

  46.IIC 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 工業網際網路聯盟

 

  點評:採用開放成員制,目標是建立一個打破科技壁壘的團體,以更好地推動大數據在現實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間的整合。這是美國GE公司率先提出,並聯合IBM、思科等100家公司而成立,華為也是其中成員單位。核心仍然是各個廠商設備之間可以共享和傳輸數據,並挖掘其中的價值。作為軟硬體相結合的巨無霸工業公司,GE與西門子旗鼓相當。但玩起頂層體系架構設計和網際網路、大數據,GE似乎略勝一籌。中國智能製造,能從GE得到的啟發,或許會超過從西門子所得。

 

  47.DMDII Digital Manufacturing&design of Innovation Insititute 美國數位化製造與設計創新研究所

 

  點評:美國先進位造中心的標杆性機構,2015年已經由歐巴馬總統親自宣布成立,並且準備建設15個這樣的中心。目前在芝加哥中心已經開業,94000平米的面積,空前絕會。比較奇葩的是,這是美國陸軍主導的項目——而美國陸軍是美國知識管理最為成功的機構之一。美國陸軍希望利用此機會,整合整個國家的力量發展新型製造技術,改善製造能力和相應的網絡,進而改變工業界和軍工業製造零部件和系統級產品的方法,而不僅僅是曾慶美國在製造領域的競爭力。

 

  48.ICT產業: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信息和通信技術

 

  ICT是電信服務、信息服務、IT服務及應用的有機結合。為了成功過渡到工業4.0,ICT產業(創新周期相對短)應和機械、設備製造商以及機電系統供應商(創新周期相對較長)密切配合,以開發出所有合作夥伴都能接受的商業模式。

 

  49.KA:Knowledge Automation知識自動化

 

  點評:麥肯錫在《2025顛覆性的技術》報告對「知識工作者自動化」倍加推崇。知識自動化是指將各種經驗、各種知識、數據、文檔等通過模型驅動的方式,實現知識的自動流動,自動推送給設計師、工藝員、製造師,實現「知識伴隨流程」。

 

  50.CPD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繼續職業教育

 

  點評:德國工業從來不會忽略人才、教育與職業培訓,並在工業4.0白皮書中明確提到了「學院立方體」的概念,打造從職業學校、大學道企業的立體人才培養計劃。這真是德國人的思路,教育永遠不缺席。不禁要想想:中國智能製造,給CPD留下多少空間?

第三十二屆CIO班招生 法國布雷斯特商學院碩士班招生 北達軟EXIN網絡空間與IT安全基礎認證培訓 北達軟EXIN DevOps Professional認證培訓

責編:content

相關焦點

  • 收藏!工業4.0的50個專用名詞點評!
    成組技術無疑是柔性製造、CIMS乃至系統工程的最基礎技術。中國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和時間都被邊緣化了,成組技術曾經有過輝煌但更多的是沒落的二十年,恐怕是當下中國智能製造不得不回頭重新補上的課。這對製造以工廠為核心的體系並不多見。   18.TQC Total Quality Control 全過程質量控制   點評:自動化大規模的引入,提高質量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工業4.0時代,靠著機器人和智能終端的精準控制,TQC或將不再是成為棘手的問題。
  • 唐時達:工業4.0時代的銀行4.0 基於交易費用理論的視角
    摘要:從交易費用理論的角度看,基於技術進步的生產方式變革通過影響交易費用推動價值鏈上下遊交易治理結構和交易關係的變化,進而影響銀行的服務方式和經營理念。以此理論邏輯和分析框架,本文假設價值鏈中核心企業為1,上下遊企業為N,按照德國工業4.0的研究將生產方式變革劃分為四個階段,對工業1.0至4.0時代的銀行經營特點進行分析。
  • 理解工業4.0的新視角--應用場景!
    在國內,工業4.0這一名稱,應該說是已深入內心,甚至加以發揚光大,曾經看到有農業4.0、教育4.0等的提法。看來,德國人將軟體開發中常用的版本命名方法引入到工業革命的劃分中,至少在市場推廣上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雖然近期國內工業4.0的風頭被工業網際網路所壓制,但仍然是智能製造主題中不可缺少的盤中盛宴。
  • 呱呱墜地的CS75 PLUS 開啟長安工業4.0時代
    親眼看著被安置在機械化流水線上的愛車,在智能機械手臂的輔助下,宛如變形金剛般組裝完畢,緩緩駛來......對於德國人而言,這是一種無語言表的儀式感。8月2日,在位於合肥的長安智慧工廠裡,我們感同身受地目睹了,長安工業4.0時代的首款產品落地。隨著CS75 PLUS緩緩下線,也標誌著長安智慧工廠正式投產。
  • 中德智能製造/工業4.0標準化工作組第九次會議召開 達成14項共識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11月20日消息,中德智能製造/工業4.0標準化工作組第九次會議近日在德國柏林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數位化與創新政策司、德國電工電子與信息技術標準化委員會、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有關負責人出席會議並致辭。來自中德雙方標準化組織、研究機構以及相關企業的8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DT時代、工業4.0,這三個在2015年一定會火的詞分別是什麼意思?
    網際網路+、DT時代、工業4.0,這三個在2015年一定會火的詞分別是什麼意思?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網際網路+、DT時代、工業4.0,關心時政的小夥伴們有沒有注意到這3個詞最近正在悄悄火起來?
  • 眼神科技與富士康籤署戰略協議,面向工業4.0時代的AI落地
    工業4.0時代,產品、裝備、生產方式、管理、服務等都面臨著全方位的智能化升級。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化技術與工業的結合也成為必然趨勢。當下,「智能製造」已成為工業領域各個產業轉型升級的焦點,而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也正以強勁的態勢為「工業4.0」的實現而制定著深遠的戰略謀劃。
  • 全球智能製造專家濟南華山論劍
    人機共融、和諧共處,在後工業時代對中國和中國企業大有可為。從中國國情看,行業門類全面、完整,世界智能硬體生產大部分在中國,而且中國人口多,在這種情況下,以下四個方面是中國機器人未來聚焦的研究熱點。第一,工業機器人是新興的主力軍。目前工業機器人50%-60%主要集中在汽車領域。但當後工業時代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電子製造、物流、食品加工等行業都將是智能機器大有所為的地方。
  • 漢能CTO丁建:移動能源將成為工業4.0時代理想的能源解決方案
    「工業4.0時代,用戶的多樣化、訂製化需求端將驅動工業生產及運轉,而移動能源將為工業4.0時代理想的能源解決方案」,漢能控股集團副總裁、首席技術官丁建博士在二十國集團企業創新論壇上表示。  11月3日,二十國集團(G20)企業創新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企業代表、工商業人士圍繞創新驅動增長的政策和實踐、新工業革命、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多項議題展開討論。漢能控股集團副總裁、首席技術官丁建博士作為業界代表與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Andreas Reuter,澳大利亞「Humanity+」協會創辦人Adam Ford就工業4.0時代的產業變革、能源、人工智慧等話題深入交流。
  • 技術如何與工業基因相融合 卡奧斯「中國方案」引領智能製造變革
    11月28日,全球工業4.0領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德國ROI-EFESO工業4.0獎首輪獲獎企業揭曉。老路走不通,企業和政府的目光開始轉向以智能製造為代表的新技術方案。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位造深度融合的產物,智能製造解決方案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製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可以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推動工業效率和產能的進一步提升。但製造業的複雜性,註定了這條路將極其漫長。
  • 【智能製造】以三體智能解讀智能製造三個範式
    因為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到本世紀初,日本的第五代計算機項目和「IMS(智能製造系統)」項目失敗,人工智慧陷入第二次低谷。人們開始尋求一種新的科技手段來構建智能系統。於是在2006年,海倫·吉爾提出了CPS的構想,並且隨後得到了德國等工業國家的響應。CPS是工業4.0、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等落地的「最大公約數」和關鍵使能技術,甚至可以說,未來世界的形式是CPS。
  • 數位化工業4.0柔性智能製造生產線實訓系統參數、介紹
    1、高度集成  系統建立在工業工程、柔性製造、自動控制、物流工程、質量管理、生產管理以及先進位造等技術基礎之上,將各個加工執行單元、物流系統、機器人、RFID、倉儲系統和數字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有機集成、貼近工業生產流程的教學實訓柔性製造系統。
  • 震撼,世界上最先進的五大工業4.0工廠
    佔地10萬平方米的廠房內,員工僅有1000名,近千個製造單元僅通過網際網路進行聯絡,大多數設備都在無人力操作狀態下進行挑選和組裝。最令人驚嘆的是,在安貝格工廠中,每100萬件產品中,次品約為15件,可靠性達到99%,追溯性更是達到100%。這樣的智能工廠能夠讓產品完全實現自動化生產,堪稱智能工廠的典範!
  • 凌華科技亮相友達技術趨勢論壇及智能製造合作夥伴大會
    萬物互聯的工業4.0時代,邊緣計算成為打通智能製造「最後一公裡」的關鍵。尤其是在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邊緣計算的融合發展下,製造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的變革。 11月11日至12日,由友達光電(蘇州)有限公司、達智慧智能製造(蘇州)有限公司、艾聚達信息技術(蘇州)有限公司主辦的「友達技術趨勢論壇」和「智能製造合作夥伴大會」圓滿落幕。大會邀請了眾多行業大咖,聚焦「製造業如何從智能製造推進到工業互聯」話題,共同探討如何融合新技術,實現工業數據中心,驅動數據價值。
  • 新工業革命/智能製造的五個基本特徵
    新工業革命來勢洶湧。近幾年很多國家都已經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本國的工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與命名,例如德國叫作工業4.0,中國叫作智能製造等。但是對於這場蔓延全球的、以智能為標識的新工業革命的基本內涵和特徵,則一直是眾說紛紜,各有措辭。關於智能製造,也是定義頗多,各有出處。
  • 從工業4.0出發 洞察全球製造業發展趨勢
    1969年,美國矽谷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款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了自動化時代,而作為德國工業4.0發起者之一的西門子公司,以PLC為抓手,把自動化發展到極致,不斷地深扎工業基礎,以工匠精神,發展成為機械製造領域的世界第一強國,所以,德國人提出的工業4.0屬於「硬+軟」,即製造業+網際網路。
  • 雲工廠分析|全球智造熱點「工業4.0」深度剖解
    「工業4.0(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在2013年4月的漢諾瓦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並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佔領先機。它是全球工業系統與高級計算、分析、傳感技術及網際網路的高度融合。大家對於工業4.0,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些自己的理解,其實至今也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
  • 全球工業4.0大獎為何頒給中國?幕後科技團隊:中國版弗勞恩霍夫研究所
    11月28日,全球工業4.0領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德國ROI-EFESO工業4.0獎首輪獲獎企業揭曉。在卡奧斯COSMOPlat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及其旗下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簡稱海爾智研院)賦能下,由海爾智研院、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海爾中德冰箱互聯工廠、海爾中德滾筒互聯工廠、海爾中德熱水器互聯工廠組成的「燈塔基地」——海爾中德智慧園區,獲評德國ROI-EFESO工業4.0獎。
  • 擁抱工業4.0 臺晶電子聯手賽意信息打造智能工廠
    臺晶電子通過自主核心技術,成功開發出各式感測組件,產品廣泛應用於通訊、穿戴式裝置、物聯網、伺服器存儲設備、車用、電信、醫療等市場。  "工業4.0"時代驅動智能工廠的建設  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歷程裡,臺晶電子自身信息化的腳步從未停止過。
  • 可連接MES系統的智能製造虛擬仿真軟體,工業4.0教學
    智能製造虛擬仿真軟體介紹1、軟體介紹該軟體是一款三維智能製造虛擬仿真軟體,基於海量元素模型,以拖拽方式快速搭建仿真工程。虛擬設備與真實設備具有相同特性,以實際的PLC程序、機器人程序、工具機數控程序等驅動虛擬設備運行,在虛擬場景中完成整個工程的調試與驗證。通過力學物理引擎、達到實際的運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