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 科學應對(開卷知新)

2020-11-24 人民日報人民網

  人類歷史也是一部悲壯的和病毒博弈的歷史,病毒引起的瘟疫曾給人類帶來過慘痛的記憶。遠有天花、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症),近有重症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伊波拉病毒病、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全球每年約有29.1萬至64.6萬人因與流感病毒相關的呼吸系統疾病而死亡。病毒引發的疾病和災難從來離人類都很近,了解病毒致病機理,有利於我們澄清認識,科學應對。

  從SARS到新冠肺炎,病毒性肺炎從未走遠

  無論是SARS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流感肺炎,還是新冠肺炎,儘管病原體不同,但這三者都是病毒性肺炎,它們的病理生理機制和臨床表現類似,治療方法也類似。可以說,因這三種病毒引起的感染,多數病人病情相對較輕,休息、對症治療以後都可以痊癒。只有那些發生了嚴重併發症,比如呼吸衰竭甚至多器官衰竭,導致病情危重的病人,才需要重症加強護理病房(ICU)收治進行搶救治療。

  那麼,為什麼有些病毒性肺炎會導致嚴重後果?有兩個關鍵原因:首先,沒有特效藥;其次,人體的自我防禦能力降低了。

  為什麼沒有特效藥?我們需要先了解病毒和細菌的區別。病毒學家會說,二者大小不同、結構不同,進而談論細胞壁、細胞膜、蛋白外殼、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逆轉錄、酶系統等等,這些都很重要。但我只想科普一件事:細菌和病毒的區別,歸根到底在於能不能獨立生存。多數細菌具有獨立的營養代謝系統,可以獨立生存,所以它進入人體後只是需求「營養」,不必非要侵入細胞內。但病毒不同,它需要的不僅是「營養」,所有的病毒都沒有細胞結構,只能侵入其他物種的細胞內,藉助其他物種的細胞加工遺傳物質和蛋白,不停地繁衍出下一代病毒。

  對於常見的細菌感染,醫生可以使用抗菌藥。很多抗菌藥可以有效「殺滅」敏感菌。但是研發抗病毒藥物十分困難,原因有三個。第一,病毒進入人體後,會侵入細胞,有的病毒甚至會將其遺傳物質插入到細胞內的染色體上,能夠幹擾病毒複製的藥物,難免會引起人體細胞功能異常,因此抗病毒藥物對安全性要求很高。第二,病毒會快速繁衍,不斷發生變異,可能剛研發出藥物,病毒又變了。第三,很多細菌在結構上或代謝上具有相似之處,作用於一種細菌某個部位或者代謝環節的抗菌藥,可以對其他種類細菌有效。但是病毒種類繁多、共性少,很難找到廣譜的抗病毒藥物。

  這就決定了對絕大多數病毒感染,我們沒有特效藥。即便有了具有一定效果的藥物,對病毒起到的效果也僅是「抑制」,而且越在早期應用效果越好。

  那麼很多病毒感染,如輕型流感,患者是怎麼好起來的?歸根到底,靠的就是人體的自我防禦能力。

  應對細菌性肺炎,人體天然會有兩個基礎防禦機制:咳嗽、咳痰;白細胞尤其是其中的中性粒細胞增高。咳嗽、咳痰是為了排出痰液、壞死物質,甚至病原微生物。在重症加強護理病房中,評價病人預後一個關鍵指標就是病人咳痰是否「有力」,對於不能咳痰的病人醫生還會用支氣管鏡幫助其吸痰,對這些病人,咳痰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用抗生素。另外白細胞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細胞增多,是細菌感染時人體重要的自我防禦機制,這是為了增加殺菌的力量。

  但是,新冠肺炎病人的主要症狀是發熱、乏力、乾咳,化驗檢查顯示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少,淋巴細胞計數減少。乾咳,意味著雖然人體啟動了咳嗽反射,想要把病毒或者壞死物質排出體外,但是狡猾的病毒藏匿在了細胞裡。氣道內分泌物少、痰少,雖然可以經過咳嗽將一部分病毒隨著飛沫排出體外,但是這也恰恰滿足了病毒為了繁衍,加快傳播的本性,並不能有效地去除病原體。肺泡細胞不斷受到攻擊,人體卻很難通過咳痰把病毒有效排出,加之對抗病毒的部隊——淋巴細胞減少,人體兩種關鍵的自我防禦能力下降。病毒不斷地複製且侵犯細胞,嚴重的病例,在兩三天之內,病人的大部分肺泡細胞都被攻陷,在X射線下或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下,顯示為「白肺」。

  醫生怎麼治療這種嚴重的病毒性肺炎

  首先,給予抗病毒藥物。雖然可能僅起到抑制病毒複製的作用,但這時任何能幫到病人的、能起到一定的效果的藥物,都會被考慮。同時,霧化吸入幹擾素,增加病人抗病毒能力。其次,合併有細菌感染時,還會用到抗菌藥。如果肺部病變進展迅速,會用到激素,減輕局部炎症反應。最後,嚴重病例會針對各種併發症進行相應處理。

  如果病人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機,用正壓把氧氣打到肺裡;如果病人腎功能衰竭,可以進行連續腎臟替代療法(CRRT),用一臺人工腎臟,幫助病人清除毒素、脫水;如果病人凝血垮了,可以補充新鮮血漿和凝血物質;如果病人呼吸衰竭進一步加重,當呼吸機給純氧也不能滿足時,還有體外肺膜氧合(ECMO),用一臺體外的「心肺」把病人的血在體外加氧,排出二氧化碳,再把新鮮的血液打回人體。

  但是,無論這些設備和手段多麼先進,本質上都是為了支持病人跑贏病毒的複製過程,讓人體免疫系統重新獲得優勢。換句話說,先把命保住,給自我防禦創造條件、贏得時間。

  人體還有很多神奇的自我防禦能力。自我防禦和修復是人類在數百萬年進化過程當中,形成的一種對抗損傷和疾病的自我保護機制。比如我們體內每天都有細胞老化、變性、凋亡,人體會通過細胞分裂再生出新的細胞來補充,這就是人體的自我防禦。再比如,我們的基因會發生突變,突變後可能會影響基因功能,人體存在一種基因修復機制,可以主動修復這段突變了的基因,讓基因功能保持正常。在我們進入深度睡眠時,腦脊液清除腦細胞代謝廢物的效率將增加10—20倍,這種功能可能有利於預防阿爾茨海默病,這也是人體的一種自我防禦和修復;病毒感染時,良好的人體免疫力就是最重要的自我防禦能力。

  健康的底層邏輯是人體免疫

  在疫情面前,我們不僅僅需要強大的醫療,更需要病人自身良好的免疫力。但病毒肆虐時,在短期內迅速提升免疫力很難,我們普通人,應該怎麼辦?三句話:加強防護,好好睡覺,平和心態。

  第一,加強防護。居家是最好的防護,如果需要去人群密集、通風差的地方,比如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或去醫院,一定要正確佩戴口罩。要勤洗手,不要用髒手去摸臉、揉眼睛、擦嘴、摳鼻子,這樣很容易把手上的病毒帶入人體。

  第二,保證睡眠。熬夜對人體免疫系統的破壞有「立竿見影」效果。熬夜會影響人體生物鐘、影響免疫系統反應能力和防禦能力,研究表明連續缺覺一周會對700多個對健康至關重要的基因產生影響,繼而對健康產生長期影響。良好的睡眠可以增加人體對抗感染的能力。所以特殊時期,保證每天7—8小時良好睡眠比什麼都重要。

  最後,平和心態,學會微笑。緊張、不安、焦慮,這些心理變化會通過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影響免疫力,免疫系統抵抗病原體的能力就會降低,更容易受到感染。同時,劇烈的心理變化還會引起很多身心疾病,比如失眠、頭痛、血壓波動、胃部不適、腸道功能紊亂等等。這些疾病會進一步削弱機體抵抗力。

  在面臨病毒威脅時,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以上方法保護好自己的免疫系統,剩下的,就交給公共衛生管理人員和醫護人員。

  (作者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危重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推薦讀物:

  1.《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2.《槍炮、病菌與鋼鐵》:[美]賈雷德·戴蒙德著,謝延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3.《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薄世寧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相關焦點

  • 正確認識科學應對(開卷知新) ——談談新冠肺炎防治
    正確認識科學應對(開卷知新) ——談談新冠肺炎防治 2020-02-11 17: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正確認識 科學應對——談談新冠肺炎防治
    正確認識 科學應對(開卷知新)  ——談談新冠肺炎防治  薄世寧  人類歷史也是一部悲壯的和病毒博弈的歷史,病毒引起的瘟疫曾給人類帶來過慘痛的記憶。病毒引發的疾病和災難從來離人類都很近,了解病毒致病機理,有利於我們澄清認識,科學應對。  從SARS到新冠肺炎,病毒性肺炎從未走遠  無論是SARS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流感肺炎,還是新冠肺炎,儘管病原體不同,但這三者都是病毒性肺炎,它們的病理生理機制和臨床表現類似,治療方法也類似。可以說,因這三種病毒引起的感染,多數病人病情相對較輕,休息、對症治療以後都可以痊癒。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開卷知新)
    也就是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半葉,基於數理化技術與方法的實驗科學催生了認識生命共同本質的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而進化論的誕生,則最先將人類對生命的認識,提升到了理論的高度。有什麼樣的認識(科學)和手段(技術)就有什麼樣的工程。古代,通過「嘗百草」檢驗植物藥性,建立中藥體系,通過人工馴化與優選,獲取種質資源,建立畜牧業與農業體系,都是利用當時的生物認識和生物技術,造福人類的典型工程實踐。今天,怎樣利用對生命「密碼本」的認識及對其「編寫」的手段,改造自然、造福人類?
  • 意義非凡的腦科學(開卷知新)
    腦科學是一門極富魅力的生命科學,它充滿神秘,又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意識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人各有志?為什麼有些人更聰明、記憶力好?為什麼有些兒童有自閉傾向?為什麼有些人患抑鬱症?機器人怎樣才能擁有人類的智慧和能力?人類社會未來如何與智慧機器人共存?這些問題可以說與腦科學密切相關。
  • 科學地認識科學
    科學的萌芽由來已久,早在古希臘時代,哲人們就在探索世界。不過,科學擁有確切的價值標準和研究目的,對公眾產生深刻影響,得到社會承認,迄今卻不到五百年的時間。科學發展到此,並非一蹴而就。我們需要認識發生在16、17世紀的天文學和自然哲學上的革命,這場革命挑戰的是在古希臘和歐洲中世紀就確立了的、長久以來被認為是相當合理的、基於地球中心說的天文學和自然哲學。
  •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此圖表現伽利略被迫服從於權力滔天的教廷,反映了當時神學的勢大我們需要認識發生在18、19世紀涉及各個領域的近乎全方位的科學和技術革新。背後的動機根源於啟蒙哲學,它頌揚人類理性理解世界的力量。牛頓和達爾文的科學時代已經到來,科學家們前赴後繼地發揮解釋效力,承諾人類以統治自然的力量。
  • 品牌推薦|知物:知物由學,學之乃知
    其名稱取自於漢代《論衡·實知》中「知物由學」,意思是要通過認真學習了解客觀的世界。「知物」品牌立足於機械工業出版社科技大社的專業背景,以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探索為主要內容,面向青少年及成人群體,結合多平臺媒介,多層次、立體化地傳播、普及自然科學知識。
  • 科學認識乾旱和應對南方極端氣候的建議
    繼黃淮地區冬春乾旱後,中央和地方在我國南方又開展了新一輪的抗旱大會戰。近10年來我國乾旱頻繁發生,極端天氣頻發現象尤為明顯,我國由南澇北旱變成了北旱南也旱。以前是南方局部地區季節型乾旱,目前是許多地區發生持續乾旱,乾旱成為天氣預報和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焦點和難題之一。因此,應對氣候變化,抗旱節水及水資源高效利用將無疑成為我國當前和未來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開卷知新)
    原標題: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開卷知新) 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合成生物學」成為國際科學前沿一大熱門。在理論上,絕大多數石油化學品都能夠藉助合成生物學技術製得,人們還可通過生物合成技術製造出傳統化工無法合成的新燃料。同時,合成生物學在人工固碳、利用二氧化碳方面取得進展。例如,科學家通過對細菌進行人工優化和改造,建造可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酮、醇、酸等化學品的「細胞工廠」,實現二氧化碳等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推動建立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的低碳經濟模式。
  • 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開卷知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幾年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有所增加,但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開卷知新)
    通過深空探測,人類極大提升航天技術水平,取得大量科學探測成果,加深對地球、太陽系和宇宙的認識,促進對生命起源的探索。多國推進深空探測深刻影響社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探測目標包括月球、太陽、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小行星和彗星),乃至太陽系以外的天體。
  • 運用科學思維認識和把握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堅持運用科學思維作出的戰略抉擇。
  • 正確認識國際形勢和安全環境的新變化
    認真學習理解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戰略決策和指示要求,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國當前所處的歷史方位,深入思考和科學分析國際戰略形勢和我國安全環境呈現的新情況新變化新趨勢,認清我國由大向強發展關鍵階段的時與勢,對於研判形勢、把握大勢、指導工作,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正確判斷形勢,是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
  • 專家指出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8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幾年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有所增加,但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
  • 正確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
    正確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之一「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
  • 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立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概括總結了「五個根本」的規律性認識,其中「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是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的科學規律和重要遵循。
  • 科學認識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邏輯理路
    科學認識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邏輯理路 2020-12-01 1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正確認識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新要求
    科學認識新發展階段的豐富內涵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歷史階段包含若干不同的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 怎樣給珠峰量「身高」(開卷知新)
    圖①:在西藏加烏拉山口附近拍攝的珠穆朗瑪峰。   未來珠峰測量:積極迎接新挑戰   與以往兩次測量相比,2020珠峰高程測量觀測方法更科學,觀測手段更豐富,觀測設備更先進,測量結果也更可靠。未來,要獲得更科學、更嚴密的珠峰高程測量結果,我們大有可為。   第一,對珠峰進行全面的雷達雪深測量,並確定珠峰的巖面最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