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點什麼,對我來說是情緒的發洩口,但落筆之後難免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太過矯情,也怕寫出來的文字是不痛不癢的「造作之詞」,所以常常寫得收斂又怯懦,想想自己思路凝結住的時刻,大多因為直面了讓自己害羞的真實念頭,就要用故作輕鬆的文字包裝自己。
怕把真心話抖落出來,怕把脆弱的一面示予他人看,怕這些詞不達意的文字叫人看了生出了什麼誤會,即使在這個空間裡,有耐心逐字逐句閱讀這些文字的可能只有背景屏幕而已。
在情緒需要出口的這段日子,我翻開了很多本書,它們從指尖給我輸氧,讓我慢慢復甦回來。在仔細感受文字的這些時候,我才終於明白,書寫,本身就是讓你剝開一層層外殼,和自己對話的過程。
甚至不只是寫作這件事,活在人世間所有的行為都和表達自己有關,你看音樂人說,要傳達真實的情感那首歌才有魂;你看脫口秀演員說,要講親歷的生活經歷才能引起共鳴;你看策劃大師說,你的方案要能捕捉受眾,首先得先打動自己吧。
所以,忠於自己的內心有多重要,過好自己的生活本身有多重要啊。
說回來,最近看到的最打動我的文字,往往都樸實無華,他們只是把切身經歷講出來,把深層感受表達出來,你的眼前就生出那幅場景,你悲傷他的悲傷,歡喜他的歡喜。
重讀了一些名人大家的散文,都是常常出現在中學課本上的人物,像賈平凹、沈從文、老舍之類的等等,以前讀不進去這些文章,總覺得拖沓累贅,如今心靜下來,感官和心真正開始品味,才明白他們的文字有多細膩和珍貴,不禁覺得少時的自己愚笨的可憐。
還是最喜歡史鐵生先生的文字,因為感覺我們的脾性最為相似,他不刻意惹出你的眼淚,只是平淡地描述著那些平淡的時刻,卻總覺得我們的情緒在很多個片刻重疊,經歷的場景是那麼相似,他寫母親對他好的細枝末節,讀來叫人心疼;他寫和老鄰居聊天時內心的那些情緒,可能是一個人待的久了,悲傷也都埋藏起來。
回憶的人都念著那些細節,是一瞬一瞬的。
現在的生活狀態讓我覺得很是輕鬆,我常調侃,自己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像當代年輕人。
每天五六點醒來,背單詞看書再加一小時運動,在九點十點間吃完一天中最為精心搭配的早餐,然後開始無所事事地過完一天,有時候一直泡在書裡,有時候一直泡在節目裡,有時候一直泡在工作裡。
在太陽下班後騎車去吹風,穿梭在車流湧動的夜幕中,穿梭在悠哉乘涼的人群中,穿梭在街燈昏黃的寂靜中。
每一項運動都有獨特的快樂,騎車時而有攀升高度的艱難,時而有借力滑行的輕鬆,多像人生啊,是一條無法預測的曲線,在循環往復裡,人們像是不同的線條,你往第二象限時,我去第四象限,相遇別離全然不受控。
扯遠了,要給我的一天畫上句點,最幸福的時分還是城市都安靜下來的時刻,從麵包店裡走出來,攜著甜甜的味道,路過三五人圍坐的燒烤攤,路過終於沒有小孩子吵鬧的街巷,耗盡最後一份力氣後,終於將自己關進無意識裡,然後等候陽光的下一個吻,循環往復。
生活嘛,不過如此。
EDITOR:林藜
想給世界留下一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