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的結構

2020-12-05 生物谷

第二節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的結構

  一、細胞因子的分子結構

  不同細胞因子之間的結構上有很大的差異,一般,多數細胞因子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不超過60kD,多由100個左右的胺基酸組成。不同細胞因子之間無明顯的胺基酸序列的同源性。

  多數細胞因子以單體形式存在,少數因子如IL-5、IL-12、M-CSF、TGF-β等以雙體形式存在。

  給大多數細胞因子帶有糖基,但這些糖基多與細胞因子的生物活性無關,可能起延長細胞因子體內半衰期的作用。

  二、細胞因子受體

  細胞因子都是通過與靶細胞表面高親合力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後才能發揮其生物學效應的。細胞因子受體與其它膜表面受體一樣,均由3個功能區組成,即膜外區(細胞因子結合區)。跨膜區(疏水性胺基酸富有區)和膜內區(信號傳導區)。細胞因子受體存在有單鏈、雙鏈或三鏈不同形式的結構。最近的研究發現,有些細胞因子受體共同使用一條多肽鏈,如IL-3、IL-5和GM-CSF共同使用同一β鏈,IL-2、IL-4和IL-7共同使用同一γ鏈。由於細胞因子在受體水平存在相似性,因而會使用共同的信號傳導途徑,發揮類似的生物學效應。根據細胞因子受體膜外區的胺基酸序列,可將其主要分為三個受體家族:

  (一)造血生長因子受體家族(HPR)

  大部分細胞因子如IL-2、3、4、5、6、7、9等的受體均屬於這一家族,其典型結構特點是含有Trp-Ser-X-Trp-Ser(W-S-X-W-S)的五聯保守序列,與細胞因子結合功能密切相關。

  (二)lg超家族

  IL-1受體、M-CSF受體等屬於這一家族,IL-6受體同時含有lg超家族和HPR家族兩個結構區。這一超家族的特點是均在膜外區含有lg樣的分子構型,每個lg樣功能區由100個左右的胺基酸組成,通過二硫鍵形成穩定的髮夾樣反平行的β片層摺疊結構。

  (三)幹擾素受體超家族

  幹擾素α和β共用同一個受體,與幹擾素γ受體的結構有類似之外,均含有一段200個胺基酸的保守序列,其中4個半胱氨酸是共有的。

相關焦點

  • 第四章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第一節 細胞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特點
    第四章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   細胞因子(cytokine)是指主要由免疫細胞分泌的、能調節細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在免疫應答過程中,細胞因子對於細胞間相互作用、細胞的生長和分化有重要調節作用。
  • 二、細胞因子受體中的共用鏈
    二、細胞因子受體中的共用鏈   大多數細胞因子受體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亞單位組成的異源二聚體或多聚體,通常包括一個特異性配體結合α鏈和一個參與信號的β鏈。α鏈構成低親和力受體,β鏈一般單獨不能與細胞因子結合,但參與高親和力受體的形成和信號轉導。
  • 科學家發現多數細胞因子受體屬於幾個較大的多基因家族
    單核一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是 種40kD 的多肽,主要來源於單核一巨噬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其功能主要是刺激骨髓單核一巨噬細胞的前體細胞,使之分化成熟,形成單核細胞集落。M-CSF可刺激骨髓內單核一巨噬細胞集落的形成,後者又能分泌G-CSF和GM-CSF等,形成一個逐漸放大的細胞因子網絡:同時可促進骨髓生成中性粒細胞,使細胞數量增加的同時,細胞功能也增強。M-CSF 亦能作用於終末細胞,增強厲熟單核一巨噬細胞的功能。
  • 細胞因子受體除了鑲嵌於細胞膜表面的形式外,還有分泌游離的形式
    酪氨細胞內功能區具有M-CSF, sCF, PK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酸激獨特的酪氨酸激酶酶家活性族TGFB細胞內功能區具有TFB,Muller 抑制物質,骨形態發生蛋白,抑制素,活化素家族獨特的蘇氨酸/色氨
  • 截短趨化因子受體可調節細胞功能
    作者:劉如楠 卜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研究員張曙光等人發現,幾種截短的趨化因子受體,即遠少於七次跨膜的CXCR4和CCR5受體突變體,並非毫無功能,而是可以與天然配體結合併調節部分細胞功能。研究中,張曙光等人通過將部分疏水性胺基酸替換為結構相似的親水性胺基酸的方式,使截短免疫相關蛋白受體CXCR4和CCR5具有了水溶性,從而從而避免使用去垢劑破壞其天然結構。
  • Nature:帶你解析趨化因子受體-趨化因子-下遊G蛋白三元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解析了人源趨化因子受體CXCR2與趨化因子CXCL8(又稱IL8)及下遊G蛋白三元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同時還解析了CXCR2與設計的別構拮抗劑複合物的晶體結構。該項研究有助於深入理解內源性蛋白質分子激活GPCR的機制,助力抗癌藥物研發,促進靶向趨化因子系統的藥物設計與發展。
  • 第二節 結構基因的結構
    第二節 結構基因的結構   人類結構基因4個區域:①編碼區,包括外顯子與內含子;②前導區,位於編碼區上遊,相當於RNA5』末端非編碼區(非翻譯區);③尾部區,位於RNA3』編碼區下遊,相當於末端非編碼區(非翻譯區);④調控區,包括啟動子和增強子等。基因編碼區的兩側也稱為側翼順序(圖3-1)。
  • 研究揭示病毒糖蛋白與細胞受體複合體結構
    nectin-1的複合體結構,從而解析了這兩者之間的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模式,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但是III型囊膜病毒的膜融合需要多個病毒蛋白與多個細胞表面受體參與,相互協調才能完成膜融合,整個過程比較複雜,其機制還很不清楚。 單純皰疹病毒作為III型囊膜病毒的典型代表,研究清楚其囊膜蛋白與受體相互作用方式,對闡明這類III型囊膜病毒的侵入機制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會為開發抑制皰疹病毒融合的小分子藥物奠定理論基礎。
  • 第七章 淋巴細胞群及其亞群--第一節 B淋巴細胞的分化和表面標誌
    第七章 淋巴細胞群及其亞群   繼胚胎早期卵黃囊、胎肝造血後,骨髓是胚胎和生後主要的造血器官。髓骨不僅提供了所有免疫細胞的來源,而且是許多免疫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因此骨髓是機體重要的中樞免疫器官。
  • 細胞因子風暴和COVID-19致死——2020年細胞因子市場分析
    針對「細胞因子風暴」,諾華希望通過藥物Ilaris抑制白介素-1β的過度表達。然而,可惜的是,這一治療路徑目前被證實無效。考慮到IL-1β與SARS的細胞分子風暴相關,但與COVID-19的細胞分子風暴不相關,反映出不同的病毒引發細胞因子風暴的機制並不相同。本文將詳細介紹細胞因子,並結合數據分析國內細胞因子市場的動態。
  • 二、細胞因子的作用特點
    二、細胞因子的作用特點   眾多的細胞因子有以下共同的作用特點。   (1)絕大多數細胞因子為分子量小於25kDa的糖蛋白,分子量低者如IL-8僅8kDa。多數細胞因子以單體形式存在,少數細胞因子如IL-5、IL-12、M-CSF和TGF-β等以雙體形式發揮生物學作用。
  • 二、B細胞的膜表面分子
    (一)CD抗原   在B細胞表面重要的CD抗原參見第一章表1-1,與B細胞識別、粘附、活化有關的CD分子結構和功能參見第一章第二節。應用某些B細胞CD抗原相應的單克隆抗體可鑑定和檢測B細胞的數量、比例、不同的分化階段和功能狀態。
  • 西湖大學冷凍電鏡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結構:「開關」雙構象
    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好比是一把「鎖」,病毒要想進入人體細胞,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新冠病毒的「鑰匙」是其S蛋白,而ACE2則是病毒入侵的「鎖」。通過解析生物結構可以了解病毒細胞是如何與人類受體結合,進而入侵人體的。
  • 第三節 細胞免疫功能的檢測
    第三節 細胞免疫功能的檢測   細胞免疫(CMⅠ)是由多種細胞相互作用的結果。免疫細胞間相互作用導致多種細胞因子的釋放。   1.T細胞計數   (1)E花環法:人類T細胞表面有SRBC受體(CD2)能與SRBC結合形成玫瑰花環樣結構,將經分層液分離現的RBM懸液與SRBC在含有血清的平衡鹽水中混合,經37℃培養5~10分鐘放4℃過夜,取細胞懸計數,外周血淋巴細胞中約70%~80%淋巴細胞結成花環即為T細胞。目前此方法已用來分離T細胞,而不用做T細胞計數。
  • 對話耶魯大學周挺博士:細胞因子,大有可為
    周挺:細胞因子是一個典型的矛盾複合體。它一方面天然的具有抗腫瘤的潛力:細胞因子作為一種小的、可溶性的信號蛋白,調控著免疫細胞及其相關細胞的生長、發育、分化和效應功能,這些功能對於免疫系統和免疫細胞在對抗病原菌入侵和腫瘤的過程中至關重要。
  • 第三節 抗體形成過程中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
    圖11-2 T細胞活化主要協同刺激分子(CM)及其受體分子(CMR)的組成和作用示意圖   T細胞上的CMR或稱為輔助分子(accessory molecules)也是由一組粘附分子組成(表11-7)。
  • NK細胞激活型受體分子DNAM-1及其與配體的互作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免疫系統中,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 NK)細胞是一類由造血幹細胞發育分化而來的淋巴細胞亞群,是天然免疫和細胞免疫的生力軍。它能夠釋放穿孔素和顆粒酶直接介導靶細胞的壞死和凋亡,同時也通過釋放多種細胞因子調節T、B淋巴細胞等多種免疫細胞功能,最終達到免疫監視和免疫穩態的目的。  NK細胞的功能受細胞表面「陰」、「陽」兩類受體分子的協調控制。
  • 科學家發現新的植物細胞凋亡調節因子及其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機制
    植物細胞凋亡調節因子MLKLs的發現及其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機制細胞凋亡是動植物細胞免疫反應常見且有效的生理過程,其中四聚螺旋的HeLo結構域在多個細胞凋亡調節因子中非常保守,如動物細胞中的MLKL(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蛋白
  • 研究找到控制卵母細胞成熟重要因子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下,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夏國良課題組和美國傑克遜實驗室John Eppig 教授課題組合作,找到控制卵母細胞成熟的重要因子。   未解之謎 「如果沒有這種卵母細胞成熟阻滯機制,哺乳動物就會發生卵巢早衰,卵母細胞就不能繼續發育,和精子結合,導致不育。」
  • 第二節 醫學微生物學及其發展簡史
    第二節 醫學微生物學及其發展簡史   醫學微生物學是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亦是醫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它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代謝活動、遺傳和變異、致病機理、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實驗室診斷及特異性預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