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歌頌毛澤東的歌是誰寫的?

2020-12-07 騰訊網

[摘要]中共歷史上第一首歌頌毛澤東的歌,《毛澤東頌歌》的歌詞,是張春橋寫的。1942年張春橋才20多歲。1937年他從上海到延安,1942年在張家口華北聯大當宣傳科長時,寫了這個詞。

清末民初工尺譜的唱本、「文革」中交響音樂《沙家浜》的指揮總譜、上世紀三十年代百代唱片的總目,還有一大批解放區的油印歌本……從這些個人收藏中,楊浪發現了那些「歷史的聲音」。這也是一本可以聽的書,考慮到如今很多老歌已經不易聽到,楊浪特地親自唱了書中的老歌,讀者只要把文章題目前的條碼掃下來,就能在手機中聽到他邊讀邊唱的聲音。

歷史是有聲音的,再強大的史家,也寫不出歷史本身的旋律。

——楊浪

時間:10月19日19:00-21:00

地點:北京言幾又書店

嘉賓:楊浪資深媒體人、作家、地圖研究者、攝影評論家

主持人:《老歌的發現》,我看這個書名特別感觸。大家知道有一個歌唱家叫郭峰,那是我們村的,山西省原平市郭縣,他父親叫郭科會,是《毛主席派人來》那首歌的作曲。很多歌曲,我們這一代人對歌曲背後的故事不了解,接下來我們聽聽楊浪老師下了很多功夫去了解到的東西。有請。

軍隊歌曲在演進過程中出現各種不同的唱法

歷史聲音的解讀,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讀通了歷史發生時的真實聲音,對於我們理解真實的歷史細節極其重要。

隨手舉一個例子,《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今天我們唱到那句「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會覺得詞曲貼合得天衣無縫,其實這首歌的原始版本是1939年公木作詞、鄭律成作曲的《八路軍進行曲》,當年公木的原詞是「自由民主的旗幟高高飄揚」,有我手裡的文獻可證。而「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則是1947年它被改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發布以後。軍隊歌曲在演進過程中出現各種不同的唱法——音節和字眼的改動,其實非常深刻地折射出歌曲背後時代的變化。

類似的,有關《東方紅》的考證。「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一提大家就會想到這一句。但大家很少知道,《東方紅》其實是1943年以後才出現的,甚至直至1944年、1945年,這首歌才在全黨全軍廣泛唱起來。為什麼在1943年以前沒有這首歌?

因為歌唱某一個領袖個人的現象,始自1943年、1944年。這裡面的歷史背景是「延安整風」。1942年開始的「延安整風」用了兩年多時間,徹底批判了王明的路線,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1944年起,王稼祥、劉少奇等才開始在黨內重要會議和文獻上多次談及毛澤東在黨內的地位。所以1943年以後才出現《東方紅》,所以1939年的八路軍軍歌沒有「毛澤東的旗幟」。

第一首歌頌毛澤東的歌是誰寫的?

這本書裡還講了件知道的人很少但卻在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共歷史上第一首歌頌毛澤東的歌,《毛澤東頌歌》的歌詞,是張春橋寫的。1942年張春橋才20多歲。1937年他從上海到延安,1942年在張家口華北聯大當宣傳科長時,寫了這個詞,後來由作曲家盧肅(《團結就是力量》的作者)譜曲,叫《毛澤東頌歌》。

這個歌的故事非常有趣。1950年,當時中國人民廣播電臺有一個「評選聽眾喜愛的歌曲」活動,是非常正經的打榜,張春橋作詞的《毛澤東頌歌》名列第二。足見它在新中國建立之初的普及程度,那次評選中甚至連《東方紅》都沒能進榜。

然而1951年這首歌在《人民日報》上被一篇長文批判了。寫批判文章的是誰?周巍峙。他是前晉察冀邊區文聯音樂協會的主席,建國初期是文化部藝術局局長,後來當了文化部副部長,主持文化部工作。他的長篇批判文章之後,緊跟著的是呂驥(曾經長期做中音協主席)。這都是解放軍時期紅色音樂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直接點名批判張春橋的《毛澤東頌歌》,批判的主要觀點是歌詞把毛澤東寫得脫離了群眾,因為歌詞說「你像驕傲的海燕飛翔在怒濤之上」。

後來,張春橋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長篇,以「張春橋來信」的方式做自我批評,意思是「我早就發現這個歌不合適,聽別人唱我心裡已經很彆扭了,我自我批評,希望這首歌以後不要再播了」。這個歌自此被徹底禁播。從1942年出現到1951年被禁播,它在歷史上存活的時間不到9年,但這首歌在紅色音樂史上有非常特殊的標誌和符號作用。

張春橋自此一生都以極左面目示人,但其實新中國之後第一場文藝批評是以他的作品祭旗的。張春橋從此不再寫詩。張春橋本來是一個文藝青年,他一生中跟詩歌的最後關聯是1976年被抓捕之前的日記,抄了王安石一句「爆竹聲中一歲除」。

老歌這個東西是一個遊戲,是一個接頭暗號

我想說,老歌這個東西,看似是一個遊戲,是一個接頭暗號。像昨天一個人給我打電話,上來一說「月飛山」我就懂了。「月飛山,月飛山,祖國的山,月飛山」,這是上世紀70年代初一部朝鮮電影裡的歌。今天遇到會唱《月飛山》的,一下子就知道他是哪代人。

老歌是能夠在腦海中存儲歷史信息的。它有幾個作用:它使歷史更加鮮活、生動。其次它加深我們對特定歷史或某種特定情況的認識,這是歷史當中不經意的細節和側面,但正因為被發現,歷史才更加有它的趣味。

我對老歌了如指掌的下限是鄧麗君。鄧麗君之後,以我對音樂的欣賞能力,是聽到馬上就能把旋律跟上,但這個歌曲是誰的、唱什麼詞我不知道。對我而言,「老歌」更多意味著從延安算起,然後到「文革」,這麼一個時間段。

在我的歷史判斷裡,如同海報所說——「歷史是有聲音的」。我們讀書的時候,一個重要的訴求是通過書獲得我們未曾經歷過的那些時空中,那些信息和感受,更重要的東西是獲得對歷史的認識。更多的時候我們讀歷史,最後都要去讀文獻,比如《二十四史》怎麼讀,要正經讀下去;讀《史記》選注,多少人都去注一部不到20萬字的《史記》,因為文獻的背後有太多太多的東西,更何況寫史的人都擺脫不了「為尊者諱」,擺脫不了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誇張、遮蔽、隱瞞、裁減。

而音樂是個奇怪的東西,音樂是只有當你有一種情懷(不是寫文章,不是呼口號),這種情懷的複雜和激烈程度到了必須要用旋律來表達的時候,它才誕生。就像人類原初音樂舞蹈的產生,是原始人部落裡終於殺了一隻牛,吃飽了肚子高興了,點著篝火暖和了,大家開始唱啊、跳啊,音樂由此誕生,是人類的一種極端情緒的產物。

正因為如此,在所有的歷史演進當中,其實都有聲響,只是無法被文字歷史記錄而已。音樂構成了我們每個時代人的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歷史的聲音今天已經不存,我用老的歌本、老的音樂文獻、老的史料,重新在我的心中復原歷史的歌聲,同時發掘其間蘊含的豐富歷史信息。

老歌中的發現是我讀當代史的一種方法和玩法

《老歌的發現》是我繼《地圖的發現》之後,系列讀當代史的一種方法和玩法。

老歌中可發現的東西有很多。比如音樂源流方面,根據地紅色音樂的創作大體來源於三個方向:第一是民間音樂,諸如江西蘇區的紅軍歌曲,陝北民歌之於《兄妹開荒》《東方紅》,河北民歌之於《白毛女》;第二是蘇聯音樂,諸如柴可夫斯基對《黃河大合唱》的影響;第三是歐美歌曲的影響,諸如《德皇威廉練兵歌》之於《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美國歌劇選曲之於《團結就是力量》。

中國音樂的全面提升是因為抗戰。當時沒有一個文化人不寫抗戰歌曲,包括王洛賓在西北都寫了一首。在那樣一個民族命運的情懷當中,把中國的民族音樂推向了一個高峰。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了冼星海、黃自這樣的大師。冼星海是留法的。黃自是耶魯畢業的,二十幾歲就在上海音專做音樂教導主任,自己排演、組織音樂會宣傳抗戰,慷慨激昂。

其實《黃河大合唱》有一個非常邪門的版本,莫斯科大劇院1956年,蘇聯人挑著鑼鼓傢伙唱《黃河大合唱》,帶著俄語朗誦。俄國人用俄語唱張老三,好玩極了。而且蘇聯人把《黃河大合唱》做了如西方歌劇一樣的重新編排,但是蘇聯人這個版本是非常忠實於冼星海的最後版本的。冼星海1946年到莫斯科編八路軍的紀錄片,後來死在蘇聯。冼星海到蘇聯以後,按照嚴密的作曲理論對《黃河大合唱》有很多豐富的加工。後來到1973年、1975年中央樂團重新加工的時候,吸取了冼星海的材料。

我們的音樂怎麼跟世界融合?到今天中國音樂有譚盾這樣的人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其實回望一百年,我們的音樂就是從這樣的涓涓細流,跟西方融在一塊。其實在我的歷史關照和音樂關照裡,就像玩地圖一定要讀《中國測繪發展史》一樣,我是一定要讀《中國音樂史》的,讀中國當代音樂史,從學問的系統建構這些老先生們,非常完整。

但是要玩材料,民間遺存下來的,都是這種形態的,比如這本1939年延安油印的。這樣的東西真實地存在於生活當中,留存到今天,我們用它來還原成更接近當時歷史的聲音,然後再把它編制到整個中國音樂發展源流的大脈裡,才有更大的歷史背景,跟文化發展融合在一起。這個事情是一個讀書的興趣,我最後用文字把我真正感受到的表達出來。

我還會繼續這樣玩下去,接下來還會寫《老筆記本的發現》、《墓地的發現》。這是我讀書的一種方式。讀書人都要讀歷史。有的學人是把歷史讀通了,讀了很多我們沒有接觸到的一手史料,用自己的史觀串起來,再交給讀者。我們讀書人都愛這樣的書。

而我的方法是讀老地圖,30年收藏了近萬張老地圖,我拿地圖當小說讀。一張地圖有它出版的動機、邏輯,是反映當時地理面貌的記載。那麼這張地圖達到這樣的功能沒有?誰在使用這樣的地圖?使用這張地圖有什麼樣的痕跡?這張圖、這版圖、這個年代的圖在那個時代代表了什麼、傳遞了什麼?它是一種歷史的文本。

地圖、故紙、墓碑歷史原有更多讀法

「老筆記本」我已經寫了有四五萬字,一二十篇,其中包括「江青談第三者插足」。這些年老筆記本的收藏熱了,包括很多大家都在收藏老筆記本。而真正的筆記本都是人最隱秘的,自己說給自己、怕忘記的東西,是自己人生、心靈最真實的記錄。老人老了、去世了,孩子們不知道輕重,就論斤論兩地賣了,又被人給輾轉弄到潘家園這樣的地方。

老筆記本裡是一個個非常真實的個人生命史、心靈史,再宏大的歷史也必然是由這些個人的心靈史構成的。比如有個老工人有個很小的筆記本,從頭到尾記的都是他們家的帳,所有訴求是要拿困難補助。當時規定家裡人均一個月不到7塊錢可以申領困難補助,所有的帳都是為了證明我們家一個月掙了多少錢、花了多少錢,最後除起來,人均不到7塊錢。但最後也沒領到,沒批他,他不是最困難的。整個筆記本頑強地就是要證明我們家特窮。這種筆記本太生動、太真實、太不可多得了。

接下來,《墓地的發現》。我住在香山那邊,離萬安公墓很近。業餘時間重要的喜好就是逛墓地,昨天我還去逛了一趟。你會發現歷史是由很多人的活動構成的,在墓地裡轉一轉,走著走著就碰到一個。

今年我到八寶山給父母親合穴。逛著八寶山,突然看到一個墓碑:李桐樹,軍樂團副團長,《葬禮進行曲》作者。我大樂,因為我一直在找《葬禮進行曲》是誰寫的。特別棒的音樂,以前不署創作者名。有一批這樣的音樂,使用頻率非常高,絕對是禮儀音樂當中重要的作品,沒有創作者。我居然在八寶山李桐樹的墓碑上看到了。回去一查,那一批禮儀音樂的創作是上世紀70年代周恩來布置給軍樂團的任務,連非洲馬裡國歌都是他們做的。後來我寫那篇《「文革」中的大型音樂》,務求窮盡,盡力都把它們破譯出來。

這是我的一好。有的哥們跟我說,哪天你帶我去。我說這還真得帶你去。第一,這個活兒沒人願意幹,誰願意跑墓地逛?第二,你到墓地去也找不著人,誰在哪兒我全都知道。我會把我在裡面讀到的真實歷史皺褶、碎片、細節,用我的思考交代給我的讀者。

現場提問

一代人最初的頑強記憶就是那個時代的音樂

提問:每一個人寫的東西都是在記錄歷史,包括自己寫的微信、朋友圈。但同樣一件事,可能我們回去記的都不一樣。後人根據我們這些記錄如何能還原一個事物真正的樣子?

楊浪:這麼理解,記錄歷史文本的不一致是最正常不過的現象。如你所說,今天大家都在這兒,我們在這兒的聊天,每個人回頭記錄、選取、傳遞的信息不一樣,這太正常不過了,這正是我們存在的價值。

就像顯然有《求是》雜誌、有新華社、有「人民廣」、有學習小組,他們對社會的存在形態有一路言說,但是更豐富的言說,存在於社會整體的表達當中。任何一個作者、史家都不可能窮盡這個整體。後來者試圖了解今天這個時代的時候,會去讀一個更廣譜的東西。如果我不去搶救那些老地圖、老歌本,可能它就被淹沒了。我其實是用我的眼光收藏,試圖還原那個時代、那個時候,但我是用今天的語言。

《老歌的發現》有一些被刪掉的內容很可惜,比如對「文革」音樂的研究。「文革」音樂是我們這一代人存在、接收、傳播而且迄今仍在各大公園老頭老太太中傳唱的非常重要的當代音樂現象。包括如今一些大師級的人當年都寫過、編過批鬥的歌曲,這是歷史的真實過程,挺好玩的。現在公園裡很多老頭老太太唱紅歌。幾年前我專門策劃、主持過唱紅歌,比如《毛主席萬壽無疆》、《毛主席來到我們軍艦上》。

一代人最初的頑強記憶就是那個時代的音樂,而那個時代音樂創作者們非常真誠,沒有任何銅臭氣和金錢的驅動,是真的信仰,真的從內心深處流淌出的旋律。從今天的史觀看有個人崇拜,但是非常真誠。

所以公園裡老頭老太太唱的是自己的青春、記憶,甚至有一部分是對當代流行音樂的拒絕——「我不接受」。不一定真的說他們對那個時代有多麼強烈的感情,而只是沒有別的歌唱。這一特殊時代的聲音,了解它們是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否則的話「文革」的情懷還會出來。

記錄歷史的廣譜,這本書的價值其實就在這兒。但就像這本書也有一些內容被刪掉一樣,任何記錄都是不完整的,後人必須儘可能多、儘可能完整地閱讀,力圖去窮盡歷史。這正是我們今天所為能起到的作用。(整理/吳菲)

相關焦點

  • 《太陽就是毛澤東》作者是我(組圖)
    《解放軍歌曲》1967年7月號刊上發表的《太陽就是毛澤東》一歌和《解放軍歌曲》編輯部1967年7月14日給劉海山的回信。  謝娜攝  「太陽亮,太陽紅,太陽就是毛澤東;天也紅,地也紅,人人歌頌毛澤東……」38年前,懷化中學生劉海山寫下了這首名為《太陽就是毛澤東》的紅色經典老歌,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磁帶封面上這首歌的詞曲作者為「佚名」,發現被侵權的作者於是拿起了維權武器———  「一審開庭後三個月內必須結案,從去年11月25日開庭到現在已經過了三個月,按理說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這件懷化首例著作侵權案應該有個判決了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循著這條思路毛澤東起身,親筆書寫了魯迅當年贈日本友人的一首詩作《無題》: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詩作錄畢,毛澤東還說:「這一首詩,是魯迅在中國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裡寫的。」
  • 還記得周杰倫寫的第一首歌嗎?連他自己都忘記歌詞了
    這二十年來,周杰倫寫了有四百多首歌,好像真沒什麼歌聽得不爽的,那麼問題來了,周杰倫寫的第一首歌是什麼?多少小夥伴還記得?記得2010年周杰倫參加《天天向上》的時候,汪涵也特意問過他這個問題,然後周杰倫回憶一下回答到:好像是《你比從前快樂》,寫給憲哥的歌。
  • 初心迴響|一首誕生於黃土高原的歌,為何能飛向太空
    「騎白馬,挎洋槍,三哥哥吃了八路軍的糧……」填上新詞的歌,名叫《騎白馬》,契合了全民抗戰的心聲,很快便在陝甘寧邊區傳唱開來。1942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李有源覺得自己以前是受苦的農民,新社會使他翻了身,就想寫一首能反映像他這樣的勞動人民心聲的歌。但接連寫了好幾首,他都不滿意,總覺得不能完全表達內心的感受。
  • 杜甫寫三國的詩篇,看似歌頌諸葛亮,實則映射自己,讀完令人感慨
    時至今日歌頌諸葛亮的詩篇數不勝數,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首歌頌諸葛亮的詩篇,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這首偉大的詩篇。 這首詩也是出自唐朝著名詩人杜甫的手中,可想而知一個偉大的詩人能夠歌頌一個前朝的丞相,我們應該就能夠知道諸葛亮給後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 【260首時間的歌】Kin39宇宙藍風暴:你在誰的風暴眼
    圖片來源於pexels.com /寫在前面/
  • 毛不易的這五首歌,哪一句的歌詞,能寫進你的心裡!
    這五首歌裡,哪一句的歌詞,能寫進你的心裡!生活中充滿很多的樂趣,當然,能給人最好的樂趣,莫非就是情感上的樂趣。聽歌是一件能讓人開心的一件事,因為裡面的內容,仿佛就是一段人生,寫透了的生活的酸甜苦辣,那麼毛不易的歌,卻寫出了世間的坎坷。
  • 寫作業必聽的四首神曲,華晨宇兩首在內,第一首聽完敢跟老師叫板
    今天就給你們推薦四首寫作業必備神曲,第一首聽完敢跟老師叫板。第四首:陳柯宇《生僻字》這首歌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這裡面歌詞也是完全對得起這個歌名,整首歌中有七十幾個生僻字,要是見過一半的都是人才, 這首歌在寫作業的時候聽就是為了讓你更加明確的知道自己的水平,看是不是可以起到激勵的作用,說不定就成了呢!
  • 最著名的毛澤東頌歌——《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
    第一次登臺演出是在天橋,當時緬懷、歌頌主席的作品,都是很悲痛,這首抒情的旋律從歌詞到曲調都自然平和、朗朗上口,樸實得就像說話一樣,一改歌曲唱起來硬、高的調子,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驚奇和喜悅。第一次聽到這樣柔美的旋律,觀眾都覺得只有這首歌才能表達自己對毛主席的真情實感,大家長久地佇立原地,品味這首歌,覺得毛主席沒有走,就在我們身旁。
  • 毛澤東詩詞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是毛澤東詩詞廣為傳頌、感人肺腑的根本原因。 毛澤東詩詞中多次出現「我」或「吾」字。「春來我不先開口」,「君行吾為發浩歌」,「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間知己吾和汝」,這些「我」是指作者本人。但以天下為己任的毛澤東,不會沉湎於創作者自我情感體驗的那種「小我」之情,而是要抒發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不懈奮鬥的「大我」之情。「何以報仇?
  • 毛澤東詩句「何時縛住蒼龍」中蒼龍指誰
    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毛澤東和龍的那一番番情結。1927年3月,毛澤東飛舞手中的凌雲健筆,寫下了天地間的一篇奇文,曰《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文末稱:「嘴裡天天說『喚起民眾』,民眾起來了又害怕得要死,這和葉公好龍有什麼兩樣!」毛澤東在自己的詩文中揮灑出一個個的「龍」字,興許肇始於斯。  8年以後即1935年10月,毛澤東站在陝北高原眺望巍巍崑崙山脈,心中不禁激起一股詩人特有豪情。
  • 《東方紅》誕生幕後:周恩來堅持不寫南昌起義
    「東方曙光」是一場反映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大歌舞,當時找不到合適的描寫和歌頌共產黨誕生的歌曲,周總理對此很是著急。周巍峙專門到音樂研究所找來了《北方吹來十月的風》這首歌,周總理看了歌詞很是高興,認為它很好地說明了馬列主義傳播和中國革命的關係,也表達了毛主席所說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歷史性結論。
  • 《歌手2020》第9期:哪首歌表現最差,誰得第一又是實至名歸呢?
    其實這首歌他們的表演也是有些可取的,比方說語氣聲,比方說高天鶴的假聲男高音,這其實都是這首歌的一些小驚喜,也能夠感受到他們的用心。旅行團樂隊能夠在這個時候參加《歌手》,我還有些意外。我想這大概就是預示著《樂隊的夏天》又要開播了吧。旅行團和其他樂隊一樣,都經歷過困苦,經歷過解散的危機,而這首歌也正是這個時候創作出來的。
  • 石順義:他把軍人的「心裡話」寫進歌裡
    「其實,一首歌能不能流行,不僅僅要看歌詞寫得好不好,更重要的是曲子好不好聽,還要看這歌是誰唱的……」許多懂行的人認為歌詞才是歌曲之本,沒有好的歌詞,又何來好歌。熟悉石順義的人都知道,他幾乎從不拿起話筒唱歌,以至於戰友們私下都說:「不怎麼唱歌的人卻寫出了最流行的歌!」他總說,自己趕上了新時代。
  • 天空是蔚藍色窗外有千紙鶴是什麼歌是誰唱的
    「天空是蔚藍色窗外有千紙鶴,寫下了一首歌,是送給媽媽的。」這句歌詞最近在網上很火,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這首歌的歌名叫什麼,是誰唱的。下面小編來詳細告訴大家。天空是蔚藍色窗外有千紙鶴是什麼歌是誰唱的歌曲名稱:MOM演唱:蠟筆小心該歌曲於2020年2月28日發行,收錄在蠟筆小心個人單曲專輯《MOM》裡。
  • 王力宏當年被小蟲說喜歡抄襲別人的歌后,寫了這麼一首歌懟他
    王力宏也寫過一些很有意思的歌,用來回應外界對他的批評和質疑,最出名的代表作就是《我完全沒有任何理由理你》這首歌了,這首歌可以說是王力宏很少見的歌曲了,是專門用來回應當年小蟲說他喜歡抄襲的事件。小蟲是臺灣老牌音樂人了,寫了《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心太軟》、《我可以抱你嗎》等多首經典歌曲,曾經也是風靡了一代人。
  • 東方紅拖拉機誕生記:毛澤東選廠址 第一輛提前出廠
    本文作者從事政協文史資料工作,曾專程到河南洛陽市澗西區政協文史委和一拖採訪,當地同志和老師傅提供的相關資料,使我們得以比較全面地了解中國第一拖拉機製造廠和「東方紅」拖拉機的故事。  選址  毛澤東為東方紅拖拉機選家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百業待舉。
  • 90年代最好聽的100首歌,首首經典,百聽不厭
    這歌裡,招牌式的手臂旋轉動作,陪伴一代人,走過了他們的青春。1991年誰能想到,李宗盛順手寫在餐墊紙上的歌曲,一火就是28年。生活很苦,可他卻苦中作樂,寫了一首激勵自己的歌。聽過這首歌的,腦海裡會循環幾句詞,「是不敢不想不應該,再謝謝你的愛,我不得不存在,像一顆塵埃。」看到這首歌名的時候,沒反應過來是哪首。
  • ​華語十大豪放派歌曲,黃家駒兩首入選,第一名網友都會唱
    ,第一名網友都會唱澎湃叔的江湖往事(第7期)豪放派,是形成於中國宋代的詞學流派之一,本專指宋詞,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還記得小時候無數個暑假看水滸傳電視,哪管好漢誰砍誰,洒家只想聽這首歌,結果學半天只會一句:嘿,嘿,嘿呦嘿嘿。長大以後才知道唱這首歌是為了給砍人製造氣氛的。而相比之下《新水滸》的主題曲《兄弟無數》就多了一些保家衛國的思想,但卻不夠豪邁。
  • 毛主席詩詞:16歲寫的七絕有王者風範,最後2首適合送別2020!
    《採桑子重陽》書法,網絡圖  1910年,16歲的毛澤東離開家鄉韶山沖,到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去讀書,參加入學考試時,他寫了這首詩。  這首七言絕句通過人們經常看見的青蛙形象和心理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想要主宰國家命運的偉大抱負。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