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T科研繪圖——光電探測器示意圖的繪製
歡迎大家關注PPT科研繪圖。今天小段繼續給大家更新PPT科研繪圖教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本次教程我們用PPT來繪製光電探測器示意圖,參考圖來自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ngew. Chem.Int. Edit., 2019, 58(36), 12574-12579)。
-
PPT繪製ACS Catalysis 示意圖,光催化機理
來源丨 PPT科研繪圖 ← 關注TA本次教程我們用PPT來繪製光催化機理示意圖,參考圖來自ACS Catalysis(ACS Catal. 2016, 6, 10, 7188-7196)。下面開始第一期PPT科研繪圖實戰教程: 步驟1繪製 Au層。
-
Nature綜述:腸道菌群如何劃分腸型
為讓更多人了解腸道菌群分類的原則和方法,今天我們特別編發來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陳亮博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宏基因組學實驗室工程師劉永鑫博士對這篇文章的翻譯,希望對你有用。題目:基於腸道菌群組成的「腸型」如何定義?
-
《Nature》最新發布「他汀類藥物或是腸道菌群調節劑」
機體腸道內共生的細菌、真菌以及病毒統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的基因組被稱為腸道微生物組。腸道菌群與機體處於互利共生的狀態,腸道菌群可通過調節腸道局部免疫維持機體的免疫平衡,它還參與機體的免疫微環境的塑造。可以說,腸道菌群也是人體的一大器官。
-
【學術前沿】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圖1,健康個體和CRC個體中宿主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示意圖三、CRC患者往往伴隨腸道菌群失調CRC中宿主與菌群的相互作用關係被初步證明於1975年,當時觀察到致病性二甲基肼在無菌大鼠中誘發的結腸腫瘤明顯少於腸道菌群正常的大鼠。
-
『珍藏版』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圖1,健康個體和CRC個體中宿主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示意圖 三、CRC患者往往伴隨腸道菌群失調 CRC中宿主與菌群的相互作用關係被初步證明於1975年,當時觀察到致病性二甲基肼在無菌大鼠中誘發的結腸腫瘤明顯少於腸道菌群正常的大鼠。
-
腸道菌群與疾病
本文對腸道菌群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關係以及調整腸道菌群失調的措施作了簡單的介紹。關鍵詞 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失調 微生態製劑1 腸道菌群一般介紹剛出生的嬰兒由於在子宮內是處於無菌的環境,所以腸道內是無菌的,出生後。
-
腸道菌群紊亂是多囊卵巢症候群重要危險因素—新聞—科學網
7月22日,記者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獲悉,該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喬傑團隊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研究員姜長濤團隊合作,發現腸道菌群紊亂是導致多囊卵巢症候群的重要危險因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醫學》上。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徐凱進 李蘭娟【摘 要】人體腸道內存在數量龐大、結構複雜的正常菌群,而腸壁內存在為數眾多、功能強大的淋巴細胞,以腸黏膜為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正常腸道菌群在促進免疫系統發育,維持正常免疫功能,協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1腸道菌群的形成與分布有關腸道菌群的初始定植有兩種觀點:觀點一,大家普遍認為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時,腸道處於無菌狀態,分娩時胎兒經過母體產道,接觸母體糞便、醫院環境,形成了人類腸道菌群的初期定植。觀點二,胎兒在子宮內可以接受母體的菌群。2008年,西班牙的科學家Rodr ??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doi:10.1038/nature25979人類使用的藥物中有1/4會抑制腸道微生物的生長。這些藥物會引起抗生素類似的毒副作用,可能會導致抗生素耐性,相關研究於近日發表在《Nature》上。腸道微生物組成的變化會導致藥物副作用,同時也可能是藥物發揮效應的過程。」【2】PNAS:有益腸道菌群如何有效適應宿主腸道?
-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03:01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Joao B.
-
中藥複方葛根芩連湯中調節腸道菌群治療糖尿病的關鍵活性成分
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會導致多種有益菌的減少以及有害細菌的異常繁殖。因此,以腸道菌群為靶點,採用生活方式幹預(如飲食、運動等)、補充微生態製劑(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等)、菌群移植等手段,對腸道菌群進行靶向性調節成為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關於IBD發病機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改變。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IBD可能主要由遺傳易感體質決定,免疫調節紊亂是關鍵的直接發病機制,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環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發病的誘因,這一觀點得到 大多數學者的支持。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同時,GF結腸和迴腸中SST+和CART+神經元數目減少,回補SPF腸道菌群可增加SST+和CART+神經元數量及神經纖維的密度;GF小鼠迴腸和十二指腸中iEAN的數目顯著減少,而結腸維持不變,回補SPF腸道菌群可恢復迴腸iEAN數量,而對結腸沒有影響。
-
「Nature」首次!科學家發現腸道菌群與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的直接聯繫
他們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血液中不同類型免疫細胞的濃度隨著腸道內細菌菌株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研究首次揭示了腸道菌群與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的直接聯繫。該研究於11月25日發表在《自然》雜誌,題為「The gut microbiota i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ell dynamics in humans」。
-
Nature等多篇論文揭示生命早期的TLR5表達會影響長期的腸道菌群組成
當嬰兒離開產道時,新生兒失去胎盤支持,呼吸系統和腸道必須開始發揮功能。此外,嬰兒遇到的有益微生物和致病性微生物將競爭著在他們的體內定植。在一項新的研究中,Marcus Fulde等人報導腸道受體蛋白TLR5參與積極地塑造新生小鼠腸道微生物群落(也稱作腸道菌群)的長期組成[1]。腸道中的細菌定植通常始於產道[2]。
-
Nature Microbiology:火眼金睛,腸道菌群絕對定量分析擒「真兇」!
腸道菌群絕對定量分析揭示PSC/IBD診斷中與炎症和膽管阻塞相關的菌群變化發表單位: 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Rega研究所佛蘭德腸道菌群項目隊列(FGFP;n=1120)中觀察到的非疾病相關個體作為健康對照;106個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炎症性腸病(PSC/IBD)糞便樣本(PSC n = 18,克羅恩病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人們對腸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腸道菌群是指生活在腸道的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真菌、病毒、古細菌和原生生物的總稱。這些微生物與宿主互惠共生,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菌群紊亂和特定細菌物種豐度的改變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比如炎症性腸病、胃癌和結腸癌。
-
中外學者揭示環境對人腸道菌群和耐藥基因組影響—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和國家獸醫微生物耐藥性風險評估實驗室劉雅紅教授團隊與中外合作者,發現人體和環境間存在廣泛的菌株和基因交換,而且環境對人腸道菌群的影響可能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