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世界除了包括司空見慣的物質和精神兩大類之外,還有無窮多類其它存在,姑且把它們統統劃歸為「外存在」,其空間區域即為外存在區域,簡稱「外空區域」,該區域一定包括既像物質空間,又像精神空間的區域,其空間體積既像狹義理想現實世界中的物體體積,如太陽體積,又像精神數學所描述的精神體積,簡稱精神現實體積,如主觀幸福體積,中位能量體積。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廣義世界辯證法,即合乎最廣大世界自然規律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也即愛因斯坦所說的:宇宙的一切都是設計好的。
文章《》已說到:在物質理想現實或理想現實空間裡,其維數可表示為Rw=z+ⅹ(其中z是整數,滿足0≤x﹤1,當ⅹ為非無窮小量時,Rw≡z+1,當x為無窮小量或零時,Rw≡z)。而非無窮小增量下的(3,4)維空間指的是由一條直線與另一個與之垂直相交(與任一坐標軸垂直相交且與原點重合,不一定與其它坐標軸重合)的理想空間所確定的「物理空間」。唯一的區別是該直線的長度比坐標軸標準量短了一個無窮小量值或維補值(單位維數下的理想現實漸近值),但由於它們的長度都是無窮大量,所以,它們的長度已質變為等價長度,此時Rw=4,也稱為理想現實四維時空,這就是我們在地球上賴以生存的四維物質空間。
然而,在這樣的理想現實時空下,我們自記事起,除了接觸到自然數之外,還多多少少接觸到簡單的平面幾何圖形,如點、射線、線段、折線、直線、三角形……比如我們乘坐火車時,如果行程較遠,就可以把它看成一個有質量的點——質點,從而較方便地描述火車的運動狀態,可見,幾何圖形比物理圖形還要單純,與我們素有淵源。
從小老師就告訴過我們,點沒有大小,直線、折線、曲線等線都沒有粗細,平面、曲面、螺旋面等面都沒有厚度。雖然它們都是對客觀物體進行抽象後的理想模型,如十五的月亮可近似抽象成完美的明亮的球體,但它們都反映了客觀物體的共性——客觀實在。它們都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結果,與空無絕對對立。
因此,在這種意義上,如果要說這種抽象出的點沒有大小,就等同於說客觀物體不存在空間上的廣延性,而客觀世界中,沒有廣延性的物體必不存在,只能是無形的能量(包括電磁場、引力場等場和暗能量),所以只能得出點是能量的部分屬性的謬論。可見點必有大小,但這種大小很特殊,它不同於從物體中抽象出的其它所有有固定或靜態尺寸的圖形——線段、封閉的平面或空間圖形,它的最大尺寸只能是正無窮小,即它的尺寸在無限趨近於0,是一個特殊變量,否則,就成了有固定尺寸的平面或空間圖形。可以看出,由無窮多個最大動態尺寸無限趨近於0的點,恰好能構成有固定或靜態尺寸的圖形,如一條線段、一個平面圖形由無數個點組成。這正反映了哲學上的有限和無限辯證關係:有限包含著無限,有限體現著無限,以及辯證法中的量變質變規律,即尺寸從動態質變成靜態。
然而,在理想現實物質空間下的幾何圖形和幾何體的動態尺寸靜態化質變的過程中,任意一個沒有中位尺寸的等效無窮多維空間動點(包括外空存在在內的一切對象的抽象運動質點),在四維坐標系裡都可以等效成動尺寸為無窮小量的吸引質(吸引子質點),可設其初始位置為所在四維時空坐標系裡的任意一個等效二維坐標平面的原點。
因此,可設吸引質初始最大尺寸為l1,其物質——時間變化尺寸依次為l2、l3……ln……則其坐標軸跨度為l1+l2+l3+……(l1>>l2>>l3>>…>0)。
顯然,由於lim[l(n+1)/ln](n→+∞)=0,所以,總存在正整數N和常數ε,使得當n≥N,且0<ε﹤1時,滿足l(n+1)/ln<ε。所以有l(N+1)﹤εlN,l(N+2)<ε^2lN,l(N+3)<ε^3lN,……即l(N+1)+l(N+2)+l(N+3)+……<lN(ε+ε^2+ε^3+……=lNxε/(1-ε),而Σ(ⅰ=1,N)li=常數,因此Σ(ⅰ=1,+∞)li存在極限值,即吸引質軌跡的最終跨度不能無限增加,是一個有界值。
由此可見,吸引質若要在理想現實時空下,能在精神空間裡無限運動下去,即運動軌跡跨度為無窮大,必須讓吸引質最大尺寸在運動初始狀態就設置成非無窮小的一種有界尺寸。顯然,由於該軌跡可看成是無窮多段微小位移大小的迭加,所以也叫位移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