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可以用「汙泥蠕蟲」作為細絲模型,而且比理論更準確

2020-05-11 博科園

阿姆斯特丹大科學家發現,在進行粘度測試時,可以使用汙泥蠕蟲作為細絲的模型,其研究發現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研究用汙泥蠕蟲和流變儀進行的實驗,以及從這些實驗中學到了什麼。在活躍的系統中,由於儲存的能量或利用系統中的其他能量,粒子會自行移動。一類這樣的活性體系是活性聚合物,研究人員指出,由於它們在許多生物體系中的普遍存在,生物學家對此非常感興趣。

研究發現:可以用「汙泥蠕蟲」作為細絲模型,而且比理論更準確

不幸的是,科學家們還沒有開發出很多旨在研究活性聚合物體系的實驗項目,特別是那些旨在研究流動的實驗項目。在這項新的努力中,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獨特的方法,以一種簡單的方式模擬活性聚合物的行為,即將汙泥蠕蟲放入流變儀。汙泥蠕蟲(Tubifex Tubifex)是一種管狀節段蠕蟲,大小與蚯蚓相似,它們通常被用作熱帶魚的食物,在大多數寵物店都有出售。

研究發現:可以用「汙泥蠕蟲」作為細絲模型,而且比理論更準確

汙泥蠕蟲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它們持續不斷的運動,流變儀是一種內部裝有平板的透明圓柱體,可以對圓柱體內部的材料施加剪切力。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用等量的蠕蟲和水填充流變儀,並使用該設備測量組合材料的粘度。研究小組還改變了水的溫度,以改變蠕蟲的運動量(從而改變了溶液的粘度),並在某些點上,在設備中放置了剛好足夠的酒精,迫使它們停止移動。

研究發現:可以用「汙泥蠕蟲」作為細絲模型,而且比理論更準確

先前的研究表明,含有活性聚合物的溶液,比透明液體更能抵抗剪切力,粘度的增加是由於聚合物之間發生的纏繞。先前的研究也表明,隨著剪切力的增加,聚合物長絲傾向於排列,導致粘度下降。然而,沒有展示的是當細絲自行運動時會發生什麼。研究人員的實驗表明,在非常低的剪切率下,主動蠕蟲溶液的粘性比被動蠕蟲系統低10倍。此外,隨著剪切速率的增加,溶液的粘度如預測的那樣降低,但活性溶液的剪切變稀程度,比預測的要小。

研究發現:可以用「汙泥蠕蟲」作為細絲模型,而且比理論更準確

研究人員認為,該發現比理論更準確,因為模型允許拉伸和收縮。汙泥蠕蟲的活動水平可以通過改變溫度或添加少量酒精來控制,以使蠕蟲暫時不活動。對這個纏繞的類聚合物體系進行經典流變實驗,發現其流變性質與一般聚合物的流變性質相似,但在定量上,(I)剪切變稀隨活性降低,(Ii)剪切變稀開始的特徵剪切速率由活性時間尺度給出,(Iii)低剪切粘度隨濃度變化表現出與常規聚合物截然不同的標度;其研究也為活躍「類聚合物蠕蟲」的新實驗研究領域鋪平了道路。

研究發現:可以用「汙泥蠕蟲」作為細絲模型,而且比理論更準確

博科園|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Bob Yirka/Phys

研究發表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可以用「汙泥蠕蟲」作為細絲模型,而且比理論更準確!
    阿姆斯特丹大科學家發現,在進行粘度測試時,可以使用汙泥蠕蟲作為細絲的模型,其研究發現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研究用汙泥蠕蟲和流變儀進行的實驗,以及從這些實驗中學到了什麼。在活躍的系統中,由於儲存的能量或利用系統中的其他能量,粒子會自行移動。
  • 最新發現:可以用「汙泥蠕蟲」作為細絲模型,而且比理論更準確
    阿姆斯特丹大科學家發現,在進行粘度測試時,可以使用汙泥蠕蟲作為細絲的模型,其研究發現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研究用汙泥蠕蟲和流變儀進行的實驗,以及從這些實驗中學到了什麼。在活躍的系統中,由於儲存的能量或利用系統中的其他能量,粒子會自行移動。一類這樣的活性體系是活性聚合物,研究人員指出,由於它們在許多生物體系中的普遍存在,生物學家對此非常感興趣。
  • 化學解偶聯劑在活性汙泥工藝中的汙泥減量作用研究進展
    葉芬霞[7]等在活性汙泥培養中用oCP、mCP、DCP和TCP作為解偶聯劑的汙泥減量化研究中發現,當MLSS約為1000 mgL-1,解偶聯劑濃度均為20 mgL-1時,汙泥產率下降分別為60.08%、46.60%、42.80%和78.40%,可見TCP的汙泥減量化效果最好。
  • PNAS:原生動物可以作為癌症起源研究的模型
    一般的理論認為,由單一或者少數細胞起源的惡性增殖組織的生長不受控制,最終形成腫瘤。如果不經治療,惡性腫瘤會對人體產生很大的傷害,並且最終導致人的死亡。儘管針對癌症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很多年,而且對於部分癌症在早期也有了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因為缺少相應的模式系統,以及不同癌症起源的複製性,導致我們對於癌症起源的機制還很不清晰。
  • 研究發現:狨猴可以作為研究帕金森症的理想模型
    德克薩斯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被稱為狨猴的小型猴子可以模擬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礙,晝夜節律變化以及認知障礙等症狀。通過開發一種可以模擬帕金森病的運動和非運動症狀的有效動物模型,科學家們有更好的機會了解在疾病過程中導致大腦變化的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
  • 如果用直徑1納米的細絲快速切割人體,會有什麼後果?
    如果把石墨烯製成1納米厚的細絲,然後用它來快速切割人體,結果會怎樣呢?這是一種通過納米工藝製造出來的超強材料,其直徑約為頭髮絲的十分之一,差不多是微米級別,它可以切開由鋼板製成的巨輪。如果換成更細萬分之一的納米細絲,它還能切開巨輪或者人的身體嗎?
  • 新研究發現「殭屍蠕蟲」在腐爛鯨骨內交配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日本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有著「殭屍蠕蟲」之稱的食骨蠕蟲會在沉入海底的腐爛鯨骨內交配。食骨蠕蟲沒有面部和嘴巴,生活在深海,於2002年首次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海域發現。如果以恐怖程度作為評判標準,即使最恐怖的影片中的殭屍也無法與食骨蠕蟲(Osedax worm)相提並論。這種動物被稱之為「殭屍蠕蟲」,沒有面部,也沒有嘴巴,不僅食用骨頭裡面的油同時還會在沉入海底的腐爛鯨骨內交配。「Osedax」這個名字來源於拉丁語,意為「食骨」。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食骨蠕蟲的獨特住處——腐爛的灰鯨骨。2002年,人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海域首次發現這種奇異動物。
  • 聚丙烯醯胺作為絮凝劑在汙泥脫水中的用量是如何計算的
    陽離子聚丙烯醯胺作為絮凝劑在汙泥脫水中的用量是如何計算的汙水處理中,汙泥的處理是關鍵,目前大部分企業都是汙泥脫水進行處理的,在汙泥脫水絮凝劑中,陽離子聚丙烯醯胺是較為常用的,有些客戶會問到樂邦,這個絮凝劑的使用量是多少啊?
  • 活性汙泥工藝的設計計算方法探討 - 論文-中國水網
    2 數學模型法  數學模型法在理論上是比較完美的,但在具體應用上則存在不少問題,這主要是由於汙水和汙水處理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即使是簡化了的數學模式,應用起來也相當困難,從而阻礙了它的推廣和應用。到目前為止,數學模型法在國外尚未成為普遍採用的設計方法,而在我國還沒有實際應用於工程,仍停留在研究階段。
  • 新的引力透鏡研究暗示暗物質模型存在問題
    宇宙微波背景的特徵可以用暗物質的存在來解釋。早期宇宙的模型通過建立在暗物質形成的結構上來產生星系和星系團。事實是,這些模型如此正確地把握了全局,這是對他們有利的一個強有力的論據。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同樣的模型在細節上是錯誤的--錯誤了整整一個數量級。這項研究的幕後推手認為,要麼是模型有問題,要麼是我們對暗物質的理解可能需要調整。
  • 市政汙泥幹化熱解工藝分析與熱平衡模型的構建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目前,國內外有關汙泥熱解技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固定床和流化床等特定處理單元內的熱解動力學、熱解特性以及產物特徵等方面,且實驗室規模的熱解研究往往只聚焦在熱解單元,對於汙泥熱解系統的運行過程、尤其是熱解系統的核心問題——能量平衡研究較少,難以為設備系統化、工程化應用提供參考。
  • 分享小課堂:心智模型理論
    理論分享:心智模型理論(mental models theory)心智模型理論考察了在完成組織使命、戰略和目標的過程中,管理者如何使用心智模型去影響他們的決策制定和戰略選擇。該理論假設那些更有能力對他們所面臨的商業環境建構和使用準確的心智模型的組織比那些不能這樣做的組織更成功。該理論還假設,能對他們的組織能力以及所面臨商業環境的關鍵原則形成更全面、更準確理解的管理者比那些不能這樣做的管理者績效水平更高(Cockburn,Henderson,&Stern,2000;Gary&Wood,2011)。
  • 海森堡模型能譜研究獲進展
    對於二維或更高維的量子多體系統,解析的方法只能提供微擾論意義下的近似,比如量子磁學系統中的自旋波理論和它的高階修正。真正嚴格的計算,還是需要發展數值計算方法。目前為止,許多看似基本的問題,比如反鐵磁海森堡模型的自旋激發譜,人們沒有得到全局性的認識。現在領域的前沿就是逐步做到準確計算量子多體系統基本模型的動力學性質,然後和實驗結果進行比對,驗證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 研究人員發現2000萬年前巨大的沙蟲痕跡,比科幻小說裡更奇怪
    圖片1:科幻小說《沙丘》裡巨大的沙蟲西蒙弗雷澤大學的研究人員的發現表明,大約2000萬年前,大型伏擊掠食性蠕蟲(大約長達兩米)在中國臺灣附近的海底漫遊
  • 在莫諾湖發現了三種不同性別的超凡脫俗的蠕蟲
    在莫諾湖發現了三種不同性別的超凡脫俗的蠕蟲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在莫諾湖的極端環境中發現了一種新的蠕蟲在這項研究之前,只有另外兩種物種(除了細菌和藻類)生活在這個湖裡——鹽水蝦和潛水蠅。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組又發現了8種以上的物種,它們都屬於一種叫做線蟲的微型蠕蟲,在莫諾湖及其周圍生長旺盛。這項工作主要是在布倫大學生物學教授保羅·斯滕伯格(Paul Sternberg)的實驗室裡完成的。
  • 科學家發現殭屍蠕蟲 指頭大小以海洋動物屍體為食
    殭屍蠕蟲在這項發表在皇家協會期刊《生物學快報》上的研究裡,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小組揭示了他們是如何在保存在劍橋大學塞奇威克博物館裡的蛇頸龍化石裡發現食骨蠕蟲的蹤跡的。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尼古拉斯·希格斯(Nicholas Higgs)博士表示這項發現對於理解這一物種的起源以及它對化石記錄的啟示意義都很重要。「在過去幾十年對深海的探索發現了幾百個新物種,它們具有在極端環境裡存活下來的獨特適應性特徵,從而引發了有關它們在整個地質時間的起源和進化問題。」尼古拉斯說道。「殭屍蠕蟲罕見的適應性和令人震驚的美麗遠超出人們對深海生物外來本質的想像。」
  • 同濟大學李詠梅:過氧化鈣在汙泥預處理和汙水深度處理的應用研究
    同濟大學李詠梅教授團隊首次將CaO2預處理技術應用於剩餘汙泥厭氧消化中,通過近5年的研究,確定了經濟有效促進剩餘汙泥產酸並去除有害有機物的過氧化鈣預處理工藝條件,揭示了過氧化鈣強化汙泥發酵過程產生高質量酸性發酵液的化學-生物協同作用機理,並開發了過氧化鈣與微波或紫外聯用技術去除汙水及汙泥中的微量有機汙染物,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 北大教授發現寒武紀蠕蟲胚胎化石
    而今,北京大學的古生物專家從寒武紀的胚胎化石中發現了無脊椎動物蠕蟲從受精卵到卵裂(孵化)整個胚胎發育全過程的化石。這一研究成果,離描述5億年前完全生命周期的預言更進了一步。   這一研究的主要承擔者之一、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董熙平教授,今天將在第二屆國際古生物大會上報告這一研究近兩年的最新成果。和董熙平同時進行該項研究的還有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一名專家。
  • 是什麼神奇技術, 讓上海三分之一汙泥「變廢為寶」
    你可知道,作為一座特大型城市,上海每天在汙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汙泥溼重就有3000-4000噸。按照傳統處理辦法,這些汙泥經過簡單處理後,只能填埋,佔用土地資源不說,還會釋放汙染物。 一項名為「汙泥深度減量與有機質高效利用技術及示範」的技術,不僅使上海大部分汙泥的體積減半,還有三分之一汙泥經過處理後「變廢為寶」,用於廠內汙泥加熱利用。這項技術由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單位完成,首次系統解決了我國汙泥處理處置行業的技術難題,項目成果榮獲2015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 科學家使用機器學習模型加速理論物理研究
    為了突破這些限制,Shanahan領導了一個將理論物理學與機器學習模型結合起來的小組。在他們本月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論文《格點規範理論的等變流採樣》中,他們展示了如何將物理理論的對稱性融入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架構中,從而為理論物理提供更快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