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森堡模型能譜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科學網

動力學性質的準確計算,是凝聚態物理學量子多體問題中的難題。

 

所謂動力學性質,主要是指譜學行為,如關聯電子系統中的準粒子(quasiparticle)能譜,如量子磁學系統中的自旋波磁振子(magnon)能譜。這類能量、動量依賴的譜函數,可以告訴人們量子多體系統的本質信息,且與現代凝聚態物理學的實驗手段直接相關。比如角分辨光電子譜測量的就是固體材料的電子結構(即準粒子能譜),而中子散射測量的,就是量子磁學材料中的自旋波磁振子能譜。從準粒子譜中,可以看到費米面的形狀和費米面上準粒子權重的分布。從自旋波磁振子譜中可以看到材料的自旋排布,更可以看到自旋波磁振子的色散關係。比如,目前人們正在尋找的量子自旋液體材料中的連續譜和連續譜背後所蘊涵的分數化自旋子(spinon)元激發,這些譜學行為是尋找與確定拓撲序這種超越朗道對稱性破缺框架的物質形態的直接證據。

 

譜學的結果如此重要。但對於凝聚態量子多體問題的動力學性質的嚴格計算,從理論上講卻相當困難。量子多體問題的動力學性質牽扯到多體系統的時間演化問題,對於具有指數多自由度的強關聯繫統,其靜態可觀測量,如能量、序參量還有種種關聯函數已很難準確計算;而動力學性質的計算,即準確計算相互作用的、指數多的自由度隨著時間的演化,並沒有普適的、可靠的方法。在個別問題上,我們有嚴格可解模型,但主要集中在一維量子系統。對於二維或更高維的量子多體系統,解析的方法只能提供微擾論意義下的近似,比如量子磁學系統中的自旋波理論和它的高階修正。真正嚴格的計算,還是需要發展數值計算方法。目前為止,許多看似基本的問題,比如反鐵磁海森堡模型的自旋激發譜,人們沒有得到全局性的認識。現在領域的前沿就是逐步做到準確計算量子多體系統基本模型的動力學性質,然後和實驗結果進行比對,驗證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理論室已畢業博士生秦彥齊、副研究員孟子楊,與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博士邵慧、副研究員Stefano Chesi,法國土魯斯大學教授Sylvain Capponi,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Anders Sandvik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計算量子多體問題動力學性質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研究人員將一套結合量子蒙特卡洛(quantum Monte Carlo, QMC)和隨機解析延拓(Stochastic analytic continuation, SAC)的計算方法應用到二維方格子反鐵磁海森堡模型的動力學行為研究之中,得到了海森堡模型,這個量子磁學系統的最基本模型的完整能譜。如圖1、圖2所示,研究結果既可以與最近的Cu(DCOO)2.4D2O材料中子散射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更揭示了海森堡模型的高能自旋能譜中蘊涵著分數化自旋子激發的痕跡,從而建立了海森堡模型與去禁閉量子臨界行為的深層聯繫。這個發現說明,去禁閉量子臨界行為和其伴隨的分數化自旋子激發,其實在磁學系統的基本模型中也存在,它們是超越朗道對稱性破缺的語言,是對於一大類量子相和量子相變問題更完整的描述。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Physical Review X

上。

 

如圖1所示,系統的基態具有反鐵磁長程序,自旋波磁振子在動量點(pi, pi)沒有能隙,對應著海森堡模型中自旋對稱性的自發破缺,而且磁振子在(pi, pi)的能譜,基本上是一個delta-函數,90%以上的譜權重都在這個delta-函數裡。這個結果,與Cu(DCOO)2.4D2O材料的中子散射實驗結果以及線性自旋波的解析計算,都是吻合的。然而,更有意思的是,實驗和QMC+SAC的計算結果都發現,在動量點(pi, 0)附近磁振子的位置,即第一激發態的能隙,明顯小於線性自旋波的計算結果,如圖2(上)所示。而且,在自旋波磁振子的delta-函數之上,存在著相當寬的連續譜,這裡的譜權重分布和(pi, pi)點的情況相反,連續譜佔據了近60%的譜權重,而delta-函數只有40%。這樣的現象是自旋波理論不能解釋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pi,0)附近的連續譜,科研人員將海森堡模型和具有去禁閉量子臨界點的J-Q的模型的動力學計算結果,做認真對比。如圖3(左)所示,在J-Q模型中,隨著Q/J的增大,系統從反鐵磁長程序的基態逐漸逼近去禁閉量子臨界點,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pi, 0)點上的磁振子譜權重,隨著Q/J的增大急速地消失,表明即使在反鐵磁長程序中,(pi, 0)點S=1磁振子,也在不斷地分數化成S=1/2的自旋子。QMC+SAC的計算揭示了這個奇異的過程:在海森堡模型中,作為去禁閉量子臨界點的先兆,整數自旋(S=1)的磁振子在(pi, 0)處分數化成了近乎去禁閉狀態的半整數自旋(S=1/2)的自旋子,自旋子之間具有相互作用,自旋子和磁振子之間也有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使能譜偏離線性自旋波,使磁振子分數化。顯而易見的是,分數化、去禁閉、超越朗道對稱性破缺框架的凝聚態物理學相變理論新範式,其實就蘊藏在人們熟悉的基本模型之中,只是之前沒有如QMC+SAC這樣得力的工具,無法得到準確的能譜。

 

如上所述,量子多體問題的動力學性質的嚴格計算,是十分困難的問題,但尷尬的是,動力學性質恰恰可以被現代凝聚態物理學實驗手段直接觀測。所以,理論和實驗之間的差距變成了阻礙領域繼續向前發展的鴻溝。同時,凝聚態物理學中的新現象、新問題,如相互作用的拓撲物質形態、超越朗道對稱性破缺框架的物質分類理論、去禁閉量子臨界點、量子自旋液體中的湧現規範場、巡遊電子量子相變和非費米液體行為,正在不斷地出現,與之伴隨的凝聚態物理學新範式正呼之欲出。對於這些現象的動力學性質的計算,即可以解釋不斷積累的實驗現象,又可以推動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該團隊在這項工作中使用和發展的QMC+SAC方法,能夠在一些強關聯模型中得到準確的能譜,應用前景廣闊,比如在量子自旋冰模型中,人們討論了很多年的規範場光子的激發譜,已被QMC+SAC看到。其他應用正在逐步展開。

 

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先導培育項目、國家博士後基金,以及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量子蒙特卡洛模擬所需的大規模的並行計算在物理所量子模擬科學中心和天津國家超算中心天河1號平臺上完成。(來源:中科院物理所)

 

圖1.(上)二維方格子反鐵磁海森堡模型與尼耳態。(中)Cu(DCOO)2.4D2O 材料的中子散射實驗結果,這個系統很好地實現了二維反鐵磁海森堡模型,其自旋激發譜與(下)中的量子蒙特卡洛+隨機解析延拓(QMC+SAC)結果吻合;而且,在中子散射實驗(中)和量子蒙特卡洛理論計算(下)裡,系統的自旋激發譜在動量(pi,0)附近都有連續譜出現。

 

 

圖2.(上)量子蒙特卡洛+隨機解析延拓(QMC+SAC)計算出的磁振子色散關係與Cu(DCOO)2.4D2O材料中子散射實驗結果的對比,吻合近乎完美。同時線性自旋波的計算結果(Linear SWT),對於反鐵磁長程序的描述,在(pi, pi)點附近沒有問題,但是在(pi, 0)點附近失效。這是因為自旋波的計算中,無法考慮分數化的自旋子激發。(下)隨機解析延拓(QMC+SAC)計算出的能譜與Cu(DCOO)2.4D2O材料中子散射實驗結果的在(pi, 0)和(pi/2, pi/2)點的細節對比。可以看到在(pi, 0)點除了 delta-函數之外,高能連續譜佔有相當大的譜權重;而在(pi/2, pi/2) 點,譜權重都集中在delta-函數裡。

 

圖3.QMC+SAC計算出的自旋波能譜在(pi, 0) 和 (pi/2, pi/2) 點的行為。(a)為磁振子譜峰的位置,(b)為磁振子的譜權重。可見隨著Q/J的增大(系統越來越靠近去禁閉量子臨界點),(pi, 0)點的磁振子譜權重急速消失,系統的低能激發從整數自旋(S=1)的磁振子變成分數自旋(S=1/2)的自旋子。(pi/2, pi/2)點則沒有這樣的變化。

 

相關焦點

  •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2017-09-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因此,對AD表達譜的研究,能夠增加我們對於AD遺傳變異與AD發生之間關聯的理解,並有望發現新的生物學標記和潛在的治療分子靶標。現有的AD表達譜分析,由於採用的數據收集分析平臺差異、樣本數大小不同等問題,得到的結果不盡相同。
  • 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演化研究獲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太陽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建飛等人基於耀斑大氣模型,通過討論庫侖碰撞以及感應電場引起的能量損失,研究了電子束沿著耀斑環運動時的能量損失及其對電子束能譜的影響,並進一步探討與其相關的觀測效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 耀斑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演化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太陽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建飛等基於耀斑大氣模型,通過討論庫侖碰撞及感應電場引起的能量損失,研究電子束沿著耀斑環運動時的能量損失及其對電子束能譜的影響,並進一步探討與其相關的觀測效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ApJ,2020,904,1)上。
  • 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太陽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建飛等人基於耀斑大氣模型,通過討論庫侖碰撞以及感應電場引起的能量損失,研究了電子束沿著耀斑環運動時的能量損失及其對電子束能譜的影響
  • 資料:歷史上的海森堡與波爾
    沃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德國物理學家,猶太人。1932年,獲諾貝爾物理獎。海森堡以兩件事著稱於世:一是提出了著名的量子「測不準原理」,揭示了微觀世界混沌的本性;二是他主持過希特勒的原子彈計劃,但未能造出原子彈。  儘管海森堡承擔了德國的原子彈計劃,但他並不認同希特勒。
  • 轟動世界的「海森堡之謎」是怎麼回事,它是如何影響二戰的
    最早是由美國率先研究出來,並投放於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加速了日本的投降。為二戰的提前結束作出了貢獻。但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美國並非最早開始研究的國家。德國很早就開始了原子彈的研究,並一度領先於美國的研究。那麼德國為什麼沒能先於美國造成原子彈呢?我想這個問題德國科學家沃納·卡爾·海森堡無疑是最有發言權的了。他留給了世界一個最大的謎團。後世有人開玩笑說這個謎團就很好地解釋了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
  • 超連續譜雷射光源研究進展
    光纖可以很好地將雷射約束在光纖纖芯中,增加雷射與物質相互作用的非線性效應,降低超連續譜產生對雷射功率的要求,提升輸出光的光束質量,是超連續譜產生的理想介質。早在 1976 年,就有光纖中產生超連續譜的報導,但是由於缺乏高功率脈衝光纖雷射器和更有效的高非線性光纖,超連續譜雷射光源研究進展緩慢。
  • 一維自旋-電荷分離現象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管習文、博士研究生何豐、研究員姜玉鑄與中科院院士、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海青,美國萊斯大學教授Randy Hulet和浦晗合作,通過量子可積系統理論,得到一維超冷費米氣體獨特的分數化準粒子和自旋-電荷分離現象的精確結果,並給出實驗驗證該一維多體物理現象的具體方案,在低維量子多體普適規律研究中取得進展。
  • 高電荷態離子雙電子複合精密譜研究獲進展
    隨著X-ray天文望遠鏡的發展,近十幾年來,人們利用太空天文臺的觀測數據結合理論模型可以得到天體等離子體的密度、溫度、元素豐度、電離平衡及電子速度分布等關鍵信息,從而能夠深入理解天體形成及演化規律。電子-離子複合是等離子體環境中重要的碰撞反應之一,精確的電子-離子複合速率係數是天體物理和聚變等離子體建模最基本的輸入參數之一。
  • 最新研究:海森堡極限取得有意義的更新
    對於量子理論處理,這種不確定性原理是根據海森堡極限來描述的,該極限允許在量子力學的公式化中沒有相應觀察到的物理量,例如時間和能量,或者在幹涉測量中觀察到的相位。就使用的資源而言,它對測量精度設置了基本限制。現在,波蘭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聯合團隊的合作研究更新了海森堡極限,研究結果證明,通常所說的海森堡極限在操作上沒有意義,並且與正確極限相差π倍。
  • 授時中心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授時中心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2018-04-20 國家授時中心 【字體:該成果對我國時間基準保持工作具有重要價值,它的發表標誌著授時中心在守時理論與方法領域的研究工作獲國際認可。  該論文介紹了基於改進的Kalman算法的原子鐘頻率異常檢測方法,是對傳統數學模型算法的改進和發展。頻率異常主要包括頻率跳變和頻率漂移跳變,傳統方法如動態allan方差算法、頻率譜密度算法等對於較明顯的頻率異常容易檢測,對於較小的頻率異常不易檢測。
  • 動物疾病模型研究進展一覽
    2018年3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動物疾病模型是科學研究和臨床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方便、更深入地了解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原因及治療療效。小編在此為大家總結了近期動物疾病模型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
  • 近代物理所高電荷態離子雙電子複合精密譜研究獲進展
    隨著X-ray天文望遠鏡的發展,近十幾年來,人們利用太空天文臺的觀測數據結合理論模型可以得到天體等離子體的密度、溫度、元素豐度、電離平衡及電子速度分布等關鍵信息,從而能夠深入理解天體形成及演化規律。電子-離子複合是等離子體環境中重要的碰撞反應之一,精確的電子-離子複合速率係數是天體物理和聚變等離子體建模最基本的輸入參數之一。
  • 界面物理化學的非線性光譜研究再獲新進展
    Soc. 2012, 134, 6237−6243, Times cited: 23),在界面蛋白質分子結構表徵方面再獲重要進展。該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測出界面蛋白質的醯胺III譜帶信號,解決了如何區分界面蛋白質a-螺旋結構和無規捲曲結構這一界面表徵難題,研究成果以題為「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Interfacial 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by Combining Interfacial-Sensitive Amide I and Amide III Spectral
  • 海森堡之謎—20世紀科學史上最大的謎題!海森堡真的計算錯誤了嗎
    如果說玻爾-愛因斯坦之爭是二十世紀科學史上最有名的辯論,那麼海森堡在二戰中的角色恐怕就是二十世紀科學史上最大的謎題。二戰已經結束70多年,海森堡也已經逝世40多年,學術界至今仍在為「海森堡之謎」爭辯不休:海森堡究竟是真的計算錯誤,還是故意犯錯誇大困難,才導致德國沒能造出原子彈?
  • 海森堡的物理成長之路
    接上期海森堡的父親帶著他來到了物理系,見了一個教授,是誰呢?就我們上節課說的索默菲,他把玻爾的原子軌道模型給它拓展成一個橢圓軌道了,還記得吧?然後索默菲就問了海森堡同樣的問題,說小夥子說你想學物理,你看過什麼書?
  • 中國科大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獲得重要進展:達到海森堡極限最優測量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近日,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完全解決了量子比特么正演化算法中三個參數之間的精度制衡問題,實現了三個參數同時達到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
  • 【解放軍報】我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月5日電 (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合作,近期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同時實現3個參數達到海森堡極限精度的測量,測量精度比經典方法提高13.27分貝。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物理所可調拓撲能帶系統實現分數量子霍爾態研究獲進展
    作為量子霍爾效應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成員,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在近十年來的實驗和理論研究中都得到了十分廣泛的關注。近年來,隨著冷原子光晶格實驗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在格點模型中實現分數量子霍爾態成為了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是一類由粒子間關聯引起的、有分數填充數狀態的多粒子凝聚效應,是一種有「拓撲序」的凝聚態系統。
  • 黑洞雙星吸積流變化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新疆天文臺日前傳出消息,該臺博士生鄢淑平利用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RXTE)天文衛星的存檔數據,研究了黑洞雙星系統吸積流的不規則與準周期的X射線變化,並且在國際上首次將不規則與準周期X射線變化的幅度譜相除來分析吸積流的變化,為深入研究吸積過程提供了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