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甌江山水詩路」是全省「大花園建設」決策部署中重點打造的「四條詩路」之一,也是溫州的重要文化品牌。省委書記袁家軍就全省詩路文化帶建設作出批示:「高水平建設詩路文化帶是全面展示浙江詩畫山水、推進美麗浙江和文化浙江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舉措。」
為了深入挖掘「甌江山水詩路」的古城、山水、耕讀、名人、百工、紅色等文化主題,推動詩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詩路文化的活態傳承、物化展示和精神升華,充分彰顯溫州甌江山水詩路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時代價值和經濟價值,我市決定開展新聞記者「甌江山水詩路」採風行活動,由溫州市首屆超構獎獲得者帶隊,深入開展採風調研,推出系列報導,並圍繞擦亮詩路「珍珠」,串「珠」成「鏈」,提出創新性建議。今起,溫州電臺新媒體將陸續推出採風文章,敬請關注。
洞頭列島開發始於晉,幾經興衰至清代乾隆年間漁業興起,海產馳名中外,曾出現漕運往來千裡不絕之盛況。但洞頭不只物資豐饒,在長期澤海而居的生產生活中,洞頭人民也誕生了許多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延續至今,見證著洞頭人民的創新與創業、智慧與果敢。
去過望海樓的人,都對一樓大廳那幅氣勢宏大的貝雕作品《帆錨相依》記憶尤深。作為洞頭民間工藝美術的代表,貝雕於2007年列入省級「非遺」名錄。
貝雕的學術名稱叫做螺鈿,是指將螺殼與海貝磨製成人物、花鳥、幾何圖形等薄片,根據畫面需要裝飾家具、屏風、盒匣等器物的一種手工藝,屬於我國傳統漆器工藝的一種。由於奇巧精美,五色陸離,曾經上貢朝廷。宋徽宗曾贊之曰「螺鈿珠璣寶盒裝,琉璃甕裡建芽香」。
螺鈿在中國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屬於漆器裡比較小眾的,但會比其它的漆器工藝更難,因為它貝殼首先是要打磨成一張紙這樣的一個薄度,幹了之後再把它一點一點磨出來。在當時是沒有機器和設備的情況下,古人只能靠自己手工來。體現了溫州人創新創業的精神。
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館長陳燦淵:中國螺鈿文化的傳播也是我們中華文明傳播的一個體現,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當時整個東亞有做漆的地方都有影響,學術研究顯示就有日本、韓國、朝鮮、緬甸、泰國、印度,甚至埃及,我們希望把這些文化都研究出來。
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館內展出的由貝雕傳承人鄭大志創作的《滿園春色貝雕座屏》貝雕作品獲文化部工藝美術獎,是洞頭貝雕作品歷史以來所獲得的最高規格榮譽。
如今,貝雕藝術已走入尋常百姓家,並作為洞頭特色旅遊商品之一頗受好評。「東海貝雕」續寫了螺鈿今生傳奇。
與螺鈿文化一樣帶著濃烈的海島特色,並延續至今的還有洞頭的海防文化。清朝詩人方鼎銳的《樓船》詩中描述:「三盤(清朝對洞頭本島的稱謂)最是逋逃蔽,全賴樓船數往還」。用詩歌把洞頭海防要地的形象勾勒出來。從南宋朝廷在洞頭鹿西、大門島設立兵寨,到1952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紅旗插上勝利岙,徹底解放洞頭列島,八百多年間,一場場搶掠與防禦、侵略與反抗的鬥爭沒有停歇。
時過境遷,當年重兵把守的百島洞頭,逐漸成為遊人如織的「海上花園」, 但尚武之風依然長盛不衰。其中就有一張聞名全國的海防金名片——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作為全國唯一一支成建制的海島民兵連,女民兵們秉持「愛島、尚武、勵志、奉獻」精神,不僅開展軍事訓練保家衛國,還積極參與生產造福一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海霞」。60年來,「海霞精神」在女子民兵連代代相傳,在洞頭,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海霞」。
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現任連長陳盈盈:現在我們的海霞可以在我們洞頭島上的各行各業、各個角落都有體現,包括我們今年的疫情都是一些海霞志願服務隊的,包括我們女子民兵連的,起到帶頭的作用。
為洞頭寫詩,職位最高的官員,當推阮元。他在《自麗水縣放舟至永嘉縣》四首之一寫道:「東甌國在海山邊,十裡江城萬井煙,已見颶風傾蔀屋,誰平鯨浪駕樓船,三盤島嶼參差出,百粵帆檣雜遝連,豈似登州高閣上,碧環千裡接遼天」。阮元官曆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轉任多地巡撫、總督,又重視辦學興教、勘書刻本,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這首詩寫的寫的就是他行舟巡視,途經洞頭洋面所見的情景:颱風曾經摧毀的草屋,在大浪間巡行的戰船;一座座島嶼次第而過,眾多來自閩廣一帶的船隻揚帆梭行……這一幕幕場景,為我們展現了200多年前洞頭諸島的風貌:惡劣的自然條件。
詩人們沒有想到,曾經的偏遠海島如今會變得遊人如織,海島村莊的生態底色被不斷擦亮,洞頭打造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海島樣板,洞頭村莊舊貌換新顏,過去的漁民們也洗腳上岸,換個方式「靠海吃海」。在離網紅打卡地韭菜岙沙灘不遠的東屏街道民宿一條街,60多條間的民房,民宿佔了一半以上。
浪花谷民宿店主張素萍過去是一名漁嫂,丈夫出海捕魚時,她負責守在家中做來料加工。後來看到洞頭旅遊發展的契機,她帶著家人轉型開民宿。
民宿店主張素萍:2015年的時候,政府引導女性創業,我找到這邊空餘的房子就裝修起來。當時也是抱著一個心態,大家都說洞頭旅遊這個產業後面會越來越好。現在基本上大家都轉變的挺好的。這兩年我開了兩家民宿,我老公也在家裡幫忙,改行做旅遊。
「蒼江幾度變桑田,海外桃源別有天,雲滿碧山花滿谷,此間小住亦神仙」。正如清代詩人王步霄讚美洞頭所作的傳世佳句那樣,歷代文人墨客不吝用詩篇連接起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如今,洞頭「海上花園」、「中國詩歌之島」的盛名更是為傳頌千古的甌江山水詩路落下了一個全新的美麗註腳。
生活看溫州原創稿件
◆記者:徐曉雅、劉捷
◆視頻:李萱萱
原標題:《這裡的漁民不捕魚 卻過上了「小住亦神仙」的生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