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漁民不捕魚 卻過上了「小住亦神仙」的生活

2020-11-2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甌江山水詩路」是全省「大花園建設」決策部署中重點打造的「四條詩路」之一,也是溫州的重要文化品牌。省委書記袁家軍就全省詩路文化帶建設作出批示:「高水平建設詩路文化帶是全面展示浙江詩畫山水、推進美麗浙江和文化浙江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舉措。」

為了深入挖掘「甌江山水詩路」的古城、山水、耕讀、名人、百工、紅色等文化主題,推動詩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詩路文化的活態傳承、物化展示和精神升華,充分彰顯溫州甌江山水詩路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時代價值和經濟價值,我市決定開展新聞記者「甌江山水詩路」採風行活動,由溫州市首屆超構獎獲得者帶隊,深入開展採風調研,推出系列報導,並圍繞擦亮詩路「珍珠」,串「珠」成「鏈」,提出創新性建議。今起,溫州電臺新媒體將陸續推出採風文章,敬請關注。

洞頭列島開發始於晉,幾經興衰至清代乾隆年間漁業興起,海產馳名中外,曾出現漕運往來千裡不絕之盛況。但洞頭不只物資豐饒,在長期澤海而居的生產生活中,洞頭人民也誕生了許多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延續至今,見證著洞頭人民的創新與創業、智慧與果敢。

去過望海樓的人,都對一樓大廳那幅氣勢宏大的貝雕作品《帆錨相依》記憶尤深。作為洞頭民間工藝美術的代表,貝雕於2007年列入省級「非遺」名錄。

貝雕的學術名稱叫做螺鈿,是指將螺殼與海貝磨製成人物、花鳥、幾何圖形等薄片,根據畫面需要裝飾家具、屏風、盒匣等器物的一種手工藝,屬於我國傳統漆器工藝的一種。由於奇巧精美,五色陸離,曾經上貢朝廷。宋徽宗曾贊之曰「螺鈿珠璣寶盒裝,琉璃甕裡建芽香」。

螺鈿在中國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屬於漆器裡比較小眾的,但會比其它的漆器工藝更難,因為它貝殼首先是要打磨成一張紙這樣的一個薄度,幹了之後再把它一點一點磨出來。在當時是沒有機器和設備的情況下,古人只能靠自己手工來。體現了溫州人創新創業的精神。

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館長陳燦淵:中國螺鈿文化的傳播也是我們中華文明傳播的一個體現,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當時整個東亞有做漆的地方都有影響,學術研究顯示就有日本、韓國、朝鮮、緬甸、泰國、印度,甚至埃及,我們希望把這些文化都研究出來。

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館內展出的由貝雕傳承人鄭大志創作的《滿園春色貝雕座屏》貝雕作品獲文化部工藝美術獎,是洞頭貝雕作品歷史以來所獲得的最高規格榮譽。

如今,貝雕藝術已走入尋常百姓家,並作為洞頭特色旅遊商品之一頗受好評。「東海貝雕」續寫了螺鈿今生傳奇。

與螺鈿文化一樣帶著濃烈的海島特色,並延續至今的還有洞頭的海防文化。清朝詩人方鼎銳的《樓船》詩中描述:「三盤(清朝對洞頭本島的稱謂)最是逋逃蔽,全賴樓船數往還」。用詩歌把洞頭海防要地的形象勾勒出來。從南宋朝廷在洞頭鹿西、大門島設立兵寨,到1952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紅旗插上勝利岙,徹底解放洞頭列島,八百多年間,一場場搶掠與防禦、侵略與反抗的鬥爭沒有停歇。

時過境遷,當年重兵把守的百島洞頭,逐漸成為遊人如織的「海上花園」, 但尚武之風依然長盛不衰。其中就有一張聞名全國的海防金名片——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作為全國唯一一支成建制的海島民兵連,女民兵們秉持「愛島、尚武、勵志、奉獻」精神,不僅開展軍事訓練保家衛國,還積極參與生產造福一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海霞」。60年來,「海霞精神」在女子民兵連代代相傳,在洞頭,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海霞」。

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現任連長陳盈盈:現在我們的海霞可以在我們洞頭島上的各行各業、各個角落都有體現,包括我們今年的疫情都是一些海霞志願服務隊的,包括我們女子民兵連的,起到帶頭的作用。

為洞頭寫詩,職位最高的官員,當推阮元。他在《自麗水縣放舟至永嘉縣》四首之一寫道:「東甌國在海山邊,十裡江城萬井煙,已見颶風傾蔀屋,誰平鯨浪駕樓船,三盤島嶼參差出,百粵帆檣雜遝連,豈似登州高閣上,碧環千裡接遼天」。阮元官曆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轉任多地巡撫、總督,又重視辦學興教、勘書刻本,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這首詩寫的寫的就是他行舟巡視,途經洞頭洋面所見的情景:颱風曾經摧毀的草屋,在大浪間巡行的戰船;一座座島嶼次第而過,眾多來自閩廣一帶的船隻揚帆梭行……這一幕幕場景,為我們展現了200多年前洞頭諸島的風貌:惡劣的自然條件。

詩人們沒有想到,曾經的偏遠海島如今會變得遊人如織,海島村莊的生態底色被不斷擦亮,洞頭打造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海島樣板,洞頭村莊舊貌換新顏,過去的漁民們也洗腳上岸,換個方式「靠海吃海」。在離網紅打卡地韭菜岙沙灘不遠的東屏街道民宿一條街,60多條間的民房,民宿佔了一半以上。

浪花谷民宿店主張素萍過去是一名漁嫂,丈夫出海捕魚時,她負責守在家中做來料加工。後來看到洞頭旅遊發展的契機,她帶著家人轉型開民宿。

民宿店主張素萍:2015年的時候,政府引導女性創業,我找到這邊空餘的房子就裝修起來。當時也是抱著一個心態,大家都說洞頭旅遊這個產業後面會越來越好。現在基本上大家都轉變的挺好的。這兩年我開了兩家民宿,我老公也在家裡幫忙,改行做旅遊。

「蒼江幾度變桑田,海外桃源別有天,雲滿碧山花滿谷,此間小住亦神仙」。正如清代詩人王步霄讚美洞頭所作的傳世佳句那樣,歷代文人墨客不吝用詩篇連接起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如今,洞頭「海上花園」、「中國詩歌之島」的盛名更是為傳頌千古的甌江山水詩路落下了一個全新的美麗註腳。

生活看溫州原創稿件

◆記者:徐曉雅、劉捷

◆視頻:李萱萱

原標題:《這裡的漁民不捕魚 卻過上了「小住亦神仙」的生活》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傳說中的「水猴子」,被孟加拉國漁民馴化後,竟淪為捕魚工具
    傳說中的「水猴子」,被孟加拉國漁民馴化後,竟淪為捕魚工具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歡迎收看本期內容,在我國很多人都聽聞過「水猴子」的傳說,這種在水裡神出鬼沒的未知生物,會將那些溺水的人拖入到水中,這種恐怖的說法讓不少人都感到害怕
  • 實拍湄公河中的寮國漁民:捕魚很危險,食人鯰魚很值錢
    釣魚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但是如果是以釣魚為生,那就幾乎不存在樂趣了,尤其是像寮國漁民這樣的,在兇猛的湄公河中捕魚。圖為一名當地的漁民在河水中橫渡,他用嘴咬住的袋子裡,就是他的午餐和衣服。在這片區域,湄公河的水流非常急。這裡據說有上千種魚類,當地人不會種地,完全靠捕魚為生。
  • 漁民出海捕魚,自稱捕到了「龍魚」,同伴卻讓他放生
    漁民出海捕魚,自稱捕到了「龍魚」,同伴卻讓他放生 海洋中生活的動物都是我們不經常見到的。所以我們對於某些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並不了解,一位小男孩跟隨的自己的父親到海上釣魚的時候。沒一會兒的功夫,就從海洋中釣上了一條又長又大的魚。
  • 壯麗「十三五」|升金湖:漁民上岸樂享幸福生活
    >「我曾是東至縣張溪鎮白笏漁業隊隊長,帶領120名漁民在升金湖捕魚。政府實施『漁民上岸』工程之後,我有幸成為一名升金湖巡湖護鳥員,工作還在湖面上,但性質已經完全不同了。」「一條船、一家人、一輩子」,曾經是傳統漁民的真實生活寫照。張忠建說,他的父輩就從事捕魚,主要在長江流域東至段升金湖等內河從事生產。他子承父業,一直過著「水上漂」的生活。隨著孩子的出生,一條捕撈船上已容納不了一家人,孩子們住在船上十分不安全,每天上學放學,大人們都要划船接送。回憶起那段日子,張忠建仍然記憶猶新。
  • 長江大保護|末代漁民④:瀘州漁民轉產,有人釀酒有人護魚
    江上捕魚的很多都是夫妻漁船,雙雙上岸之後,這些漁民夫妻又一起進了酒廠,男的烤酒,女的包(包裝)酒,很多人家裡目前還有土地可種,根本不缺事做。王天榮生在長江邊,從小在江水裡泡大,十七八歲就上了漁船,開始以捕魚為生。他家出門右拐,下坡就到長江邊了。但隨著長江水位逐年下降,現在得往下走幾分鐘才能到達他曾經停靠漁船的位置。
  • 海南海底驚現72座村莊,至今還有生活跡象,海下真的有人住?
    我們都知道,人是無法在海底生活的,可是偏偏就有人在海南的海底找到了好像是有人居住過的擁有72個村莊的地方,難道海底真的住過人嗎?關於海底村落的傳聞人們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南就是一個與大海相鄰的地方。
  • 戰爭、暴政、工業 底格裡斯河伊拉克漁民苦難生活
    中新網7月3日電 綿長而寬闊的底格裡斯河養育了伊拉克的文明,也養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伊拉克漁民,但是如今的這條河在見證了戰爭、暴政和工業後,變得越來越吝嗇,讓漁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艱難。          底格裡斯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漁民  法茲·穆罕默德是一個在底格裡斯河上以打魚為生的漁民,可是好長時間以來,他幾乎撈不著一條魚。
  • 漁民對適應陸地生活的擔憂:水裡一條龍,岸上一條蟲
    拿國家的補貼只能解一時之困,上岸漁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謀一個新的出路。但他們也說「水裡一條龍,岸上一條蟲」,對適應陸地生活的擔憂顯而易見「我們希望自食其力,不給國家添負擔。讓我們當『護魚員』,發揮水中特長,是最好不過了!」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全世界無可借鑑經驗的生態保護行動。
  • 在朝鮮,漁民生活是怎樣的?當地海產品價格如何?
    自古以來,捕魚是一項歷史悠久的行業,現如今不少國家和地區捕魚和水產品加工行業也都相當完善。在朝鮮,當地漁業資源也相當豐富。內地不少農民種田的時候,當地不少人則扮演著漁民的角色,活躍在海岸線上。不是專業的捕魚團隊,這些漁民的漁船和設施相對落後一些,一天忙碌下來的收穫也可想而知。
  • 新疆巴州:萬畝睡蓮競相開放 漁民泛舟捕魚
    央視網消息:這段時間,在新疆巴州博湖縣的博斯騰湖面上,8萬畝野生睡蓮競相開放,格外嬌豔,漁民們穿梭其間,泛舟捕魚,好似置身於江南水鄉。  放眼望去,湖面上碧綠的蓮葉連接成片,點綴著朵朵盛開的蓮花。漁民們劃著小船,不時起網捕魚,洋溢著收穫的喜悅。
  • 長江禁漁十年,洞庭湖「連家船」漁民上岸覓新生
    禁漁後,在洞庭湖捕魚幾十年的漁民們將徹底上岸,雖然「萬家漁火」「遠浦歸帆」的美景不復存在,但長江水生生物將得到10年休養生息的時間,漂泊的漁民們也將謀求新生活。胡存庫希望自己以後能成為東洞庭湖的看護員,「我對東洞庭太熟悉了,在湖上待了一輩子,以後也想繼續待在湖面上。」
  • 江蘇漁民退捕轉產見聞:告別「水上漂」,打魚變護魚
    泗洪縣臨淮鎮勝利村村民段廣玉打小就生活在水上,靠捕魚為生,和妻子劉銀結婚時,簡陋的船艙就是婚房。如今一家人上岸住新居,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  過去,臨淮鎮近九成村民為漁民,總數超過1.5萬人。他們世代棲居水上,「廚房連臥室,也僅四五平」。記者此前在洪澤湖畔走訪看到,一條水泥船起風就晃,漁民全家吃喝拉撒都在上面。
  • 賽裡木湖上破冰捕魚忙
    23日的賽裡木湖仍是千裡冰封,不過現在已是冬季破冰捕魚的最後階段。再過些日子,湖面即將解凍,一年中最重要的捕魚季也將開始,漁民就可以駕船捕魚了。「這是昨天中午下的網。今天我們就過來收網。」56歲的趙樹立說,「今天,預計我們可以收穫300多公斤魚!」據介紹,捕撈冰層下的魚,需要密切協作。
  • 斯裡蘭卡遭印度洋海嘯襲擊後重生 照常捕魚生活繼續
    2015年3月20日訊,正午,斯裡蘭卡南部加勒海灘,幾位老人一邊整理數百米長的漁網和網繩,一邊將其放在五米多長的雙體小漁船上,隨後駕駛小船迎浪駛向大海。在離岸邊約幾百米時,岸上的兩隊人馬分別開始拉網的兩頭,直至將漁網收回岸邊。不管拉網的收成如何,哪怕只有寒酸的數十條小魚,大家滄桑的臉上依舊掛著笑容。
  • 噓,這個七夕不炫耀!帶上愛人歸隱山居美宿,體驗神仙眷侶生活
    途家三合星谷民宿 這裡是重慶的明月山,取名如詩意一樣,在這裡看月亮和星星絕佳。這裡藏著一個露營民宿——三合星谷 Starry Valley,因為政府的新農村建設,原著村民都搬到了山下,所以這裡更像一個深藏在山谷裡面的寶玉,被時光守護的很美、很潤。
  • 漁民海邊捕魚,捕到一隻「透明魚」,專家表示:快放生那不是魚
    漁民海邊捕魚,捕到一隻「透明魚」,專家表示:快放生那不是魚魚是一種非常美味的食物,由於魚的肉質鮮美而且影響價值高,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一位漁民海邊捕魚,捕到一隻「透明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在海洋上,會有不少人以捕魚為生,這些人不但有著很好的水性,而且在捕魚方面也有著大量的經驗。一位漁民在出海捕魚的過程中,竟然捕到了一隻透明的魚,這讓他感到非常奇怪。這種魚類他也沒有見過,而且用手觸摸還能夠感受到魚的蠕動,於是決定將這隻魚帶回去。後來這件事在當地廣為傳播,人們都知道這位漁民捕捉到了一隻透明的魚,一位專家聽說後,就找到了漁民打問情況。
  • 漁民海邊捕魚,捕到一隻「透明魚」,專家表示:快放生那不是魚
    一位漁民海邊捕魚,捕到一隻「透明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在海洋上,會有不少人以捕魚為生,這些人不但有著很好的水性,而且在捕魚方面也有著大量的經驗。一位漁民在出海捕魚的過程中,竟然捕到了一隻透明的魚,這讓他感到非常奇怪。
  • 這裡全部的漁民都將要…
    華僑村是企沙的一個漁業行政村,村裡多數漁民以船為家。近年來,這裡的漁民生活發生了大變化,他們幾十年以船為家的漂泊日子將成歷史,而這得益於防城港港口區實施漁民上岸棚戶區改造工程。他是越南歸僑,1978年回國後一直以打魚為生,有三個子女,四個孫子孫女,一家人如今還生活在船上,過去條件困難,他和自己的兒女都沒有讀多少年書,多年來吃夠了文化程度不高的苦頭。
  • 區區一個神仙珊瑚,為何引得眾多小仙女心潮澎湃?
    「我要代表月亮消滅你」,這句話是多少正義感十足的小仙女的童年夢。悄悄告訴你,馬爾地夫有一個神奇的小島,它的形狀就是聖潔的月亮。這個島就是神仙珊瑚,這是一個大型島嶼,島上植被茂盛,最美麗的就是潔白的沙灘和超大的珊瑚礁。這裡是浮潛愛好者的天堂,每年有很多世界各地的浮潛愛好者慕名前來,當然神仙珊瑚也絕不會讓大家失望,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走進這個月亮形的島嶼。
  • 中國日記·11月14日|聽東海漁民講述二十載生活變遷
    40歲出頭的孫波是個土生土長的漁家漢子,祖祖輩輩生活在浙江省象山縣石浦鎮,與海為伴,靠捕魚為生。十八歲時,孫波接過父輩的手藝,一路從普通船員幹起,後來有了自己的漁船。在漁業摸爬滾打二十載,他吃過苦、享過福,也見證了東海漁民生活的巨大變遷。  「小時候大黃魚很常見。出海碰上大黃魚群,一網下去,漁船周邊海面都是一片耀眼的金黃。」在孫波記憶裡,小時候大海「肥」得很,魚蝦多著呢,開船轉一圈就能滿載而歸。變化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