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化對鳥類前期的影響,揭示鳥兒為什麼變少了!
首先從科學的角度來回答南方春天為什麼很少見到燕子了,我認為是「氣候變化」惹的禍!煩惱的家雀氣候變化是指除在類似時期內所觀測氣候的自然變異之外,由於直接或間接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地球大氣的組成而造成的氣候變化。它被認為是威脅世界環境、人類健康與福利和全球經濟持續性的最危險的因素之一。
-
動圖百科知識;鳥類為啥要遷徙
遷徙是鳥類生活史中的周期性現象,因此季節性氣候變化可認為是最主要的生態因素,北方夏季的植被繁茂,昆蟲多,為鳥類的繁殖提供了豐富的食物;由於北方春夏季光照時間長,有利於鳥類的繁殖。因此夏季北方為鳥類提供了最適宜的繁殖地。進入冬季,北方氣候寒冷,食物缺乏,鳥類為了生存,就被迫離開繁殖地到南方越冬,而夏季南方炎熱、多雨,不適合鳥類的繁殖,迫使它們返回北方繁殖。
-
向南飛:鳥類遷徙的故事
鳥類知道根據白天的時數和降溫來遷徙。北極的鳥類開始遷徙的時間要早得多,因為它們還有更遠的路要走。日期取決於秋天開始的時間,這是基於地理、海拔和氣候的。在南半球,秋天是3月中下旬到5月下旬到6月初。根據康奈爾鳥類學實驗室的說法,鳥類的遷徙使用各種技術,包括「通過星星導航,感知地球磁場的變化,甚至嗅覺。」
-
地球氣候變暖,候鳥遷徙時間表「被迫」改寫
在地球逐漸變暖對自然界造成影響的最新例證中,英國的鳥類在過去的30年裡似乎將它們每年遷徙的時間表提前了超過一周的時間。 在過去的幾年中,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自然界對地球氣候改變作出回應的證據。昆蟲將它們的活動區域向極地推進,樹木在初春時節便早早開花,這些改變甚至已經體現在了蒼蠅的基因組中。
-
「食腦蟲」正穿越美國向北遷移 氣候變化或是誘因
(圖片來源:美國廣播公司網站截圖)【僑報網綜合訊】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表示,「食腦蟲」正進一步「進軍」美國,且自2010年以來觀察到的統計數據顯示,「食腦蟲」在美有「顯著的北移趨勢」。這種轉變可能是氣候變化的結果,因為氣溫升高可能會促使該生物向原本不利於其生存的區域演進。
-
「北漂」鳥類如何「落戶」:公民科學數據首次用於分布研究
作者 |田瑞穎原本寒風來襲,便是鳥類南歸之際,但隨著氣候變暖,眾多罕見鳥類可能將北遷,面對這些突然到來的「北漂族」,許多地方還沒劃撥相應的「地皮」,人口稠密、工業化等問題將與鳥類「落戶」形成矛盾。該研究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博士生胡若成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是我國類似研究中,首次使用高精度、大規模的公民科學數據集來討論隨著氣候變暖,未來我國鳥類分布可能的變化以及保護優先區規劃的問題。」
-
全球鳥類遷徙現象比以往預計的更早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發表了一項生態學研究,研究人員對過去5萬年的全球鳥類遷徙模式進行了重建。模型顯示,全球鳥類遷徙在末次冰期的重要性並不亞於今天。研究結果表明,遷徙現象存在的時間比之前認為得更久。 許多鳥類都會根據氣候的季節變化而遷徙。
-
中國人從哪裡來,最新研究顯示人類可能穿越新疆沙漠遷徙到東亞
在過去的十年裡,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證據,表明今天這片不適宜居住的地區,在古代是並非如此,一部分人類可能是這片區域穿越沙漠進入東亞地區。根據中亞的古氣候研究,這一地區的環境和降水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湖泊、冰川範圍在更新世期間跟現在完全不同。冰川時期,人類會沿著更偏南一些的弧線向東遷徙,而在溼潤一些的時期,人類會沿著沙漠中綠洲跳躍式穿越整個沙漠地區,研究人員根據古氣候模型建立了一個假想的人類遷徙路線,將根據這些路線去北亞和中亞地區進行實地考察與挖掘。
-
15%的鳥類有遷徙行為,模型揭示遷徙原因
這麼多鳥類的季節性遷徙是一個生態難題。已知的10600種鳥類大多數並不遷徙。只有大約15%鳥類在它們的夏季繁殖地和過冬地帶之間,往返數千英裡,英勇而不知疲倦地旅行。北達科他天空中的加拿大鵝為什麼有些鳥遷徙,有些鳥不遷徙?沒有明確的解釋。大鳥、小鳥、聒噪的鳥、安靜的鳥——候鳥有各種形狀、大小和習性。即使同一種候鳥,行為方式也千差萬別。
-
鳥類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許多鳥類對溫度變化很敏感,因此它們可以作為氣候變化的先兆。新的研究表明,幾種鳥類已經改變了它們的行為,以應對氣候變化模型預測的更炎熱和更乾燥的天氣。這些反應根據極端天氣的持續時間和鳥類的特性而有所不同。隨著氣候變化,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結合Daymet的高解析度天氣數據和全球公民科學倡議eBird的地面觀測,一個研究小組最近調查了北美東部109種鳥類對此類事件的反應。
-
美洲乳齒象曾向北遷徙躲避熱浪—新聞—科學網
白令極光下的三頭美洲乳齒象 圖片來源:Julius Csotonyi 更新世(250萬至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氣候不斷變暖
-
蘭州大學研究發現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
>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部。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的歷史及其對動植物資源利用的方式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研究顯示,粟黍農業人群在距今5200年前就已從黃土高原向西擴散到青藏高原東北部,在新石器晚期大規模定居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帶。
-
氣候變暖,蝙蝠提前遷徙?
不過,一項新研究顯示,與20年前相比,蝙蝠遷徙的時間提早了很多,而這有可能是氣候變暖造成的。這些提前到達的蝙蝠,可能會遭遇困境,因為到達時,它們賴以生存的昆蟲可能還沒有孵化出來,蝙蝠無法為自己和幼崽找到足夠的食物。科學家認為,如果蝙蝠的數量因此減少,那在農作物的生長季,害蟲就會泛濫,這將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
-
【國際海豹日特別策劃】海豹與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曾導致南極象海豹大量滅絕 一項研究顯示,在約8000年前的一次氣候變化過程中,南極象海豹獲得了一塊新的棲息地,而約1000年前氣候再次變化時,這一大型棲息地上的象海豹幾乎完全滅絕。 進一步分析顯示,這是因為約8000年前的一次氣候變化使得南極冰蓋縮小,形成了這塊棲息地。由於環境良好、食物充足,象海豹很快遷徙到這裡並形成一個大規模種群。但是,約1000年前,氣候再次變化,冰蓋「捲土重來」,除少數象海豹回到原有家園外,這一地區的大多數象海豹都隨環境變化而滅絕。
-
你知道那些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嗎?知道它們的遷徙有什麼特點嗎?
夏末秋初的時候這些鳥類由繁殖地往南遷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時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這些隨著季節變化而南北遷移的鳥類稱之為候鳥。就特定觀察地點而言,這些南來北往的候鳥可依照它們出現時間的不同予以歸類,以臺灣為例,夏天由南方來到臺灣繁殖的候鳥稱之為「夏候鳥」,冬天由北方來到臺灣度冬的候鳥則稱為「冬候鳥」。
-
貴陽發現一中華秋沙鴨,系鳥中「大熊貓」,可能遷徙時「掉隊了」
冉景丞猜測,「這隻中華秋沙鴨可能是遷徙時在這裡掉隊了。」一隻中華秋沙鴨出現在貴陽南明河。我們視頻截圖中華秋沙鴨遷徙「掉隊」1月2日,貴陽南明河水東路段出現了一隻中華秋沙鴨,吸引了大量攝影愛好者。這隻中華秋沙鴨嘴巴尖長,頭頂的黑色羽毛呈鳳冠狀,身體呈白色,腳掌則是紅色的。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據專家估計,由於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平一千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09年更新的瀕危物種「紅名單」顯示,全球有1147種淡水魚面臨滅絕危險,約佔該組織當年所監測的淡水魚種類的三分之一。此外,世界上6000多種兩棲類動物中有三分之一面臨滅絕危險。
-
北極熊的數量已成衡量氣候變化重要標誌
受飢餓的驅使,它們只好到鎮上去尋找食物,或者遊向更遠的地方。 鳥類分布逐步向北拓展 2004年,美國科學家在波弗特灣發現了4隻被溺死的北極熊。這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北極熊是天生的遊泳健將,它體形呈流線型,熊掌寬大猶如雙槳,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裡,可以一口氣暢遊40至50公裡。它們經常跋涉上千公裡覓食,累了就在浮冰上休息。
-
鳥類奇趣|北極燕鷗:名副其實的「遷徙之王」
其實,他這點路程相對於鳥類的遷徙之路而言微不足道。 要論世界上回家路最遠的當屬北極燕鷗。北極燕鷗,是一種美麗的小鳥,有紅色的喙和紅色的腳,灰白色的外衣配上黑色的帽子,一副時尚模特的樣子。它弱小的身軀不足120克,卻創造了鳥類遷徙史上的奇蹟。它們遷徙一趟需要飛行40000多公裡,相當於繞赤道一圈,是地球上遷徙距離最長的鳥類。這麼長的距離,即便是坐飛機,估計也得飛上50個小時。
-
氣候變化或讓颱風範圍越來越「北」—新聞—科學網
與以往颱風不同,此次颱風生成的緯度較高,登陸地點不再「偏愛」華南地區,而是選擇華東地區,而後一路向北,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呢?這是否會成為日後的常態?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一探究竟。 八月海水不「太平」 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