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發現一中華秋沙鴨,系鳥中「大熊貓」,可能遷徙時「掉隊了」

2021-01-09 西部點評

一隻外形似鴨的大鳥在河裡遊來遊去,它伸長了頭,向前方的水中一躍,白色的身體翻動著,打了個滾,水面蕩漾著,形成圈圈波浪。河的一邊圍著一排人,他們扛著相機,對著河裡的大鳥。

這是1月2日,貴州貴陽南明河水東路段出現了一隻中華秋沙鴨,吸引了大量攝影愛好者趕來拍攝。這隻中華秋沙鴨嘴巴尖長,頭頂羽毛呈鳳冠狀,身體呈白色,腳掌則是紅色的。

1月4日,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研究員冉景丞告訴新京報記者,中華秋沙鴨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因數量稀少,被稱之為鳥中「大熊貓」。

根據以往記載,中華秋沙鴨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一帶,冬天會成群結隊飛往南方過冬。冉景丞猜測,「這隻中華秋沙鴨可能是遷徙時在這裡掉隊了。」

一隻中華秋沙鴨出現在貴陽南明河。我們視頻截圖

中華秋沙鴨遷徙「掉隊」

1月2日,貴陽南明河水東路段出現了一隻中華秋沙鴨,吸引了大量攝影愛好者。這隻中華秋沙鴨嘴巴尖長,頭頂的黑色羽毛呈鳳冠狀,身體呈白色,腳掌則是紅色的。

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研究員冉景丞介紹,中華秋沙鴨屬於夏候鳥,是遷徙類動物。根據以往記載,中華秋沙鴨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一帶。「前幾年的冬天,貴州都出現了中華秋沙鴨,它們冬天從北方飛來,在此越冬。」

冉景丞表示,貴州已連續多年冬天出現中華秋沙鴨,「我們發現中華秋沙鴨最多一次是在2018年,約有15隻。這隻中華秋沙鴨可能是遷徙到此時掉隊了。」

和往年冬天一樣,貴州當地並沒有特意將中華秋沙鴨保護起來。冉景丞提到,中華秋沙鴨在繁殖季要吃肉,比如小蟲子、魚蝦等,越冬季則也會吃玉米、土豆這些。當地每次發現中華秋沙鴨,不會特意為它準備食物,也沒有特意營造保護環境。

冉景丞認為,應該尊重大自然,對於任何物種,都不能過度保護,也不能放任傷害。新京報此前報導,1月3日,有攝影愛好者表示,這隻鳥捕食後已經飛離南明河水東路段。

一隻中華秋沙鴨出現在貴陽南明河。我們視頻截圖

被稱之為鳥中「大熊貓」

資料顯示,中華秋沙鴨是第三紀冰川期後殘存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一千多萬年。

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黨委書記趙新勇介紹,中華秋沙鴨是鴨科秋沙鴨屬的鳥類,與普通鴨科類動物扁平狀的嘴巴不同,它的嘴巴以尖嘴型為主,築巢選址一般是枯樹或者大樹洞。

趙新勇表示,這是全球特別稀有的一種鳥類,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在我國,中華秋沙鴨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地區以及黑龍江省的河流地區,比較難被發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才零星發現了秋沙鴨的蹤跡。」

冉景丞也提到,全國範圍內的中華秋沙鴨應該在1500到2000隻,被稱為鳥中「大熊貓」。

中華秋沙鴨的生活習性與其他鴨科類動物大多相似。趙新勇稱,最大的不同是,中華秋沙鴨需要在淨水區生活,河流的水源不能有汙染。由於中華秋沙鴨對棲息地要求十分高,它們也可以作為環境是否汙染的指示鳥類。

一隻中華秋沙鴨出現在貴陽南明河。我們視頻截圖

保護中華秋沙鴨繁殖地

趙新勇提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加劇,中華秋沙鴨的原生性繁殖地越來越稀少。全球氣候變化、第三季冰期的到來,使得中華秋沙鴨的生存狀況日益嚴峻。

中華秋沙鴨的繁殖必須依靠河岸,且需要有較大的樹洞,在繁殖時要一個個跳出樹洞。比起對越冬地的保護,趙新勇認為,中華秋沙鴨繁殖地的保護工作更為重要,繁殖地的水源、食物和保護區的各項保護工作,都有嚴格的要求。

「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趙新勇表示,過去人類保護動物的科學意識不夠強,但現在國家相應出臺野生動物保護法,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也把愛鳥類當作一種時尚。

「這次在貴陽出現中華秋沙鴨,可能也說明一個新的越冬地被發現了,一些珍稀鳥類在擴大,原有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在恢復。」 趙新勇說。

來源 新京報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 又來重慶過冬啦
    中華秋沙鴨備受市民歡迎的候鳥紅嘴鷗正陸續撤退,但熱鬧的重慶,近期又迎來了「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過冬!它們的身影,已出現在江津區西湖鎮綦河河畔,很快也將會出現在主城的長江、嘉陵江等地。中華秋沙鴨每年來重慶越冬據了解,中華秋沙鴨是一種分布局限於東亞的珍稀鳥類,早在上世紀80年代便已成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並在2020年被列為全球瀕危物種,全球數量成熟個體僅有2400—4500隻。說起中華秋沙鴨和重慶的淵源,還要從8年前說起。
  • 中華秋沙鴨堪比大熊貓,世上唯一會上樹的鴨子,竟是來自冰川時代
    而前段時間柳州出現「大熊貓」,頭頂爆炸頭髮型,還曾被人稱為殺馬特鴨,讓我們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吧。注意這裡並不是說這群鳥長得像大熊貓,而是它們有著和大熊貓一樣的特殊性,中華秋沙鴨堪比大熊貓,世上唯一會上樹的鴨子,竟是來自冰川時代。可以說和大熊貓一樣有悠久的歷史,甚至它們比大熊貓活的還要久。
  • 雙牌:撐起中華秋沙鴨遷徙越冬「保護傘」
    紅網時刻永州12月29日訊(通訊員 蘇淵)12月28日,雙牌日月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發現11隻中國特有珍稀鳥類——中華秋沙鴨的身影。中華秋沙鴨有著「鳥類中的大熊貓」之稱,與滇金絲猴、大熊貓齊名,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這已是中華秋沙鴨連續第8年來雙牌越冬,今年已經兩度造訪。
  • 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來滻灞啦~
    "鳥類中的大熊貓"中華秋沙鴨3月19日上午,西安滻灞國家溼地公園監測中心工作人員根據觀鳥愛好者提供的線索,在溼地公園成功發現並拍攝到了1隻中華秋沙鴨。此次中華秋沙鴨的發現,是在滻灞生態區範圍內的首次記錄。
  • 「鳥類熊貓」中華秋沙鴨再「回」常德石門越冬
    尚一網訊(記者 曾玲 通訊員 康祖傑)近日,全國中華秋沙鴨越冬地同步調查小組在石門縣子良鄉沱水流域發現14隻中華秋沙鴨。 全國中華秋沙鴨越冬地同步調查小組工作人員介紹,這14隻中華秋沙鴨來自一個大家庭,3隻「國鴨爸爸」和1隻「國鴨媽媽」帶著10隻未成年子女。除遷飛前集群外,中華秋沙鴨在同一地點棲息著如此大種群的現象不多見。
  • 中華秋沙鴨等候鳥遷徙至北盤江大峽谷國家溼地公園越冬
    中華秋沙鴨(左邊兩隻為雄性、右邊一隻為雌性)在貴州北盤江大峽谷國家溼地公園飛舞。 監測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並記錄了中華秋沙鴨、鴛鴦、白胸翡翠、白鷺、蒼鷺、大山雀、大擬啄木鳥、白頰噪鶥、小鷿鷈(音:pì tī)、鳳頭鸊鷉(音:pì tī)、白腹錦雞、白鶺鴒(音:jí líng)、普通鸕鷀(音:lú cí)、紅嘴鷗、珠頸斑鳩、紅耳鵯(音:bēi)、白喉紅臀鵯等17種150餘只鳥類。
  • 中華秋沙鴨、鴛鴦齊聚貴州北盤江大峽谷
    在貴州北盤江大峽谷國家溼地公園監測到的三隻中華秋沙鴨(左邊兩隻為雄性、右邊一隻為雌性)監測過程中,發現並記錄了中華秋沙鴨、鴛鴦、白胸翡翠、白鷺、蒼鷺、大山雀、大擬啄木鳥、白頰噪鶥、小鷿鷈、鳳頭鸊鷉、白腹錦雞、白鶺鴒、普通鸕鷀、紅嘴鷗、珠頸斑鳩、紅耳鵯、白喉紅臀鵯等17種150餘只鳥類。
  • 雲遊河北|春江水暖 石家莊中華秋沙鴨唱響春天的讚歌
    春江水暖,這幾日,石家莊井陘南固鎮底村附近的冶河內,涓涓細流在叮咚歌唱,一群鳥兒在這裡嬉戲遊弋,鴛鴦、綠頭鴨、冠魚狗……這裡成了鳥的天堂,還吸引了6隻「國寶」中華秋沙鴨在此唱響春天的讚歌。中華秋沙鴨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是與大熊貓、華南虎、滇金絲猴齊名的國寶 ,全球僅存不足1000隻。井陘南固鎮底村附近,蔚藍的天空下,清澈的冶河水緩緩流淌,突然一群鳥兒划過天空,劃出最美的弧線;一會兒它們俊美的身影又飄落水面,自由自在地遊蕩。100多隻鴛鴦形成一支龐大的隊伍,兩兩一組,卿卿我我,好不浪漫。還有綠頭鴨、冠魚狗……在水面上遊來遊去,輕鬆而自在。
  • 候鳥遷徙季來臨!小天鵝首次來安吉過冬啦
    據自然資源保護中心監測,今年氣溫偏高,雖然大波候鳥尚未到來,但也有不少鳥種已到安吉,如中華秋沙鴨、鴛鴦、豆雁、普通鸕鷀、鷸類等,其中美麗的小天鵝為首次記錄到。每年夏季在北極苔原帶繁殖,冬季遷徙到長江中下遊、東南沿海等地越冬,越冬地主要選擇多蘆葦、蒲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的湖泊、水庫和水塘,行為謹慎,遠避人群。
  • 桐廬天溪湖現瀕危物種中華秋沙鴨
    杭州日報訊 這幾天,分水鎮天溪湖上來了一群「國寶」——中華秋沙鴨,可把大家高興壞了,這可是桐廬鳥類新紀錄! 中華秋沙鴨是我國特有種,數量極其稀少,是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是第三紀冰川期後殘存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一千多萬年,是最古老的鴨子。
  • 世界自然基金會為長白山中華秋沙鴨造「婚房」
    該辦公室主任劉培琦表示,此次推廣應用人工巢箱只是中華秋沙鴨保護項目的開始。中華秋沙鴨是中國特產稀有鳥類,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瀕危(EN)物種,距今已有一千多萬年歷史,有鳥類「活化石」之稱。
  • 大陸特有鳥類「中華秋沙鴨」 首度現蹤澎湖(圖)
    原標題:大陸特有鳥類「中華秋沙鴨」 首度現蹤澎湖(圖)   大陸特有鳥類「中華秋沙鴨」(中),最近意外現蹤在澎湖成功水庫。 圖為「中華秋沙鴨」與鳳頭潛鴨共飛。(臺灣「中央社」)   中新網1月22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大陸特有鳥類「中華秋沙鴨」,最近意外現蹤在澎湖成功水庫,驚鴻一瞥,成為澎湖第375種新紀錄。   澎湖縣野鳥學會調查組長鄭謙遜表示,這隻大陸特有物種「中華秋沙鴨」,是由澎湖鳥友李國華最近在進行鳥況調查時,意外在澎湖成功水庫發現的,由於稀有罕見,在臺灣被視為極其罕見的「迷鳥」。
  • 「鳥中大熊貓」翩翩錦江之上 成都中心城區首次記錄
    這一幕,被觀鳥愛好者手中的鏡頭定格下來,照片經過成都觀鳥協會專家辨認,確認是「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中華秋沙鴨是一種瀕危鳥類,在成都範圍內,僅於都江堰紫坪鋪水庫下遊被記錄過。而這次,距離最近的回龍地鐵站僅3公裡。
  • 中華秋沙鴨被困!消防員冰上營救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我在大運河森林公園攝影,看到一隻鳥被困在冰面上掙扎,好像是中華秋沙鴨!」1月7日,攝影師陳春生先生在北京通州區大運河森林公園拍攝運河冬景時,突然看到一隻「尖嘴鳥」在冰面上掙扎。通州消防指戰員冰上施救,成功將這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救上岸。「拉近鏡頭看,這個鳥的特點和中華秋沙鴨一模一樣,我知道這個鳥是保護動物,然後就報了警。」陳先生說。
  • 中華白海豚帶崽春遊,同為水中大熊貓,它和白鰭豚有什麼不同?
    近日,在廣西欽州三娘灣,接連出現中華白海豚帶崽春遊的罕見畫面。為什麼說罕見,當地從事保護工作的研究人員表示,野生白海豚本身就很難拍到,和幼崽一起出現就更少了,它們屬於瀕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稱為海上大熊貓。
  • 大運河畔飛來珍稀動物中華秋沙鴨,全國不超過2000隻
    「中華秋沙鴨!」元旦假期過後,北京副中心愛鳥會在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發現了這個珍貴的物種。中華秋沙鴨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全國不超過2000隻,在通州大運河畔現身還是首次。去年12月26日,觀鳥愛好者李鋒在大運河森林公園明鏡移舟景區附近觀察到一隻「奇怪」的鴨子。
  • 科普| 它們長發飄飄,是鳥中大明星,與大熊貓、華南虎、滇金絲猴...
    近年來, 中華秋沙鴨逐漸成為了鳥類中的「明星鳥」, 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 中華秋沙鴨和它的棲息環境。 所以,中華秋沙鴨也有「鳥中大熊貓」之稱。 圖片來源:IUCN List 不論雌鴨還是雄鴨都有著飄逸的「長發」, 雄鴨的「長發」甚至更長一些 。
  • 貴陽一水庫發現「桃花水母」
    (貴州夢藍潛水供圖)   6月11日,貴州夢藍國際潛水中心的幾位潛水員,在貴陽某水庫中發現並拍攝到罕見的今年為了給越來越多的貴州潛水員找一個更好的潛水目的地和訓練基地,他們近期在貴州省內多地下潛考察,想尋找一個水質和能見度都不錯的水域,沒想到在貴陽周邊這個水庫下潛考察時,偶遇了桃花水母。   「本來只是一場很常規的潛水行為,我們在下潛中突然發現有半透明的小生物在身邊,仔細一看是傳說中的『桃花水母』,大約在2-3米的深度時水母數量最多,最多時大約有八九隻桃花水母在身邊。
  • 野生大熊貓可能自己遷徙到國外,成為其他國家的動物嗎?為什麼?
    曾經的大熊貓並非是我國獨有的物種從大熊貓如今的分布看,它不僅是我國獨有的動物,而且野生種群僅在四川、陝西、甘肅等地的山林中有分布。但是,你可能沒有想到,曾經的大熊貓並非偏安一隅,它們除了在我國許多地方有分布外,甚至還「出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