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第一次核爆,如何改變了世界?

2020-09-03 柯普菌

1945年7月16日凌晨5點29分45分,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沙漠的三一試驗場爆炸。爆炸導致了前所未有的能量釋放:相當於大約20000噸TNT。儘管炸彈是從一座30米高的鋼塔頂部引爆的,但爆炸造成了一個1.6-2.4米深、40米寬的彈坑。

在1915年7月16日第一次原子彈爆炸的地點,在該地區發現的綠色玻璃狀物質玻璃石仍然具有放射性

USGS的克拉倫斯·羅斯(Clarence S. Ross)在一份當代報告中寫道: 「通常,玻璃形成一層1至2釐米厚的玻璃層,其上表面的標誌是非常細的灰塵散落,當灰塵仍處於熔融狀態時,灰塵會灑在上面。在底部是一層較厚的部分熔融材料的薄膜,該薄膜會進入其來源的土壤中,玻璃的顏色是淡淡的淡綠色,並且該材料具有極強的囊泡性,氣泡的大小在幾乎是樣品的整個厚度。」

美國地質勘探局的克拉倫斯·羅斯(Clarence S. Ross)在一份報告中寫道:「一般來說,玻璃形成了一層1到2釐米厚的玻璃層,其上表面的標誌是非常細的灰塵散落,當灰塵仍處於熔融狀態時,灰塵會灑在上面。在底部是一層較厚的部分熔融材料的薄膜,該薄膜會進入其來源的土壤中,玻璃的顏色是淡淡的淡綠色,並且該材料具有極強的囊泡性,氣泡的大小几乎與標本的整個厚度相當。」

一塊典型的核融玻璃石(Trinitite)

因為這是一個充滿鈽和鈾的裂變彈,爆炸釋放出各種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元素。沙漠沙主要含有石英、長石顆粒,還夾雜著方解石、角閃石和輝石的小晶體。最初的強烈輻射爆發,溫度估計達到8400°K,蒸發了沙漠的大部分表層,將蒸發礦物中的元素與核反應產生的元素混合,形成了一種新的獨特的化學混合物。在爆炸現場周圍形成了一個半徑為300米的玻璃層,並迅速冷卻下來,一種新的礦物誕生了。這种放射性礦物被命名為核融玻璃石(Trinitite)。

這次成功的試驗不僅使世界進入了原子時代,而且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後,太平洋戰爭迅速結束。

1945年8月6日上午8:15:44,「小男孩」(Little Boy)在人類作戰中使用的第一枚核裂變炸彈在廣島上空爆炸了。巨大的爆炸瞬間摧毀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區,奪去了大約7萬人的生命。

核彈「小男孩」(Little Boy)的模型

投放炸彈的B-29超級堡壘的機組人員羅伯特·卡隆中士描述了爆炸後的情景:「蘑菇雲本身就是一個壯觀的景象,一團紫灰色的冒煙,一個紅色的核心,裡面的一切都在燃燒,……當我們走得更遠的時候,可以看到蘑菇的底部,在下面可以看到上百米厚的碎片和煙霧。」

《紐約時報》第二天寫道:「人類釋放原子毀滅人類,人類歷史的另一個篇章由此開啟。」

2015年,地質學家馬裡奧·萬尼爾(Mario Wannier)訪問了廣島附近的海岸,收集了一些沙子樣本。在尋找微體化石時,他在位於原子爆炸震源南部的宮城島和本島半島採集的樣本中發現了熔化金屬的小顆粒、玻璃珠和類似橡膠的物質碎片。萬尼爾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一起研究了這些粒子的礦物學成分,發現它們很可能是原子彈爆炸使廣島部分地區蒸發時形成的。

在廣島上空原子彈爆炸後融合在一起的金屬球體和膠結碎片的光學顯微鏡圖像

化學分析表明,這些顆粒的成分不尋常,主要由鋁、矽、鐵和鈣組成。用於鑑定未知物質晶體結構的晶體學分析顯示出與高溫成因(超過1800°C)的礦物相似。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礦物是核爆炸後蘑菇雲凝結形成的,解釋了高溫成因和混合化學成分,因為雲中含有來自蒸發的人造材料,如鋼、混凝土和橡膠等元素的混合物。與天然存在的玻璃隕石(隕石撞擊形成的玻璃碎片,或黑曜石,一種火山玻璃)不同,核爆炸產生的礦物顯示出獨特的化學成分。

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於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彈的國家。

關注,了解更多科學,建築和世界趣事。

相關焦點

  • 改變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工業革命,準確的說是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1759年,一般認為結束於1840年。在這場革命中,人類的生產方式開始出現重大轉變,出現了以機器來取代人或獸力的趨勢。由於機器逐漸開始廣泛使用,歷史上這個時代稱為「機器時代」。
  • 人類在太空最大核爆試驗,天空閃現橘色夕陽,赤道出現極光
    雖然它不是美國進行的第一次高空核試驗,卻是美國在太空進行過的最大規模核試驗。美國在這次試驗中,獲得了對核電磁脈衝效應、熱帶和極地氣團季節性混合率的映射等相關數據。「魚缸計劃」行動,是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和國防原子能支持機構組織的一系列測試。美國共進行了6次高空核試驗,海星一號是5個試驗之一。發射前,海星一號發生了一個插曲。
  • 核爆中產生的奇異玻璃
    原標題:核爆中產生的奇異玻璃 1945年7月16日上午 Trinity核爆產生的能量相當於同時引爆了21000噸TNT。這個大火球的溫度達到了8430開爾文(約8157攝氏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還要高。爆炸形成了巨大的蘑菇雲,同時產生的碎片飛到了7英裡(約合11km)的高空。 從那天開始,人類進入了原子時代,這也意味著我們已經掌握了消滅人類的技術。
  • 核輻射離我們並不遙遠,一旦發生核爆,躲哪裡更安全?
    冷戰期間,全世界都籠罩在核戰爭的陰雲之下,即便是在已經經歷了多年和平的今天,世界各國依然有大量的核武器儲備,雖然核戰爭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詞彙,但是請不要忘記,核輻射距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 那麼問題來了,一旦發生了核爆,恰好我們就在附近,要如何躲避才能最大程度保全自己的生命呢?
  • 朝鮮第五次核爆加深東北亞地區核安全困境
    朝鮮的再一次核爆已經不再給世界帶來多麼震撼的效果,人們似乎習慣了朝鮮這種非理性行為。無論如何譴責朝鮮的離經叛道,其已經毫無疑問的擁有了真正的核武器。從之前朝鮮一系列的彈道飛彈成功發射,到這次朝鮮核試驗以來最大當量的核爆,我們可以判斷朝鮮已經完成了擁有核武器的全過程。
  • 廣島核爆全程回顧:「小男孩」落下後,廣島這75年到底經歷了什麼
    一、起 源1945年8月6日,美國將世界上第一枚實戰原子彈「小男孩」,投向了日本廣島,核爆點位於廣島上空六百米處,造成了當地不計其數的建築損毀與人員傷亡。人類對於光的直觀感受來源於太陽,雖然溫暖的太陽光對於地球生物的生長、生存具有促進作用,但是強烈的太陽光也會對生物產造成傷害,比如常見的曬傷、紫外線灼傷,不過,這種程度的太陽光輻射根本無法匹敵核爆帶來的光輻射危害。
  • 核爆能讓火星變得宜居嗎?
    早在2015年,馬斯克就提出設想,在火星兩極引爆核彈,進而改變火星氣候,使其成為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而最近俄航天專家對於這一想法的質疑,再次使得「核彈炸火星」話題引起廣泛關注。這項研究還顯示,以前的大氣變暖模型已經證明,水本身並不能使氣候顯著變暖;在二氧化碳讓火星保持溫暖之前,核爆的溫度不足以讓水以氣態存在。也有科學家認為,核武器反而會使火星溫度降低。
  • 戰後日本核爆受害者淪為「活標本」
    更可怕的是,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峰子和許多市民一樣,落入了輻射病的魔掌——周身出現大量紫斑,毛髮幾乎全部脫落……沒人知道這種怪病如何治療。因為羞愧,她不敢走出家門一步。經歷了5年的煎熬,峰子的人生突然迎來了「轉機」。她記得,當時家裡的柿子樹剛開始重新發芽,她的傷還未痊癒。「我都想放棄了,這時,一輛外國汽車出現在門口。」
  • 瘟疫如何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瘟疫如何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3.09 星期一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李 魏    為何說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疫病的歷史?
  • 劫難如何改變世界?
    陶本伯格在檢查1918年大流感病毒基因序列    劫難如何改變世界?  過去300年中有10次流感大爆發,每一次都帶來巨大的劫難。禽流感的確存在諸多不可知因素,究竟全球大爆發會對人類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仍是一個未知數。然而有一點可以被流行病學家肯定:過去300年中有10次流感大爆發,每一次都帶來巨大的劫難。新型的全球流感一旦大爆發,帶來的劫難之大,有可能改變世界的走向。■  為什麼總是亞洲?
  • 萊瑟塔檔案「第一次全球性戰爭」&人類是外星基因工程的產物?
    大家好,在上期節目中萊瑟塔告訴奧利,發生於6500萬年前的那場導致恐龍滅絕的全球性災難是由於兩個外星種族在地球近軌和大氣層之間的戰爭導致的,那麼在這期節目中我們將繼續站在地底文明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如何解釋地球最初的這段歷史和人類的起源。
  • 《山海經》十個太陽傳說推測,史前核爆的真相如何?
    神秘的摩亨佐達羅傳說,使得的很多人認為是史前超級文明的核爆造成的毀滅性的後果。使得我們有各種猜想,有很多學者提出地球可能有幾代的史前高度文明。摩亨佐-達羅(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稱「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約於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於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爾卡納縣南部,摩亨佐-達羅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會」之稱,該段時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及克裡特文明。
  • 小行星越過地球才被發現,人類如何防範可能到來的滅頂之災?
    如果撞擊的地點是人口密集的城市,人類應當如何防禦呢?防禦的前提是發現。目前許多國家都在監測近地小行星,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個近地小行星觀測站;美國建立了巡天系統;歐洲也有自己的「太空態勢感知計劃」。監測確定了來襲小行星的軌跡後,便可著手開始進行防禦。
  • 俄羅斯剛剛解禁的「大伊萬」核爆畫面,細節多得令人髮指
    該核爆地點正是俄羅斯國防部的6號試驗點,位於喀拉海(Karskoje More)新地島的馬託奇金沙爾海峽(Matochkin)。 試驗區域內的一架米-4直升機 其實在1961年10月之前,蘇聯早在1949年8月29日就進行了第一次核爆試驗,其中第一枚原子彈就是RDS-1
  • 小行星越過地球才被發現,人類如何防範可能到來的滅頂之災?
    如果撞擊的地點是人口密集的城市,人類應當如何防禦呢?防禦的前提是發現。目前許多國家都在監測近地小行星,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個近地小行星觀測站;美國建立了巡天系統;歐洲也有自己的「太空態勢感知計劃」。監測確定了來襲小行星的軌跡後,便可著手開始進行防禦。人類目前已經提出了幾種防禦措施:核爆、動能撞擊、雷射燒蝕、離子束牽引、引力拖曳、質量驅動、太陽光壓等。
  • Steam蘇維埃廢土風《核爆RPG》續作即將發售,致敬《輻射》系列!
    末世題材的遊戲一直是輻射玩家鍾愛的類型,《輻射》系列可以說是末世題材中的代表作品,同時也是歐美RPG遊戲的典範,濃重的末世風格,開放性的世界設定以及多樣化的遊戲方式,出色的任務互動等元素無一不是讓玩家們津津樂道的遊戲特色,相信在看的各位不少是老輻射吧?
  • 氫彈扔下45秒後爆炸,B-29逃脫核爆死亡範圍,轟-6是如何做到的?
    雖然1945年美軍曾向日本空投了兩枚原子彈,執行任務的B-29最後也成功逃脫了核爆的死亡範圍,但這樣的成功先例實在太少了,況且美國把這些關鍵數據也捂得嚴嚴的,我國要走這條路就只能靠自己摸索與周密的策劃了。
  • 人類的第一次登月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尼克一號(Sputnik-1)。1959年蘇聯發射了世界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一號。隨後蘇聯又發射了世界第一艘宇宙飛船東方號。1961年,蘇聯的加加林(Gagarin)成為了世界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實現了人類對太空探索零的突破。
  • 科普:如果有一天被種了蘑菇,如何在核爆環境中存活下來?
    首先要明確的是,在核爆中心區域是沒有任何辦法生存下來的,人會直接被氣化,瞬間就沒了,也感覺不到痛苦。而在核爆中心區域之外,包括衝擊波區域和衝擊波區域之外,如果做了正確的決策,還是能夠生存的。如果發現當時自己沒掛,就說明不在核爆中心區域,這時候你應該按如下步驟操作:01 第一時間尋找建築物避險
  • 頂級材料學家楊培東:納米科技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納米科技,正在優化甚至顛覆人類的能源使用結構。12月10在,在混沌研習社的課堂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頂級材料學家楊培東,用他的實驗室研究和產業結合經驗,細緻地分享了納米科技是如何走出實驗室,改變人類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