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愚公」為妻子鑿石造橋,5年拉2萬多塊石頭,錘子用小了一半

2021-01-09 青新社

近日,有網友稱石家莊市贊皇縣有座「夫妻橋」,是由一位「愚公」式的人物帶著妻子徒手打造而成,而且造橋原因還是因為一個「承諾」。

這座「夫妻橋」到底是什麼樣的?建造的時候又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元旦前夕,記者來到贊皇黃北坪鄉了絲坡村,找到了這座「夫妻橋」並了解了其背後的感人故事。

20多米長的橋,全部由石頭打造而成

了絲坡村是個「山村」,村民房屋依山而建,村邊散落著如房門大小的石頭,街道更是由石頭鋪成,窄窄擠擠、蜿蜒上升。村內有一條20多米寬的河溝橫穿,西面的村莊、東面的農田,被河溝硬生生阻斷開來。

河溝之上,除了幾座水泥板樣式的「小橋」,還有一座山石砌成的石拱橋,堅固龐大,格外顯眼。石橋長20多米,橋上是水泥護欄;高約6米,橋身全部由密集的石頭打造;橋洞直徑約6米,是由方方正正、簸箕大小的石塊整齊排成。

記者走到橋下,發現構成石橋的石頭之間填著石塊,石塊之間又塞著石片,很難再找出一點空隙;橋洞很高,再怎麼伸手也遠夠不到洞頂,站在裡面如同進入隧道一般。

緊挨著石橋,住著一戶人家,他們就是石橋的建造者——趙振書、晏愛維夫婦。

因妻子過河不慎摔跤,丈夫承諾造橋

說起造橋的初衷,晏愛維笑道:「是因為我當時摔了個屁蹲兒」。

晏愛維告訴記者,自己是1959年出生,比丈夫趙振書大了兩歲。1984年,兩人經過相親認識,兩封書信往來後,就結成了夫婦。

結婚後很快,晏愛維就給趙振書生了一兒一女,湊成了「好」字。加之晏愛維總能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看到妻子這麼能幹,趙振書十分高興,同時,又在心裡琢磨著,什麼時候自己能為妻子做點什麼。

「2001年的一天,我倆一前一後,一人拎著一筐玉米從地裡回來。那時候河溝水不多,大概五六釐米深吧,為了抄近道,我往河溝裡扔了幾塊石頭,準備踩著石頭過河。」晏愛維回憶,「哪知道一個打滑,摔了一跤,一屁股坐到了河溝裡,褲子、鞋子都溼了。」

「他就在我身後,趕緊把我扶了起來,還特別正式地說了句『我給你造個橋吧』。」晏愛維稱,「我聽完倒是挺感動,不過覺得就是說個玩笑話。」

「直到2003年3月的一天,我見到他開始推著車往河溝那邊運石頭,才發現,人家是來真的了。」晏愛維笑著說。

開鑿石頭造橋,「用的都是土辦法」

說幹就幹,趙振書首先要解決的是「選址」的問題。他每日沿著河岸走來走去,終於發現了兩塊天然的地基——兩個巨大的石塊,剛好埋在河溝兩側。

之後,趙振書先是將兩個大石塊鑿成平臺,壘成了幾米高的「牆墩」,「牆墩」中間空出,兩側各壘出一堵磚牆。然後依託磚牆,在中間搭建木架,用木架拼出一個拱形,再在木板上豎著砌石塊,等這些砌石自然合攏緊緊擠到一起,再將木板抽走、磚牆拆除。趙振書笑稱「用的都是土辦法,訣竅就是『擠』」。

造橋的步驟一兩句就可以說完,然而「鑿石造橋」的經過,對這對農村夫婦來說,可不是一件易事。

開鑿石頭所用的鋼釺,全部是趙振書自己用鋼筋打造的:將整根鋼筋截成20釐米左右的小段,一頭打平、一頭打尖後就成了鋼釺。鋼釺兩三天就會磨鈍,趙振書就架上炭火鍛打,直到鋼釺磨損成「釘子」大小不能再用。

而趙振書家後面的一處山坡,則被當成了「採石場」,他將那些幾噸、幾十噸的巨大山石一點點鑿開,處理平整,尤其是拱形位置所用的石塊,不僅要有稜有角,而且要上大下小。

5年拉2萬多塊石頭,錘子用小了一半

看著丈夫造橋辛苦,晏愛維曾勸過趙振書,但他說,家裡兒子早早工作,自己沒什麼負擔,「結婚多年,我也沒給你做過什麼事情,這次承諾你的,就得做到。」

於是很快,晏愛維也加入到了丈夫的造橋工程。山石沉重,木板車每次最多裝十來塊,常常是晏愛維壓住木板車的車把,趙振書把山石搬到車上,之後趙振書在前面拉、晏愛維在後面推。夫妻兩人一幹就是5年,期間除了照顧莊稼,兩人把時間幾乎全用在了造橋上。

造橋過程中,夫婦二人也少不了別人的議論。「別人都當笑話看了,都覺得幹個兩三天就停了。」晏愛維說,但他們卻憑著一股韌勁兒,堅持了下來。

「我成功嘍,我成功嘍。」2008年冬,石橋終於建成,趙振書站在橋上,像個孩子一樣對著自己不停地喊著這句話。晏愛維回憶稱,「感動是肯定的。我也沒想到,他還真造成了。當晚就給他包了餃子吃。」

據了解,整座石橋長24米、寬4米、高6米。為了打造這座石橋,夫妻二人5年來共拉了2萬多塊石頭,2米長的六稜鋼用完了6根,從親戚家借來的錘子歸還時「已經小了一半」。

便利當地農戶,村民稱這座橋為「夫妻橋」

趙振書告訴記者,他們在橋對面有2畝地,早前每次上田務農,都得向南繞經一公裡外的山梁,只有那裡有一條通往田裡的路。尤其到了收穫季節,雙輪車堆著滿滿的玉米或小麥,推到家裡費力費時。「不光俺家,村裡需要繞道的還有20多戶。石橋建成後,給自己給大家都提供了方便。」

而石橋建成後為了檢驗「質量」,趙振書夫婦曾推著幾百公斤重的石頭在橋上來回走了幾十趟,見橋紋絲不動,夫妻二人才長舒了一口氣。同時,縣裡得知消息後,在石橋上裝了護欄,對橋面也進行了平整。「一到夏天雨水多,河溝內水位暴漲,我總擔心石橋被衝壞,不過這麼多年過去,連上面的小石塊都沒被衝走過。」趙振書自信地表示。

近些年,了絲坡村添了不少農用車,趙振書夫婦的石橋路平坦寬闊,成了村民去田裡耕種的首選之路。村民感激地把這座橋稱作「夫妻橋」,提到修橋的這對夫妻,更是紛紛豎起大拇指。

據了絲坡村村支書王俊國介紹,為表彰趙振書夫婦二人並紀念這座石橋,他們居住的胡同已正式定名為「石橋胡同」。

如今,石橋建成已整整12年,趙振書和晏愛維每天都要從石橋上經過。趙振書向記者透露,造橋的承諾他已經實現了,等到疫情結束,他希望能帶著妻子出去旅遊,具體去哪還不知道,不過一定得「天南地北地轉一圈。」

■文並攝/河北青年報記者智建勳

■編輯/劉軍

版權歸河北河青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印度版「愚公移山」 夫為亡妻夜以繼日鑿路22年
    印媒稱,在印度比哈爾邦,一名男子為紀念在山中顛簸去世的妻子,獨自一個人開山修路22年。他的故事感動無數印度人,更被拍成寶萊塢電影《山人》,目前在印度上映。  夜以繼日鑿路22年  《每日郵報》報導,現代版的「愚公移山」發生在印北部比哈爾邦的一個山谷中,「愚公」名字叫做曼吉。
  • 男子800萬收了塊石頭,帶著錘子去鑑寶,表示不值800萬就當場砸掉
    有意思的是,這位男子不僅把800萬收來的石頭帶去鑑寶,還帶著一把錘子,這讓在場的觀眾都很疑惑不解,這帶錘子是為了什麼呢此次,大叔帶來的雞血石大約有1000多斤,在世界上這個重量也是難見的,在場觀眾有人估計得一千多萬才能買到,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感受愚公堅持不懈的心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 12年,懸崖上鑿通出村「最後一公裡」
    「孩子上學費勁,2公裡的路需要步行2個小時,天沒亮就要出發。山路險峻,下雨天更是難走。所以,一到雨天,村裡的孩子幾乎都不去上學了,父母也不願意孩子冒險走山路。村裡輟學的學生越來越多。」村裡老人看病也困難,只能用擔架抬著走。就連拉牲口出去賣,對他們來說都是大工程。
  • 知了|愛慕者眾球石是塊啥石頭
    長島縣大欽島鄉,獨臂老人孫家勝守護球石灘25年。 齊魯晚報記者 趙金陽 攝徵求意見稿中,有段話頗為引人注意,即對「拾撿帶離、擅自採挖球石」等違反條例的行為明確了法律責任。看來拾撿帶離球石後果很嚴重,那麼,「球石」到底是什麼石頭,為何會有人專門撿拾?
  • 李保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他像一把火炬,點亮了貧困群眾的希望——創新推廣36項農業實用技術,幫助山區農民增收58.5億元,帶領10萬多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看到紅蘋果,想起李保國。「他走的時候,蘋果花開得正盛。」內丘縣崗底村村民楊雙奎站在自家果園,望著對面山坡上「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幾個大字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李老師,咱崗底的日子越來越好啦!」
  • 【追夢中國·致情懷】愚公,黃大發
    1962年起,他帶領群眾,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黃大發所居住的草王壩村,海拔1250米,山高巖陡,屬於喀斯特地貌。修渠之前,嚴重缺水。雨水剛一落地,就順著空洞和石頭縫流走,根本留不下來。
  • 2015年中考必背文言文試題:《愚公移山》(節選)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 石友相約,到野外撿石頭,這是項既鍛鍊身體又陶冶性情的活動
    同行石友說,來這裡撿石的大有人在。新餘就有幾夥人為常客,幾乎每周都有石友從新餘趕來撿石。半小時後,果然市建行的老彭又帶來了一幫人, 還有兩位熱情高漲的女性。這是我第二次撿石了。對石頭的把玩還剛剛入門,所以很不在行。只是把它當成鍛鍊身體、休閒娛樂的活動。走出書齋,融人大自然。滿地都是石頭,在我眼裡許多都是好的,形狀美、石質好。琳琅滿目,興奮之極。
  • 二十年收集4萬多塊石頭 甘谷農民自辦"天水渭河奇石博物館"
    甘谷縣文化旅遊部門的領導來給他的奇石館揭牌剪彩,稱讚並鼓勵他要用「華夏第一縣甘谷李石王」的品牌來提升和宣傳自己,在賞石界將天水渭河石石種打響並宣傳出去。  不久前,記者來到李鳳鳴家裡,看到院子裡,窗臺上,視線所到之處全是石頭,數量多的驚人,少說也有上萬塊,李鳳鳴說:「人家都叫我「渭河石魔」,我愛石頭已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去河邊和採石廠找石頭,就像公家人上下班一樣準點,二十年來,我差不多收藏了近4萬塊石頭。」
  • 男子16年撿40塊「隕石」妻離子散 經鑑定無一是隕石
    16年來,上山尋石,已成為黃興元的日常。尋石之旅短則一兩天,長則半個月。此間,他風餐露宿,不再理會人間俗事。為了圓自己的隕石夢,黃興元幾乎放棄了一切:和家人鬧翻,與妻子分居;放棄工作,只在尋石間隙打零工謀生;耗費巨資,將家中擺滿石頭……5月8日,經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專業人士鑑定,黃興元所痴迷的「巨型隕石」,「並不具備隕石結構特徵」。
  • 這是啥石頭?價值百萬元!
    景區公園常有奇石「迎賓」、園林綠地動輒巨石「壓鎮」……近年來,部分地方在城鄉建設中熱衷花重金「移石造景」引發關注。「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移石造景」所用的景觀石大多由政府採購,價格畸高,有的一塊石頭數萬元,高的逾百萬元。這類工程同時還助推一些地方在河道無序取石,在山中亂採濫挖,破壞生態環境。
  • 農民挖出一塊石頭想砸碎,考古學家:這是1000年前符文石
    拉爾森下車檢查,原來地下有一塊大石頭,這塊石頭長6英尺半(2米),寬3英尺(0.9米)。拉爾森拍了拍石頭。 這麼大塊石頭肯定不能放在地裡,影響耕種,萬一要是把犁耙子撞壞了就不好了,於是用鏟車把石頭推到了農田邊緣。
  • 雨林、溼地、神秘石頭屋,海口有座「後花園」,你一定不知道!
    千百年來,在這些古老的石頭屋裡,羊山人棲息繁衍一代又一代人。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建設,石頭古屋日益減少,讓每個成長在老屋的子孫都懷著一顆依依不捨的心情。  從2017年4月開始,海口市文聯組織作家、攝影家、音樂家們深入羊山地區開展「百裡儒美我的家」為主題的調研、採風活動。在秀英區的大力支持下,專家們首先來到秀英火山巖區的以儒和美字頭命名的村莊。
  • 30多年前2萬買的一塊石頭,大家知道這是啥?懂行的進
    求助網友原文是這樣的:這是我父親30多年前從一個刻章的人手中買了一塊石頭,當時這塊石頭好像是一克20元總價2萬元,事情過去這麼如年這次漲洪水發現這塊石頭,父親去世20多年了,這塊石頭到底是啥寶,希望懂行的人給我一個見意(錯別字咱先不管了)。
  • 女媧補天剩的三塊石頭命運如何呢?
    相傳,女媧補天后剩下三塊石頭。這些石頭不同於普通石塊,女媧選用的都是具有天地之精華的靈石,後來這三塊石頭對「天、人、妖」三界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尺寸62、35、再來看下第二塊。很多人可能也非常清楚,賈寶玉出生的時候,嘴裡含的通靈寶玉,其實就是那塊補天石的本體。這塊五彩石一開始有一僧一道在守護,然而沒有想到的是,這塊石頭目睹了人世繁華,就偷偷跑到人間歷劫去了。在人間遊歷一番之後,又被僧道二人帶著「歸彼大荒」了。因此《紅樓夢》又叫《石頭記》。
  •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
    「我學的東西,只有農村用的著啊」1981年2月26日,李保國從河北林業專科學校畢業,留校任教。3月6日,他響應學校號召走進太行山,來到邢臺縣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體開發項目中。原本農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讀之後又回到農村,心中卻不曾有一絲一毫的失落:「我學的東西,只有農村用得著啊!」
  • 撿石注意事項和需帶齊哪些東西?撿回的石頭如何打理保養?請石友...
    第三,一套檢驗石頭摩氏硬度的工具,可以某寶買也可自備,我是用的4平方的鋁芯線,銅芯線,鐵釘,水泥鋼釘,用它們分別在石頭不緊要的位置上,用力劃,劃得動劃出線痕的,從低到高分別對應石頭摩氏硬度1,2-3,4-5,6-7,7-8,8-10,具體可看最後列表。
  • 中國「撿石十大聖地」 運氣好能撿到好石頭
    撿石頭的好地方都分布在哪?maigoo編輯就為大家帶來了中國必去的「撿石十大聖地」,如拉善戈壁、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烏拉特後旗、魔鬼城、黃河沿岸、東溝鎮、長江沿岸、太行山、烏蘭哈達火山群、紅水河沿岸等等,這些地方都能撿到好石頭。  阿拉善戈壁
  • 在「硯山「挖出2塊金皮籽石,讓朋友雕刻成山水茶盤,哪個顏值高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有金礦、銀礦、煤礦等等,這些都是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天然寶藏,但是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很多種新奇或者說有價值的東西,就比如我今天所要介紹的歙硯石礦,很多人對於石頭的認知與理解都不是很深,只是知道有玉和翡翠這些,其實歙硯石也算是非常特殊的一種石頭,它的優勢在於它的石質很溫潤,像玉一樣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