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稱石家莊市贊皇縣有座「夫妻橋」,是由一位「愚公」式的人物帶著妻子徒手打造而成,而且造橋原因還是因為一個「承諾」。
這座「夫妻橋」到底是什麼樣的?建造的時候又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元旦前夕,記者來到贊皇黃北坪鄉了絲坡村,找到了這座「夫妻橋」並了解了其背後的感人故事。
20多米長的橋,全部由石頭打造而成
了絲坡村是個「山村」,村民房屋依山而建,村邊散落著如房門大小的石頭,街道更是由石頭鋪成,窄窄擠擠、蜿蜒上升。村內有一條20多米寬的河溝橫穿,西面的村莊、東面的農田,被河溝硬生生阻斷開來。
河溝之上,除了幾座水泥板樣式的「小橋」,還有一座山石砌成的石拱橋,堅固龐大,格外顯眼。石橋長20多米,橋上是水泥護欄;高約6米,橋身全部由密集的石頭打造;橋洞直徑約6米,是由方方正正、簸箕大小的石塊整齊排成。
記者走到橋下,發現構成石橋的石頭之間填著石塊,石塊之間又塞著石片,很難再找出一點空隙;橋洞很高,再怎麼伸手也遠夠不到洞頂,站在裡面如同進入隧道一般。
緊挨著石橋,住著一戶人家,他們就是石橋的建造者——趙振書、晏愛維夫婦。
因妻子過河不慎摔跤,丈夫承諾造橋
說起造橋的初衷,晏愛維笑道:「是因為我當時摔了個屁蹲兒」。
晏愛維告訴記者,自己是1959年出生,比丈夫趙振書大了兩歲。1984年,兩人經過相親認識,兩封書信往來後,就結成了夫婦。
結婚後很快,晏愛維就給趙振書生了一兒一女,湊成了「好」字。加之晏愛維總能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看到妻子這麼能幹,趙振書十分高興,同時,又在心裡琢磨著,什麼時候自己能為妻子做點什麼。
「2001年的一天,我倆一前一後,一人拎著一筐玉米從地裡回來。那時候河溝水不多,大概五六釐米深吧,為了抄近道,我往河溝裡扔了幾塊石頭,準備踩著石頭過河。」晏愛維回憶,「哪知道一個打滑,摔了一跤,一屁股坐到了河溝裡,褲子、鞋子都溼了。」
「他就在我身後,趕緊把我扶了起來,還特別正式地說了句『我給你造個橋吧』。」晏愛維稱,「我聽完倒是挺感動,不過覺得就是說個玩笑話。」
「直到2003年3月的一天,我見到他開始推著車往河溝那邊運石頭,才發現,人家是來真的了。」晏愛維笑著說。
開鑿石頭造橋,「用的都是土辦法」
說幹就幹,趙振書首先要解決的是「選址」的問題。他每日沿著河岸走來走去,終於發現了兩塊天然的地基——兩個巨大的石塊,剛好埋在河溝兩側。
之後,趙振書先是將兩個大石塊鑿成平臺,壘成了幾米高的「牆墩」,「牆墩」中間空出,兩側各壘出一堵磚牆。然後依託磚牆,在中間搭建木架,用木架拼出一個拱形,再在木板上豎著砌石塊,等這些砌石自然合攏緊緊擠到一起,再將木板抽走、磚牆拆除。趙振書笑稱「用的都是土辦法,訣竅就是『擠』」。
造橋的步驟一兩句就可以說完,然而「鑿石造橋」的經過,對這對農村夫婦來說,可不是一件易事。
開鑿石頭所用的鋼釺,全部是趙振書自己用鋼筋打造的:將整根鋼筋截成20釐米左右的小段,一頭打平、一頭打尖後就成了鋼釺。鋼釺兩三天就會磨鈍,趙振書就架上炭火鍛打,直到鋼釺磨損成「釘子」大小不能再用。
而趙振書家後面的一處山坡,則被當成了「採石場」,他將那些幾噸、幾十噸的巨大山石一點點鑿開,處理平整,尤其是拱形位置所用的石塊,不僅要有稜有角,而且要上大下小。
5年拉2萬多塊石頭,錘子用小了一半
看著丈夫造橋辛苦,晏愛維曾勸過趙振書,但他說,家裡兒子早早工作,自己沒什麼負擔,「結婚多年,我也沒給你做過什麼事情,這次承諾你的,就得做到。」
於是很快,晏愛維也加入到了丈夫的造橋工程。山石沉重,木板車每次最多裝十來塊,常常是晏愛維壓住木板車的車把,趙振書把山石搬到車上,之後趙振書在前面拉、晏愛維在後面推。夫妻兩人一幹就是5年,期間除了照顧莊稼,兩人把時間幾乎全用在了造橋上。
造橋過程中,夫婦二人也少不了別人的議論。「別人都當笑話看了,都覺得幹個兩三天就停了。」晏愛維說,但他們卻憑著一股韌勁兒,堅持了下來。
「我成功嘍,我成功嘍。」2008年冬,石橋終於建成,趙振書站在橋上,像個孩子一樣對著自己不停地喊著這句話。晏愛維回憶稱,「感動是肯定的。我也沒想到,他還真造成了。當晚就給他包了餃子吃。」
據了解,整座石橋長24米、寬4米、高6米。為了打造這座石橋,夫妻二人5年來共拉了2萬多塊石頭,2米長的六稜鋼用完了6根,從親戚家借來的錘子歸還時「已經小了一半」。
便利當地農戶,村民稱這座橋為「夫妻橋」
趙振書告訴記者,他們在橋對面有2畝地,早前每次上田務農,都得向南繞經一公裡外的山梁,只有那裡有一條通往田裡的路。尤其到了收穫季節,雙輪車堆著滿滿的玉米或小麥,推到家裡費力費時。「不光俺家,村裡需要繞道的還有20多戶。石橋建成後,給自己給大家都提供了方便。」
而石橋建成後為了檢驗「質量」,趙振書夫婦曾推著幾百公斤重的石頭在橋上來回走了幾十趟,見橋紋絲不動,夫妻二人才長舒了一口氣。同時,縣裡得知消息後,在石橋上裝了護欄,對橋面也進行了平整。「一到夏天雨水多,河溝內水位暴漲,我總擔心石橋被衝壞,不過這麼多年過去,連上面的小石塊都沒被衝走過。」趙振書自信地表示。
近些年,了絲坡村添了不少農用車,趙振書夫婦的石橋路平坦寬闊,成了村民去田裡耕種的首選之路。村民感激地把這座橋稱作「夫妻橋」,提到修橋的這對夫妻,更是紛紛豎起大拇指。
據了絲坡村村支書王俊國介紹,為表彰趙振書夫婦二人並紀念這座石橋,他們居住的胡同已正式定名為「石橋胡同」。
如今,石橋建成已整整12年,趙振書和晏愛維每天都要從石橋上經過。趙振書向記者透露,造橋的承諾他已經實現了,等到疫情結束,他希望能帶著妻子出去旅遊,具體去哪還不知道,不過一定得「天南地北地轉一圈。」
■文並攝/河北青年報記者智建勳
■編輯/劉軍
版權歸河北河青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