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和COVID-19:基礎科學發展緩慢,可能會有所回報

2020-10-07 徵千落

諾貝爾獎得主將於2020年10月5日星期一開始宣布新的獲勝者

儘管全世界都希望快速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是像冠狀病毒和全球變暖這樣的大規模威脅,但是下周的諾貝爾獎將提醒我們,在科學領域,緩慢而穩定的努力是有回報的。

它可能很快會再次這樣做。

正如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所說,科學是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基礎之上的,思想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科學則始於旨在研究問題之前進行解決的基礎研究。 諾貝爾獎通常是在發現後數年或數十年內獎勵的那種基礎科學,因為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意識到其含義。

科學領域的緩慢而穩定的成功使研究人員對抗擊這一流行病充滿了希望。 它甚至使人們對氣候感到樂觀。

基礎分子科學的多年發展,其中一些已經獲得諾貝爾獎,為世界提供了快速病毒識別的工具,並加快了測試的發展。 現在,他們可能會在幾個月內用COVID-19治療方法以及最終疫苗來吸引我們。

「這可能是科學最好的時刻。 這可能是我們不僅為國家,而且為全世界交付拯救我們的奇蹟的時候。」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地球物理學家Marcia McNutt說。

冠狀病毒的測序僅需數周,測試可迅速進行,通常需要數年的疫苗可能會在一年或更短的時間內開發出來,「這一切都是基於基礎科學的發展而建立的。 過去的三十年,」麥克努特說。

她指出了基因測序和聚合酶鏈反應,可以精確複製DNA片段。 後一個發現贏得了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

甚至更遠的時候,1984年,諾貝爾醫學獎也進入了一個研究小組,研究如何使用稱為單克隆抗體的東西操縱免疫系統的理論。 現在,這些抗體是治療冠狀病毒的最大希望之一。

在2019年5月13日,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參加了在紐約華爾街舉行的第23屆年度韋比獎


「儘管存在政治因素,儘管有任何其他因素使我們放慢腳步,但20年前獲得諾貝爾獎的發現將成為明年治療和預防COVID的關鍵,」美國促進醫學會高級會員Sudip Parikh說。 科學。 「這是通過基礎研究實現的。」

基礎研究是第一位的。 在所謂的應用科學中,通常只能在稍後獲得收益。

「沒有基礎科學,您將不會擁有前沿的應用科學,」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加州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師Frances Arnold說。

贏得諾貝爾獎的基礎研究使我們能夠以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

您是否喜歡白色高效的LED燈來代替工業照明或耗電的白熾燈泡發出的令人討厭的螢光燈? 海頓天文館負責人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說,這些燈的關鍵部分是藍色發光二極體,它們的發現贏得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藉助LASIK手術,不戴眼鏡就能看得更好嗎?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前負責人微生物學家麗塔·科威爾(Rita Colwell)說,這源於對精確雷射器的研究,導致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也是事故發生的結果,該事故導致研究人員被眼睛雷射照射。

英國皇家天文學家馬丁·裡斯說,這些雷射所使用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愛因斯坦

約翰·馬瑟(John Mather)曾獲得2006年物理學諾貝爾物理學獎,該研究是對宇宙起源的研究,因此是終極基礎科學。他說,由於基礎科學,我們周圍幾乎所有使用的東西都在那裡。

他說:「工程師和企業家利用這些知識來建立商業帝國。」 「醫生利用我們發現的成果開發新療法。 建築師用現代材料建造房屋。 飛機設計在可能的邊緣。 甚至汽車也完全依賴於基礎科學。」

在2018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

但是有些人沒有建立聯繫。 曾獲得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亞當·裡斯(Adam Riess)和泰森(Tyson)表示,當人們由於基礎科學研究而拒絕氣候科學或疫苗有效性的人在通過智慧型手機和Google搜索達到不信任者的同時這樣做時,這一點尤其明顯。

「也許,也許科學需要公關代理,好嗎?」 泰森在接受採訪時說。 「也許在科學上有了新發現,會影響您的生活結果,電視廣告說:『您知道嗎? 您正在使用的東西是由此人在此實驗室中發明的。 並由該公司推向市場。 現在,您正在使用它並享受它。』保持沉默。 '別客氣。'」

至於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墨西哥化學家馬裡奧·莫利納(Mario Molina)希望,由於獲得1995年諾貝爾獎的工作,世界將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他和其他人發現,被稱為氯氟烴的工業化學物質正迅速進入大氣層,併吞噬了地球的保護臭氧層。 他發現了這麼多年才在南極上空形成一個臭氧洞。

他的工作和破洞的出現導致了1987年達成的一項國際協定,禁止使用這些消耗臭氧層的化學品,而且破洞已經開始縮小。 現在,莫利納希望這種行動可以應用於他所謂的「氣候緊急情況」。

「這就是為什麼我很樂觀。 因為我們確實有一個全球問題的例子,在這個問題上,幾乎地球上的所有國家都同意共同努力。 臭氧層正在癒合。 這需要一段時間,」莫利納說。 「但是它正在緩慢地工作。 這樣就可以做到。」

___

美聯社健康與科學系得到了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科學教育系的支持。 AP對所有內容全權負責。

相關焦點

  • Covid-19藥物治療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Covid-19藥物治療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23:04:52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Reed AC Siemieniuk團隊對covid-19的藥物治療進行了生活系統回顧和網絡薈萃分析
  • 【Economist】Covid-19 in 2020: The plague year
    但疫情也促進了社會創新,醫療、能源等產業因技術進步而革新,同時中國無私地分享病毒結果和抗疫經驗,這也證明了科學不分國界。此外,疫情也催生了更加創新的政府。這一年值得被銘記。Another reason to expect change—or, at least, to wish for it—is that covid-19 has served as a warning.
  • Covid-19血清學檢測診斷準確性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Covid-19血清學檢測診斷準確性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10:20:12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健康中心研究所Faiz Ahmad Khan團隊對Covid-19血清學檢測的診斷準確性進行了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 基因編輯大牛David Liu團隊分析COVID-19對全球科學活動的影響
    Max Shen是MIT博士在讀生,研究方向是將機器學習和統計學方法應用於基礎科學。Alvin Hsu是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他使用選擇,演化和機器學習等方法來解決化學生物學中的科學問題。訂單主要來自美國(42%),歐洲(23%)和中國(14%),總共有來自56個國家/地區的質粒訂單。
  • 【English Paradise】Chaguan: The stigma of covid-19
    有人將其歸結於與西方國家國民相比,中國人不那麼在意個人自由和隱私。然而,其背後涉及政治、宣傳、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也與中國自古以來的疫情防控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19 in Xicheng, a district of Beijing.
  • 人類的基礎科學已陷入「停滯」狀態,是誰鎖死了文明的發展?
    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來,隨著思想的解放以及各方面的快速發展,人類的基礎科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許多領域都出現了很多非常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為後來人們的創造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二十世紀相對論的提出更是讓人類的基礎科學更上一層樓,很多人都會覺得,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時候,基礎科學會出現更為偉大的發現。
  • 美國COVID-19疫苗研究最新進展
    疫苗臨床試驗中期結果前景良好: 獨立的數據和安全監控委員會(DSMB)負責監督研究性COVID-19疫苗mRNA-1273的三期試驗,該委員會於2020年11月15日審查了試驗數據,並與試驗監督小組分享了其中期分析。
  • NASA超級計算機助力COVID-19研究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發揮其超級計算能力的能力,以幫助解決關於COVID-19的一些最緊迫的問題,包括關於病毒如何與人體細胞相互作用的基礎科學、遺傳風險因素和潛在治療藥物的篩選。圖片來源: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識別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遺傳風險因素艾姆斯研究中心的超級計算能力目前正在梳理當中,用於研究與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COVID-19患者相關的遺傳風險因素。
  •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基礎科學?
    論壇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和驚喜?我們為什麼要關注並推動基礎科學?解密就從這篇推送開始。在接受WLF獨家專訪時,羅傑強調,他為推動國際科學交流而來,為支持全世界年輕的科學家而來,為倡導基礎科學的發展而來。這三件事,正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三大使命。前兩天,WLA副主席麥可·萊維特已經對國際科學合作及扶持青年成長做出了闡釋;羅傑則強調了基礎科學的重要性。
  • 床旁診斷系統在COVID-19中的應用現狀—最新外文文獻翻譯
    2020年9月23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針對COVID-19的血清(抗體)床旁診斷(POC)測試發布了緊急使用授權(EUA)。自2020年7月以來,某些實驗室被授權將Assure COVID-19 IgG/IgM快速測試設備用於緊急情況下的抗體診斷,以幫助鑑定患者是否攜帶SARS-CoV-2抗體,以此反應患者近期或曾感染過COVID-19。
  • 面對人類共同挑戰,美國逐年削減基礎科學投入,中國為何反其道而行?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說,基礎科學的發展難以預測,且費時費力。年輕一代往往更關注應用為主導的科學,這將導致人類科學發展在不久的未來遭遇巨大的困難。氣候變暖、人口爆炸、能源枯竭等嚴峻的問題也已經擺在全人類的面前。
  • 英語速讀|冠狀病毒(COVID-19)有突變嗎?
    -19 virus.事實上,從疫情爆發之初起,科學家就知道了covid-19病毒的基因序列。弗蘭克·麥克喬治:病毒有兩個主要目標,即感染一個細胞和劫持它來複製自己,這樣它就可以感染其他細胞,然後重複這個周期。
  • 從事基礎科學,更應該站著把錢掙了
    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青年科學家。在獎項從提名到評審的過程中,有超過800名「兩院院士」參與其中。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獎項的含金量很高。
  • UPDATES|PNG reports fourth COVID-19 death, French Polynesia ca..
    p=pacnews&m=read&o=11289740125f3f1de2b2d23bc1e1412 NEW COVID-19 CASES REPORTED IN PNG TODAYhttps://covid19.info.gov.pg/index.php/2020/08/20/12-new-covid-19-cases-reported-in-png-today/or https:
  • 諾貝爾獎:不再高不可攀,也非觸手可及
    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在意得不得獎,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對科研持續貢獻有限的現實評價,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離諾貝爾獎還有點遠?不論怎樣,諾獎級別的科學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諾獎對中國科研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應有所回答。
  • 潘建偉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啥與諾貝爾獎無緣呢?
    沒有這個開端引路,就沒有後來的開發和發展。劉慈欣《三體》科幻小說描述的就是人類基礎科學發展被三體人鎖死,使得很多科學家喪失了希望而自殺。這雖是科幻,但也從一個側邊反映了基礎發現的無比重要性。諾貝爾獎就主要是鼓勵這樣一群人的,得到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都是引導人類文明走向的先驅。
  • 科學發展的「單項」循環是導致現代基礎科學相對停滯的真正原因
    科學的發展和推進同樣如此,需要更多的人去關注,也需要更多的人去提問,去為之奮鬥。很多人認為,在近幾十年的時間裡人類的基礎科學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其實這樣的說法是相對存在的,科學論述家認為導致這種結果的出現,是科學發展大環境的「單項」循環所導致的。對於科學技術發展這是一種必經之路,同樣也是尋尋漸進的正常過程。
  • 人類發展日益緩慢,基礎科學已被「鎖死」?可能很多人不相信
    在《三體》這本科幻小說中,外星人向地球發射了一個智能微觀粒子,其目的就是為了鎖住人類的基礎科學,讓人類的發展停滯。 後來她基於這項實驗,深入研究了光和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對量子加密和量子計算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19年得19個諾貝爾獎,日本教育真的厲害?背後原因並不簡單
    於是,有人「驚訝」地發現: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19年得了19個諾貝爾獎,不得了!然後開始發文——我們要向日本學習教育理念,學習工匠精神云云。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基礎科學的積累。自2000年起,日本共出了8位物理學家得主,7位化學獎得主,4位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和中國人一樣,同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人一貫重視教育。
  • COVID-19疫苗可能會導致人們更容易感染愛滋病病毒?
    中一組研究人員警告說,某些候選COVID-19疫苗可能會增加對HIV的易感性,他們在2007年獲悉,試驗性HIV疫苗在某些人中增加了感染AIDS病毒的風險。 勞倫斯·科裡,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來自中國CanSino Biologics的基於Ad5的COVID-19候選疫苗中,候選藥物最廣泛。該公司的研究人員在5月的《柳葉刀》報告中認識到,他們的病媒可能會增加HIV感染風險的「有爭議」可能性,並表示將在候選人的試驗中予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