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1來源:上觀新聞作者:胡幸陽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1世紀即將進入第三個十年,「科技大爆炸」的時代似乎已經遠去,人類的科技——尤其是基礎科學——的發展不再令人瞠目結舌。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說,基礎科學的發展難以預測,且費時費力。年輕一代往往更關注應用為主導的科學,這將導致人類科學發展在不久的未來遭遇巨大的困難。氣候變暖、人口爆炸、能源枯竭等嚴峻的問題也已經擺在全人類的面前。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直言,這些問題絕非「政府一行動」就能解決,就連科學家們對它們的評估也遠遠不夠。
科技進步速度放緩,人類面臨的威脅卻又接踵而來。人類的未來在哪裡?不用悲觀,答案,仍是科學。
有科學,就有未來。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大衛·科恩伯格笑稱,弗朗西斯·福山在20年前寫了本大名鼎鼎的《歷史的終結》,但歷史絕沒有終結。他甚至大膽暢想,生命體本身可以從化學角度理解,通過化學操控、改變其發展、衰老等看似不可逆的行為。
2011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哈裡斯·李文也認為,人類的未來仍掌握在自己手中。「蟑螂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於地球上,人類滅絕之後它還會繼續存在。」哈裡斯·李文說,「人類的生死存亡取決於我們自己,而作為科學家,我們必須發揮科學的力量。」
2015年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楊培東則提出了解決能源問題的幾個想法。也許是人工光合作用,也許通過太空探索,楊培東希望能創造出「無限、免費的能源儲存」,同時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帶來的全球變暖、氣候變化等問題。
頂尖科學家們有無數個點子,但要將它們落到實處,仍離不開基礎科學的發展、進步。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達·約納特以一張愛因斯坦與瑪麗·居裡同框的照片為例,直言當今人類的大量發明、成就都離不開二人在基礎科學領域的貢獻。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大衛·格羅斯則憂心忡忡地說,基礎科學背後的驅動力是最為寶貴的「好奇心」,而現在的人們更希望得到反饋快的回報,「在美國,對基礎科學的支持已經連續十年以上不斷下降」。
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閉幕式上,科學家們一同發布了《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上海倡議》。《倡議》提到,必須重申對基礎科學這個社會變革性源泉的關注與強調。當今人類社會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依賴於科學研究的源頭創新,它們深刻影響著人類共同體幾乎所有方面。科學家們呼籲:人類社會應在科學原創性基礎研究方面開展廣泛合作,並投入更多的資源,以保證其得以不斷推進,「以面對人類的共同挑戰」。
所幸,在這點上,中國近年來做得不錯。大衛·格羅斯誇讚「中國對於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科學的支持力度不斷增長,令人欣慰」,並希望這樣的趨勢可以持續下去。一些諾獎得主甚至認為,對於基礎科學的支持將為中國帶來許多諾貝爾獎。
不過,也有科學家給中國科研事業提了個醒。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說,不能對「房間裡的大象」視而不見。而他所說的「房間裡的大象」,正是對智慧財產權的尊重——「如果想要看到科技的蓬勃發展,中國必須在法律上、理論上和行動上都對智慧財產權加以保護。」
有趣的是,這些頂尖科學家們的發言都出現在「莫比烏斯論壇」上,他們面前的長桌亦與「莫比烏斯帶」的形狀相同。莫比烏斯是19世紀德國數學家的姓氏,莫比烏斯帶代表著無窮無盡的含義,這也許正暗示人類的未來無窮無盡。
而在可期的未來,科學的發展亦將給各個尺度下的人類社會帶來變化與進步。對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辦地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而言,論壇帶來的溢出效應將推動新片區的高質量發展。會場上,新片區管委會黨組副書記、專職副主任陳杰表示,新片區將利用好頂尖科學家論壇與隨之將要落地的WLA科學社區等平臺,進一步發展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航空航天四大重點產業,更好地服務於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科技創新事業發展。
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讓·馬裡·萊恩在「莫比烏斯論壇」上引用了德國著名數學家戴維·希爾伯特墓碑上的兩句話:「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必會知道。(We must know. We will know.)」他說,科學將塑造我們的未來,因此「我們必須知道」;而我們也自信——「我們必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