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類共同挑戰,美國逐年削減基礎科學投入,中國為何反其道而行?

2020-12-15 黎川發布

2019-11-01來源:上觀新聞作者:胡幸陽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1世紀即將進入第三個十年,「科技大爆炸」的時代似乎已經遠去,人類的科技——尤其是基礎科學——的發展不再令人瞠目結舌。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說,基礎科學的發展難以預測,且費時費力。年輕一代往往更關注應用為主導的科學,這將導致人類科學發展在不久的未來遭遇巨大的困難。氣候變暖、人口爆炸、能源枯竭等嚴峻的問題也已經擺在全人類的面前。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直言,這些問題絕非「政府一行動」就能解決,就連科學家們對它們的評估也遠遠不夠。

科技進步速度放緩,人類面臨的威脅卻又接踵而來。人類的未來在哪裡?不用悲觀,答案,仍是科學。

有科學,就有未來。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大衛·科恩伯格笑稱,弗朗西斯·福山在20年前寫了本大名鼎鼎的《歷史的終結》,但歷史絕沒有終結。他甚至大膽暢想,生命體本身可以從化學角度理解,通過化學操控、改變其發展、衰老等看似不可逆的行為。

2011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哈裡斯·李文也認為,人類的未來仍掌握在自己手中。「蟑螂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於地球上,人類滅絕之後它還會繼續存在。」哈裡斯·李文說,「人類的生死存亡取決於我們自己,而作為科學家,我們必須發揮科學的力量。」

2015年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楊培東則提出了解決能源問題的幾個想法。也許是人工光合作用,也許通過太空探索,楊培東希望能創造出「無限、免費的能源儲存」,同時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帶來的全球變暖、氣候變化等問題。

頂尖科學家們有無數個點子,但要將它們落到實處,仍離不開基礎科學的發展、進步。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達·約納特以一張愛因斯坦與瑪麗·居裡同框的照片為例,直言當今人類的大量發明、成就都離不開二人在基礎科學領域的貢獻。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大衛·格羅斯則憂心忡忡地說,基礎科學背後的驅動力是最為寶貴的「好奇心」,而現在的人們更希望得到反饋快的回報,「在美國,對基礎科學的支持已經連續十年以上不斷下降」。

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閉幕式上,科學家們一同發布了《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上海倡議》。《倡議》提到,必須重申對基礎科學這個社會變革性源泉的關注與強調。當今人類社會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依賴於科學研究的源頭創新,它們深刻影響著人類共同體幾乎所有方面。科學家們呼籲:人類社會應在科學原創性基礎研究方面開展廣泛合作,並投入更多的資源,以保證其得以不斷推進,「以面對人類的共同挑戰」。

所幸,在這點上,中國近年來做得不錯。大衛·格羅斯誇讚「中國對於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科學的支持力度不斷增長,令人欣慰」,並希望這樣的趨勢可以持續下去。一些諾獎得主甚至認為,對於基礎科學的支持將為中國帶來許多諾貝爾獎。

不過,也有科學家給中國科研事業提了個醒。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說,不能對「房間裡的大象」視而不見。而他所說的「房間裡的大象」,正是對智慧財產權的尊重——「如果想要看到科技的蓬勃發展,中國必須在法律上、理論上和行動上都對智慧財產權加以保護。」

有趣的是,這些頂尖科學家們的發言都出現在「莫比烏斯論壇」上,他們面前的長桌亦與「莫比烏斯帶」的形狀相同。莫比烏斯是19世紀德國數學家的姓氏,莫比烏斯帶代表著無窮無盡的含義,這也許正暗示人類的未來無窮無盡。

而在可期的未來,科學的發展亦將給各個尺度下的人類社會帶來變化與進步。對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辦地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而言,論壇帶來的溢出效應將推動新片區的高質量發展。會場上,新片區管委會黨組副書記、專職副主任陳杰表示,新片區將利用好頂尖科學家論壇與隨之將要落地的WLA科學社區等平臺,進一步發展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航空航天四大重點產業,更好地服務於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科技創新事業發展。

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讓·馬裡·萊恩在「莫比烏斯論壇」上引用了德國著名數學家戴維·希爾伯特墓碑上的兩句話:「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必會知道。(We must know. We will know.)」他說,科學將塑造我們的未來,因此「我們必須知道」;而我們也自信——「我們必會知道」。

相關焦點

  • 一種反其道而行的抗癌新方法
    生物谷BIOON/ --當我們受到攻擊時我們就會實施反擊,我們會集合隊伍向敵人發起攻擊,同時我們還會不斷支持並且援助受傷的戰友,這是一種最起碼的嘗試,然而在英國古爾癌症研究所(Cancer Research UK Gurdon Institute)中,這種基本的嘗試方法或許並不是最為流行的,25年前,研究者Steve Jackson教授創辦了該研究所,如今研究者開發了一種新型藥物,這種藥物能夠利用一種反其道而行的方法來治療癌症
  • 美國:用2000隻鵝就能解決世界難題,中國簡直「反人類」操作
    地球在偌大的宇宙當中已經存在了幾百萬年的時光,而我們人類在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也僅有幾千年的歲月,不過這幾千的時光卻是給地球之母造成的影響難以想像,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是存在著共同的難題,便是我們的沙漠。亦或者有著沙塵暴等自然災害毀壞人類的房屋,但是治理沙漠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資金,幾乎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是為了人類家園,許多國家紛紛投入了這項壯舉當中去。
  • 以單核代替樹突,反其道而行獲意外驚喜
    近日,杜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拋卻傳統一心提純培養DC的做法,將腫瘤抗原負載至DC的前體細胞——單核細胞並回輸至動物體內,驚喜地發現單核細胞疫苗不僅保留了DC疫苗的功效,其抑制腫瘤生長繁殖的能力比其DC疫苗竟更上了一層樓!而且,單核細胞的提取製備更為簡單高效,這就為癌症疫苗的優化與普及成功賦能!
  • 美國學者:用幾千隻鵝就能解決世界難題,中國簡直「反人類」操作
    地球在偌大的宇宙當中已經存在了幾百萬年的時光,而我們人類在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也僅有幾千年的歲月,不過這幾千的時光卻是給地球之母造成的影響難以想像,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是存在著共同的難題,便是我們的沙漠。 沙漠對於人類的傷害也是難以預估,會引發各種氣候問題,亦或者有著沙塵暴等自然災害毀壞人類的房屋,但是治理沙漠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資金
  • 關於人類共同命運,科學家這樣說
    「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永恆主題。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極端氣候和環境事件頻發、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當下,其意義更為凸顯。而他也相信任何國家的科學事業,尤其是基礎科學的領域,最終都應以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的。
  • 羅傑·科恩伯格:基礎科學——人類進步的希望
    其中,羅傑·科恩伯格做了主題為《基礎科學:人類進步的希望》的演講。相較於物理、化學等幾個世紀以來的愈發明了的探索,醫學領域在科學發展中其實經歷過長時間的迷茫——從前,人類疾病被歸因於體液的不平衡,其治療方法是放血和強效瀉藥,這樣令人難以置信的論斷,與如今象徵著人類智慧前沿的現代醫學似乎有著雲泥之別。
  • 從批判教育體制到反腐打虎——評《人類削減計劃》| 影評
    很多人都曾經有過被考試支配的恐懼,影片《人類削減計劃》中的考試則把這項恐懼提升到了頂點
  • 兩岸共同面對金融強權板塊位移大挑戰
    面對危機,兩岸與會人士知識與腦力激蕩下,除強化了兩岸和平創富的共識外,更凝聚出「大中華金融強權崛起」令人興奮的新思維。   從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到最近歐債與美債信評危機,顯現已宰制全球市場逾百年的大西洋金融強權體系逐步瓦解,給了中國「替代」強權地位的契機。
  • 核武器把質量轉化為能量,我們能反其道而行把能量轉為質量嗎?
    根據質能方程,我們是否能反其道而行,把能量轉換為質量存儲起來呢?能量轉換為質量肯定能實現的,不過要大量做到這一點,目前實踐上還是做不到的。現在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在實驗室中,我們能看到一種能量非常高的射線——伽馬射線很輕易就能轉化為電子和正電子,正電子是電子的一種反物質。這時,我們看到能量和物質的轉換過程就顛倒過來了,能量通過這種方式轉化為質量。
  • 核武器把質量轉化為能量,我們能反其道而行把能量轉為質量嗎?
    根據質能方程,我們是否能反其道而行,把能量轉換為質量存儲起來呢?能量轉換為質量肯定能實現的,不過要大量做到這一點,目前實踐上還是做不到的。現在我們來看看為什麼。 在實驗室中,我們能看到一種能量非常高的射線——伽馬射線很輕易就能轉化為電子和正電子,正電子是電子的一種反物質。這時,我們看到能量和物質的轉換過程就顛倒過來了,能量通過這種方式轉化為質量。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
    12月10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揭牌儀式。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定位最高的科學基金項目,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是首個落地江蘇省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該項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申請,經過通訊評議、網絡答辯、現場考察等多輪評審程序,正式獲批。
  • 中俄駐美大使發表聯合署名文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
    新華社華盛頓9月2日電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和俄羅斯駐美國大使安東諾夫2日在「防務一號」網站發表題為《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的聯合署名文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 探索火星成功率只有42%,中國為何還要去?絕不能錯過大航天時代
    航天事業是個大工程,我國探月也才進行了一半,為何又要急匆匆地去火星呢?目前人類探索火星成功率只有42%,也僅有美蘇冷戰時實現過登陸火星,我國此舉是不是有些冒險?想當年中國在大航海時代落後於時代,現在到了太空時代,我們絕不能錯過了。
  • 中國空調企業走出去為何遇阻 國際環保壁壘倒逼製冷劑革新
    9月17日至18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中國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在天津共同舉辦了「自然工質二氧化碳製冷熱泵技術國際研討會」,希望就二氧化碳這種具有相當潛力和優勢的HCFCs替代品進行討論,分析其使用現狀、技術需求及商業化政策等。  「大家心裡都有數,(HCFCs淘汰計劃的)第二階段就是一個『啃骨頭』的階段。」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寫入黨章和憲法,而且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反映了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凝聚著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其深遠影響必將隨著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一步彰顯。
  • 蔡英文在「拔管」後說了句「鳥話」 臺作家:完完全全反其道而行
    蔡英文中國臺灣網4月30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強勢「拔管」後,作家蔡詩萍今在臉譜網(facebook)向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喊話,「拔管」後只響應一句空話,所謂「『尊重』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專業』決定」,這真是一句鳥話
  • 中國量子技術新成果,將顛覆全球規則,美國:為何不分享給我?
    在2018年的時候,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對外公布了一張圖,上邊描述了未來影響人類生活的十大科學技術,這其中就有著材料的量子技術。為什麼會將量子技術列為未來影響人類生活的十大科學技術之一呢?這是因為量子技術是一種可以改寫全球規則的技術。
  • 為什麼要重視基礎科學?聽聽最強大腦們怎麼說
    在此次論壇上,有數位中外科學家不約而同地強調基礎科學的重要性。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冶表示 ,政府和科學界必須慷慨鼓勵青年科學家熱愛基礎學科。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認為,基礎科學關係到全人類的共同命運,希望加大對基礎科學的知識的挖掘,與各國科學家一道加強基礎科學研究。
  • 特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光照亮世界前行之路——寫在中國人民...
    75年後的今天,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人類不變的追求。與此同時,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重重挑戰。如何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成果、推動人類共同發展,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時代命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是中國給出的響亮回答。這一順應歷史潮流的中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為各國人民攜手跨越阻礙、共同開創發展繁榮的新未來照亮了前路。
  • 訊方舟集團:面對美國制裁,逆風而行
    隨著美國不斷加大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制裁力度,與華為一樣,同在深圳的華訊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訊方舟集團」)同樣出現在美國制裁名單上,也同樣令人擔憂。華訊方舟集團於2007年成立於最具創新精神的深圳,是一家專注於包括Ku/Ka/THz在內的高頻譜技術研發與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是Ka高通量衛星及Thz領域的國內國際諸多標準的參與者與制定者,亦是該產業領域全球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