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曾經有過被考試支配的恐懼,影片《人類削減計劃》中的考試則把這項恐懼提升到了頂點。
《人類削減計劃》海報
圖自豆瓣
談這部影片之前,先說個中國歷史上的真實事件。
清朝順治丁酉年間,江南發生了一場著名的鄉試舞弊案,牽連考生考官眾多。事發後當時上級為了避免冤枉被牽連的考生,特意安排了一場複試。
那場複試,恐怕是歷史上氣氛最恐怖的考試了。
哪怕算上曹丕讓曹植七步吟詩那種非正式場合的考察,這次複試的狠辣也不見得就輸給曹家。
據李延年《鶴徵錄》記載:「複試之日,堂上命二書一賦一詩,堂下列武士,鋃鐺而外,黃銅之夾棍,腰市之刀,悉森布焉。」
另有王應奎的《柳南隨筆》記載:「是時每舉人一名,命護軍二員,持刀夾兩旁。與試者悉惴惴其慄,幾不能下筆。」
有心理素質不好的考生,在刑具面前只會抖抖索索,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於是交白卷,沒過關,流放邊疆。
可是沒死,仍然很幸運,是不是?
至少比《人類削減計劃》裡沒過關的考生幸運得多。
很多批判現行教育體制的觀點都認為,考試不應該成為決定學生命運的唯一手段。
對很多家境富裕的學生來說,升學也不是他們命運的唯一選擇。
所以,現階段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傾向於擴大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儘量避免出現一分定終身的情況。
但影片《人類削減計劃》卻反其道而行之,它以一種很科幻的一刀切手段將考試的作用極端化:落榜等於死亡。
《人類削減計劃》的原片名是《The Thinning》,直譯為人口數量的瘦身,2016年美國上映。背景是在人口爆炸的未來社會,美國各州採取不同的政策嚴格控制人口,有個州特立獨行,規定各年級的學生們期末考試如果不過關,會被現場拉走,直接處死,從此在世界上消失,這樣就能有效控制人口數量。
考場監考人員的裝扮
圖自豆瓣
考試不過關就殺,這種設定非常荒謬,但卻恰恰是諷刺類作品的核心魅力所在。
影片通過將規則推演至極端的手段來觀察身處其中的各類人群的行為表現與心理活動,從而給觀眾展現出和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的觀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發觀眾的代入感與更深入的思考。
面對極端且嚴厲的考試政策,各個不同階層的學生有不同表現。成績優異的沒有擔心,學有餘力時甚至還幫助其他同學作弊。差生憂心忡忡,一副生離死別的心態。就連監考的老師,也有的同情、有的絕情、有的——濫情。
考場採取每人配發平板電腦現場測試的方式,限時交卷當場計分當場出結果。而且,考場周圍一直有全副武裝的蒙面衛兵全程監視,在這種生死關頭還能鎮靜作答的學生,其心理素質未免也太好了一點。
至少比上面提到的丁酉鄉試舞弊案的複試考生要強得多。
雖然考試時考場上的同學們很鎮靜,但考試結果出來時整個氣氛仍舊壓抑而恐怖,沒有過關被念到名字的同學,不是無力癱倒、低聲哭泣、接受現實、被拖出去,就是撕心裂肺、尖叫反抗、不願接受現實、被拖出去,一個個不可避免地消失在門外。只有當最後一個被淘汰的人名念出,剩下的倖存者們才能完整地鬆一口氣。
這樣的考試每年一次,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每個人都不敢說自己有把握連續過關不失一場。
這種末位分數淘汰制,比現階段網際網路公司裡流行的末位績效淘汰制還要殘酷,還要持久。
最令人倍感心痛的是一年級剛入學的小學生,還沒脫離兒童的稚嫩,卻同樣要面臨生死的判決。
他們並不知道考砸了就會死,甚至不知道這是考試。
不會做題的小男孩舉手問老師,這題怎麼做?
老師幾次想開口,卻迫於身邊衛兵的冷酷目光,最終只能搖搖頭:老師也不能說。
考試結束後成績公布,衛兵拉起小男孩的手,小男孩輕鬆地走出教室。
他也許以為只是做完題後去戶外玩耍、放鬆。
整部影片的前半段就這樣沉浸在對這套極端考試制度的渲染上,甚至學校的外觀也是布滿高牆與鐵絲網,宛如監獄。
還沒進考場就被發現人體小抄的這位同學你可以開始奔跑了
圖自豆瓣
這很明顯是對現有教育體制的批判。
但如果只是批判教育體制,影片又顯得單薄了一些,像一篇只有設定、沒有情節衝突發展的論文。
所以影片後半段又引入了性、權力、暴力、媒體等亙古不變的搗亂因素,對這套看上去無懈可擊的考試制度發起了猛烈衝擊。
性的衝擊是最軟弱無力的。好色的男教師接受了一位女生的性賄賂,但並沒有如約在考場上放過她,她甚至不知道他根本就沒有這個能耐。
權力的因素衝擊最大。男主角布萊克是州長的兒子,因為戀人在一次考試中被淘汰而他無能為力,悲傷過度,於是自暴自棄,放棄治療。在考試時胡亂填答案,準備一死了之。
他的州長父親本來鐵面無私,但面對兒子求死的困局,他也無法繼續保持平靜。他不能失去兒子。
於是他動用自己的特權,勒令學校的保衛處處長偷換名額,將一直過關斬將的優等生女主角萊娜和兒子對換,順便還換了幾位其他高官的子女。
萊娜的生存名額被掉包
圖自豆瓣
特權的腐敗行動,讓這套看上去很嚴格的考試淘汰制度一下子變得滑稽無比。
就像我們新聞裡經常能見到的某某學籍被冒名頂替多少年某某工作名額被冒名頂替多少年一樣。
死裡逃生的兒子知道父親動了手腳,出於內疚,與一下子懵了的女主角萊娜一起參與反抗行動。兩人在學校裡跋山涉水尋找各種作弊證據,最終找到了保衛處處長偷換名額的成績單截圖,並通過同學中的電腦高手將證據發給了外界的媒體。
就像水門事件一樣,媒體一曝光,事情就整個起了變化。美國的國情擺在那兒,雖然州長將責任推給了保衛處處長,但顯然媒體和群眾不會相信這麼低級的謊言。
最關鍵的是,偷換掉的名額被更正回來了。萊娜被釋放,而其他幾位高官子女,包括男主角布萊克在內,被重新抓了起來準備處決。
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布萊克,明明自己有生命危險,卻仍然要竭盡全力去揭示真相,去維護考試淘汰制度的尊嚴。
所以影片後半段的主旨和前半段又有一些矛盾。前半段貌似致力於批判制度的不合理,後半段卻又通過主角的行為去全力維護它。
優等生過關不費勁,普通人努力學習或努力作弊,家長只會鼓勵參加考試的學生,媒體揭示真相後也只要求糾正偷換名額的錯誤。
這次反腐是成功了。但難道所有的人都沒想過,這套考試淘汰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嗎?
影片最後又是一個爭議場景。
或許片方自己也覺得小朋友們被處決顯得實在是太慘了,於是搞了個反轉,原來,被淘汰處決的同學們被注射的不是死亡毒劑,而是昏昏欲睡的麻醉劑。
等布萊克一行醒過來時,他們已經來到了地底。這裡有工廠,也有工人,在流水線上生產著各種手工商品,戴口罩的工友中,布萊克昔日的戀人也赫然在列。
原來,考試被淘汰的同學們沒死,他們只不過改念地下技校去了。
至於技校的包身工們如何反抗血汗工廠,那又將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如果內心軟乎的觀眾看到這個反轉的結局,一定會對編劇產生一絲感激。但悲劇倘若改成大團圓,其深度立馬就像圍湖造田那樣被人為弄得淺薄了。設定的荒謬性一旦下降,觀眾對設定合理性的質疑便會按倒葫蘆起來瓢,顯然考試落榜去打工的設定太正常不過,無法達到控制人口數量的目的。在這裡,編劇為了內心的柔軟而放棄了圓整的邏輯,實在是個很有爭議的結尾轉折。
不管怎樣,那位不會做題的可憐小男孩安然無事,世界依舊是安全的,依舊是美好的。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
作者:劉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