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汙染治理 美國的百年探索是否有借鑑意義?

2020-11-23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固廢網訊:日前,長三角區域高層聚首,召開區域水汙染防治協作小組工作會議。

一段時間以來,「共同的河流」如何守護,汙染如何治理,是我國以及世界許多國家密切關注的「水問題」。但是,由於河流流域面積廣、治理行動協調困難、缺乏相關執行依據等問題,守護好「共同的河流」絕非易事。

美國州際河流合作治理經歷了百年的探索,他們所遇到的瓶頸及取得的突破,或將帶來一定的啟發。

美國實行聯邦制,各州自治是其特色,在河流汙染治理上也是如此。美國與我國一樣,是大川大河縱橫交錯的國度,在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水矛盾日益集中,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河流汙染。當缺水矛盾與水汙染問題交織時,當地方經濟發展與河流汙染衝突之時,跨區域矛盾就越發地嚴峻。

河流治理是一個技術性問題。從河流嚴重富營養化到水綠河清,在美國州際河流汙染治理成果顯著的背後,是他們對於合作模式、管理機制、法律保障的不斷探索。

一度「原地踏步」

甚至愈演愈烈

19世紀末,美國工業革命的突飛猛進衍生出許多環境問題,因上遊水汙染而陷入飲水危機的人數不斷增多,感染疾病的人數也不斷增長。但在當時,依據美國的憲法,聯邦並沒有被授權介入河流汙染的治理。因此,各州自行處理本州的水汙染防治事務,處在分割治理的體系之中。

在地方保護主義和「利益尋租」的影響下,美國河流陷入悲劇。1910年,時任總統羅斯福在對各州和聯邦立法機關發表的講話中,倡導一種「文明的垃圾排放方式」,告誡人們不要直接將汙水排入飲用水中。然而,除了個別州積極響應外,大部分州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在下遊有足夠的自淨能力的情形下,要求上遊為避免下遊水質惡化而承擔汙水處理的風險支出是違背公平原則的」。

面對日益惡化的水環境,一些州開始在河流汙染治理方面進行合作。如俄亥俄河沿岸的賓夕法尼亞州、俄亥俄州和西維吉尼亞州在1924年達成了共同治理酚類汙染的協議,協議決定不對排放酚類汙染物的焦炭企業提起訴訟,而是尋求與他們的合作。但這樣的合作並沒有扭轉全國河流治理的頹勢。

20世紀30年代,水汙染狀況持續惡化,美國民眾對州立法幹預的期待加強,對聯邦政府有所作為的期望也日益迫切。1948年,《聯邦水汙染控制法》通過,此法擴大了聯邦政府在水汙染防治方面的作用,同時尊重了各州在水汙染治理上的主導地位,鼓勵各州統一立法或達成州際協定解決水域汙染問題,但效果仍不明顯。當時,該法仍以區域管理為主,尚未引入「流域」的管理視角。由於各州各自為政,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州際合作治理成為空談。

無政府主義河流汙染合作治理模式的失靈,使河流治理誤入惡性循環。北美五大湖區魚類汞含量高達危險水平;伊利湖因為過度汙染,成為「死水」,俄亥俄州的楚亞和甲河,因為汙染竟然能被引燃八次大火。民眾開始為環保大聲疾呼,新的河流汙染治理模式呼之欲出。

面對嚴峻的水環境形勢,美聯邦分別在1951年、1961年和1965年三次修正《聯邦水汙染控制法》。最後,聯邦參與制訂水質標準,各州的水質標準必須呈聯邦批准,如果州不提交水質標準,那麼聯邦有權頒布標準。1970年1月1日,時任總統尼克森籤署《國家環境政策法》;同年,美國聯邦環保局(EPA)誕生。

幾個部門參加

開多少次會都有規定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美國聯邦環保局逐漸認識到以流域為基本單元的水環境管理模式十分有效,遂開始在流域內協調各利益相關方力量,以解決最突出的環境問題。

根據憲法的規定,聯邦原本只有州際河流水域的管轄權。1961年《水汙染控制法》修改案又將聯邦的管轄權擴大至「可航水域」及其支流;1972年新的《水汙染控制法》將「可航水域」定義為「美國水域」(含領海);隨後美國陸軍工程團頒布行政法規將聯邦的管轄權實際上擴大到州內水域和孤立的溼地。這一變化為聯邦堅持流域視角的治理創造了前提條件。

其次,水汙染控制權集中到了聯邦政府和環保署手上,加強分工合作減少利益衝突,實現流域水汙染的統一監管,避免州政府各部門在控制水汙染時「以私廢公」。1996年,美國環保局頒布了《流域保護方法框架》,框架實施過程中,結合排汙許可證發放管理、水源地保護和財政資金優先資助項目篩選,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能。聯邦對各州機構的補助條件強調:接受補助的規劃機構,「應當能夠充分的代表流域所在或流經的州、州際、地方或國際的利益,並能制定有效的、綜合的流域或流域內部分地區的水質控制計劃」,這一條款鼓勵地區合作,以獲取聯邦的經濟激勵。

與此同時,跨州協調機制的建立確保了聯邦政府和各地政府的及時溝通。以密西西比河流域各州間的協調合作為例,1997年,美國環保局牽頭成立了密西西比河/墨西哥灣流域營養物質工作組,參與部門包括美國環保局、農業部、內政部、商務部、陸軍工程兵團和12個州的環保農業部門。下設協調委員會、跨部門的戰略評價小組、科學評估和支持委員會,以及生態系統/流域管理委員會等工作機構。根據規定,富營養化工作組成員每年需參加至少兩三次工作組會議,協調委員會成員需每年參加4次協調委員會會議。

這種合作機制帶來了穩定的資金投入。僅2009年到2013年間,美國環保局、農業部和內政部等就累計投入70多億美元用於密西西比河流域12個州的非點源汙染控制和營養物質監測。

環保局長不作為

可提起訴訟

制定規則之後,違反了會有什麼後果?如果不配合整改,又會遭到什麼懲罰?說到跨界河流治理監管,不得不提美國強硬的法律和行政手段。

首先,聯邦具有強大的執行力。基於任何可得信息,當發現有人在一州違背相關限制與制約時,聯邦環保局局長都有兩種選擇:一是間接執行,先行通知違法行為者和違法行為所在的州,如果所在州怠於執行(30日內未採取執行活動),局長可以直接向違法者發布命令或提起民事訴訟;二是直接執行,局長直接發布命令,或提起民事訴訟。

「重賞重罰」也是聯邦執行力的表現。所謂「重賞」,一面是聯邦對州的水汙染防治項目的財政支持,另一面是政府對汙染企業減排汙染進行數額較大的財政支持(含無償援助和貸款)和經濟激勵(如減免稅收),從而將汙染防治邊際成本內化為必要的生產成本以刺激企業減少汙染控制排放或改進排汙技術。所謂「重罰」,就是嚴苛的環境責任和處罰。

在行政處罰方面,《聯邦水汙染控制法》規定了兩檔嚴厲的行政處罰:第一檔按違法次數計:一般對每次違法行為的罰款最低下限1萬美元,最高罰款上限2.5萬美元。第二檔規定按日計,每日罰金上限1萬美元,最高處罰上限12.5萬美元。相比較而言,民事司法執法強度要比單純的行政處罰強度高。

不過,州也可以對聯邦進行「抗議」。《聯邦水汙染控制法》規定:「任何公民可以提起一個民事訴訟」,這裡的「公民」也包含州長和各地方官員。依據條款的規定,如果美國聯邦環保局長有不作為、亂作為的情形,州長或其他地方官員可以對其提起訴訟。地方法院可以自行實施一行為,或者指令、命令局長履行應盡職責,並可採取適當的民事處罰。

簡言之,跨界河流汙染治理中的合作是一個由信任、契約到制度的過程。要使合作治理在跨界河流汙染上的作用真正體現出來,必須處理好合作治理的效率,避免地方保護主義和「管制俘獲」現象的發生。

美國的州際河流汙染治理走過「彎路」,歷經曲折,如今卓有成效,但仍前路漫漫。在維持一定的水質量的前提下,美國選擇開展更有活力的新模式的探索,這是值得學習的。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值得借鑑的國內外河流治理的成功經驗
    值得借鑑的國內外河流治理的成功經驗 時間:2009-01-20 13:40 來源:中國水網
  • 關於城市河流治理若干問題的思考
    在遠古時代,城市河流為城市提供了穩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發展到後來,城市河流除提供水源以外,隨著水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成為城市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在近代工業化階段,城市河流對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成為水源地、動力源、交通通道、汙染淨化場所;在現代,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態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方面顯示出不可替代的意義。  河網水系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 長江保護可借鑑密西西比河治理經驗
    密西西比河是美國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全長3730公裡,幹流流經美國10個州,整個流域覆蓋美國31個州和加拿大兩個省的部分地區,被印第安人稱為河流之父。由於未能平衡發展與保護的關係,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曾受到嚴重汙染。此後,聯邦和流域各州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治理經驗對推動長江流域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有重要借鑑意義。
  • 觀點:長江保護可借鑑密西西比河治理經驗
    密西西比河是美國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全長3730公裡,幹流流經美國10個州,整個流域覆蓋美國31個州和加拿大兩個省的部分地區,被印第安人稱為河流之父。由於未能平衡發展與保護的關係,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曾受到嚴重汙染。此後,聯邦和流域各州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治理經驗對推動長江流域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有重要借鑑意義。
  • 滇池面源汙染治理案例
    滇池治理取得喜人的成果,鼓舞了所有水環境人的信心。總結滇池保護治理的成功經驗,探索河湖保護治理的「滇池模式」,不僅對我國其他類似地區做好河湖保護治理有重要的借鑑意義,而且對建設美麗中國也有重要作用。成立以市委書記為總指揮的滇池治理指揮部,下設三個部門,統籌全市涉滇的各部門工作,統一發布任務、統一管理、統一考核、統一監督,使三年攻堅有了組織保障。2)制定並明確滇池保護治理「雙目標責任制」;明確水質提升和汙染負荷削減「雙目標」,同時形成分區域、分階段的考核目標。逐一明確各河道水質目標和各行政區汙染負荷削減目標,提高目標考核的可操作性。
  • 學習時報:推進河流湖泊水生態治理
    推進河流湖泊的修復與保護,實現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當前,我國河流湖泊治理與保護還有待加強。一是水生態監測體系建設相對滯後。河流及河岸帶類型多樣,給河流生態評估帶來一定困難,生物多樣性監測背景點位的選擇、河岸帶評估方法的建立、底棲生物多樣性評價方法的優化等,是需要重點研究解決的技術難題。二是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壓力較大。長江流域部分地表水斷面水質達不到功能目標要求,京杭運河等水系局部存在汙染,太湖藍藻持續呈現暴發態勢,酸雨汙染十分嚴重,一些深層次的汙染成因分析和技術攻關有待加強。
  • 河北河流汙染現狀調查(下篇)
    長期以來,兩條地域不同的「臭河」,一直是秦市群眾反映強烈、要求儘快治理的河流。  處理方案進入專家論證階段  一直以來,人造河和飲馬河的治理都是秦皇島市汙水治理的重點,兩條河流的汙染問題雖有所緩解,但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 【經驗分析】美國治理大氣汙染的「殺手鐧」
    北極星環保網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工業及交通業迅猛發展,化石能源消耗量激增,但幾乎沒有相應的環境法規來管控,大氣汙染十分嚴重,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中就有兩件(1948年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20世紀50年代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發生在當時的美國。
  • 莫讓雨水成汙水 浙江探索治理初期雨水直排汙染
    浙江在線10月29日訊(記者 肖淙文 施佳琦 區委報導組 石全 袁偉江)自古以來,雨水被賦予詩意、浪漫的意味,但在現代城市管理中,一項與雨水相關的汙染,正默默地侵蝕著我們的環境。尤其是在廠房林立、煙囪高聳的工業區,未經處理的雨水,已成為河流的主要汙染源之一。
  • 全球汙染最嚴重的河流,魚蝦都無法生存,竟還有人在裡遊泳!
    河流汙染是現在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一個危機,水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寶藏,若是水資源汙染,那生活和飲食都會出現問題,那麼全球汙染最嚴重的的河流你知道是哪裡嗎?其實印度最髒的河流並非恆河,而是作為恆河支流的亞穆納河,位於首都新德裡下遊,這裡每天都要承載約16億升的汙水注入,承載整個城市的垃圾排放,並且布滿海岸。
  • 巴中市全面落實河長制完善河流治理辦法
    巴中市全面落實河長制完善河流治理辦法 2017年04月21日 11時28分
  • 煙臺入海排汙口整治試點探索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模式
    作為生態環境部確定的渤海入海排汙口專項整治試點城市,煙臺日前印發《煙臺市入海排汙口整治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目標到2022年,全面完成入海排汙口整治,完成水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確定目標,並探索形成在全國沿海地區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入海排汙口整治模式方法。
  • 深圳走出超大城市水汙染治理新路徑
    近年來,深圳探索走出超大城市水汙染治理新路徑,到2021年底,我市將全面消除劣五類水體,2025年,我市生態水環境質量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日,市政府關於水汙染防治和實施三年行動計劃進展情況的報告透露了未來五年治水的目標。
  • 【他山之石】芝加哥是如何治理水汙染的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水汙染日益加重,截止2018年,全國地表水體受到嚴重汙染的劣Ⅴ類水體所佔約10%,一線城市的水汙染問題尤其突出,其中許多甚至出現了季節性和常年性水體黑臭現象。河流汙染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城市形象和生態安全的重大環境問題。
  • 北方山區季節性河流治理的北京樣本——復活媯水河
    去年12月底,為期三年的媯水河流域生態修復工程完工,百餘位科技人員集體攻關,克服難題,用科技治水,修復生態……終於使媯水河四季有水,風景如畫。治水三年,改變的並不僅僅是一條媯水河,更為北方山區季節性河流的治理提供了北京樣本。
  • ...治理——中國「海洋強國」的國家目標及其對未來世界和平的意義
    從全球治理(全球海洋治理)和世界和平(全球海洋和平)之間的關係,以及中國如何通過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而走向世界海洋和平的認識出發,中國已經是世界海洋和平的一個重要國家行動者,事實上已經在推進海洋領域新的國際協和。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下,中國提出的「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對於全球海洋治理和世界海洋和平具有充分的國際規則和國際規範的意義。
  • 臭氧汙染治理 聽聽專家怎麼說
    曾在歐盟聯合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空氣汙染專家,為杜塞道夫應用科技大學應用數學教授、波恩大學副教授。每到夏季,臭氧都成為中國多地的首要汙染物。夏季臭氧汙染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是否廣泛存在?歐洲在臭氧汙染預警和治理方面有哪些做法?效果如何?中國環境報記者採訪了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迪特˙施韋拉博士。
  • 印度兩大河流被賦予生命 和人享有同等的權利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今日美國》3月21日報導,為了保護河流不再受汙染破壞,印度的兩大標誌性河流——恆河和亞穆納河——被賦予生命,和人類享有同等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這兩大河流被近10億印度教信徒尊為神物。3月21日,位於印度北部的北阿坎德邦的高級法院裁定恆河和亞穆納河被賦予人類生命體。
  • 科技治藍藻汙染遇尷尬 產業化背後是否暗影重重
    技術治理之困  幾十年來,面對汙水引發的藍藻汙染,人們一直在努力探索科學有效的治理方法。  最初的方法就是太湖流域的農民所採用的方法,把藍藻變廢為寶,打撈出來,用來漚肥,哪裡土地貧瘠,就把它用到哪裡。  有農業專家認為,藍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氣中的氮,而氮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產。特別是藍藻內含氮量高達10%左右,含磷量也近1%。
  • 鞍山持續加大河流治理力度 水環境質量全省排名第一
    鞍山持續加大河流治理力度 水環境質量全省排名第一 2020-10-14 2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