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木糖醇 上海十院心理科
最近被「乾飯人」一詞刷屏了。在忙碌的工作學習之餘,仿佛只有乾飯是每天最快樂的時光,誰還不是個乾飯人呢?無論工作多累多困難,只要飯吃得足夠香,對生活仍然是抱有希望!生活依然是精彩的生活!
但是,有那麼一群人,當一個單純的「乾飯人」都成了奢望。他們無法克制住自己吃東西的欲望,吃的時候也完全體會不到美食帶來的快樂,只是幾乎機械地進食直到感覺自己的胃被填滿甚至開始胃痛。但是等到暴飲暴食後,又會因為懊悔和害怕發胖而採取極端的做法控制體重(比如催吐;使用瀉藥、減肥藥;禁食;拼命運動等)。他仿佛被食物綁架了,已經喪失了好好吃飯的能力。
那麼,他們究竟是怎麼了呢?
答案是:神經性貪食。
神經性貪食是進食障礙的一種。進食障礙主要是指以反常的攝食行為和心理紊亂為特徵,伴發顯著的體重改變和/或生理功能紊亂的一組症候群,其主要的臨床類型有: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和不典型進食障礙。神經性厭食症是因怕胖而過分節食,神經性貪食症在進食行為上恰恰相反,是以反覆發作和不可抗拒的攝食慾望和暴食行為[2]。其臨床特徵為:對進食有不可抑制的欲望;採取極端方式抑制體質量的增加(如引吐、導瀉、禁食等);病理性怕胖;女性多有閉經現象。此病多發於青春期女性,常與厭食症交替進行。一面貪食,一面恐懼長胖是核心,並為自己的貪食行為後悔自責。近年來患神經性貪食症的人逐漸增多,而且呈年輕化的趨勢,進食障礙好發於青年女性,14-20歲左右。女性和男性的患病率之比為6:1~10:1。
神經性貪食的發病是多種因素疊加導致的,但「怕胖」在該病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研究發現,74.4%的患者起病原因在於自己覺得胖或者別人說自己胖。即使BMI在正常範圍內,也會主觀的認為自己過於肥胖,需要減肥。
消極情緒的作用也不可小覷,當消極情緒來襲時,部分患者會通過暴食來緩解情緒。但當情緒平穩後,又會為暴食行為懊惱而選擇催吐禁食等極端方式防止體重增加,同時帶來新的消極情緒,惡性循環導致病情加重[2]。
社會文化與媒體則是引發貪食症的主要社會因素。當前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崇尚的是以瘦為美,這種文化價值觀因為媒體的吹捧和時尚界的標榜,使得追求苗條纖瘦的身材成為流行[3].研究發現,女性對社會文化宣傳的認同程度越高,患進食障礙的可能性也越大。[4]
另外,家庭因素、遺傳因素、特殊職業要求等也共同影響著神經性貪食的發生。
對於這樣的患者,精神科醫生、內科/兒科醫生、營養師、心理治療師和社會工作者需要共同協作: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治療前與進展性的軀體和精神症狀評估,在評估結果的基礎上進行營養治療、軀體治療、精神藥物治療和社會心理幹預的綜合治療[5]。尤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幫助患者樹立正確審美,悅納自己,接受自己的身材;認識到科學、合理的飲食對身體發育和健康的重要性;鼓勵其主動、積極參與治療;培養患者的自信心和自立感,矯正患者飲食行為,最終戰勝疾病。
參考文獻:
1.徐強, 從心理學視角探討進食障礙的成因. 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0. 24(1): p. 113-116.
2.Haedt-Matt, A.A. and P.K. Keel, Revisiting the affect regulation model of binge eating: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using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Psychol Bull, 2011. 137(4): p. 660-681.
3.潘光花, 神經性厭食症與貪食症心理社會機制及幹預. 中國社會醫學雜誌, 2015(5): p. 387-389.
4.陳清剛, 進食障礙與社會心理因素.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 2006. 15(11): p. 1053-1054.
5.孔慶梅, 中國進食障礙防治指南解讀. 中華精神科雜誌, 2018. 51(6): p. 355-358.
如有相關問題,上海第十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歡迎您前來諮詢就診!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暨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成立於1950年,是上海市綜合醫院中歷史最悠久的精神病專科門診之一。近10年來學科在醫教研各方面發展迅速,知名度及社會影響力迅速提升。
目前學科團隊擁有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3人,心理治療師2人,其中博士4人,碩士3人。開設有普通門診、心理治療專病門診、專家門診和特需門診,提供從兒童、青少年到老年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衛生輔導、諮詢(如人際適應、婚姻、學習問題),以及綜合醫院常見的各類心理障礙和精神疾患,如神經症(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恐怖症等)、心身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腫瘤後心理障礙)、睡眠障礙、兒童青少年情緒及行為障礙的治療和幹預。
申遠,同濟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同濟大學醫學院麻醉與腦功能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現任上海市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教育部精神醫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部西部精神醫學會重性精神障礙專委會常委,等。主要學術研究領域為老年認知功能障礙和心身醫學。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項目,以及多項國家/省部級項目。近3年發表SCI論文40餘篇。擔任 J Alzheimer Dis, Fron Aging Neurosci及Heart & Mind 等雜誌編委;Alzheimer Dementia, Ann Neurology,Ann Surgery 等學術期刊審稿人,以及美國Alzheimer Association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專家。
部分配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原著所有,侵權刪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