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白雨(戴眼鏡穿灰色衣服)與永勝瓷廠工作人員交流
5月26日晚11時,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吳白雨坐在一個紙箱上,嫻熟地將手中的碗盤用珍珠棉纏好再放入氣柱袋中,他的幾個學生在旁邊做著同樣的動作,周圍是一地的紙箱、氣柱袋。
最近一個月,這位雲南大學中青年骨幹教師、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和他的學生們,幾乎都習慣了「快遞小哥」的工作。
一個多月前,他們在網上發起了一場義賣活動,賣的是碗和盤。這些碗盤剛經歷了460多公裡的跋涉,從麗江永勝到昆明翠湖畔的雲南大學,又要從他們手中發送至更遠的海南、新疆、吉林、北京、廣西……
這些碗盤是極罕見的雲南青花,它們背後更是連著一所大學、一個貧困古鎮中學以及一家百年瓷廠。
「店小二」的夢話
「我們的青花碗就這3款了。」4月29日凌晨,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研一學生黃夢說了這樣的夢話。
自4月21日起,他在學習之外,幾乎成了「淘寶小二」,每天在網上售賣3款碗盤。這是黃夢第一次在網上賣東西,3款餐具售價最便宜的5元,尺寸最大的盤子也不過10元,大受網友歡迎。
「拿出碗的瞬間,讓我回到了30年前,很有返璞歸真的感覺,不錯!」一名買家在微店上如此評價。
半個月時間,近500人加了黃夢的微信詢問買碗事宜,無數網友在微店留言詢問。
4月28日,至少100個微友問了黃夢同樣的問題:「你們的青花碗就這3款嗎?」而他,則重複回答了至少100次:「我們的青花碗就這3款了。」
晚上說了夢話的黃夢,並非在做兼職賺錢,他是一名義工,事實上幾乎整個學院在這一時期都成了志願者,包括副教授吳白雨。
這3款餐具分別是4.5寸的羅漢碗、6寸的鬥笠碗以及7寸的盤子。碗盤造型古樸,但更重要的是,碗盤外壁或內壁的圖案均為雲南青花。曾經,雲南青花幾乎都以藝術品形式呈現,生活用品中的雲南青花實屬罕見。
僅6天,線上就預售出12725件碗盤,至5月4日近14000件碗盤售罄。師生們分3批打包,最後一批網絡訂單在5月27日發出。
神秘的雲南青花
1973年,祿豐縣,一個元代火葬墓出土一件玉壺春瓶,外壁以青花繪蕉葉、蓮瓣、魚藻紋。
瓶上青花明顯與景德鎮的青花迥異,釉色泛黃,色調灰暗,繪畫技藝卻十分流暢,整個玉壺春瓶顯得拙樸而又豪邁寫意。
這件青花玉壺春瓶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人們發現原來600多年前的雲南青花,完全可以媲美同時期的江西景德鎮青花,從而吸引了學者對神秘雲南青花的研究。
吳白雨也是其中一位研究者,在雲南大學和玉溪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2013年玉溪窯青花瓷燒制技藝列入雲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雲南大學也成為了雲南青花瓷器燒造技藝的研究中心。
「2013年前,除了博物館保存著古代雲南青花,生活中是見不到雲南青花的。」吳白雨說,當雲南青花燒制技藝列入非遺後,人們逐漸看到了今天生產的雲南青花。
「我手上這個將軍罐是用手工拉坯手工繪畫,再用傳統方式製成,成本80元,我們售價120元。」吳白雨拿起一個仿玉溪窯的青花罐說著,「雖然在市場上頗受歡迎,但不可能大量生產。」
吳白雨認為,以傳統手工藝方式製作,是文化記憶的傳承,但要真正對當地經濟和就業起促進作用,讓傳統文化更有生命力,就必須與高科技結合,走產業化道路。
「德化這個地方和我們的易門縣很像,但人家一年陶瓷產值300個億,有4家上市企業,這就是一個產業的力量。」2016年10月的瓷都福建德化一行,讓吳白雨感觸頗深,「我們要做的事情是推動雲南的陶瓷業,應該把我們的傳統特徵融入高科技中,進行產業化生產。」
吳白雨說,今年以來,他考慮先從做一隻帶有雲南青花元素的碗開始,因為「其實不管是景德鎮的青花瓷還是雲南的青花瓷,過去都是生活用品。」
六七萬元沒問題
今年3月下旬,吳白雨與雲南大學扶貧辦到學校對口扶貧點魯史鎮進行幫扶調研。
魯史鎮位於臨滄市鳳慶縣,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是雲南西部茶馬古道第一鎮,也是中國最神秘的三大古鎮之一,但卻沒落了。
就在魯史中學的會議室裡,禹正強校長告訴吳白雨等人,因為資金短缺,學校修建的操場已經停工,學校下學期的運動會還不知道能否如期舉行。
「我就跟校長說,幾十萬我不一定能籌得到,但六七萬元應該沒問題。」吳白雨當場做出籌款承諾,「為魯史扶貧籌款其實並不是我沒準備的承諾,因為我在研究的《雲南大學服務雲南行動計劃》項目就是要做這樣的工作,並且對於雲南青花的產業化開發我們也進行到了一定的深度,所以我們決定生產雲南青花碗,並且把所有賣碗的錢捐給魯史中學。」
從魯史鎮回昆明的第三天,吳白雨就去了麗江永勝。
永勝有一個百年瓷廠,早在同治八年(1869年)就能批量生產。1960年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時,贈緬瓷器便是永勝瓷廠的產品。
「目前雲南的瓷廠,永勝瓷廠技術比較領先,於是考慮和他們合作出一款青花碗。」吳白雨將這一想法告訴了麗江永勝瓷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文生。
張文生毫不猶豫地同意,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商機。
在此之前,該廠製作的碗大多售價不過八九角,低利潤讓企業舉步維艱,「過去雲南有12家生產日用陶瓷的企業,現在只剩4家,三分之二都被淘汰了,這一行不好做。」張文生說,此次一隻碗的出廠價是2元多,且大受客戶歡迎,「通過和吳教授的合作,我們看到了希望,也會往這個方向發展。」
浩大的網絡義賣
經過多年的積累,吳白雨對雲南青花的圖案進行了系統的整理,但把什麼樣的圖案放在什麼樣的碗上,如何上釉,如何與當代先進技術結合,都是首次嘗試。
最終,吳白雨決定以手工繪圖,再以機器的方式印在碗上,不僅節約了生產成本,且明顯有手繪的痕跡,區別於完全的機器化生產。
經過數十次改稿,圖案成型。
羅漢碗選通景魚藻紋裝飾,表達年年有餘之意,內部以一束青蓮紋裝飾,意為清白廉潔;鬥笠碗以外側三組開光花卉紋圍繞一圈,碗邊內側一粗一細兩道弦線,代表一陰一陽,碗心為兩條互為太極的魚紋,迴環往復,安閒悠遊,寓意美好;盤子的裝飾採用雲南青花傳統的多層裝飾為畫面構圖,盤內畫魚藻紋,盤邊一圈幾何紋,其間6片蕉葉紋,疏密有致,明朗大方。
這一環節必須解決發色穩定的問題,經過數次研究,終將難題解決。
但燒制過程又一波三折。因為碗的尺寸適合淋釉法,但用此法燒制出的碗釉太厚,紋樣的呈現效果不佳。於是採用浸釉法,但因為碗的尺寸不是特別合適,在試製時從吸盤上一下子掉落了。
經過反覆試驗,難題還是被克服了。
於是一場浩大的網絡義賣開始了,同時最繁複的工作也一併開始,海量的訂單與手工打包工作佔用了學生和老師太多時間,而吳白雨還希望做更多的事情,「我們想再繼續做些研發,甚至可以將這些傳統元素運用到更多的設計上。」
吳白雨希望更多有社會擔當的企業加入,讓他們的研究走得更遠,助雲南傳統文化更有生命力。
(記者 連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