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works臺積電28nm HPL製程樣品初步分析結果出爐

2020-11-23 cnBeta

最近一周以來,Chipworks製程分析室的研究人員非常地忙碌,因為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採用較高級別製程的CMOS產品送到我們的分析室進行分析了,而最近,我們幾乎在同一時間就一下子收到了兩款這樣的樣品晶片。

這兩款晶片其一是使用臺積電28nm HPL製程工藝(基於gatelast HKMG技術)製作的賽林思Kintex-7 FPGA晶片,另外一款則是使用Globalfoundries的32nm製程工藝(基於Gatefirst HKMG技術)製作的AMD A6 Llano集顯處理器晶片。

由於我們過去曾經先後分析過Intel前後兩代採用gatelast HKMG工藝製作的45nm至強處理器和32nmWestmere處理器兩款產品,因此這次我們當然會將臺積電的類似產品與其進行對比分析;同樣,我們還會回顧我們去年秋季對松下採用gatefirst HKMG工藝製作的Uniphier晶片的分析結果。

臺積電Gate last HKMG 28nm HPL製程產品:賽靈思Kintex-7 

我們首先從賽林思的Kintex-7 FPGA產品入手吧!Kintex家族產品是賽林思最近推出的28nm製程7系列FPGA晶片中的中端產品,該系列產品的設計訴求是達到最高的性能價格比,保持晶片的性能與其前代Virtex-6產品類似,但價格則減至前者的一半左右。

1-互聯層,關鍵尺寸分析數據:

如圖1所示,Kintex-7系列產品採用了11層金屬互聯層的設計,其中屬於1x層的有第1-4層金屬層,節距為96nm左右,這也是我們目前為止所見節距最小的產品。 

圖1 賽林思 Kintex-7 FPGA產品互連層縱剖圖(點擊放大)

根據我們初步的分析結果,柵極觸點節距(Contacted gate pitch)為118nm,最小柵長則為33nm左右,當然由於置換柵技術的採用,我們無從準確地知道原始的多晶矽偽柵極的寬度,而這個寬度才是真正用於在自對準工藝中定義漏源極的重要尺寸。

2-Layout分析:

圖2的頂視圖則顯示臺積電在這款晶片中採用了限制條件較為嚴格的電路布局設計準則,過去在有關gatefirst和gatelast優劣的辯論中,類似的話題也曾被經常提及。圖中可見這款產品採用了單向式布局(即通常所說的1D Layout,電路圖像僅朝同一個方向延伸,與之相對的是曼哈頓式布局即通常所說的2D Layout,圖像可朝水平和垂直方向延伸),並採用了許多虛擬柵來保證光刻尺寸變異性。不過這種單向式布局方式相比曼哈頓式布局,在電路密度方面的確有所下降。 

 圖2 柵極以及有源層顯微頂視圖(點擊放大)

 

從外表上看,晶片在製造過程中似乎使用了雙重成像技術,並應用了Cut掩模板(Cut mask,即利用向垂直方向的圖像來切斷水平方向的圖像)。由於FPGA晶片的布局靈活程度通常要比邏輯晶片要更好,因此這款晶片中採用了大量虛擬柵和虛擬有源區的布局設計。

3-HKMG柵極結構分析:

柵極結構方面,臺積電這款28nm製程產品與Intel 45nm製程產品存在一些相似之處,這些我們可以在圖3-4中看到。 

圖3 Intel 45-nm (左) 與臺積電/賽靈思28nm HPL 製程(右)NMOS柵縱切圖(點擊放大)

 

圖4Intel 45-nm (左) 與臺積電/賽靈思28nm HPL 製程(右)PMOS柵縱切圖

圖中可見,兩款產品的柵極都採用了以下的同樣製作步驟:

1-    首先生成柵極底部的緩衝氧化層,該層的存在可保護High-k柵絕緣層;

2-    接著澱積High-k柵絕緣層;

3-    澱積PMOS/NMOS通用功函數金屬層(一般是TiN材料為主);

4-    接著澱積多晶矽犧牲柵極;

5-    用自對準工藝進行漏源極離子注入,漏源極高溫退火處理;

6-    澱積互聯介電層,並進行平坦化處理,直至多晶矽柵極頂部暴露在外;

7-    多晶矽犧牲柵蝕刻;

8-    PMOS/NMOS金屬柵形成並進行平坦化處理。

可見與Intel 45nm製程產品採用的High-k first+gate last HKMG工藝類似(Intel 32nm製程產品已升級為採用High-k last+gate last工藝),臺積電28nm HPL產品同樣採用了High-k first-gate last工藝。

當然兩者也存在一些區別,主要在以下幾點:

1-    臺積電這款晶片中並沒有採用嵌入式SiGe矽應變技術;

2-    臺積電這款晶片的PMOS柵極中可見存在一個厚度較大的高密度金屬層,而Intel的產品中沒有類似的結構;

3-    臺積電晶片的柵極頂部並未見有採用可施加應力的介電層結構;

4-    臺積電晶片柵極的側牆結構與Intel不同,應該是具備對漏源極進行微調的功能。

過去,Intel曾宣稱在NMOS電晶體中可以利用金屬柵極和觸點結構來向NMOS管的溝道施加應力;我們推測臺積電可能也有採用類似的技術,但是其觸點的位置距離柵極邊緣的距離顯然更大,不太可能起到產生應力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我們並沒有看出PMOS管上有使用特殊的應變技術,因此其PMOS管中採用的應變技術(如果真有採用的話)機理未知,當然PMOS柵極中較厚的高密度金屬層也許有形成應力的功用。

不過,大家不要忘記這款晶片採用的是28nm HPL製程,而這個級別製程的產品一般對管子的電流驅動能力要求並不如HP等高性能製程,因此一般這個級別製程產品中不會應用嵌入式矽鍺技術。

目前有關這款產品的詳細分析工作還在進行中,需要了解更多細節的讀者可以參閱

這個連結

Globalfoundries Gatefirst HKMG工藝32nm AMD Llano A6集顯處理器:

相比之下,另外一款樣品晶片,AMD的Llano A6集顯處理器我們的分析工作則才進行到初級階段,因此目前我們只能提供一些產品/核心圖片給大家先飽飽眼福了。  

AMD A6-3400M Llano APU (點擊放大)

AMD A6-3400M Llano APU Die(點擊放大)

另外,CICC09會議上,Globalfoundries曾經展示過其試驗型HKMG晶片的電晶體圖片,在此一併貼出,也許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發。 

圖7 Globalfoudries Gatefirst HKMG 電晶體縱剖圖(點擊放大)

最後,當然也不能忘了文章開頭提到的松下32nm HKMG晶片的電晶體縱剖圖: 

松下Gatefirst HKMG工藝32nm製程電晶體縱剖圖(點擊放大)
補充材料1:

Chipworks網站成立的初期,為了打知名度,過去曾經免費公開過一些對Intel 45nm製程處理器製程分析的較詳細內容,以下是他們給出的柵極堆疊結構縱剖分析圖和柵極製作工序分析。

柵極結構示意圖:

PMOS

NMOS

 製作工序: 

1-    依次形成SiO2緩衝氧化層→High-k柵絕緣層→PMOS/NMOS通用TiN功函數金屬層(因其位於High-k層上方,因此有時又被稱為capping layer) →多晶矽犧牲柵澱積;

2-    多晶矽犧牲柵澱積→漏源極離子注入+退火→漏源極觸點金屬化→CESL蝕刻停止層澱積;

3-    多晶矽犧牲柵蝕刻;

4-    PMOS/NMOS柵極同時澱積Ta+較厚TiN金屬勢壘層(由Ta和底部的TiN通用功函數金屬層完成對PMOS柵極的功函數值調節);

5-    NMOS中的Ta+較厚TiN金屬勢壘層蝕刻(有較少量Ta殘餘)→PMOS/NMOS柵極同時澱積NMOS用TiAl功函數金屬以及金屬柵填充材料TiAl;

6-    對金屬柵進行低溫熱處理,令NMOS中第二層功函數金屬TiAl中的Al擴散至底層的TiN通用功函數金屬層,形成TiAlN,至此完成NMOS柵極的功函數調節(NMOS柵極功函數由TiAl和底層的TiAlN決定)。

由於High-k和通用功函數金屬層TiN是先於漏源極退火工步澱積,可見Intel 45nm HKMG並非如Intel在各種材料(也包括其專利文件)中所說的那樣採用的是100%的gatelast工藝(Intel只承認是High-k first+metal gate last)。當時人們還為此展開了一場大辯論,不過intel 45nm產品最後用實際的性能表現封住了大家的嘴,並且在32nm節點將High-k絕緣層的成型也調整到了漏源極退火工步之後,從45nm時的High-kfirst+metal gate last升級到了High-k last+metal gate last。

補充材料2:

臺積電2011年1月份審批通過的一份專利中,描述了一種採用High-k first+gate last HKMG工藝製作的NMOS管金屬柵極結構,如下圖所示,也許可以供大家參考。

CNBeta編譯原文:chipworks

相關焦點

  • 【晶片】搭建28nm自主可控生產線的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28nm及以上成熟製程仍是目前晶片領域的主流製程,28nm以上成熟製程佔當前晶片市場規模的60%;另一方面,當前28nm及以上成熟製程晶片的國產自給率仍不到20%。因此,搭建一條28nm及以上製程的國產半導體設備生產線的意義重大。從技術上看,28nm被業界看做成先進位程與成熟製程的分水嶺,同時也是目前國產替代所能接觸的高度。
  • 臺積電首度公布28nm級High-K+金屬柵極工藝發展計劃
    其中28LP製程技術臺積電此前曾多次宣稱會在明年第一季度(預計會在三月份左右)開始小批試產,這種工藝的特徵是柵極採用傳統的氮氧化矽電介質+多晶矽柵極進行製造,製造成本較低,實現較為簡單,主要用於手機和各種移動應用。。
  • 關於半導體製程/工藝/生產的性能分析和介紹
    打開APP 關於半導體製程/工藝/生產的性能分析和介紹 發表於 2019-09-03 15:35:59 然而多年來半導體製程從65nm到32nm,再到28nm,還有近兩年的14nm、16nm和10nm,感覺也沒什麼規律啊!這裡我們就需要認識一下尺寸的計算方式,以及「半代升級」和「整代升級」的概念了。 首先,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翻倍並不意味著製程就要縮小一半,縮小一半的話單位面積電晶體數量不就翻4倍嗎?所以如果要保證兩倍的成長,那麼整代升級應該乘以0.7。
  • Omdia:中國半導體28nm工藝兩年內有望實現產業鏈自給自主
    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建立集成電路電路產業發展的初步規劃,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發展領導小組,設立了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下稱「大基金」),一期募資規模在計劃而且例如華為的麒麟晶片系列,數字貨幣的礦機晶片等,也早已成為全球晶圓代工最先進位程上的穩定客戶。
  • 半導體製程邁向三足鼎立
    隨著半導體製程向著更先進、更精細化方向發展,不同節點範圍和玩家的邊界越來越明顯。其中,最先進位程玩家只剩下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這3家,而在10年前,至少有7家在專注於當時最先進位程的投資和研發。
  • GAA技術給摩爾定律續命,臺積電先進5、4、3、2、1nm晶片工藝製程布局
    臺積電先進5nm、4nm、3nm、2nm、1nm晶片工藝製程持續推進。ycgEETC-電子工程專輯雖然英特爾規劃的7nm工藝比臺積電的5nm工藝電晶體密度還大,但是後年都很難量產,估計要到2023年,那時臺積電更先進的2nm工藝都量產了。
  • 半導體製程將迎來三分天下的格局
    其中,最先進位程玩家只剩下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這3家,而在10年前,至少有7家在專注於當時最先進位程的投資和研發。而在成熟製程方面,也是在近些年才被業界特別提及的,早些年,特別是在14nm量產之前,先進位程與成熟製程之間的差別並沒有今天這麼大,相應的玩家也不像今天這麼「割裂」,特別是在邏輯晶片生產領域,當下,專注於成熟製程的廠商特點愈加突出。
  • 臺積電先進位程備貨曝光:各家都在搶單
    作為天字第一號的晶圓代工廠,臺積電自從推出了7nm製程之後,似乎無時不刻都處於滿載的狀態,尤其是5nm製程推出之後,臺積電更是成為了香餑餑,各家都希望能夠第一時間使用到臺積電帶來的最新工藝,如今這麼多的廠商中,臺積電的產量究竟如何分配呢?
  • 為了先進位程,三星與臺積電進行肉搏戰了
    前言:由於在過去5年裡,英特爾在工藝技術進度方面的不給力,一再延誤,使得臺積電和三星已經奠定了業內兩強的地位。近兩年來,三星與臺積電在更先進晶片製程上,你追我趕,競爭十分激烈。而在近來,臺媒又傳來臺積電2nm新消息。而臺積電與蘋果的合作有望持續至2nm階段,同時輝達等的先進位程大單,也都有望被臺積電收入囊中。
  • 28nm晶片國內產業鏈2年內有望成熟 2020國產晶片市場發展前景趨勢...
    28nm晶片國內產業鏈2年內有望成熟,在巨大外部壓力下,自力更生、構建國產化的半導體產業鏈成為必然。近來有消息稱上海微電子即將於2021年交付首臺國產的28nm光刻機。
  • 什麼是半導體工藝製程,16nm、10nm都代表了什麼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半導體工藝也急速提升,從28nm、16nm、10nm到7nm這些半導體代工廠們每天爭相發布最新的工藝製程,讓很多吃瓜群眾一臉懵逼不知道有啥用。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臺積電之外,還有就是三星。它們兩者也一直在你追我趕,毫不放鬆。三星剛推出32nm工藝,臺積電就緊追不捨放出28nm新製程。這邊剛拿出16nm方案,那邊就宣布14nm即將投入商用。 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正是因為兩家之間互有勝負的不斷角逐,才能讓手機行業不至於類似電腦處理器那般陷入「擠牙膏」一般的提升節奏。
  • 三星追趕臺積電 5nm 製程,產能落差達兩成
    IT之家11月22日消息 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導,三星積極在 5nm 製程上追趕臺積電。研究機構數據顯示,三星在韓國量產 5nm,相較臺積電仍有約兩成的產能落差。IT之家了解到,臺媒援引分析機構數據稱,今年第 3 季度期間,臺積電的晶圓代工全球市佔率為 53.9%,高於三星的 17.4%。集邦科技此前發布的報告提到,臺積電積極擴張 5nm 製程,2021 年底將達到近六成先進位程市場佔有率。三星 2021 年雖仍有 5nm 擴產計劃,用於高通驍龍晶片與 Exynos 晶片,但相較臺積電預計有兩成產能落差。
  • 臺媒:臺積電強攻先進位程 穩坐全球EUV龍頭
    集微網消息,據臺媒《工商時報》報導,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在上周的法說會上透露了其3nm製程的更多細節。 此前ASML CEO Peter Wennink在財報會上指出,5nm製程採用的EUV光罩層數將超過10層,3nm製程採用的EUV光罩層數會超過20層,隨著製程微縮EUV光罩層數會明顯增加,並取代深紫外光(DUV)多重曝光製程。
  • 巨頭開打製程之戰
    但從目前行業的普遍應用上看,許多產品用28nm、14nm,甚至10nm就已綽綽有餘,再費勁花更高的成本與精力來研發5nm製程,暫且看來就是個賠本的買賣。部分業內人士認為,不是所有行業都對5nm有著強勁的需求,它在現階段並非多數市場的剛需。
  • 臺積電存儲大將黃漢森閃電離職,轉任顧問兼首席科學家
    但從事後改組的名單觀察,最後改組的結果並不如最早傳出的「大更動」,但仍是有不小的變化,主要是一連串的晉升與對外借將。 其中,在英特爾任職 20 年,於 2016 年加入臺積電的張曉強,是畢業自北京清華大學,擁有杜克大學電機博士。
  • 誰是製程之王?-億歐
    臺積電相信7nm產品將成為28nm和16nm等長壽命節點。4月16日,三星「言行一致」地一連釋放多個重磅消息:5nm FinFET工藝技術完成開發、並宣稱有能力為客戶提供樣品、第一個6nm客戶進入流片……而此前據TrendForce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三星在晶片代工市場的份額將達到19.1%,較去年的14.9%提升近三成。臺積電的市場份額則出現了下滑,從去年的50.8%下降到48.1%。
  • 臺積電南京工廠產能爆發:製程技術以12nm及16nm為主
    由於國內客戶需求的激增,臺積電在國內工廠產能也是爆發。據中國臺灣媒體報導,半導體巨頭臺積電南京廠目前月產能已達成原定2萬片目標,而之前依計劃擴增南京廠產能,今年月產能已由1.5萬片擴增至2萬片,製程技術以12nm及16nm為主。此前有消息稱,臺積電決定啟動南京廠第2期擴建,並以28nm製程為主。
  • Mentor工具被納入臺積電16納米FinFET製程技術參考流程
    Mentor Graphics公司(納斯達克代碼:MENT)日前宣布它已完成其用於臺積電16納米FinFET製程的數字成套工具。
  • 臺積電2nm製程研發取得突破 將切入GAA技術
    據報導,臺積電衝刺先進位程,在2nm研發有重大突破,已成功找到路徑,將切入環繞式柵極技術(gate-all-around,簡稱GAA)技術。   三星已決定在3nm率先導入GAA技術,並宣稱要到2030年超過臺積電,取得全球邏輯晶片代工龍頭地位,臺積電研發大軍一刻也不敢鬆懈,積極投入2nm研發,並獲得技術重大突破
  • 巨頭晶片製程之戰:5nm如何給摩爾定律續命?-虎嗅網
    但從目前行業的普遍應用上看,許多產品用28nm、14nm,甚至10nm就已綽綽有餘,再費勁花更高的成本與精力來研發5nm製程,暫且看來就是個賠本的買賣。部分業內人士認為,不是所有行業都對5nm有著強勁的需求,它在現階段並非多數市場的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