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球最低生乳標準為何十年不更新 消費者不滿乳企著急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財經》雜誌

文|《財經》記者 馬霖

近日,一篇有關中國乳業問題的質疑文章引發輿論爭議,並再次把中國仍在實行的「全球最低」生乳標準問題擺到了檯面上。

針對上述質疑文章,奶業協會和乳品企業相繼發聲駁斥。但在業界看來,有兩個事實不容迴避:第一,中國現行生乳標準確實大大低於國際水平;第二,新標準遲遲未能出臺。

目前中國實施的生乳國家標準發布於2010年,由於對蛋白質、菌落總數兩項關鍵指標規定過低,甚至低於1986年的舊版生乳國標,發布10年來一直受到業界和消費者的質疑。

自媒體和網友大多把矛頭指向中國的乳企,但多位乳業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的乳企早已在實施更高的企業標準,這意味著乳業從整體上提升源頭生乳標準的時機已經成熟,他們也盼望新的國家標準儘快出臺。

幾位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那篇網上傳播的文章,令乳業從業者有苦說不出: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有信心,但另一方面,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讓部分消費者對國產乳品抱有疑慮。國家標準作為一項強制性的基礎標準,是乳業的底線。底線正式提高,乳企才可以更有底氣地與消費者溝通。

一位不願具名的乳企高層向《財經》記者表示,「我最糾結、最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不快點推出新標準,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在呼籲,趕緊出臺新標準,按照10年前出的標準,蛋白質、乳脂率、菌落總數確實不像話。」

那麼,為什麼這一「全球最低」生乳標準還在中國實行?實施新標準的阻力在哪裡?

現行生乳國家標準與企業內控標準差多少?

中國各個行業共有強制性國家標準2022項,推薦性國家標準36511項,不過,在眾多國標中,沒有一項標準像生乳國家標準這般牽動中國消費者的神經。

在現行生乳國標中,蛋白質達標值為2.8g/100g、菌落總數達標值為不超過200萬個/mL,低於1986年的舊版生乳國標,在舊版中,生乳蛋白質達標值為2.95g/100g,菌落總數達標值為不超過50萬個/mL。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現行的生乳國標也確實是落後了不少。

內容來源:《我國生乳國家標準主要指標對比》,《食品科學》2019年發布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蛋白質含量方面,中國生乳國標的最低限制為2.8g/100g,低於歐盟標準的2.9g/100g及澳洲、紐西蘭的3.5g/100g,但高於美國的2.0g/100g。

蛋白質含量是一項衡量100g生乳中蛋白營養密度的指標,與牛奶的安全無關。

菌落總數、體細胞數則是衡量生乳安全性的指標,過高會構成安全隱患。中國生乳現行國家標準正是在這一指標上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為200萬個/mL,其他國家的生牛乳菌落總數均低於10萬個/mL。

另外,在體細胞數方面,中國的現行國標未做任何要求。

根據《財經》記者的了解,2010年頒布的生乳國家標準過低,引發了業內的爭議,隨後數年,各大乳企紛紛在國標之上,制定了更高的企業標準。

就企業內部在生乳方面執行什麼樣的標準,是否比現行生乳國家標準高,以及高多少等一系列問題,《財經》記者近日詢問了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君樂寶、新希望這幾家全國知名乳企,其中君樂寶、新希望截至發稿未回復記者的問詢,三元公關部以「負責質量的同事聯繫不上」為由拒絕了記者的採訪請求。

光明、伊利和蒙牛均給出了比較詳盡的數據,以供消費者更好地了解乳企在生乳方面的標準規範。

光明乳業的企業內控標準

光明內控標準的蛋白質要求為高於3.1g/100g,這高於國家標準,菌落總數內控標準為低於5萬個/mL,其標準也遠高於國標的200萬個/mL,體細胞數對標美國A級巴氏乳標準,為低於30個/mL。

伊利表示,其2020年企業內部測定的蛋白質含量為3.28g/100g,菌落總數為1.77萬個/mL,體細胞數為19.52萬個/mL,並表示其企業標準設定為比國標提高50%,內控標準在企業標準之上再提高20%。

蒙牛回復稱,目前蒙牛的原奶年平均蛋白質含量在3.3g/100g以上,平均菌落總數可以控制在3萬個/mL以內,體細胞可以控制到18萬個/mL以內。

根據光明、伊利、蒙牛提供的數據,這三家公司的蛋白質、菌落總數、體細胞數企業內控指標遠優於國家安全標準。同時,考慮到行業平均水平,乳業人士均表示,中國乳業提升國標的時機已經成熟。

新國標仍難產

現行的乳業國標已經實行了十年,並且已經遠遠落後於行業的發展水平。現在消費者和乳企對新國標應儘快出臺已無異議。

鄧榮臻在農業部奶辦、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和中國奶業協會都供職過,是乳業權威人物,他告訴《財經》記者,經過7月的「自媒體風波」後,各方的爭議應該不會太大,現在誰都不願意為了保護落後的生產力來影響消費者的感受。「一個產業、一類產品的發展,最終目的是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一項國家標準過低,怎麼也說不過去,國標一定要跟先進國家的標準水平相當。」

乳製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崑岡則認為,何時公布新國標,對行業本身的發展沒有影響。「前段時間有人說那個指標是全世界最低的標準、最差的標準,當然消費者質疑是對的,因為它確實是差,但是那個標準對牛產好奶沒有限制,也不會制約加工廠收好奶,消費者的利益不會因為這個標準而受到影響。」他說。

但是,在政策層面,新國標的制定還沒有確定的時間表。

2018年2月,農業部下屬部門推出了關於生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復原乳的4項新國家標準第一次討論稿。然後,兩年半過去了,這一討論稿的進展再無消息。

2020年7月29日,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原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在一場名為「現代奶業評價體系建設啟動會」的行業會議上表態:「正在修訂新生乳國家標準,近期可能出臺。」

這一表態再次引起了外界的熱議。中國奶業協會也表態,稱正在修訂的新生乳國家標準近期可能出臺。不過,根據《財經》記者多方求證的結果,由於流程複雜、漫長,千呼萬喚的新國標短期內仍難以面世。

《財經》記者了解了生乳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修訂程序,整理如下:

製圖:馬霖

一位知名乳企負責法規事務的人士向《財經》記者明確表示,其所在企業從未聽說新國標快要出臺的消息。「生乳國標連官方的公開徵求意見稿還沒出過。」該人士說。

記者在國家標準委員會的網站上也未查詢到乳業新國標意見徵求稿。徵求意見是邁向國標出臺的關鍵一步,企業還未收到徵求意見稿,這意味著距離生乳標準等四項乳業新國標出臺還有一定時間。

一位了解政策的奶業經濟研究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目前,4項新國標已經經過衛健委專家評議一次,但是還需要繼續評議討論,什麼時候啟用尚不清楚。

《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生乳新國標正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審議評估,該中心下設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衛健委食品司是其業務主管單位。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回復稱:衛健委分管領導們認為,輿情已經過去,因此不接受採訪。

中國奶業協會也拒絕了《財經》記者的採訪請求,並表示,「國標出臺程序複雜,且不是協會牽頭。」

就制定生乳標準相關問題,記者又聯繫了負責制定四項新國標草稿的農業農村部、奶及奶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主任王加啟,以及負責推進國標修改具體工作的中心副主任鄭楠,截至發稿,農業部及上述負責人均未回復記者的採訪請求。

此前的自媒體文章曾指責乳企插手標準的修訂,一位伊利的質量負責人在近期的一次媒體溝通中告訴《財經》等媒體,除了在標準起早、制定和公開徵求意見時,乳企有提建議的機會,在標準正式審議和制定過程中,乳企實際上無法幹涉。

亦有業內人士指出,無論是伊利、蒙牛,還是其他乳企,都無法主導生乳標準的高低。不過,標準制定時會考慮乳企的訴求,以及乳業的整體水平。

新國標的爭議點在哪?

業內人士表示,包括生乳標準在內的幾項乳業新國標一直「難產」,原因可能是,在標準中某些內容的修訂上,業界還存在爭議。

圖片來源:GB 1930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生乳》(第一次討論稿)

與現行標準相比,2018年發布的新國標討論稿最大的變化是,它試圖確立一套生乳分級標準,將達標奶源與更優質的奶源用分級形式體現出來。

從上圖的討論稿內容中可以看到,一些關健指標都有了分級。例如,備受關注的蛋白質含量,合格級與現行國標沒有變化,仍為2.8g/100g,增加了良級和優級,分別提高至3g/100g和3.2g/100g;菌落總數方面,合格級有所提升,達標值升至100萬個/mL,增加了良級和優級,分別為50萬個/mL和10萬個/mL。

討論稿還提出,允許乳企在巴氏殺菌乳、滅菌乳產品上明確標註自身產品所使用生乳的等級。

分級的好處是,優質奶源更容易脫穎而出,乳企可以為優質奶源產品制定更高的價格,與低級別生乳生產的乳產品區別開來,也為消費者提供了不同等級的價格差異化產品。

分級也可以促進全國整體生乳質量的提升。在美國,分級制度由來已久,美國1924年就制定了優質乳條例,把生乳劃分成A、B、C、D四個等級,並在奶產品的包裝上明確標識奶源等級,到1965年,美國的食用生乳基本都達到A級水平。

但上述不具名乳企高層表示,業內的一個擔憂是,生乳分級可能導致高端、低端產品價格分化,傳導至上遊,導致低級別生乳收購出現障礙,生乳收購價格下跌。也有業界人士表示,分級制會帶來產品漲價潮,乳企會推出一批高價鮮奶產品。

一位對牧場管理了解深入的乳企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大乳企通常不願意分級,因為大企業產品線複雜,奶源多樣,有高有低,小企業通常產品線簡單,奔著最高標準就行了。他提及,在歐洲,乳企普遍自行實行生乳和產品分級,由第三方機構做檢測,但中國還不具備成熟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體系。

鄧榮臻表示,在產品上體現分級,這對於用優級乳生產的產品做宣傳是有利的,但從乳企角度看,各企業本身對不同等級的標準有不同的規定,乳企可能更願意自行做分級,在產品端按照自己的方式講故事。

在2018年發布的討論稿中,另一項值得消費者知曉的改變是,首次提議將體細胞數納入國標。體細胞數是衡量奶畜健康和乳品質量與安全的標準,此前就一直有業內人士呼籲將此指標納入國家標準。

新國標討論稿還引進了兩項反映乳品鮮活程度的新指標--糠氨酸和乳果糖。越新鮮的牛奶,蛋白質中所含糠氨酸越低,乳果糖也是如此。討論稿提出了巴氏殺菌乳中糠氨酸應以12mg/100g蛋白質為上線。

這類反映乳品鮮活程度的指標也引發了爭議,尤其是需要大量遠距離運輸的乳企會比較抗拒。鄧榮臻表示,一般情況下,本地產的牛奶就近消費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牛奶的鮮活性,但中國的特殊情況是「北奶南運」:主要奶源地在北方,主要消費地在中部和南部,冷鏈運輸有制約。新指標的規定可能會影響乳企在巴氏奶方面的推進,如果新標準與目前的奶源布局有不配套的地方,就會引起爭議討論。

上述乳企高層表示,政策制定方還有一個最大的顧慮,就是擔心萬一有部分奶源無法實現高標準,又會重蹈摻假的覆轍。但從目前的全國平均水平來看,例如蛋白質,已經很難低於3g/100g了,全國生乳質量是有保證的。

他表示,7月自媒體文章引發的爭議讓業內再次認識到,中國的奶源質量和產品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行業人自己講的確有些「王婆賣瓜」的意思。由於國標過低,乳業也在提「農墾系」、「優質乳工程」這樣的乳企聯盟概念,他認為如果國家標準提高後,就不需要在行業內去「劃分小圈子」,不用去打這些招牌,可以換一種更好的方式與消費者溝通。

「雖然國標不會那麼快出臺,但我認為最近的形勢會加速形成共識,便於有關部門推進這項工作,大家確實非常渴望新標準出臺。另外,國標標準本身也比較複雜,最終稿可能會和討論稿有不一樣的地方。」鄧榮臻說。

相關焦點

  • 飛鶴、君樂寶、伊利、澳優等主流乳企是關鍵
    「換道超車」成為了今年乳企挖掘新增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在有機品類上動作不斷。這不,惠氏啟賦日前推出了啟賦首款有機兒童奶粉,為有機行業再添一份力量。確實,在品牌化集中的今天,有機市場亟需注入新活力!因此,從去年到今年,不少乳企及品牌也在圍繞有機嬰配粉、有機兒童粉、有機孕婦粉等產品做布局。
  • 蒙牛印尼工廠一周年 為全球消費者造一杯好奶
    工廠投產後一個月,YoyiC產品就在當地上市,並根據當地消費者需求陸續推出新品,快速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酸奶、乳酸菌飲料產品矩陣。投產僅8個月後,蒙牛YoyiC產品已經進入印尼全國35000多個銷售終端,受到經銷商和消費者廣泛歡迎。印尼市場的表現也帶動了蒙牛品牌在整個東南亞的美譽度。
  • 乳品之家測評美素佳兒,藍臻等6款乳鐵蛋白含量最高奶粉:哪款好?
    奶源和產地有中國的,也有國外的。②這6家企業,菲仕蘭成立的時間最長,有149年的歷史了,是一家有規模實力的企業,並且皇家美素佳兒和天貓Club有戰略合作,兩者強強聯手。輝山、美廬相比而言是較年輕的企業。其中,輝山是一家規模較小的乳企,主要的價值體現在奶源,其他優勢不是很明顯。美廬企業品牌力也較小,銷售業績一般。
  • 無乳糖牛奶市場佔比僅為2% 乳企如何抓住這一品類發展機遇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開始研究我國居民乳糖不耐受的問題,並發現我國各地成年人乳糖不耐受的比例大多超過90%,即使在西北部的少數民族聚集區,乳糖不耐的機率也在80%左右。  隨著我國乳業的不斷重構,消費需求的逐漸升級,該如何以科技創新來解決乳糖不耐受消費者的飲奶痛點,讓牛奶市場跟著消費需求走?
  • 日企在華種糧養牛「不施農藥」將帶來鯰魚效應
    日企不施農藥化肥,主打無害產品。據悉,由於不採用化學手段,日企租用田地產量僅為當地人所種田地的一半,5年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牛產牛糞,改善土質,產出無公害農作物,農作物餵食奶牛,再產出高品質牛奶。三聚氰胺事件後,國產乳品受冷落。而日本企業瞄準的,正是中國企業"讓出"的市場。
  • 聖元優博蟬聯「蒙特獎」,民族乳企知名度再升級!
    連續三年出徵「蒙特獎」,聖元展現中國品牌實力據了解,世界食品品質評鑑大會(Monde Selection)始創於1961年,是世界上歷史悠久、最具權威性的的國際質量研究所,由比利時獨立質量研究所——國際品質度評鑑組織評選,每年都會對來自於大約90個國家、近3000款商品進行評鑑,嚴格評選每一款送檢產品的品質
  • 雅芳新品香體乳全球首發,「精華級」成分引領新需求
    7月9日—7月11日,在後疫情時期的全球首個美妝類大型展覽——第25屆上海美容博覽會(CBE)上,AVON雅芳小黑裙精華香體乳全球首發。在以「小黑裙」經典黑金配色為主的時尚奢華的展館內,這一雅芳為中國消費者專屬定製的新品系列重磅亮相。又一次,AVON雅芳小黑裙用功效成分與獨到科技,開拓了產品創新「想像」的邊界。
  • 闢謠工作站:2020年食品領域十大流言-中國食品安全網手機版
    中國科協科學闢謠平臺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近日共同發布了「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對十個流言進行闢謠。針對近來公眾對冷鏈食品的擔心,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指出,新冠肺炎是呼吸道傳染病,不是食源性疾病。
  • 這個「中國方案」,五大洲合作布局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賽場上,國外消費者品嘗蒙牛產品。事實上,龍頭乳企的快速成長也是中國乳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國乳企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技術裝備先進、管理規範、產品質量穩定向好、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食品製造業。對此,盧敏放高度概括為,「改革開放 40 多年來,中國乳業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堪稱典型的中國發展速度」。但蒙牛清晰地認識到中國乳業發展還存在不足。
  • 激蕩三十年,中國酸奶千億市場未來還有多少新機會?
    本文看點: 1、中國酸奶產業當前呈現出怎樣的發展勢頭?過去30年,酸奶行業發展中哪些裡程碑值得銘記? 2、美國的新銳品牌對傳統大企業形成了巨大衝擊,但中國的新勢力們為何難以撼動三巨頭?與日本相比,中國乳企在酸奶上的技術積累還有多大差距? 3、未來數年,中國酸奶的最大增量空間會來自哪裡?如何打出中國酸奶的民族特色?
  • 激蕩三十年,中國酸奶千億市場未來還有多少新機會(下)
    本文看點:(文末可領取完整報告)1、中國酸奶產業當前呈現出怎樣的發展勢頭?過去30年,酸奶行業發展中哪些裡程碑值得銘記?2、美國的新銳品牌對傳統大企業形成了巨大衝擊,但中國的新勢力們為何難以撼動三巨頭?與日本相比,中國乳企在酸奶上的技術積累還有多大差距?3、未來數年,中國酸奶的最大增量空間會來自哪裡?如何打出中國酸奶的民族特色?
  • 牛奶到底「鮮」不「鮮」終於有了明確說法
    「鮮牛奶/乳」;以生鮮牛乳為原料,不添加輔料,經瞬時高溫滅菌處理的超高溫滅菌乳則標稱「純牛奶/乳」。自2008年1月1日起,生產企業必須在包裝主要展示面上緊鄰產品名稱的位置,使用不小於產品名稱字號且字體高度不小於主要展示面高度五分之一的漢字分別標註「鮮牛奶/乳」和「純牛奶/乳」。鑑於部分加工企業原標籤有庫存,可適當延長原標籤的使用期限,原標籤使用截止日期為2008年10月31日。
  • 激蕩三十年,中國酸奶市場未來還有多少機會?中日美酸奶發展史下
    與日本相比,中國乳企在酸奶上的技術積累還有多大差距?3、未來數年,中國酸奶的最大增量空間會來自哪裡?如何打出中國酸奶的民族特色?國內無時不受到海外市場的影響。流行於歐美的零添加(包括減糖)、希臘型、運動型酸奶,在一些細分市場中形成了局部熱潮。最近十年,歐式酸奶在國內呈現出遍地開花的局面:安慕希領銜希臘酸奶,純甄復刻丹麥酸奶,莫斯利安主打保加利亞酸奶,還有三元推出的冰島酸奶、君樂寶開菲爾俄式酸奶、衛崗弗瑞希瑞士酸奶等,讓中國成為全球酸奶的展演廳。
  • 伊利11億元收購紐西蘭乳企 中企成紐西蘭乳製品產業最大海外投資者
    8月1日,中國伊利集團全資子公司正式完成對紐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威士蘭乳業的收購,中國企業也成為紐西蘭乳品行業最大的海外投資者。本次收購,伊利集團斥資2.43億紐西蘭元(約合11億元人民幣),收購了紐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威士蘭乳業。威士蘭的原奶供應量佔紐西蘭原奶供應總量約4%。
  • 蒙牛印尼工廠運營一周年全球乳業價值鏈布局成效凸顯
    工廠投產後一個月,蒙牛YoyiC產品就在當地上市,並根據當地消費者需求陸續推出新品,快速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酸奶、乳酸菌飲料產品矩陣。投產僅8個月後,蒙牛YoyiC產品已經進入印尼35000多個銷售終端,受到經銷商和消費者廣泛歡迎。印尼市場的表現也提升了蒙牛品牌在整個東南亞的美譽度。特別是在新加坡,蒙牛YoyiC已經成為當地品牌力提升最快的消費品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