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4歲成MIT史上最年輕華人終身教授 打破記錄

2020-12-01 騰訊網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理學院(School of Science)宣布晉升五位副教授為終身教授,其中包括年僅34歲的著名華人生命科學家張鋒。MIT歷史上,錢學森在35歲時獲得晉升,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MIT最年輕華人終身教授記錄的保持者。

△獲得晉升的5位MIT理學院教授

除張峰外,獲得晉升的還有MIT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系教授奧利弗 亞古茨(Oliver Jagoutz),物理系教授馬庫斯 克魯特(Markus Klute),化學系教授伊莉莎白 諾蘭(Elizabeth Nolan),數學系教授菲利普 瑞格萊特(Phillipe Rigollet)。

張峰簡介

1982年出生在石家莊市,張鋒1994年隨家人移民來到美國,並在讀高中時候開始對生命科學研究產生極大的興趣。他於2004年獲得哈佛學院化學與物理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得史丹福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博士學位。

張鋒主要研究領域為神經系統功能與疾病。他在自然微生物CRISPR系統用於真核細胞(包括人類細胞)的基因編輯工具開發方面做出了最前沿的探索。通過CRISPR及其他方法,張鋒教授深入研究了基因和遺傳機制與各種疾病的關聯,尤其是在神經系統紊亂方面。

張鋒於2011年加入MIT,同時在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McGovern Institute)大腦與認知科學部門,以及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從事科研工作。2013年,他的實驗室開發出創新性CRISPR/Cas系統,大幅度提高了編輯基因的可靠性和效率,而引起國際關注和並因他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而獲得各種榮譽。2014年,張鋒被《自然》雜誌評選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之一,2015年獲得「年度波士頓人」提名,2016年三月獲得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

張鋒教授(上圖左)獲得唐獎的消息在麻省理工學院引起極大的關注,校方領導紛紛表示祝賀。「張鋒教授的實驗室已成為CRISPR研究的全球樞紐。他的研究小組同其他科學家分享了數以萬計的CRISPR-Cas9組件,並且已經培訓了數千名科學家使用CRISPR/Cas9技術。唐獎是對張教授在這個領域所做的一切的非常合適的肯定,」MIT教務長施密特(Martin Schmidt)先生說。

科研歷程:

2014年9月,博德研究所發表於《Cell》上的一篇論文中,張鋒作為通訊作者,研究人員構建出了一種新的小鼠模型,簡化了CRISPR-Cas9系統在體內基因組編輯實驗中的應用。研究人員成功利用這一新型「Cas9小鼠」模型編輯了各種細胞類型中的多個基因,並構建出了肺腺癌(最致命的一種人類癌症)的模型。以往,科學家們利用動物模型開展研究工作不得不一次敲除一個基因,或是讓動物模型雜交來生成攜帶所需遺傳修飾的動物,這一過程具有挑戰且頗為費時。張鋒表示,這一「Cas9小鼠」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更為容易地在體內擾亂多個基因,開發這一小鼠的目的在於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更快速地篩查與疾病和正常生物學過程相關的基因。」

2015年2月,張鋒在《Nature medicine》發表綜述文章,概述了當前開發基於可編程核酸酶的治療方法所取得的一些進展,以及未來的前景及面臨的一些挑戰。

2015年3月,博德研究所一項研究工作發表於《Cell》上,張鋒所在的科學家小組率先利用CRISPR-Cas9在一個癌症動物模型中系統地「敲除」(關閉)了整個基因組的所有基因,揭示出了與腫瘤進化和轉移相關的一些基因,這為在其他細胞類型和疾病中從事類似的研究鋪平了道路。

2015年4月,博德研究所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的合作研究發表在《Nature》,張鋒等研究人員發現了另一種高效的Cas9,來自於金黃色葡萄球菌,比來自化膿鏈球菌的Cas9(SpCas9)小25%,為腺相關病毒的包裝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在此之前,腺相關病毒的微小負載能力使得同時包裝SpCas9和其他基因編輯所必需的元件進入到單個病毒顆粒中成為一個挑戰。

2015年8月,發表於《Cell》的一篇新研究論文中,來自博德研究所和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出了金黃色葡萄球菌Cas9(SaCas9)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張鋒和同事們詳細描述了SaCas9的分子結構,為科學家們提供了該酶的高解析度圖像。通過比較SaCas9與更常用的SpCas9的晶體結構,研究小組重點探討了Cas9功能及其應用,為開發出更小的基因組編輯工具鋪平道路。

2015年9月,博德研究所與波士頓兒童醫院癌症及血液疾病中心進行了合作,相關研究工作發表在《Nature》上,張鋒研究團隊發現改變一小段DNA可以避開鐮狀細胞病背後的遺傳缺陷,為開發出一些基因編輯方法來治療鐮狀細胞病和諸如地中海貧血等其他的血紅蛋白疾病開闢了一條途徑。

2015年9月,博德研究所發表於《Cell》上的一篇論文中,張鋒發現了一種不同的CRISPR系統,其有潛力實現更簡單、更精確的基因組工程操作。相關研究人員認為,新的系統有著巨大的潛力推動基因工程。這篇論文不僅揭示了從前未知的一種CRISPR系統的功能,還證實了可以利用Cpf1完成人類基因組編輯以及另外一些非凡和強大的特性。這一Cpf1系統代表了新一代的基因編輯技術。張鋒提到,「我們正致力去實現CRISPR-Cpf1技術能被廣泛地獲取,此外,我們的目標是開發出一些可以加速研究,最終促成一些新治療應用的工具,希望將來會有更多超越Cpf1和Cas9的成果,進一步推動基因組編輯。」

2015年10月,博德研究所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發現了自然存在的、具有基因組編輯潛力的三個新系統,研究論文發表在《Molecular Cell》上,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新生物信息學方法來發現這些暫時被命名為C2c1、C2c2和C2c3的新蛋白。張鋒說,「這項工作的合作性質凸顯了將具有不同優勢的頂尖科學家匯集到一起,在計算、分子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的界面上進行創新的能力,發現以及確定這些系統的特徵有之一望進一步擴大基因組編輯工具箱,將為生物醫學研究開闢新的途徑。」

2015年12月,發表於《Science》上的一篇新研究論文中,張鋒和同事們報告稱,在構成化膿性鏈球菌Cas9酶的約1,400個胺基酸中,他們通過改變3個胺基酸將「脫靶編輯」顯著減少至無法檢測到的水平,研究小組將這種新設計的酶命名為「增強型」化膿性鏈球菌Cas9(eSpCas9)。張鋒表示,「許多安全性問題都與脫靶效應相關。我們希望開發出eSpCas9將幫助解決其中的一些問題,但我們並沒有將其視作為是一個神奇的子彈。這一領域正在迅速地發展,在我們認為可以將這一技術投入臨床應用前還有許多東西有待了解。」

2016年1月,張鋒被湯森路透評為2015年全世界19位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同時,他是名單中唯一的生物醫學工程學者,也是最年輕的科學家。

2016年5月,博德研究所與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提出了一種基於RNA-適配子的雙色CRISPR標記系統。

2016年8月,張鋒創立的Editas Medicine公司中的研究團隊在《Molecular Cell》發表文章,回顧了Cas9特異性研究近年來取得的突破,著重介紹了提高Cas9特異性的關鍵工具和策略,為從事基因組編輯的研究者們提供了一份綜合性的實用手冊。

相關焦點

  • 麻省理工華人終身教授最年輕紀錄保持者既非錢學森,也非張鋒
    麻省理工華人終身教授最年輕紀錄保持者既非錢學森,也非張鋒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02-09 13:16 來源
  • 那些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幾乎都是「大牛」
    (原標題:那些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幾乎都是「大牛」)
  • 憑CRISPR-Cas9 80後張峰又成MIT最年輕華人終身教授
    張鋒如今打破錢學森的紀錄,成為MIT歷史上最為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張鋒最著名的工作是基因修飾技術CRISPR-Cas9的發展和應用。他為此率先獲得了美國專利,並被視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之一。
  • 32歲成哈佛史上最年輕華人正教授,華裔物理天才尹希加入美國國籍
    32歲成哈佛史上最年輕華人正教授(終身教授),公派留學的華裔物理天才尹希加入美國國籍。據說他崇尚美國給他灌輸的,科學無國界。難道美國一系列對中國的留學生,華裔科學家以及對中國的科技的打壓,都沒能讓他看清美國的嘴臉嗎?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惲之瑋是北大數學「黃金一代」的代表性人物。除了他,還有許晨陽、張偉、朱歆文、袁新意、劉若川、肖梁等數學家。
  • 數學奇才惲之瑋35歲成MIT華人終身教授,如今再獲西蒙斯學者獎
    近日,西蒙斯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西蒙斯學者獎獲獎名單,人稱「惲神」的80後數學奇才惲之瑋,成為了今年唯一的華人獲獎者。西蒙斯基金會自2012年起開始評選西蒙斯學者。值得注意的是,惲之瑋是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第4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數學家。1982年,惲之瑋出生在江蘇常州的一個「名門望族」。之所以用這個詞,是因為惲之瑋的先輩中,有很多文化名人、高官政要、革命前輩和知名學者。
  • 惲之瑋斬獲西蒙斯學者獎:18歲滿分獲IMO金牌,35歲成MIT終身教授
    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成為第四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沒錯,就是那個18歲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MO)金牌,35歲捧起「科學界奧斯卡獎」、成為MIT終身教授的北大數學學神惲之瑋。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 他12歲考入中科大,31歲成哈佛最年輕教授,如今已是美國人
    在許多人都喊著80後「老了」的時候,有這樣的一個人卻成了物理學界令人驚嘆的存在。這個人就是尹希。一個從小就戴著天才光環的人。而最值得令人稱道的事情,便是他12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而31歲有成了哈佛大學最年輕的教授。這個所謂「老了」的80後,可以說是物理學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 16歲被哈佛錄取,25歲成最年輕教授,智商超高的他,最後成為美國史上...
    原標題:16歲被哈佛錄取,25歲成最年輕教授,智商超高的他,最後成為美國史上最難抓的殺手… From:最英國(UK-News) 天才和瘋子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 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中國教育不應填鴨式
    9月4日,哈佛大學高能理論研究組發布一句話新聞「祝賀尹希晉升正教授」。1983年12月出生的尹希,超越了他的學姐莊小威(87級少年班,34歲出任哈佛大學正教授),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哈佛大學華人正教授。9月20日,身在哈佛的尹希告訴記者晉升在自己的預料之中,這讓他做研究時可以冒更大的風險去探索。尹希童年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天賦。
  • 14歲上中科大,28歲成為哈佛最年輕副教授,華人女天才的開掛人生
    是中國人1997年美國頒發的羅伯特·裡得獎獲得者蔡天西,22歲獲國際生物統計學協會頒發的極大成就&34;獎,28歲成為哈佛最年輕的女性副教授,香港、美國、著名學術刊物《Referee for professional journals》等審稿人.....
  • 他12歲考入中科大,31歲成為哈佛最年輕教授,看尹希的開掛人生
    有這樣一個人9歲,他連跳N級考進了智力超常實驗班,學著很多大學生都不一定看得懂的微積分;12歲,他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為當時該校年紀最小的新生;17歲,他完成中科大的五年制本科畢業,他放棄了耶魯、哥大、芝大等多所世界名校,選擇了哈佛,他獲得了哈佛大學2萬多美元的全額獎學金,赴哈佛大學碩博連讀;31歲,他正式成為哈佛大學正教授,一舉創下哈佛最年輕華人正教授的記錄。
  • MIT 知名華人教授陳剛被捕
    整理 | 蘇宓 出品 | CSDN(ID:CSDNnews) 當地時間 1 月 14 日,據美國司法部官網消息,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研究者陳剛(Gang Chen)被起訴並被逮,原因是他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國的工作和獲得的獎勵
  • 34歲成澳洲名校教授,他放棄海外安逸生活歸國,入選這份重要名單!
    2010年獲澳洲計算研究與教育學會授予的Chris Wallace Award,2012年獲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授予的Future Fellowship,2016年獲中華全國總工會頒發的第六屆&34;,2017年獲四川省人民政府頒發的&34;,入選2018華人AI學術影響力Top20名單,2019年擔任四川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 「天才」尹希:8歲自學微積分,31歲成哈佛年輕教授,為何不回國
    例如我們本期要聊的主人公就是如此,他8歲就自學微積分,31歲居然就成為了哈佛最年輕的華人教授。如果對他的人生進行總結,那簡直就是只能用天才來形容,這樣的人物真的是再次驗證了愛迪生的那句話。那麼這樣的天才級人物他的人生軌跡又是如何呢?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天才尹希的故事。
  • 超帥華人學霸,哈佛最年輕教授,網戀奔現迎娶外國才女,舔屏了
    9歲: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學生;12歲:中科大少年班最小學員;18歲: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於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22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被哈佛大學破格錄取成為了博士後,繼續研究工作;25歲:哈佛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後升任為副教授;31歲:晉升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成為哈佛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更打破了華人的紀錄
  • 中科大尹希31歲成哈佛正教授 破華人記錄(圖)
    新華網北京9月18號電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9月初,美國哈佛大學物理系網頁上發布了一條一句話消息「尹希晉升到正教授」,這短短一句話背後的信息量可大得很。  首先,本科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尹希很年輕,1983年12月出生的他今年還未滿32歲。在尹希之前,同樣來自中科大少年班的莊小威在34歲時成為哈佛正教授。
  • MIT校長對華人學者陳剛被捕表示沮喪
    56歲的陳剛是MIT機械工程系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他以打破 「黑體輻射定律」 的研究聞名學界。2013年至2018年,他曾任MIT機械工程系系主任。陳剛是湖北人,在中國出生和長大,並於1989年赴美讀博,2000年成為美國公民。
  • 35歲美國華人數學家摘取「華人菲爾茲獎」(圖)
    8月6日,第七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張偉獲得晨興數學獎金獎。該獎項被譽為「華人菲爾茲獎」,即華人數學領域的最高榮譽。  35歲的金獎獲得者張偉是四川達州人,出生在大竹縣農村。2000年他從成都七中畢業保送到北京大學數學系,34歲時被哥倫比亞大學破格聘為數學系終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