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星術」:在指南針發明以前,我國領先世界的天文航海技術

2020-12-08 騰訊網

在《順風相送》的序裡記載著:「行路難者有徑可循,有人可問,若行船難者則海水接連於天,雖於山嶼,莫能識認」。情況確實是這樣,當船離開港口駛入浩瀚的大海,極目四望,「但見波光接天綠」,水天一片,你能分辨出東、西、南、北,知道船舶向什麼方向航行嗎?而這卻是航海者,特別是船長所必須明了的。否則,船舶就會迷失方向,偏離航道,不要說無法到達目的地,甚至會遭遇意外災難。指引航向,保證船舶的正常航行,對於航海者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一、在指南針發明以前,人們是利用日月星辰來判定方向的

我國是天文學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觀念,並且逐步形成了確定方位的方法。開始,人們是根據太陽的出沒方向來定東、西的;接著,人們發現每天日影最短的時候太陽的方位恰好是正南,用它也可以判定東、西、南、北;以後,人們又發現北極星恆定在北方的方位,而北鬥星一直在北極星的附近,指示著北極星的方位,夜間可以用它來判知東、西、南、北。早期的航海者就是利用這些知識來指引航向的,這也可以說是航海天文學的開端。

這種技術,在我國古代,被稱作「過洋牽星」。據記載,在西漢初年,我國就開始利用天文知識來導航了。當時的著作《淮南子》一書裡說: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鬥、極則悟矣。」

這就是說,如果乘船的人分辨不清方向,只要觀測北鬥星和北極星就可以明白了。東晉訪問印度和斯裡蘭卡的高僧法顯在五世紀初乘船回國,他在記述這段歷程的《歷遊天竺記傳》中也說:

「大海瀰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若陰雨時,為風逐去,亦無準。……至天晴已,乃知東西,還復望正而進。」

這就是說,大海之中瀰漫沒有邊際,無法分辨東西,只有依靠日、月和星辰來指示航向。如果在陰雨天氣,看不到日、月和星辰,就可能被風吹離航線,迷失方向。……只有等到天晴以後才能重新辨認方向,有希望恢復正確的航向前進。這表明天文導航是當時的唯一方法。

天文導航的方法在指南針用在航海上以後,仍舊沒有被遺棄,而是繼續得到充實和發展,跟指南針配合使用,相得益彰,把導航技術推向一個新階段。

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裡說:

「洋中不可住,唯視星鬥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

意思是說,船在海中航行,不像陸上交通那樣可以晝行夜宿,夜間是不能隨意停泊的,必須繼續航行。航行的時候,晴天靠觀測星辰、北鬥來指引航向,陰天看不到星辰,就得靠指南浮針度量南北方向來導航了。

天文導航和指南針導航互相配合,就不會發生陰雨天迷航的事故,不管天陰天晴,都能沿著正確的航向前進。直到明朝,利用天文知識來指引航向,仍在航海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紀行詩》裡寫著:「弱水南濱溜山國,去路茫茫更險艱。欲投西城遙凝目,但見波光接天綠。舟人矯首混西東,唯指星辰定南北」(「弱水」指極西處的海城,「溜山國」就是現在的馬爾地夫),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航海情景,以及天文導航的作用。

二、船舶方位的測定

在海中航行只能辨明方向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只知道方向,但是從不同的位置出發,就可能發生極大的偏差,仍會迷失航向,不能順利地到達目的地。

為了保證船舶的順利航行,還必須了解它在海中的位置。這在周圍沒有什麼地物標誌的汪洋大海裡,只有通過對星辰的觀測才能做到。它的方法是通過觀測一些重要的方位星,比如北極星、北鬥星的出地高度,然後進行計算,就可以得知船舶的方位。

我國有重視觀測星辰的優良傳統。歷史上對星辰的觀測,不但在陸地上進行,而且很早就在海上進行。在《漢書·藝文志》中,已經列有《海中星佔驗》、《海中五星經雜事》、《海中五星順逆》、《海中二十八宿國分》、《海中二十八宿臣分》、《海中日月彗虹雜佔》等書目,表明當時在海中觀測星象的工作已經受到相當重視。

北齊的民間天文學家張子信,在一個海島上對日月五星進行了三十多年的觀測。這一在海中觀測星辰的傳統,為我國古代航海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我國歷史上的測量數學非常發達,西晉的著名數學家劉徽就著有一部《海島算經》(又稱《重差》)的數學著作,內容是測量目的物的高和遠的計算方法,其中包括測量太陽的高和遠的方法。唐朝的著名天文學家一行組織人力對地球子午線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測量和計算。元朝的著名天文學家和數學家郭守敬又進行了大規模的大地測量。

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人們終於把天文學和計算數學應用在航海上,形成了稱作「牽星術」的天文航海技術,用來測定船舶在海中的方位。也就是以「牽星高低為準」,通過所測量的星鬥高低位置,來計算船舶跟陸地距離的遠近,再從觀測日月的出沒,或者指南針的指向作用而得知方向,就可以確定船舶在海中的位置了。就象鞏珍在《西洋番國志 自序》裡所的:「在大海中航行,只見浩渺無際,水天相連,什麼也看不到,只有觀察日月升降來辨別東西,觀測星鬥高低來度量遠近。同時,在刻著方向位置的木製地盤上放著水浮指南針,用來指引航向。」

鄭和船隊的天文導航是由專人掌管的,稱作陰陽官和陰陽生。《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裡寫著,鄭和船隊裡有「觀星鬥陰陽官十員」,又說「每一號船上面,有三層天盤,每一層天盤裡面擺著二十四名官軍,日上看風看雲,夜來觀星觀鬥」。這雖然是小說裡的記載,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天文航海術的實際情況。

三、天文航海圖和口訣、歌訣

為了便於人們在航海中應用,明朝還把天文航海的觀測結果編製成過洋牽星圖(就是天文航海圖)和天文航海歌訣。

現在發現的這方面最早的記述,是《鄭和航海圖》裡的「過洋牽星圖」和《順風相送》裡的天文航海口訣、歌訣,它們都是鄭和船隊航海盛舉的產物。

在《鄭和航海圖》裡收有「過洋牽星圖」四幅,分別是古裡(現在的印度西南部)往忽魯漠斯(現在的伊朗境內)、忽魯謨斯回古裡國、錫蘭山(現在的斯裡蘭卡)回蘇門答刺(現在譯蘇門答臘,屬印尼)、龍涎嶼(現在的蘇門答臘附近)往錫蘭(現在的斯裡蘭卡)的過洋牽星圖,實際上是從印度西部到伊朗以及從蘇門答臘到斯裡蘭卡兩段洋面的天文航海圖。來回航程所觀測的星辰方位不盡相同,反映了往返的季節不同,因此星位也有差異。

圖中北辰星就是北極星,「丁得把昔過洋,牽北辰星七指平水」,「到沙馬姑山看北辰星十四指平水」,意思是丁得把昔在北極星距離水平七指高的位置,船到沙馬姑山的時候,北極星距離水平十四指高,就是北極星是逐漸升高的,只有航向偏北才有這種現象。丁得把昔和沙馬姑山是印度洋中的兩個地名,它們在什麼地方,現在已無從查考。

在《鄭和航海圖》以指南針為主所繪製的圖中,也注有不少星辰的位置。比如 「華蓋五指二角」,表示在已龍溜(今斯裡蘭卡東南)這個地方,華蓋星(就是小熊星座β星、r星等八星)的高度距離水平五指二角。

《順風相送》裡的天文航海口訣、歌訣,包括有《觀星法》、《定太陽出沒歌》、《定太陰出沒歌(「太陰」就是月亮)等。

我國古代把星辰位置和日、月在十二個月份中的出沒方向編製成口訣、歌訣的形式,簡單易記,對航海者有一定的助益。過洋牽星圖和天文航海口訣、歌訣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天文航海技術的進步,在遠洋航行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刳木為舟 徵服江海—古代造船和航海技術
    我國幅員遼闊,內陸江河縱橫,湖澤棋布,沿海9000多公裡的海岸線綿延圍繞,得天獨厚。為了徵服江海,造福人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斷創造和發展了造船和航海技術,並在許多方面長期領先於世界。
  • 古代航海,靠什麼導航呢?
    我國古代,很早就將天文定位技術應用在航海中。東晉僧人法顯在訪問印度乘船回國時曾記述:「大海瀰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宋、元時期,天文定位技術有很大發展,使用量天尺;到了明代,採用觀測恆星高度來確定地理緯度的方法,叫做「牽星術」,所用的測量工具,叫做牽星板。根據牽星板測定的垂向高度和牽繩的長度,即可換算出北極星高度角,它近似等於該地的地理緯度。鄭和下西洋,在航行中就是採用「往返牽星為記」來導航的。鄭和是我國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於1371年,原姓馬,名和,小字三保。
  • 追溯指南針發明的故事
    學者們說,這是和航海技術的突飛猛進分不開的。技術突破的標誌,就是「指南針開始應用於航海,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有關指南針的最早記錄,來自北宋朱彧的《萍州可談》:「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或以繩鉤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這部書由朱彧寫於北宋宣和元年(1119)。他是根據父親朱服在廣州做知州時的所見所聞而寫。
  • 明朝沒有衛星導航技術,鄭和是怎麼實現萬裡遠洋航行的?
    鄭和是我國古代最為傑出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浮舟數十萬裡,傳播了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書寫了人類航海史上的輝煌壯舉。今天人們出行,無論是開車還是其他交通工具,往往藉助衛星定位導航軟體。
  • 中國北鬥導航歷程,今天閃耀世界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海主要靠指南針和牽星板,定乾坤,古代外商必備神器。古人以北鬥星辰為目標,靠7塊大小不一的木板對準北鬥星來判斷航行的距離和所在的位置,再加上指南針定位,先找到北,在確定方向,很快找到位置。
  • 沒有衛星定位的年代,測經度依靠航海鍾,它與普通鐘錶有何不同?
    上兩期我們一起了解了鄭和牽星板以及牛頓六分儀,這兩種工具都是用來測量緯度的。但是,如果想要準確定位,僅僅有緯度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經度。對數百年以前的人來說,如何測量經度值一直是個難題。直到16世紀中期,歐洲探險記雷納魯斯·弗裡西斯·傑馬在他的著作《天文學和製圖學原理》提出了經線可以用時鐘來確定的方法。
  • 從民國航海羅盤看宋元時期造船業 80後溫商掌握船用低速柴油機核心...
    它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它同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共稱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伍顯軍介紹,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發現了天然磁石吸鐵和指示南北的現象。人們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最初的指南針——司南。先秦和秦漢時期的司南,到宋代開始發展為指南魚、指南龜和指南針,直到宋代才有實質性的改進。
  • 中國有哪些技術世界一流?我國領先世界的那些科學技術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而且在某些技術領域已經逐漸領先世界。下面就和大家討論一下中國領先世界的幾大頂尖技術。雷射器二、雷射技術有一種說法,我國的雷射技術領先世界10-15年。雷射技術的關鍵材料氟代硼鈹酸鉀晶體(KBBF),我國90年代研發成功,2009年宣布停止出口,這是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少有的能對美國實施封鎖的核心技術。
  • 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的發現、發明和發展
    漢以前古人把磁石寫成"慈石",是慈愛石頭的表達。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導: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 據《古礦錄》記載:《明史地理志》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 又《明一統治》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 又《古礦錄》記載:《明一統治》稱:磁山,在縣西南30裡,土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
  • 四大發明:指南針,看古人如何利用磁性,玩轉地球
    戰國時期,在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發現磁石礦,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磁山,在縣西南30裡,土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古人稱「磁」為「慈」。古人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漢以前古人把磁石寫成「慈石」,是慈愛石頭的表達。
  • 我國光纖陀螺突破技術壁壘:成功用於遠洋航海
    中船航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與中遠(北京)海上設備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基於極區導航技術的組合光纖羅經,伴隨「永盛」號圓滿完成了北極航線航行。該設備運行穩定,在「永盛」號的北極導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居然比國外領先這麼多
    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你知道當時古代的天文成就有多厲害嗎?一、天象記錄公元前28年在西漢時期,是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記錄在《漢書·五行志》中。而歐洲進入黑子最早的一次是公元807年,比世界公認的中國紀錄晚800多年。我們國家黑子的記錄十分豐富,許多國外科學家根據我國黑子的記錄,做出了十分重大的科學研究。我國對於彗星的最早記錄在公元前1034年,並且世界公認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記錄是公元前613年。而歐洲最早記錄慧星和哈雷彗星分別比中國晚了1000多年和670多年。
  • 2020版《矽膠乳房假體隆乳術臨床技術指南》發布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近日,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乳房整形美容學組發布了2020版《矽膠乳房假體隆乳術臨床技術指南》(後文簡稱《指南》)。發布會現場(從左到右):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整形美容科主任羅盛康、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副院長欒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主任餘力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副院長欒傑在致辭中談到,相較於2013年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乳房整形美容學組發表的國內首個《矽膠乳房假體隆乳術臨床技術指南》,今天發布的新《指南》體現了國際上對人工乳房假體最新的認知,更新了關於假體及隆乳技術的相關信息
  • 中國古代的高科技:影響世界的煉鋼術、大型水利工程
    其實在中國古代除了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偉大發明處,中國還有煉鋼術、水利工程的兩項技術中改變中國歷史的光輝歷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鋼的國家,早在漢匈戰爭的時期,中國人就用鋼鐵鑄造的武器贏得了得優勢。首先是漢文帝年代的冶鐵技術,早就被公認為中華文明的強大招牌,春秋戰國年間,就首創生鐵鑄造技術,鼓風高爐等設備更全球領先。然而,儘管西漢在當時的煉鐵有了成熟的技術,但產量十分有限。就連最需要鐵器的軍隊,當時也是青銅武器和鐵器混搭,好用的鐵器,真心產不了那麼多。
  • 方向——指南針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由三部件組成,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指南針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指南針應用在航海上,是全天候的導航工具,彌補了天文導航、地文導航之不足,開創了航海史的新紀元
  • 天眼投產後,中國射電天文技術領先世界20年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大國重器投入使用後,讓中國地射電天文領域領先20年,他在22年裡經歷了什麼?,也直接讓中國在射電天文領域領先了至少20年的時間,而他就是「天眼」之父「南仁東」。南仁東把自己人生中最後的22年,全部奉獻給了「天眼」,終於在2016年9月25號的時候,「天眼」建成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南仁東為中國開了「天眼」,在2017年9月15號,他自己卻永遠閉上了眼睛,他的努力直接推動了中國在射電天文領域技術的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從公元4世紀的希臘航海家皮忒阿斯駕駛小船進行最早的海上遠航算起,人類在一次次打破先輩的紀錄。從最初的涉水過河,漂流湖泊,到近海航行,再發展到遠洋航行,一次次創造了新的奇蹟。航海技術也從經驗航行,到以山形水勢和地物為導航標誌的地文航海,再到以星辰日月為引航標誌的天文航海;從燈塔到浮標,從指南針到衛星導航,從航海圖到自動標繪雷達等,人類一次次實現著跨越式進步。
  • 我國天文望遠鏡巡天新發現:銀河系比以前認為的更大!
    ▲視頻: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巡天重大成果經過五年觀測,LAMOST一期巡天共發布光譜901萬條,是世界上其它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利用LAMOST數據,天文學家在搜尋奇異天體、給銀河系重新畫像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