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航海,靠什麼導航呢?

2020-12-08 海疆在線

我國古代,很早就將天文定位技術應用在航海中。東晉僧人法顯在訪問印度乘船回國時曾記述:「大海瀰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宋、元時期,天文定位技術有很大發展,使用量天尺;到了明代,採用觀測恆星高度來確定地理緯度的方法,叫做「牽星術」,所用的測量工具,叫做牽星板。根據牽星板測定的垂向高度和牽繩的長度,即可換算出北極星高度角,它近似等於該地的地理緯度。

鄭和下西洋,在航行中就是採用「往返牽星為記」來導航的。

鄭和是我國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於1371年,原姓馬,名和,小字三保。12歲時被抓入宮中給燕王朱棣當侍童。朱棣當皇帝後,被升為內宮監太監,並賜姓鄭,又稱「三保太監」。

朱棣為鞏固他的統治地位,擴大其政治影響,恢復了元代中斷的海上交通。鄭和懂阿拉伯語,受到朱棣的重用,派他率船隊七出西洋。那時所謂西洋,是泛指我國南海以西的廣大地域,包括印度洋及沿海地區在內。鄭和多次統率水手、軍卒、醫官、買辦等約兩萬人,分乘寶船百餘艘,浩浩蕩蕩,比起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三艘載重不到百噸的船,規模大得多。從1405年到1433年,七次航行前後用了28年時間,歷經37個國家。鄭和是我國第一個橫渡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的人,比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1471年葡萄牙人達迦馬沿非洲南岸繞好望角到達印度洋,要早半個世紀以上。

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上萬人的船隊遠航,與大海波濤、明島暗礁及變化萬千的惡劣氣候搏鬥,必須能準確地測定船舶的地理位置、航向和海深等。他們使用「牽星術」做到了。

在航行中,他們還繪製了著名的《鄭和航海圖》。我國的航海圖雖然宋代就已應用,但多只是以近海為主,不能滿足大船隊的遠航需要。鄭和與他的助手王景弘依據多次航行所得的海域和陸地知識,製成了遠航圖冊,名為「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蕃國」,後人稱之為「鄭和航海圖」。該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達非洲東岸的圖作蒙巴薩。全圖包括亞非兩洲,地名500多個,其中我國地名佔200多個,其餘皆為亞洲諸國地名。所有圖幅都採用「寫景」畫法表示海島,形象生動,直觀易讀。在許多關鍵的地方還標註「牽星」數據,有的還注有一地到另一地的「更」數,以「更」來計量航海距離等。可以說,鄭和航海圖是我國古代地圖史上真正的航海圖。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是不乏航海天才的。

令人覺得遺憾的是,鄭和下西洋,不僅未能使中國稱霸海上,也未能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反而「國庫耗空」。到清代,更「片板不得下海」,閉關鎖國,遂至近代海權沒落,同時亦喪失了與歐洲交流工業革命的機會。

李清航海使用的是「六分儀」,工具更先進一些。它是一種可手持的光學儀器,用以測角和觀察天體高度,由分度弧、指示臂、測微輪、動鏡、定鏡和望遠鏡等部件組成。其結構簡單,操作輕便。

阿拉伯人在15世紀前後數百年間,使用過拉線板。歐洲15世紀使用過星盤和四分儀,16世紀使用過十字杆,17~18世紀使用過反測器。英國J.哈德利於1730發明的雙反射八分儀,後來為了便於觀測月距,刻度弧加長到了60度,稱為六分儀。現代,刻度弧改為圓周的五分之一,仍按習慣稱六分儀。

要使用六分儀準確導航,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觀測天體高度時,觀測者把視線通過定鏡透明部分對著水天線作基準,再轉動指標杆使天體影像經兩鏡反射垂直與水天線重合,在刻度弧上直接讀出觀測角。由於水天線並非真地平,在水天線上的天體高度角,須經蒙氣差、眼高差、視差等一系列修正求得天體真高度。用天文方法確定船位的準確性,很大程度取決於天體高度觀測的準確性,而觀測的準確性又很大程度取決於水天線的清晰度和觀測者的熟練程度。

相關焦點

  • 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古代航海家是拿什麼作為導航裝置?
    這項新的研究顯示,所謂的太陽石,即像冰島石這樣的半透明礦物的晶體,分裂了穿過它們的光的偏振,通過揭示多雲天太陽的位置,作為導航裝置,將會出人意料的成功,這是常見的現象。海盜不知道磁羅盤在海上航行的用途。但是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的光學物理學家說,用這些水晶太陽石的觀測可能有助於北歐海盜船從挪威向西駛向格陵蘭島,格陵蘭島是10世紀後幾個北歐海盜定居點的所在地。
  • 古希臘水手在航海過程中,是如何進行導航的?
    古代希臘水手在進行航海活動時有著嚴苛的要求,尤其是對於海上能見度的要求,因為在沒有羅盤的時代,海上的能見度直接影響著古代希臘水手的導航工作,接下來我們將對古希臘水手的導航方式進行介紹。一、為何導航知識在考古發現中相對有限?
  • GPS的航海導航應用
    的局限性,不僅精度高、可連續導航、有很強的抗幹擾能力; 而且能提供七維的時空位置速度信息。在最初的實驗性導航設備測試中,GPS就展示了其能代替 TRANSIT和路基無線電導航系統,在航海導航中發揮劃時代的作用。
  • 不止靠衛星,導航的方式多種多樣
    近日,美國宇航局正式將「六分儀」技術應用在脈衝星導航中,並驗證了其在太空導航的可行性。或許有一天,脈衝星導航會成為人類太空探索的「燈塔」。有人會問,導航難道不是要靠衛星嗎?事實上,導航方式的多樣性遠遠超乎你的想像……導航分自主和非自主你可知道,導航可不僅只靠衛星,事實上,導航的多樣性可能遠遠超乎你的想像。比如,美國宇航局前不久提出的脈衝星導航技術:太空導航需要確定一維時間和三維空間的參數,即「我現在在哪」和「現在的年、月、日、時、分、秒」。
  • 在古代四大發明的指南針後 中國北鬥又將導航全球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北磁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鬥衛星,是如何不迷路的,靠第六感覺嗎?
    當然,從這我們又要引出一個話題,那麼在古代沒有導航的時代,古人是如何保證自己不迷路的呢?或許在古代陸地上行走可以靠著每個地方之間的路引以及問路也能勉勉強強到達目的地,而在海上呢?比如鄭和?鄭和靠著近岸航行如果我們去觀察鄭和的航海路線圖,會發現寶船幾乎都貼著岸邊航行,也就是俗稱的「近岸航行」。而鄭和就是依靠著陸地上的地形和海圖結合實際來進行航行的,因為在海圖上會給你清晰的標誌出這個地方的地形地形,並告訴你沿著什麼方向航行多久會遇見一個什麼樣的標誌物,可以用來估算大約位置。
  • 外國人使用指南針導航,竟是跟中國人學的
    文/李鐵《航海往事》可能是愛之深責之切,魯迅先生對中國古代的航海事業並不看好,認為外國人把羅盤針當航海工具,而中國的不孝子孫卻沒把它用到正地方,只用來看風水。這種說法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中國人並不願意把最新科技用於航海,因而從古代開始,中國的航海水平就落後於歐洲。但這並不是事實,中國人其實很早就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了,古代歐洲人航海技術一直都很落後,使用指南針導航其實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只是在清朝以後,他們的航海技術才超過中國。
  • 「牽星術」:在指南針發明以前,我國領先世界的天文航海技術
    早期的航海者就是利用這些知識來指引航向的,這也可以說是航海天文學的開端。 這種技術,在我國古代,被稱作「過洋牽星」。據記載,在西漢初年,我國就開始利用天文知識來導航了。當時的著作《淮南子》一書裡說: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鬥、極則悟矣。」
  • 指南針從什麼時候開始用於航海?看完後明白了!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四大發明之一,在全世界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如今我們可以用衛星定位來進行導航,但指南針給人類歷史帶來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特別是航海時代,指南針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從古代航海圖扒一扒傳說中的海怪
    儘管這些海怪在今天看來完全就是天方夜譚,但畢竟人類只探索了不到20%的海洋,所以深海世界究竟是怎樣的,我們也不能用常識來定論——或許真如古代航海圖所描述的那樣充滿著許多海怪,又或許這一切只是杜撰的神話故事而已,總之無論怎樣,下面神秘學君就來從這些航海圖扒一扒傳說中的海怪。
  • 中國北鬥導航歷程,今天閃耀世界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海主要靠指南針和牽星板,定乾坤,古代外商必備神器。福船上的羅盤(導航神器-指南針)羅盤牽星板古人以北鬥星辰為目標,靠7不斷的進步,直到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出現,讓這個問題變得那麼簡單明了。當時採用觀測恆星高度來確定地理緯度的方法,叫做「牽星術」,所用的測量工具是7塊木板,稱之為牽星板。根據牽星板測定的垂向高度和牽繩的長度,即可換算出北極星高度的角,這個角相當於當地的經緯度。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從公元4世紀的希臘航海家皮忒阿斯駕駛小船進行最早的海上遠航算起,人類在一次次打破先輩的紀錄。從最初的涉水過河,漂流湖泊,到近海航行,再發展到遠洋航行,一次次創造了新的奇蹟。航海技術也從經驗航行,到以山形水勢和地物為導航標誌的地文航海,再到以星辰日月為引航標誌的天文航海;從燈塔到浮標,從指南針到衛星導航,從航海圖到自動標繪雷達等,人類一次次實現著跨越式進步。
  • 「海e行智慧版」移動智能導航開啟新大航海時代
    2018-07-11 16:5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餘若望 通訊員 董餘發布會現場7月11日,由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和浙江易航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海e行智慧版」APP發布會在舟山召開
  • 中國航海火器丨兇狠的古代集束火箭——一窩蜂
    中國航海火器丨兇狠的古代集束火箭——一窩蜂 2020-08-18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在沒有衛星的古代,人們靠什麼畫地圖?
    隨著航海事業的擴大,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荷蘭和英國的水手們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開發了除太平洋部分區域外的各個海洋,為製圖者們提供了繪製海岸線地圖的豐富資料,領航圖終於演變為世界航海圖,並在14、15世紀時成為近代歐洲地圖的一個起點。葡萄牙水手對航海圖產生的貢獻首屈一指。
  • 從北鬥到「北鬥」——人類導航定位簡史
    當然,用這種方法進行導航是極為粗略的,無法知道自己的位置,而且只能在晚上能看到星星的時候運用。因此古代航海民族通常採用的導航方法還是近岸地標法,就是只在靠近海岸線的地方航行,觀察岸上事先選定的標誌物的方位,據此了解自身的位置和運動方向。
  • 北鬥系統建成數月,靠什麼盈利呢?
    而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只是基礎設施的一種,目前市場上的絕大部分手機都已經支持了北鬥服務了。我們現在使用各種導航軟體的時候,好像沒有發現北鬥的信息,那麼我們到底用上北鬥了嗎?根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在北鬥發布會上的回答;中國百分之70的智慧型手機都用上了北鬥系統,之所以用戶感受不到,是因為手機導航常用GPS來表示。GPS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英文縮寫,不單單是指美國的GPS,而是全世界所有的導航系統。
  • 刳木為舟 徵服江海—古代造船和航海技術
    為了徵服江海,造福人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斷創造和發展了造船和航海技術,並在許多方面長期領先於世界。 航海事業的發展是與航海技術的不斷進步密不可分的。 古代的航海技術主要分為天文航海技術和地文航海技術。
  • 北鬥三號衛星導航正式開通——能給我們普通人帶來什麼?
    今天是8月3日在500多年前的今天哥倫布開始了他探索世界的航程哥倫布大航海奠定了人類開始了解世界的開端它的「大航海」時代在這些年北鬥導航的名字一直在我們耳側不斷縈繞我們深知其名不知其意>北鬥導航這一偉大創舉
  • 維京人竟然用「石頭」來導航!它的原理是什麼?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雖然維京人曾經在歐洲做盡了壞事,但是維京時期也促進了多地貿易的互通有無,以及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的大航海時代。那麼,當維京人從歐洲出發,一路朝著北極前進的時候,他們又是通過什麼來指引方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