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化論當中,有個說法叫做生物之間的「相似性」,說的是類型相似的物種,它們有血緣關係或者有共同的祖先。舉個眾所周知的例子,人和猿猴在類型和外觀上都比較相似,所以是有血緣關係和共同的祖先,或者直接的說人就是猿猴演變而來!
這種說法有點由果推因的味道!比如兩個長得很像的人,按進化論的由果推因,他們有可能是孿生兄弟(或姐妹),同一個父母所生。但事實上,長得很像卻毫無親緣關係的人很多。為什麼不能拿動物的相似性來佐證進化論呢?下面我們以有袋動物的袋子為例,來說明這一點。
澳大利亞是名副其實的「有袋類動物王國」,世界上現有240種左右的有袋動物,其中有170種左右生活在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如袋鼠,袋熊等。
1797年,「雪梨灣號」在巴斯海峽了遭遇船難,被困在「保護區島」的水手為了存活下來,在那一年裡以吃袋熊為生。
隨後前往救援的大航海家和探險家弗林德斯,把一隻活袋熊帶回了雪梨,把它贈送給了殖民地總督,但這隻袋熊六個星期後就死了,總督把它保存起來,送到了倫敦著名的自然科學學家班克斯爵士的手中。總督在隨附的信中提到:
「它的體型大小和獾相當,從它用前爪在地上挖洞的靈巧性來看,我們猜想它是一種獾;但從它的一般活動來看,它似乎有很多熊的行為習性……」
袋熊和獾
隨後,總督的僕人在內陸的雪梨藍山也發現了這種袋熊。他描述說:
「我們看到了幾種不同動物的糞便, 其中一種被威爾遜稱為『Whom-batt』……看起來很像獾。」
這是對袋熊最早的書面描述,也是早期人類對發現新物種,從理性和直觀上的判斷!
早期移民總是把這種動物誤認為獾,因為它們有相似的體型和挖土習慣,由此產生了如「獾溪」和「獾角」這樣的澳洲地名。但是袋熊絕對不是一種獾。
它們兩者都是哺乳動物,但獾是胎盤類,袋熊是有袋類。
胎盤類哺乳動物在子宮裡孕育幼崽,子宮會長出一種精密的孕育結構,稱為「胎盤」。這意味著胎盤類的幼崽出生時比有袋類動物發育得更成熟。
有袋類動物生出的幼崽還很不成熟,需要在一個提供保護的育兒袋中哺乳發育。一隻小袋熊在約 21天的孕期後出生,體重只有1克,體長不到3釐米。然後它爬進媽媽的育兒袋,在那裡長到七個月。
袋熊和獾在外觀和生活習性上相似,而繁殖模式卻差別巨大,這一切都挑戰著進化論對於萬物皆進化的錯誤觀點:袋熊和獾相似卻不同,這個例子暴露了進化思維中的根本矛盾。
袋鼠
而且,袋熊並不是有袋類中唯一一個看起來像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有袋鼴鼠看起來像非洲的胎盤類金鼴鼠,袋貓看起來像貓,兔耳袋狸看起來像野兔,袋狼看起來像狼,袋貂看起來像胎盤類老鼠,羽尾袋鼯看起來像飛鼠,袋食蟻獸看起來像食蟻獸。這些相似的動物數量不勝枚舉。
面對這個問題,進化論者聲稱:
「袋熊和澳洲的其他有袋類動物是從一個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這個共同祖先剛好生活在這片大陸上,而胎盤類哺乳動物則是在其他大陸上進化的。」
在這個觀點中,既然承認不同自然界中的這些相似性,不是源自共同祖先,那又怎麼知道相似性就是進化而來的呢?
進化論者說所有這些動物間的相似情況,是因為這些動物剛好生活在相似的「生態棲位」,如果是這樣,為什麼跟袋鼠一樣的其它大陸環境——生態棲位,生活的卻是馬、牛、鹿等動物呢?
即使是在有袋類動物中,證據也於進化論不利!
在不同的有袋類動物中,育兒袋有的是朝後開的,有的是朝前開的。袋熊的育兒袋開口是朝後的——這對於挖土洞的動物來說是很好的。但對於袋鼠來說,若是育兒袋開口朝下,每次跳躍時,向下的力就會把小袋鼠從袋中甩出。
這樣,如果所有袋類動物都源自一個進化出了育兒袋的共同祖先,那麼,這個育兒袋最初是朝哪邊開的呢?
如果一個共同的祖先首先進化出了育兒袋(不管開口是朝前還是朝後),那麼在它不斷進化的後代中,至少有一個分支的育兒袋的開口一定要轉過來。
進化中的疑難重重
進化論認為進化是在漫長的時間內,由許多微小的偶然增量促成的,每一個增量都因其「優勢生存價值」而被選上。然而,這個微小的演變得多長?以百萬年計?這個過程,為什麼自然會 「選上」 一個僅轉到一半(尚未完全轉完)的育兒袋,這時它的主人明顯不適合生存,再經過漫長的完善進化才適合生存了?
這就好比,大自然知道對物種進化的「前期投資」是虧本的,熬過了創業前期,到後來才回本成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