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技大學特稿:混合儲能系統提升無人機連發彈射器的工作性能

2020-12-06 電氣新科技
研究團隊

吳峻,工學博士,國防科技大學智能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磁發射專業委員會委員,研究電磁懸浮與電磁彈射技術20年。第一發明人授權電磁彈射有關專利7項,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發表無人機電磁彈射器方面論文 30 餘篇,已開展研發無人機電磁彈射樣機系統多套。

導語

隨著無人機作戰樣式逐漸由「單打獨鬥」向「集群智能」發展,為了應對固定翼無人機集群作戰需求,研究其連發起飛的方式十分必要。電磁彈射起飛具有快速、可控的獨特優勢,以其為基礎,首先開展中小型固定翼無人機連發彈射器的研究,特別是針對機動性高的陸基車載系統。

儲能系統作為電磁彈射的主要組成,其形式以及組合、充放電策略等直接影響著連發彈射系統的性能及其機動性,是連髮型電磁彈射器的研究重點。

項目研究背景

集群作戰的無人機需要快速起飛形成戰鬥力。目前發射起飛的方法主要有採用多臺彈射器同時彈射多架無人機和火箭助推起飛等,這兩種方式無法滿足隱蔽性和彈射大載荷的固定翼無人機的需求。從發展的趨勢來看,電磁彈射具有明顯優勢,全程可控的彈射起飛,發射間隔短,安全性好。

本項目研究主要針對車載無人機連發電磁彈射系統,它是在電磁彈射系統的基礎上,融合機庫、連發傳送和機構的設計,實現短時內連續快速的彈射起飛多數量固定翼無人機的一種系統。

論文所解決的問題及意義

彈射器要求機動性良好,且彈射時間短,一般為秒級。現有系統的電源主要以蓄電池組或電容器組為主,電源質量體積大,無法滿足車載連髮型彈射系統的高機動性要求。另外,電源針對無人機快速彈射所需具備快速充放電能力也無法滿足連發的速率要求。

論文設計一種高功率密度的儲能形式及其充放電的策略,解決儲能可能影響系統機動性的問題,實現一種快速充放電的能力,支持連髮型彈射的工況需求,為提升無人機連髮型電磁彈射器工作性能奠定基礎。

論文方法及創新點

論文設計了一種蓄電池、超級電容和雙向DC/DC變換器組合的混合儲能系統,提出了一種充放電電路拓撲結構及模糊控制的能源管理策略,減少了電池數量,提高了儲能系統的功率密度,且能減少超級電容的放電電流,縮短彈射間隔內的充放電時長,可提高連續彈射的速率。

1)分析了系統的工況並提出了蓄電池、超級電容混合儲能系統及其工作原理:第一階段,超級電容和蓄電池基於能源管理策略為直線電機供電,此工作過程電磁彈射器工作;第二階段,蓄電池為超級電容恆流充電,同時反接電源將電機動子拉回至初始位置,此過程在兩次彈射之間的間隔時間完成。

為達到儲能系統對輸出功率精準控制的目的,本文設計了三個控制器。控制器1採集蓄電池的放電電流Ibat與放電電壓Vbat,檢測負載功率的低頻分量和能源管理策略,得到功率信號Pb_ref,可計算實際的參考電流;控制器2通過測量負載的實時端電壓Vdc和超級電容放電電流Isc,根據目標電壓值Vdc_ref來實現負載端電壓的穩定;控制器3採集由蓄電池給超級電容的實時充電電流Isc和目標參考電流Iref,從而達到對超級電容恆流充電的目的。

圖1 混合儲能系統控制原理圖

2)採用模糊控制來分配管理各儲能單元的輸出功率,將彈射用直線電機的低頻功率Pref、蓄電池和超級電容的荷電狀態Bsoc和Ssoc進行了模糊化處理,使所需的直線電機功率更合理地分配到蓄電池和超級電容上,從而減小大電流放電對蓄電池的影響,延長其壽命周期。因此,將Pref、Bsoc和Ssoc設置為模糊控制策略的輸入量,把BAT功率分配係數Kbat作為模糊控制器的輸出量。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

圖2 混合儲能系統工作原理

3)仿真及結果。仿真蓄電池與超級電容同時放電、超級電容組恆壓放電及電機的回饋制動三種工作方式,仿真採用的超級電容與蓄電池參數見表1。

表1 仿真用超級電容與蓄電池參數

首先基於模糊控制策略對連髮型電磁彈射器的負載需求功率在儲能單元間進行功率分配,如圖3所示。

圖3 基於模糊控制的需求功率分配結果

再分別對採用單一超級電容組和混合儲能系統以及能量回饋制動進行仿真,得到SC端電壓和負載端電壓曲線,如圖4和圖5所示:

圖4 系統彈射一次的放電仿真結果
圖5 制動狀態下的超級電容電壓

根據仿真結果分析:進行一次彈射後,超級電容的端電壓分別減小到153.3V和163.2V,若再給超級電容充電時,需將其電壓充至192V。採用電壓為204V的蓄電池為超級電容充電,設計以恆電流100A進行充電,充電過程的仿真結果如圖6所示:

圖6 超級電容充電過程仿真結果

結論

1)由蓄電池、超級電容和DC-DC變換器組成的混合儲能系統可以滿足連髮型電磁彈射系統對高機動性的要求,具備較高功率特性,且能滿足連髮型電磁彈射系統的需求。

2)所設計混合儲能系統有效地減少了蓄電池的使用數量,從而提高了功率密度,相比較蓄電池單獨供電的儲能系統0.51kW/kg的功率密度,此混合儲能系統功率密度為0.73kW/kg。

3)提出的基於模糊控制的能源管理策略可以實現目標功率在各儲能單元之間合理分配,能夠有效地減小超級電容的放電電量,減少了彈射時間間隔。相對於單獨供電的超級電容組,混合儲能系統放電量減少26.35%。在給超級電容恆流充電階段,超級電容組充電時間為21.3s,混合儲能系統的充電時間為15.6s,彈射間隔時間縮短26.76%。

引用本文

王湘, 吳峻. 連髮型電磁彈射器混合儲能系統及其能源管理策略[J]. 電工技術學報, 2020, 35(19): 4076-4084. Wang Xiang, Wu Jun. Hybrid Energy Storage System of Continuous-Type Electromagnetic Catapult and Its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20, 35(19): 4076-4084.

相關焦點

  • 電磁彈射器「軍轉民」升級,獲國家發明金獎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了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授獎的決定,海軍工程大學「一種立式混合磁懸浮飛輪儲能系統」被評為專利金獎,而該專利的發明人則是馬偉明院士的得意門生王東教授。在國防應用領域,飛輪儲能系統是艦載高能武器以及航母電磁彈射器不可或缺的核心裝備,對於我國海軍的發展至關重要。實際上,早在2014年之前,中國海軍工大就成功研製了50MW的飛輪儲能裝置,就可用於電磁彈射。
  • 國防科技大學2020年普通高中畢業生招收計劃發布
    四、自動化類:(1)自動化(無人機方向)專業:主要學習數學、電工電子與計算機、自動控制、人工智慧、無人機控制、無人機系統設計等方面的基礎理論與知識,培養在無人機控制系統分析、設計與研製、運用及維護等方面的能力,具備在自動化、人工智慧、無人機設計和機器人領域從事技術開發和科學研究的能力。
  • 海軍工程大學作者特稿:面向艦船綜合電力系統的模塊化直流變換器
    海軍工程大學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大容量電能變換研究方向首席專家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電力系統電磁兼容」創新研究群體的骨幹成員,長期從事電力電子與電氣傳動中的大容量電能變換技術、電機驅動控制技術、系統集成技術等領域研究,參與國家973、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重大裝備研製近30項重大課題,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 作者特稿:先進絕熱壓縮空氣儲能在綜合能源系統中的經濟性分析
    苗世洪苗世洪,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壓縮空氣儲能分委會委員,長期從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及自動化、配電網與微網新技術、壓縮空氣儲能建模及應用,電力系統與綜合能源系統智能調度與自動化等方面的教學、研究與裝備研發工作,已發表學術論文143篇 (其中EI論文90篇,SCI論文33篇) 。
  • 作者特稿:先進絕熱壓縮空氣儲能在綜合能源系統中的經濟性分析
    苗世洪苗世洪,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壓縮空氣儲能分委會委員,長期從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及自動化、配電網與微網新技術、壓縮空氣儲能建模及應用,電力系統與綜合能源系統智能調度與自動化等方面的教學、研究與裝備研發工作,已發表學術論文143篇 (其中EI論文90篇,SCI論文33篇) 。
  • 電子科技大學李世彬教授Nano Energy:混合溶劑作為反溶劑衝洗工藝「縫合」三基團鈣鈦礦晶粒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性能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經歷了多個階段和方面,大量的研究人員從製備工藝、界面優化、物理特性、材料組份等多個領域都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性能提升和器件機製做出了貢獻。溶劑工程一直都是鈣鈦礦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溶液法的鈣鈦礦沉積工藝也經歷了一步法工藝、兩步法工藝和反溶劑衝洗工藝等發展歷程。
  • 全球超級計算機性能排行榜更新,日本富嶽蟬聯第一
    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只有單個晶片的波束成形器,將16個以特殊陣列排布的天線整合到同一個電路中,可以向任何方向發射定向電波,並同時跟蹤接收4個方向的信號。該裝置有望應用在5G、車聯網、自動駕駛、衛星網際網路和國防等多個領域,將大幅改善毫米波通信質量。
  • 輕小型太陽能/氫能無人機發展綜述
    2款無人機的飛行,表明燃料電池驅動不同尺寸無人機可行,開啟了燃料電池無人機時代[33]。此後,為了提升輕小型無人機的航時,許多大學、研究機構、公司開始了輕小型氫燃料電池無人機的研製,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工作。
  • 布法羅大學開設大型室外封閉式無人機測試設施
    布法羅大學新的24.000平方英尺的戶外自主研究結構(SOAR)目前是美國規模擁有最大結構的大學之一。一個新的24.000平方英尺的室外UAV測試設備完全由網狀網封閉,已在紐約布法羅大學(UB)校區開業。據稱,戶外自主研究結構(SOAR)佔地近半英畝,高86英尺,是按立方英尺計算的美國第三大戶外封閉式無人機測試設施。由於SOAR被認為是封閉式的,因此研究人員可以進行FAA規則禁止的無人機測試。
  • 前瞻無人機產業全球周報第9期:NASA將推出城市無人機管制系統
    大疆發布最新經緯M200 V2系列無人機 全方位提升DJI大疆創新2月21日推出了經緯M200 V2系列無人機及大疆司空政企版。第二代經緯M200系列無人機保留了上一代的機身設計、操作設置和定製功能等特點,同時飛行系統性能得到多方位提升,以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飛行操作;大疆司空政企版幫助各行業客戶提供全面的數據及組織管理平臺。
  • 航測型無人機介紹
    三、航測無人機飛行平臺系統構成飛行平臺,飛行導航與控制系統,地面監控系統,機載遙感設備,數據傳輸系統,發射與回收系統,野外保障裝備,附設設備。四、航測無人機飛控系統飛控系統用於無人機的導航、定位和自主飛行控制,它由飛控板、慣性導航系統、GPS接收機、氣壓傳感器、空速傳感器等部件組成飛控系統性能指標要求a)飛行姿態控制穩度:橫滾角應小於±3° 俯仰角應小於±3° 航向角應小於±3°b) 航跡控制精度:偏航距應小於±20米、 航高差應小於±20米、 航跡彎曲度應小於±5
  • 國家能源局:鼓勵開展多種儲能示範應用 提升電化學儲能技術經濟...
    二是為進一步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我局於今年7月印發了《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於組織申報科技創新(儲能)試點示範項目的通知》,旨在通過分析總結包括電化學在內的儲能項目的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促進電化學等先進儲能技術裝備與系統集成創新,建立健全相關技術標準與工程規範,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商業模式,推動出臺支持電化學等儲能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
  • 唯一的「軍中985」,學科評估下國防科技大學,有哪些耀眼的實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簡稱」國防科大「。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之一,是中共中央在1959年確定的全國20所重點大學之一。國防科大從誕生之初就是承擔著帶領中國軍事科技走向世界強國的使命。在國家的關懷下,國防科技大學強自身建設,不斷發展現代軍事科技。多次獲得世界級大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是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和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
  • 國防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團隊:衝鋒,向著自主創新高地
    2013年11月5日,習主席視察國防科技大學時,參觀了學校科研成果展示,並勉勵創新團隊成員們埋頭苦幹、再接再厲,在新的起點上不斷取得更大成績。這份囑託,為跋涉在攻關之路上的團隊成員們定向賦能。千裡之外的國防科技大學北鬥科研樓內,爆發出陣陣歡呼。這一天,比之前定下的開通目標,提前了半年。關鍵核心技術買不來,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發展、獨立運行、全面可控,這既是「北鬥」系統的最大優勢,也回應著統帥的深謀遠慮:「要牢牢扭住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這個戰略基點,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 儲能+?=未來
    同時也將藉此提高儲能公司在領域內的技術諮詢、項目評估所佔市場份額,並依託儲能公司的產品,雙方攜手構建儲能產品融資租賃商業新模式。儲能的大規模應用,必須與電力系統技術創新有機結合。在科研領域,雙方將基於現有的CNAS認證及TUV授權目擊實驗室等基礎條件共同建立儲能系統檢測(認證)聯合實驗室,共同推動電池準入和電池系統綜合性能指標等標準的立項和應用,提升雙方產品及項目質量。
  • 國防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有何區別,兩者誰的級別高?
    國防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這兩所大學的名字極為相似,曾有很多人認為兩者是一所院校,只是名稱不同。事實上,這是兩所不同的大學,其區別也是比較大的。那麼,國防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到底有何區別,兩者誰的級別高?國防科技大學的前身是1953年創建於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也就是人們口中著名的「哈軍工」,此學校的首任院長兼政治委員便是陳賡大將。準確地說,國防科技大學創建於韓戰時期,是新中國的第一所高等軍事工程學院,也是我國「211工程」和「985工程」中重點建設培養的軍事院校。
  • 翼眸科技綜述小型固定翼無人機集群未來發展
    具體而言,在給出無人機集群系統的概念和內涵基礎上,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貢獻包括:1) 系統總結了無人機集群項目的研究現狀。採用自頂向下的方法,首次從集群協同模式探索、分布式指揮體系構建、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和集群驗證等方面綜述了近年集群領域的代表性工作。
  • 國防科技大學孫曉泉研究員講述一束光的夢想與傳奇
    國防科技大學孫曉泉研究員為您講述——一束光的夢想與傳奇↑製圖:趙汝帆前不久,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來自美國、法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共同獲得該獎,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貢獻。戰術雷射武器以雷射作為能量,可像常規武器那樣直接擊毀火箭彈、無人機等武器或敵方光電設備,如雷射槍和雷射炮。戰略雷射武器則主要用於擊毀洲際飛彈、致盲或摧毀衛星等,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俄兩國以多種名義進行了數十次反衛星雷射武器試驗。近年來,高能雷射武器研製取得長足進步。
  • 發電與儲能一機搞定,科學家研發太陽能液流電池混合系統
    太陽能-電池儲能系統是當今滿常見的再生能源組合,我們可以運用鋰離子電池儲存太陽能多餘電力,達到穩定電網、削峰填谷功用,移轉白天太陽能電力到夜間使用,而現在太陽能也有另一個合作夥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組成的跨國團隊就研發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