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壤分類,土壤問題有「八怪」,預計會成為今年的熱門考點!

2021-01-15 騰訊網

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保證每一篇都是滿滿的精品乾貨強烈推薦地理考生關注!關注後立即贈送565高考地理專題設計,歡迎每天打卡!凡文末點擊在看和留言打卡者,精選後私信小編,有可能再多獲取115最新整理的高考地理微專題!隨機抽取

土壤分類

中國土壤分類系統把中國土壤劃分出14個土綱:有機土、人為土、灰土、火山灰土、鐵鋁土、變性土、乾旱土、鹽成土、潛育土、均腐土、富鋁土、淋溶土、雛形土和新成土。

中國主要土壤類型

地球陸地表面上的各種土壤,都是在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以及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影響下形成的。在地球陸地表面,一方面,由於在不同緯度上,接受太陽輻射能不同,從兩極到赤道呈現出寒帶、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等有規律的氣候帶;另一方面,由於海陸的分布,地形的起伏,又引起同一氣候帶內水熱條件的再分配。在山區,隨著海拔的升高,溫度和降水也會發生變化。這些氣候條件變化所造成的水熱條件的差異,必然會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不同植被類型,並呈現地理分布規律性,而生物氣候條件在地理上的規律性分布。

土壤類型分布隨地理位置、地形高度變化而呈有規律更替的現象。土壤類型的分布,既與生物氣候地帶性條件相吻合,表現為廣域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規律;又受地域性、局部性的地形、母質、水文地質等因素的影響,表現為地域分布和微域分布,並分別稱之為地帶性土壤和非地帶性土壤。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生物氣候條件深受東南季風的影響,土壤的水平分布既具有沿緯度方向,也有沿經度方向變化的特點。

東部沿海地區屬溼潤型土壤帶,土壤分布基本上與緯度相符,由南而北有磚紅壤、赤紅壤、紅黃壤、黃棕壤、棕壤(或褐土)、暗棕壤、灰化土帶。

但西北內陸乾旱、半乾旱地區,土壤分布基本上沿經度方向排列,自東而西有灰黑土、黑鈣土、慄鈣土、棕鈣土、以至灰漠土和灰棕漠土帶。

磚紅壤

海南島、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和臺灣島南部,大致位於北緯22°以南地區。 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6℃,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2000毫米。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風化淋溶作用強烈,易溶性無機養分大量流失,鐵、鋁殘留在土中,顏色發紅。土層深厚,質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強酸性。

赤紅壤

滇南的大部,廣西、廣東的南部,福建的東南部,以及臺灣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緯22°至25°之間。為磚紅壤與紅壤之間的過渡類型。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較磚紅壤地區略低,年平均氣溫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間,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風化淋溶作用略弱於磚紅壤,顏色紅。土層較厚,質地較粘重,肥力較差,呈酸性。

紅壤和黃壤

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 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壤形成的熱量條件比紅壤略差,而水溼條件較好。 有機質來源豐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質少,土性較粘,因淋溶作用較強,故鉀、鈉、鈣、鎂積存少,而含鐵鋁多,土呈均勻的紅色。因黃壤中的氧化鐵水化,土層呈黃色。

黃棕壤

北起秦嶺、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長江,西自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東至長江下遊地帶。是黃紅壤與棕壤之間過渡型土類。 亞熱帶季風區北緣。夏季高溫,冬季較冷,年平均氣溫為15~18℃,年降水量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葉闊葉林,但雜生有常綠闊葉樹種。 既具有黃壤與紅壤富鋁化作用的特點,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點。呈弱酸性反應,自然肥力比較高。

棕壤

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 暖溫帶半溼潤氣候。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乾旱,年平均氣溫為5~14℃,年降水量約為500~1000釐米。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強烈,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鉀、鈉、鈣、鎂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澱積。土層較厚,質地比較粘重,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呈微酸性反應。

暗棕壤

東北地區大興安嶺東坡、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長白山等地。 中溫帶溼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冬季寒冷而漫長,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溫帶針闊葉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應,它與棕壤比較,表層有較豐富的有機質,腐殖質的積累量多,是比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

大興安嶺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寬南面窄。 寒溫帶溼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為亞寒帶針葉林。 土壤經漂灰作用(氧化鐵被還原隨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鐵、鋁氧化物與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並澱積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層薄,有機質分解慢,有效養分少。

褐土

山西、河北、遼寧三省連接的丘陵低山地區,陝西關中平原。 暖溫帶半溼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乾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強烈,有少量碳酸鈣澱積。土壤呈中性、微鹼性反應,礦物質、有機質積累較多,腐殖質層較厚,肥力較高。

黑鈣土

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的東西兩側,東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地區。 溫帶半溼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為產草量最高的溫帶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質含量最為豐富,腐殖質層厚度大,土壤顏色以黑色為主,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鈣、鎂、鉀、鈉等無機養分也較多,土壤肥力高。

慄鈣土

內蒙古高原東部和中部的廣大草原地區,是鈣層土中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類。 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場為典型的乾草原,生長不如黑鈣土區茂密。 腐殖質積累程度比黑鈣土弱些,但也相當豐富,厚度也較大,土壤顏色為慄色。土層呈弱鹼性反應,局部地區有鹼化現象。土壤質地以細沙和粉沙為主,區內沙化現象比較嚴重。

棕鈣土

內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新疆準噶爾盆地的北部,塔裡木盆地的外緣,是鈣層土中最乾旱並向荒漠地帶過渡的一種土壤。 氣候比慄鈣土地區更幹,大陸性更強。年平均氣溫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沒有灌溉就不能種植莊稼。植被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質的積累和腐殖質層厚度是鈣層土中最少的,土壤顏色以棕色為主,土壤呈鹼性反應,地面普遍多礫石和沙,並逐漸向荒漠土過渡。

黑壚土

陝西北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等黃土高原上土壤侵蝕較輕,地形較平坦的黃土源區。 暖溫帶半乾旱、半溼潤氣候。年平均氣溫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與黑鈣土地區差不多,但由於氣溫較高,相對溼度較小。由黃土母質形成。植被與慄鈣土地區相似。 絕大部分都已被開墾為農田。腐殖質的積累和有機質含量不高,腐殖質層的顏色上下差別比較大,上半段為黃棕灰色,下半段為灰帶褐色,好像黑壚土是被埋在下邊的古土壤。

荒漠土

內蒙古、甘肅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等地區,面積很大,差不多要佔全國總面積的1/5。 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為主。 土壤基本上沒有明顯的腐殖質層,土質疏鬆,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幾乎全是砂礫,碳酸鈣表聚、石膏和鹽分聚積多,土壤發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

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在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脈。 氣候溫涼而較溼潤,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層、腐殖質層、過渡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層薄,土壤凍結期長,通氣不良,土壤呈中性反應。

高山漠土

藏北高原的西北部,崑崙山脈和帕米爾高原。 氣候乾燥而寒冷,年平均氣溫-10℃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可達-40℃,年降水低於100毫米。植被的覆蓋度不足10%。 土層薄,石礫多,細土少,有機質含量很低,土壤發育程度差,鹼性反應。

考點9、土壤退化

(1) 土壤侵蝕:土壤的侵蝕按照營力不同分為水蝕和風蝕,風蝕主發乾旱區,說土地荒漠化現象之一。溼潤區則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

(2) 土地荒溴化:廣義的荒漠化是指土地變得乾旱,植被趨勢減少和難以生長,地表物質鬆散,易被外力吹的沙化現象。

(3) 土壤退化:土的退化是指由各種原因造成的乾旱、化學性質改變,土壤質量和生產カ下降的現象。如土壤受侵變淺,板結,結構破壞:土壤鹽漬化,酸化,沙化,有機質含量減少和營養元素虧缺等

(4) 土壤汙染:土壤汙染有許多渠道,汙染物的類型也較多。但比較突出和典型的是重金屬汙染和農藥汙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棚作物的經濟效益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飛躍,然而,隨著化肥、農藥的使用,棚室土壤也在不斷遭受創傷,尤其近幾年,棚室土壤問題不斷,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板、饞、貧、淺、酸、鹹、髒、雜。

土壤問題「八大怪」:

土壤板結、礦質營養比例失衡、有機質含量低、耕作層變淺、土壤酸化、土壤鹽漬化、土壤汙染、重茬障礙。

1

板:土壤板結,越種越硬

土壤板結,就是土壤結構遭到破壞,耕作層變硬,透氣透水不良,嚴重影響作物根系正常生長。

主要原因

(1)有機肥投入嚴重不足。

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結構變差,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從而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導致土壤板結。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2)長期過量施用化肥。

長期過量施用大化肥,破壞了土壤結構,土壤有機質不能得到及時地補充,引起土壤板結和龜裂。

(3)翻耕、澆水等農耕措施導致上層土壤團粒結構破壞。

主要危害

(1)根系能力下降。在土壤板結的情況下,缺氧會導致根系活力下降,不能正常發育,呼吸減弱,影響養分的吸收。

(2)導致缺素症。

2

饞:礦質營養比例失衡,越種越饞

作物生長需要16種必需的營養元素,而在日常管理中只重視施氮、磷、鉀肥,忽視微量元素肥料,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耗竭,大量元素富集。

主要表現

肥料投入越來越多,果蔬產量、品質不僅沒有提升,反而呈現下降趨勢。

主要危害

(1)生理性缺素症。比如鈣、鎂、鐵等。

(2)作物長勢差、農產品品質降低等。

3

貧:有機質含量低,越種越貧

土壤的有機質是土壤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

主要問題:

作物複種次數增加,過量地施用化肥,而有機肥施用嚴重不足或者使用方法不合理。

主要危害:

土壤有機質損失嚴重,土壤團粒結構破壞,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通透性及緩衝性能降低,嚴重影響著作物的產量和大棚的經濟效益。

4

淺:耕作層變淺,越種越淺

由於長期使用旋耕機耕作,導致大部分土壤耕層變淺,有效活土層僅有15-20公分。

「犁底層」的形成,阻礙了土壤水分、養分和空氣的上下流通,阻礙了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土壤蓄水能力越來越差,抗旱性能不斷下降。

5

酸:土壤酸化,越種越酸

正常中性的土壤pH值大概在7左右。

主要原因

(1)降水或澆水量大而且集中。

(2)長期大量施用化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因為目前多數化肥都是酸性肥料。

主要危害

(1)改變土壤微生物環境。

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是動態變化的,微生物種群數量和比例與土壤環境優劣有密切的關係。當土壤酸化以後,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種群數量就會增多,有益微生物種群數量會大幅減少,從而增加根部病害的發病率。

(2)土壤結構被破壞。

當土壤中的微生物環境破壞以後,土壤的團粒結構也就相應的破壞了。

(3)土壤養分利用率降低。

土壤養分一般在中性或者偏酸性的土壤中吸收率最高,當酸鹼度顯著升高或者降低時,土壤養分的吸收率就會下降。

(4)根結線蟲。

根結線蟲喜酸性土壤環境,當土壤變酸以後,根結線蟲的數量就會變多,從而引起根結線蟲病發生。

6

鹹:土壤鹽漬化,越種越鹹

簡單說,就是土壤裡邊含有太多鹽分。就像大家吃飯時鹽放多了,人吃了會不舒服,植物也是一樣,如果土壤表面的鹽分太多,也影響植物正常生長。

說的再現實一些,青綠霜、紅霜、白霜,這些現象都見過吧?這就是土壤鹽漬化的直觀表現。

主要原因

(1)設施環境封閉。

設施栽培下,作物對土壤水分需求量大,會使土壤深層的鹽分隨水分蒸發時上移到表層。

(2)施肥不合理。

過度使用大化肥,以及使用未腐熟發酵的糞肥,這是主要原因。

(3)耕作方式不合理。

耕作層變淺,犁底層形成,鹽分容易聚積在耕作層難以下滲,使土壤表層鹽分逐年增高。

主要危害

(1)鹽分離子的生理毒害。某種鹽分過量,造成作物中毒。

(2)造成作物生理乾旱。猶如醃鹹菜一般,作物需水要求難以得到滿足。

(3)影響作物對養分的吸收。土壤鹽分過多,根系生理功能嚴重受損,影響養分吸收。

(4)土壤功能下降。土壤中含鹽量過高時,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影響土壤功能。

7

髒:土壤汙染,越種越髒

一直被忽略,從未被重視!土壤汙染主要類型包括重金屬汙染和有機物汙染。

主要原因

化肥、農藥、農膜的殘留,未經發酵腐熟處理的有機肥,以及連作和病蟲害病原物,這些汙染物長期殘留土壤之中,一旦超出土壤自身淨化能力後就會造成土壤的汙染。

主要危害

土壤生態平衡會被破壞,土壤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土壤理化、生物性狀惡化,土壤活性下降、土壤功能變差。

8

雜:重茬障礙,越種越雜

一個典型現象,新棚作物根部病害發生較少,老棚不但病害重,而且產量及品質都不理想。

主要原因

新建棚室的土壤生物性狀比較好,有害菌群(雜菌)和有益菌群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而當我們不斷種植,不斷施入化學肥料,土壤中微生物菌群開始慢慢失調,即有害菌群(雜菌)的數量越積累越多,有益菌群的數量就會越來越少。

目前設施農業土壤問題並不是單一的,而是相互關聯的。所以,考慮土壤調理的時候,一定要進行綜合統籌。

相關焦點

  • 中國土壤的分類及分布
    轉自丨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土壤問題都是大問題,是我們避不開也堅決不能避開的問題。長期的過度使用土地使得這片養育了我們的土壤日漸衰老,千瘡百孔。也許某一天,我們再也找不到一丁點兒適合耕種的土壤;也許有一天真的到了山窮水盡,彈盡糧絕的時候人類才會幡然悔悟,為自己的愚蠢和貪婪付出慘重的代價。
  • 中國土壤十大問題
    常見的耕地土壤病有以下10種: 1、耕作層變淺 在長期不深耕深松和機械耕作碾壓、踐踏條件下,耕地土壤耕作層由過去的20~30公分變為15公分左右,加之降雨、灌水沉實,「犁底層」位置上移並加厚,成為堅硬深厚的阻隔層,阻礙土壤水分、養分和空氣的上下運行,阻礙作物根系下扎延伸
  • 中美土壤分類「傻瓜」式參比系統建成
    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土壤早已成為糧食生產、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氣候變化和工程建設等科技領域的關鍵內容,涉及農業、林業、環保、國土、水利和氣象等各個政府產業部門。而要系統和深入地研究土壤,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對土壤進行科學的分類。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土壤分類。」
  • 綜述|或將成為「下一代的土壤分析儀」——LIBS在土壤分析中的進展...
    本文將討論為什麼土壤分析會成為LIBS一項引人注目的應用?為什麼選擇土壤分析?土壤分析已經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安德森在1960年的文章《土壤試驗的歷史與發展》中記錄了這一時期技術的進步,其主要側重於磷的監測,也考慮到了鉀和氮。
  • 土壤鹽鹼化形成原因(附考點設計,關注+分享有驚喜)
    二、土壤鹽鹼化的產生土壤鹽鹼化(土壤鹽漬化)是指鹽分不斷向土壤表層聚積形成鹽漬土的自然地質過程。簡單說就是土壤裡邊含有太多鹽分,就像大家吃飯時鹽放多了,人吃了會不舒服,植物也是一樣,如果土壤表面的鹽分太多,超過了植物能夠承受的範圍,影響植物正常生長,就會形成土壤鹽鹼化。鹽鹼化土壤是地下水向上運動將鹽分累積到地表形成的。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面向社會需求,面向科技前沿,適應工程技術發展和創新需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愛國守法,掌握相關專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 中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監測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對A股市場而言,此前"大氣十條"、"水十條"出臺前後相關板塊都獲得市場追捧,"土十條"出臺預計也將帶來新一輪二級市場投資熱潮,截至**布局相關概念股正當時。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土壤汙染問題越來越突出,汙染所導致的嚴重環境危害事件時有發生,並呈逐步上升趨勢。近年來土壤汙染事故的頻發,土壤汙染治理開始成為熱點,由此引爆了土壤汙染修復市場。
  • 中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
    顏色是土壤最引人注目的視覺特徵,是人們對土壤的第一認識,它可以指示土壤屬性、發生過程和肥力,是土壤診斷分類和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
  • 土壤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土壤檢測儀器需求大
    土壤汙染危害大 土壤治理勢在必行  首先,土壤汙染導致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農作物的汙染、減產。對於各種土壤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土壤汙染不僅嚴重影響了土壤質量和土地生產力,而且還導致水體和大氣環境質量的下降,破壞農業可持續發展。目前,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受土壤重金屬汙染。環境汙染是長期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問題。
  • 我市率先完成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管控工作
    我市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管控工作在全省率先高質量完成任務。今年,為貫徹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切實保護全市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防治土壤汙染,促進耕地資源合理利用,保障糧食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各區縣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組織相關技術專家,結合土壤汙染狀況監測詳查結果和《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技術指南》,開展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建立農用地分類清單,通過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結構調整、生物化學治理等措施,全面開展安全利用
  • 《中國土壤修復從業企業完全手冊》:土壤修復產業宏觀分析
    土壤修復市場的熱度已經遠超我們的想像,這不只表現在業務前景上,更表現在市場布局的爭奪上。通過對115家最具影響力企業的深度分析,本文積累了中國修復企業的一手資料庫,基於這遴選出的修復行業115指數樣本,我們對整個修復產業從業企業從六大維度做了一個宏觀分析,從而一窺我國修復產業整體發展。
  •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分析技術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全國土壤...
    為推動現代分析技術在土壤學研究中應用與理論研究,促進土壤分析檢測行業發展與技術創新,2019年11月28日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分析技術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全國土壤分析技術研討會」 在江蘇南京召開,200餘位代表參與了會議。
  • 日本土壤肥料學會理事長訪問中國土壤學會
    8月18日至20日,日本土壤肥料學會理事長、新一屆國際土壤學聯合會DIVISION 3主席、日本東京首都大學Takashi Kosaki教授訪問中國土壤學會。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沈仁芳研究員,南京土壤所副所長、中國土壤學會秘書長蔣新研究員,南京土壤所副所長、中國土壤學會常務理事張甘霖研究員等參與了接待。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6): 554-565+542.,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高考地理必背考點]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
    [高考地理必背考點]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 2012-04-12 17:33 來源:www.51edu.com 作者:
  • 土壤水分監測傳感器的分類與應用
    土壤水分含量是表達旱情的最直接指標。國內外從20世紀中葉就開始進行土壤水分的監測,國內外一直都在進行各種測量方法的研究,目前主要採用烘乾稱重、張力計、中子水分計和時域反射儀、頻域發射儀等測量方法。這些方法雖然可以實現土壤水分的測量,但原理、特性各有不同。
  • 土壤有多少種顏色?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20世紀60年代,蘇聯土壤學家稱土壤為土被;根據希臘語中「Geo(地球)」和「Derma(皮膚)」的含義,1967年創刊的國際土壤學會雜誌被命名為《Geoderma》,而我國早在唐代就把土壤稱為「地皮」。可見,把土壤比作地球的皮膚,是很多國家的共識。     形形色色的土壤     今年夏天,筆者的朋友圈總被彩虹刷屏,足見人們對彩虹的喜愛。
  • 紅四方、合叉等老廠區土壤今年將治理修復
    合肥市還將按照掛圖作戰、對帳銷號的要求,緊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警示片、中央及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及轉辦信訪件。完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驗收銷號及抽查核查制度,對已完成整改銷號的問題按比例組織「回頭看」,嚴防問題反彈。
  • 基於鎘汙染農田土壤修復實踐中一些問題的淺談
    基於鎘汙染農田土壤修復實踐中一些問題的淺談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文獻計量分析數據顯示,重金屬汙染修復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增勢較快,以WebofScience資料庫及中國知網的文獻資料為數據源,1998-2018年間,我國以1166篇英文發文量排名第一,且以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機構在該領域具有較強影響力[1]。
  • 土壤「八宗罪」,救贖在哪裡?
    轉眼已經到了十月下旬,近期霜黴病、炭疽病、疫病......接連不斷,西葫蘆、白菜、西紅柿......受病害侵染,苦不堪言......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土壤八大問題:板、饞、貧、淺、酸、鹹、髒、雜,聽大井生物來講述,教您如何有效防治季節性病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