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保證每一篇都是滿滿的精品乾貨!強烈推薦地理考生關注!關注後立即贈送565個高考地理專題設計,歡迎每天打卡!凡文末點擊在看和留言打卡者,精選後私信小編,有可能再多獲取115個最新整理的高考地理微專題!(隨機抽取)
土壤分類
中國土壤分類系統把中國土壤劃分出14個土綱:有機土、人為土、灰土、火山灰土、鐵鋁土、變性土、乾旱土、鹽成土、潛育土、均腐土、富鋁土、淋溶土、雛形土和新成土。
中國主要土壤類型
地球陸地表面上的各種土壤,都是在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以及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影響下形成的。在地球陸地表面,一方面,由於在不同緯度上,接受太陽輻射能不同,從兩極到赤道呈現出寒帶、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等有規律的氣候帶;另一方面,由於海陸的分布,地形的起伏,又引起同一氣候帶內水熱條件的再分配。在山區,隨著海拔的升高,溫度和降水也會發生變化。這些氣候條件變化所造成的水熱條件的差異,必然會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不同植被類型,並呈現地理分布規律性,而生物氣候條件在地理上的規律性分布。
土壤類型分布隨地理位置、地形高度變化而呈有規律更替的現象。土壤類型的分布,既與生物氣候地帶性條件相吻合,表現為廣域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規律;又受地域性、局部性的地形、母質、水文地質等因素的影響,表現為地域分布和微域分布,並分別稱之為地帶性土壤和非地帶性土壤。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生物氣候條件深受東南季風的影響,土壤的水平分布既具有沿緯度方向,也有沿經度方向變化的特點。
東部沿海地區屬溼潤型土壤帶,土壤分布基本上與緯度相符,由南而北有磚紅壤、赤紅壤、紅黃壤、黃棕壤、棕壤(或褐土)、暗棕壤、灰化土帶。
但西北內陸乾旱、半乾旱地區,土壤分布基本上沿經度方向排列,自東而西有灰黑土、黑鈣土、慄鈣土、棕鈣土、以至灰漠土和灰棕漠土帶。
磚紅壤
海南島、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和臺灣島南部,大致位於北緯22°以南地區。 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6℃,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2000毫米。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風化淋溶作用強烈,易溶性無機養分大量流失,鐵、鋁殘留在土中,顏色發紅。土層深厚,質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強酸性。
赤紅壤
滇南的大部,廣西、廣東的南部,福建的東南部,以及臺灣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緯22°至25°之間。為磚紅壤與紅壤之間的過渡類型。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較磚紅壤地區略低,年平均氣溫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間,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風化淋溶作用略弱於磚紅壤,顏色紅。土層較厚,質地較粘重,肥力較差,呈酸性。
紅壤和黃壤
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 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壤形成的熱量條件比紅壤略差,而水溼條件較好。 有機質來源豐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質少,土性較粘,因淋溶作用較強,故鉀、鈉、鈣、鎂積存少,而含鐵鋁多,土呈均勻的紅色。因黃壤中的氧化鐵水化,土層呈黃色。
黃棕壤
北起秦嶺、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長江,西自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東至長江下遊地帶。是黃紅壤與棕壤之間過渡型土類。 亞熱帶季風區北緣。夏季高溫,冬季較冷,年平均氣溫為15~18℃,年降水量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葉闊葉林,但雜生有常綠闊葉樹種。 既具有黃壤與紅壤富鋁化作用的特點,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點。呈弱酸性反應,自然肥力比較高。
棕壤
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 暖溫帶半溼潤氣候。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乾旱,年平均氣溫為5~14℃,年降水量約為500~1000釐米。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強烈,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鉀、鈉、鈣、鎂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澱積。土層較厚,質地比較粘重,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呈微酸性反應。
暗棕壤
東北地區大興安嶺東坡、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長白山等地。 中溫帶溼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冬季寒冷而漫長,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溫帶針闊葉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應,它與棕壤比較,表層有較豐富的有機質,腐殖質的積累量多,是比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
大興安嶺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寬南面窄。 寒溫帶溼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為亞寒帶針葉林。 土壤經漂灰作用(氧化鐵被還原隨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鐵、鋁氧化物與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並澱積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層薄,有機質分解慢,有效養分少。
褐土
山西、河北、遼寧三省連接的丘陵低山地區,陝西關中平原。 暖溫帶半溼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乾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強烈,有少量碳酸鈣澱積。土壤呈中性、微鹼性反應,礦物質、有機質積累較多,腐殖質層較厚,肥力較高。
黑鈣土
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的東西兩側,東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地區。 溫帶半溼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為產草量最高的溫帶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質含量最為豐富,腐殖質層厚度大,土壤顏色以黑色為主,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鈣、鎂、鉀、鈉等無機養分也較多,土壤肥力高。
慄鈣土
內蒙古高原東部和中部的廣大草原地區,是鈣層土中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類。 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場為典型的乾草原,生長不如黑鈣土區茂密。 腐殖質積累程度比黑鈣土弱些,但也相當豐富,厚度也較大,土壤顏色為慄色。土層呈弱鹼性反應,局部地區有鹼化現象。土壤質地以細沙和粉沙為主,區內沙化現象比較嚴重。
棕鈣土
內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新疆準噶爾盆地的北部,塔裡木盆地的外緣,是鈣層土中最乾旱並向荒漠地帶過渡的一種土壤。 氣候比慄鈣土地區更幹,大陸性更強。年平均氣溫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沒有灌溉就不能種植莊稼。植被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質的積累和腐殖質層厚度是鈣層土中最少的,土壤顏色以棕色為主,土壤呈鹼性反應,地面普遍多礫石和沙,並逐漸向荒漠土過渡。
黑壚土
陝西北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等黃土高原上土壤侵蝕較輕,地形較平坦的黃土源區。 暖溫帶半乾旱、半溼潤氣候。年平均氣溫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與黑鈣土地區差不多,但由於氣溫較高,相對溼度較小。由黃土母質形成。植被與慄鈣土地區相似。 絕大部分都已被開墾為農田。腐殖質的積累和有機質含量不高,腐殖質層的顏色上下差別比較大,上半段為黃棕灰色,下半段為灰帶褐色,好像黑壚土是被埋在下邊的古土壤。
荒漠土
內蒙古、甘肅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等地區,面積很大,差不多要佔全國總面積的1/5。 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為主。 土壤基本上沒有明顯的腐殖質層,土質疏鬆,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幾乎全是砂礫,碳酸鈣表聚、石膏和鹽分聚積多,土壤發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
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在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脈。 氣候溫涼而較溼潤,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層、腐殖質層、過渡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層薄,土壤凍結期長,通氣不良,土壤呈中性反應。
高山漠土
藏北高原的西北部,崑崙山脈和帕米爾高原。 氣候乾燥而寒冷,年平均氣溫-10℃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可達-40℃,年降水低於100毫米。植被的覆蓋度不足10%。 土層薄,石礫多,細土少,有機質含量很低,土壤發育程度差,鹼性反應。
考點9、土壤退化
(1) 土壤侵蝕:土壤的侵蝕按照營力不同分為水蝕和風蝕,風蝕主發乾旱區,說土地荒漠化現象之一。溼潤區則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
(2) 土地荒溴化:廣義的荒漠化是指土地變得乾旱,植被趨勢減少和難以生長,地表物質鬆散,易被外力吹的沙化現象。
(3) 土壤退化:土的退化是指由各種原因造成的乾旱、化學性質改變,土壤質量和生產カ下降的現象。如土壤受侵變淺,板結,結構破壞:土壤鹽漬化,酸化,沙化,有機質含量減少和營養元素虧缺等
(4) 土壤汙染:土壤汙染有許多渠道,汙染物的類型也較多。但比較突出和典型的是重金屬汙染和農藥汙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棚作物的經濟效益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飛躍,然而,隨著化肥、農藥的使用,棚室土壤也在不斷遭受創傷,尤其近幾年,棚室土壤問題不斷,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板、饞、貧、淺、酸、鹹、髒、雜。
土壤問題「八大怪」:
土壤板結、礦質營養比例失衡、有機質含量低、耕作層變淺、土壤酸化、土壤鹽漬化、土壤汙染、重茬障礙。
1
板:土壤板結,越種越硬
土壤板結,就是土壤結構遭到破壞,耕作層變硬,透氣透水不良,嚴重影響作物根系正常生長。
主要原因
(1)有機肥投入嚴重不足。
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結構變差,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從而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導致土壤板結。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2)長期過量施用化肥。
長期過量施用大化肥,破壞了土壤結構,土壤有機質不能得到及時地補充,引起土壤板結和龜裂。
(3)翻耕、澆水等農耕措施導致上層土壤團粒結構破壞。
主要危害
(1)根系能力下降。在土壤板結的情況下,缺氧會導致根系活力下降,不能正常發育,呼吸減弱,影響養分的吸收。
(2)導致缺素症。
2
饞:礦質營養比例失衡,越種越饞
作物生長需要16種必需的營養元素,而在日常管理中只重視施氮、磷、鉀肥,忽視微量元素肥料,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耗竭,大量元素富集。
主要表現
肥料投入越來越多,果蔬產量、品質不僅沒有提升,反而呈現下降趨勢。
主要危害
(1)生理性缺素症。比如鈣、鎂、鐵等。
(2)作物長勢差、農產品品質降低等。
3
貧:有機質含量低,越種越貧
土壤的有機質是土壤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
主要問題:
作物複種次數增加,過量地施用化肥,而有機肥施用嚴重不足或者使用方法不合理。
主要危害:
土壤有機質損失嚴重,土壤團粒結構破壞,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通透性及緩衝性能降低,嚴重影響著作物的產量和大棚的經濟效益。
4
淺:耕作層變淺,越種越淺
由於長期使用旋耕機耕作,導致大部分土壤耕層變淺,有效活土層僅有15-20公分。
「犁底層」的形成,阻礙了土壤水分、養分和空氣的上下流通,阻礙了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土壤蓄水能力越來越差,抗旱性能不斷下降。
5
酸:土壤酸化,越種越酸
正常中性的土壤pH值大概在7左右。
主要原因
(1)降水或澆水量大而且集中。
(2)長期大量施用化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因為目前多數化肥都是酸性肥料。
主要危害
(1)改變土壤微生物環境。
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是動態變化的,微生物種群數量和比例與土壤環境優劣有密切的關係。當土壤酸化以後,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種群數量就會增多,有益微生物種群數量會大幅減少,從而增加根部病害的發病率。
(2)土壤結構被破壞。
當土壤中的微生物環境破壞以後,土壤的團粒結構也就相應的破壞了。
(3)土壤養分利用率降低。
土壤養分一般在中性或者偏酸性的土壤中吸收率最高,當酸鹼度顯著升高或者降低時,土壤養分的吸收率就會下降。
(4)根結線蟲。
根結線蟲喜酸性土壤環境,當土壤變酸以後,根結線蟲的數量就會變多,從而引起根結線蟲病發生。
6
鹹:土壤鹽漬化,越種越鹹
簡單說,就是土壤裡邊含有太多鹽分。就像大家吃飯時鹽放多了,人吃了會不舒服,植物也是一樣,如果土壤表面的鹽分太多,也影響植物正常生長。
說的再現實一些,青綠霜、紅霜、白霜,這些現象都見過吧?這就是土壤鹽漬化的直觀表現。
主要原因
(1)設施環境封閉。
設施栽培下,作物對土壤水分需求量大,會使土壤深層的鹽分隨水分蒸發時上移到表層。
(2)施肥不合理。
過度使用大化肥,以及使用未腐熟發酵的糞肥,這是主要原因。
(3)耕作方式不合理。
耕作層變淺,犁底層形成,鹽分容易聚積在耕作層難以下滲,使土壤表層鹽分逐年增高。
主要危害
(1)鹽分離子的生理毒害。某種鹽分過量,造成作物中毒。
(2)造成作物生理乾旱。猶如醃鹹菜一般,作物需水要求難以得到滿足。
(3)影響作物對養分的吸收。土壤鹽分過多,根系生理功能嚴重受損,影響養分吸收。
(4)土壤功能下降。土壤中含鹽量過高時,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影響土壤功能。
7
髒:土壤汙染,越種越髒
一直被忽略,從未被重視!土壤汙染主要類型包括重金屬汙染和有機物汙染。
主要原因
化肥、農藥、農膜的殘留,未經發酵腐熟處理的有機肥,以及連作和病蟲害病原物,這些汙染物長期殘留土壤之中,一旦超出土壤自身淨化能力後就會造成土壤的汙染。
主要危害
土壤生態平衡會被破壞,土壤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土壤理化、生物性狀惡化,土壤活性下降、土壤功能變差。
8
雜:重茬障礙,越種越雜
一個典型現象,新棚作物根部病害發生較少,老棚不但病害重,而且產量及品質都不理想。
主要原因
新建棚室的土壤生物性狀比較好,有害菌群(雜菌)和有益菌群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而當我們不斷種植,不斷施入化學肥料,土壤中微生物菌群開始慢慢失調,即有害菌群(雜菌)的數量越積累越多,有益菌群的數量就會越來越少。
目前設施農業土壤問題並不是單一的,而是相互關聯的。所以,考慮土壤調理的時候,一定要進行綜合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