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重金屬汙染!紅四方、合叉等老廠區土壤今年將治理修復

2020-12-05 合肥網

  2020年,完成紅四方化肥廠原址場地、原叉車廠重金屬汙染地塊土壤修復;南淝河等15個國考斷面全部達到考核要求,水質優良率有所提升。5月15日,記者從合肥市生態環境局獲悉,近日,《合肥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2020年工作要點》於近日經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該市合肥市持續開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並力爭PM10、PM2.5連續7年雙下降,確保PM2.5年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18%以上。

  形成開發保護底線「一張圖」

  根據工作要點,今年合肥市將基本完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逐漸形成開發保護底線「一張圖」。探索建立以排汙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汙染源監管體系,健全企業生態環境信用評價制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力度,探索發展「環保貸」等綠色金融。

  合肥市還將按照掛圖作戰、對帳銷號的要求,緊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警示片、中央及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及轉辦信訪件。完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驗收銷號及抽查核查制度,對已完成整改銷號的問題按比例組織「回頭看」,嚴防問題反彈。

  力爭PM10、PM2.5連續7年雙下降

  2020年,合肥市繼續堅持強化「五控」(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措施,力爭PM10、PM2.5連續7年雙下降,確保PM2.5年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18%以上。還將實施煤炭減量替代,加大「散煤」清理整頓力度。實施重點行業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完成水泥行業提標改造,推進VOCs深度治理,抓好「三爐」(燃煤鍋爐,燃氣鍋爐,工業窯爐)汙染治理。並將完善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攻堅和重汙染天氣差異化管控方案,反對「一刀切」。

  對於備受關注的巢湖水質問題,合肥市2020年將加強新一輪綜合治理,加快環巢湖十大溼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及駱崗中央公園建設工程,開展巢湖西部水生態修複試點,積極申報創建國際溼地城市。

  今年該市還將全面完成排查出的雨汙管網混接整改工作,加快汙水處理設施提標擴容及配套管網建設,推動廠網一體化建設和運行。根據工作要點的要求,2020年,巢湖水質保持穩定並逐步向好,南淝河等15個國考斷面全部達到考核要求,水質優良率有所提升,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達標率100%。

  建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清單

  2020年,合肥市將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汙染狀況調查,加強土壤汙染重點行業企業搬遷改造過程中拆除活動和騰退土地的環境監管。完成紅四方化肥廠原址場地、原叉車廠重金屬汙染地塊土壤修復,推進東部新中心等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此外,還將建立全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清單,加強分類管理和安全利用。

  推進實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制度,建成餐飲、廚餘垃圾處理和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今年合肥市制定並落實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2020年,該市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將達到94%左右,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

  據介紹,今年合肥市還將提升汙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推進生態環境綜合執法改革,探索實施「局隊合一」的縣級環保執法模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城市供熱、河道管理、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等條例制定。還將進一步推廣鄉鎮、街道空氣小型標準監測站建設,加快該市全市地表水自動監測系統建設速度,優化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功能。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 通訊員 李孝林

聲明: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張晨

相關焦點

  • 土壤重金屬汙染現狀及其治理進展
    摘要:土壤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關鍵資源,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佔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然而,現階段我國土壤重金屬汙染問題日漸嚴重,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毋庸置疑,土壤重金屬汙染一方面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產量,另一方面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怎樣合理治理土壤重金屬汙染問題成為當前重點研究的對象。
  • 土壤重金屬汙染原位修復實用性技術研究
    (二)土壤修復的化學技術進行化學修復的主要方法就是製備改良劑,然後將其投放進入土壤當中,實現對重金屬進行吸附,並通過沉澱、還原等方法,達到降低重金屬的效果,改良劑常用的主要有矽酸鹽、碳酸鈣、石灰等,主要對有機物質進行還原,受到重金屬汙染的土壤在投入不同的改良劑之後,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改良劑使用碳酸鈣
  • 崔屹:電化學法修復重金屬汙染的土壤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隨著地球人口的增加,社會對農業用地的需求正日漸增高,而土壤汙染正醞釀著一場嚴重的環境危機。一般情況下,土壤中的重金屬以陽離子形式存在,通過靜電作用或與配位作用形成化學鍵保留在土壤中。因此,最終的修複目標不僅是從土壤基質中分離出重金屬離子,而且還得將其還原為零價金屬態。然而,目前常見的靜電吸附和配位作用等方法,均不能有效的治理重金屬汙染土壤。
  • 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的二次汙染與防治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 美國汙染場地修復經驗表明,78% 的汙染場地存在重金屬汙染。針對重金屬汙染場地,常用的修復技術有 固化/穩定化、淋洗、水泥窯協同處置、植物修復等。我國固化/穩定化技術應用,佔所有修復技術 33% 。重金屬汙 染場地修復需全面考慮二次汙染問題。
  • 淺談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技術
    本文將圍繞重金屬汙染土壤發展現狀進行闡述,詳細的分析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技術進行研究,在實際的研究環節中,注重依託現代化科學信息技術的優勢,從重金屬汙染土壤的實際情況出發,旨在提升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技術水平。
  • 農田重金屬汙染觸目驚心 每年汙染1200萬噸糧食
    曾有調研專家估算,「毒水」將經刁江進入珠江水系,整個珠三角都將因此遇難,汙染會很快蔓延至百萬畝土地,影響過億人口,修復年限超過百年。  除了雲南、廣西,還有湖南、四川、貴州等重金屬主產區,很多礦區周圍都已經形成了日漸擴散的重金屬汙染土地。  國土資源部曾公開表示,中國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遭到重金屬汙染,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 河北省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規範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北極星節能環保網近日從河北省環保廳獲悉,河北省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規範已經正式印發,具體內容如下:前 言標準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河北省環境保護廳提出並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河北農業大學、石家莊市環境監測中心。
  • 改性生物炭對土壤重金屬汙染修復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中金屬汙染導致食用林產品、農產品中重金屬高富集,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生物炭作為簡單易得,來源廣泛的吸附材料,可用於土壤重金屬汙染物修復。本文主要綜述了生物炭的製備、改性劑的選擇與功能、改性方法及改性生物炭的特性。
  • 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化學鈍化修復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重金屬化學鈍化修復是指向汙染土壤中添加鈍化劑,使重金屬由活性向穩定化形態轉化,以降低重金屬的遷移和生物可利用性,從而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方法。本文綜述了近些年國內外各類鈍化材料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作用效果和機理、實例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並討論了原位修復土壤重金屬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旨在為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的化學鈍化劑篩選與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 鐵錳氧化物在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中的作用
    鐵錳氧化物在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中的作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的主要礦物組成除粘土礦物外,還存在大量的鐵錳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等天然礦物。以磁鐵礦、赤鐵礦、針鐵礦、軟錳礦與鋁土礦等為代表的天然礦物正成為國際上關於天然礦物淨化汙染方法研究方面的重點對象之一。
  • 電動力學輔助植物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特徵機制與機遇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 要土壤重金屬汙染具有汙染過程複雜、危害突出和修復困難等特點,修復刻不容緩。電動力學通過改善重金屬的空間及形態分布,促進養分吸收及刺激根際分泌等作用機制,可有效提高重金屬植物吸收富集及汙染土壤修復效果。EKAPR被認為是新穎、綠色、可持續的原位重金屬汙染場地修復技術,在實現汙染場地修複方面具有較大發展前景。分析表明,現有研究工作開展較少,若干技術問題和應用挑戰仍然存在。
  • 可攜式XRF在土壤重金屬汙染檢測應用中的優勢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汙染調查和土壤修復等當前土壤汙染防治的重要工作都需要較強的土壤重金屬現場檢測能力作支撐。可攜式XRF儀具有快速、低成本的現場土壤重金屬檢測能力,在土壤汙染調查和土壤修復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潛力。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土壤重金屬汙染生物修復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增強教授團隊在土壤重金屬汙染生物修復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三廢」對土壤的汙染日益嚴重,而重金屬對土壤的汙染由於具有隱蔽性、累積性和難降解性而備受關注。目前針對土壤重金屬汙染修複方法有客土法、鈍化法和生物修復法等,其中生物修復法因具有環境友好、不破壞土壤結構和土壤肥力而備受關注。
  • 土壤有機物汙染及其治理技術
    關鍵詞:土壤有機物汙染;治理技術引言儘管國內外已經開發出幾十種物化和生物方法用於治理石油汙染土壤,但由於汙染物和土壤本身性質的多樣性使得每一種治理方法只能用於特定的治理場地。因此整合各種土壤治理技術,提高治理效率,減少土壤的二次汙染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 納米材料修復鉻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
    作者主要根據納米材料的分類:納米零價金屬材料、碳質納米材料、納米金屬氧(硫)化物、納米半導體材料、納米型粘土礦物、納米型聚合物等六大類,分別概述了目前國內外利用各種納米修復劑進行鉻汙染土壤修復的研究成果和現狀。文獻調研與分析表明,目前用於修復土壤鉻汙染的修復劑主要以納米零價金屬材料與納米金屬氧(硫)化物為主,而其他納米材料使用的相對較少。
  • 關於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技術
    土壤修復丨綠色保護土壤和水乃「萬物之本、生命之源」但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發展,大量含有重金屬的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汙水排放到環境中,對大氣、土壤和水環境造成了嚴重汙染。拿什麼保護使遭受汙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就需要採用土壤修復這樣的技術措施,而無害化處理重金屬汙染已成為當今最為主要的環境問題。
  •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丨湘潭市土壤治理項目完成率走在全省前列
    將「毒地」還原為綠地湘潭市土壤治理項目完成率走在全省前列湘潭在線12月2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廖豔霞)日前,我們從湘潭市汙染防治攻堅戰推進會上了解到,湘潭市3個國家土壤治理與修複試點示範項目和17個土壤汙染防治中央資金項目基本完成修復治理工作,土壤治理項目完成率排在全省前列。
  • 我國繪製土壤重金屬汙染圖 部分城市放射性異常
    清除「鎘米」背後的土壤汙染,最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全面會診土壤重金屬汙染現狀。記者近日從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我國正在繪製土壤重金屬「人類汙染圖」。重金屬元素在土壤表層明顯富集並與人口密集區、工礦業區存在密切相關性。與1994~1995年採樣相比,土壤重金屬汙染分布面積顯著擴大並向東部人口密集區擴散。土壤危險元素在增多地質學家指出,研究表明,我國土壤正出現越來越多本來沒有或微不足道的危險元素。土壤一旦被汙染,通過自淨能力完全復原周期長達千年。
  • 汙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
    富集植物育苗設施、種植所需的農業機具(翻耕設備、灌溉設備、施肥器械)、焚燒並回收重金屬所需的焚燒爐、尾氣處理設備、重金屬回收設備等。(6)植物對金屬的富集率及生物量:由於主要以植物富集為主,因此,對於生物量大且有可供選擇的超富集植物的重金屬(如砷、鉛、鎘、鋅、銅等),植物修復技術的處理效果往往較好。但是,對於難以找到富集率高或植物生物量小的重金屬汙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對汙染重金屬的處理效果有限。
  • Environmental Research:生物降解螯合物劑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四川農業大學環境學院張世熔教授團隊使用分批洗滌法評價4種生物降解螯合劑對汙染土壤中Cd、Pb和Zn的去除潛力。相關成果發表於Environmental Research(IF=5.026)。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