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音樂的人不一樣?

2020-12-04 音教藝術網

學音樂的人懂得

堅持比天賦更重要

面對每天機械枯燥的練習,卻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歲月中鍥而不捨,這是堅持的結果。天賦好的人不一定是音樂學的最好的,但是懂得堅持的人,一定能夠收穫更多的喝彩與掌聲。在學音樂過程中,堅持遠遠比天賦更重要,每天堅持必要的練習,使我們離夢想更進一步;

學音樂的人知道

做每一件事情需要精益求精

每一個音符的演奏、每一個時值之間銜接的準確性,每一個曲子段落情感表達,每一個演奏/演唱技巧的用心去領悟和感受,每一個原創作品細節的修改……這些「每一個」的疊加,是每一次練習的積累和知識的運用。

學音樂的我們把精益求精成為一種習慣,無論現在或將來都能讓每一個學音樂的人從中受益、有所成就;

學音樂的人追求

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的心態

無論做什麼事情、遇到什麼困難,學音樂的人都能處之泰然、認真、細緻、耐心、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眼前或未來所發生的一切,這是成功必備的心態。

你可以說學音樂的人多少有那麼一點點「矯情」,你也可以說學音樂的人是如何如何的「高冷」,你還可以說學音樂的人有「強迫症」……總之,無論你的心裡怎樣看待學音樂的這群「熊孩子」,他們對待你的評價「一笑了之」,因為經過多年的音樂薰陶,他們的心裡早已雲淡風輕。學音樂的人不會輕易的在他人面前表現出自己的軟弱,因為「快樂」是他們向人們所傳遞出的正能量法則;

學音樂的人探索

突破自我思維和身體極限

練琴時,學音樂的人總是思考某一首作品強弱怎麼處理才是我心中所想要的音色;

演唱時,學音樂的人總是在突破某一個演唱技巧反覆的嘗試尋找不同的方法;

創作時,學音樂的人總是在琢磨如何通過手中的紙筆,把想好的太多太多的「腹稿」畫成一個個「音符」,讓大家一起娛樂、交流、學習、演出、出版……

學音樂的人熱愛生活

對未來充滿希望

學音樂的人的性格可以是生活中的「浪花」,也可以是「裝飾品」,在某一個瞬間它帶給身邊的每一個人快樂;

學音樂的人也可以把學音樂作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與音樂相伴,把音樂當做自己的「情人」,每天與音樂對話;

學音樂的人可以把音樂當做自己的「精神食糧」,在創作、演奏或演唱過程中「酣暢淋漓」、自由的抒發和表達自己的情感;

學音樂的人做與音樂相關的很多事情,帶著做那些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以及夢想和追求,堅持到達自己心中的那個「舞臺」。

學音樂的人總是透過音樂尋找屬於自己心靈的「港灣」。

有時候,你會發現學音樂的人聚在一起討論時,他們時而輕鬆幽默搞笑,時而低頭沉思、一語不發……其實,那只是他們內心情感的一種宣洩;

有時候,你會發現學音樂的人自我封閉,請不要太多的擔心他們。因為那時他們正在努力積極的準備一場獨奏/獨唱/作品音樂會;

有時候,你會發現學音樂的人整天「無所事事」,請不要去按普通人的邏輯思維去過多的要求他們,因為或許那時的他們正在心裡策劃「醞釀」某一件事情……

有時候,你會發現學音樂的人忙於各種專業知識或技能的學習,其實那是他們把音樂當成自己的「家庭」去經營,對自己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專業要求;

有時候,你會發現學音樂的人可以和不同職業的人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感悟生活的點點滴滴,學演奏的音樂人;學演唱的音樂人學創作的音樂人捕捉;

學音樂的過程雖然枯燥、乏味的,但在這個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學音樂的人都享受著學音樂的喜怒哀樂,每天的工作或生活都在聆聽美妙、動聽的音樂,心裡充滿了無數「腦洞大開」的想法,遊走在各種「天馬行空」的音樂海洋中。

為什麼我們不一樣?

因為我們是學音樂的人!

---------------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就請關注我們吧!我們將持續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原創文章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學音樂的人都很另類?因為他們有這幾個特點。網友:真實
    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學音樂的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很另類,除了很另類以外,還有以下幾個很顯著的特徵:1、過於活潑。2、多才多藝。3、膽大,心不細,也不害羞。其實這些都是表面上的東西,或者沒有真正了解,學音樂的人。這些表面上的特點很容易會誤導他人,其實學音樂的人還有很多優點。因為小編長期跟這些人接觸,對於他們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為什麼學音樂的人很另類呢?下面小編來總結一下原因。1、有些人,光是遇到就已經是賺了。
  • 學音樂這麼棒的事,為什麼好多人都沒有堅持住呢?
    學音樂是件多麼棒的事兒啊!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孩子,學了一年就堅持不下去了,該怎麼辦呢?首先,要分析一下原因孩子想學琴還是家長想孩子學琴如果是孩子想學琴,家長就讓他學,孩子不想學琴了,家長就說:算了吧,不勉強他了,就由他不學了。這樣一來,就前功盡棄,前面的時間和金錢就白白浪費了。
  • 為什麼成年人學音樂,總是被「歧視」?
    「現在是學習的要緊時間,這些課外的玩意兒長大了隨便你怎麼玩」,結果等你長大成人,可以把控金錢,有了點空餘時間,你想培養點自己的興趣,又聽到周圍的人以你年紀大為由反對。那到底什麼時候才是培養興趣的最佳時候?
  • 我們不一樣為什麼這麼火 我們不一樣的歌詞
    最近大街小巷都在放大壯的《我們不一樣》,跟前兩年的小蘋果有一比。可能有人要問了,我們不一樣為什麼這麼火。下面,小編從知乎大神那裡找到了我們不一樣火了的原因。  仿佛潤物細無聲一般,《我們不一樣》一不小心成為了網絡和線下爆火的一首歌,大街小巷傳唱,各大音樂排行榜上點擊量和下載量也不斷攀升,這首歌的演唱者是陌陌平臺的一位人氣播主——大壯。
  • 如果不為了考級、走特長,孩子還有必要學音樂嗎?
    鄰居很是無奈地跟我抱怨:「真不知道這些年起早貪黑陪她練琴圖什麼?」仔細想想,身邊朋友的孩子大部分都在學音樂,不過,似乎真正想清楚為什麼要讓孩子學音樂的卻是少數。相當一部分人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參加各種考級,自家孩子不跟上,豈不是要「輸在起跑線上」,更何況,成為特長生,也是孩子未來升學的一條路徑。
  • 小孩需不需要學聲樂?兒童音樂啟蒙,學聲樂的意義有這些
    聲樂,是指用人聲演唱的音樂形式。聲樂是以人的聲帶為主,配合口腔、舌頭、鼻腔作用於氣息,發出的悅耳的、連續性、有節奏的聲音。它主要是通過不斷的發出正確的聲音進行訓練和進行曲子演唱來完成,是一種靠人的嗓子唱出悅耳的聲音的藝術表演。
  • 我為什麼堅決要讓孩子學音樂?因為有這10個理由!
    夏威夷最不缺的就是尤克裡裡,到處都是琴行。米粒同學看見一個鑽一個,恨不能全買下來~(還好老母親捂住了錢包)試琴的時候,邊凹造型邊衝我嚷嚷:媽媽,我之後要學吉它。媽媽,咱們去看音樂劇吧~~~「喲,看樣子咱家要出個音樂家了?這麼入迷。」
  • 小孩學琴學得很痛苦,是因為你沒有讓他先愛上音樂就學琴
    現在家長讓孩子學一樣樂器,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但是送孩子去學琴前,你認真思考過學琴的目的是什麼嗎?學琴是為了考級嗎,好像考級並不能給未來找工作幫什麼忙。學琴是為了考試加分嗎,現在應該沒有加分這一項了。學琴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名家?好像家長都不會有這個奢望,畢竟這個是鳳毛麟角的事。
  • 聰明的孩子學音樂,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在音樂的表演過程中,無論是老師,或是孩子們在演奏,在大多數人看來,貌似都很簡單:「還不就是動手按兩下琴鍵,按對了就好麼?」這種說法可就大錯特錯了,看似很容易的演奏,實際上,並沒有想像當中那麼簡單。從彈,到聽,再到大腦的信息處理,最終將信息反饋回眼睛和手去執行動作,這個過程無時不刻考驗著演奏者的大腦協調能力和反應能力,稍微有偏差或遲疑,就會出現錯誤。由此我們得知,演奏音樂是通過手、眼、腦、耳朵共同結合完成的,而且處理速度基本是瞬間反應。所以,音樂可謂是一項「高腦力運動」,訓練音樂的同時,孩子的智力和協調性也會提高。
  • 為什麼學習音樂更可以讓人成功?原因竟然是……
    有記者曾經問她:「你被稱為「救場大王」,替過斐拉亞、魯普、基辛、布龍夫曼、阿格裡希,還有郎朗,為什麼會這樣?」王羽佳:「可能有兩個原因吧,一個是我拿曲子比較快,有那麼幾天就夠了,另一個可能就是我比較好說話(大笑)!救場的活兒多數是巴倫博伊姆替我接下來的。」
  • 「作品」、結構史、人的歷史:達爾豪斯的音樂史編纂學
    它顯然無法用於不具典型「作品」特徵的西方以外的音樂史編纂,在用於除19世紀以外的西方音樂時也存在著一定困難。可是,這種局限性並未降低達爾豪斯在「作品」基礎上構成的音樂史編纂學的理論價值,目前還沒有另一種站得住腳的理論足以取代「作品」概念在音樂史編纂學中的位置。
  • 為什麼學音樂的孩子都那麼優秀?
    一位已經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的人,每天仍舊堅持練琴兩小時以上。這大概就是他被稱為天才鋼琴家的原因之一吧。一次成功或許不難,難的是成功後依然在堅持專注熱愛的事。案例分析◎◎◎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學鼓一段時間後改變了很多,原來還比較內向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夥伴,大家都願意和他一起玩,學習成績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上課時也積極回答問題!
  • 為什麼學音樂的人大多都會彈鋼琴?
    由於鋼琴使用十二平均律,使音樂的轉調、復調、和聲獲得極大的自由,音樂世界裡的所有語言,語法,修辭,等等,鋼琴基本都能展現。 相信很多人都發現了這個普遍現象:學音樂的人大多都會彈鋼琴。
  • 聰明的孩子學音樂,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而且,即使所受音樂訓練在很多年前就已經結束,結果也是如此。1音樂開發右腦潛能培養孩子大腦發展更平衡人的大腦左半球負責完成語言、閱讀、書寫、計算等工作,被稱為「語言腦」;大腦的右半球負責完成音樂、情感等工作,被稱為「音樂腦」。由於人類生活離不開語言,因而「語言腦」的利用率特別高;而一般人「音樂腦」的利用率就比較低,從而容易造成左右腦的功能失調。
  • 學音樂的孩子是讓父母驕傲的孩子
    音樂是藝術的一種形式,很多人發現,從小學習音樂的孩子無論在氣質上,審美上,還是性格方面,都顯得與眾不同。而同樣作為藝術形式的繪畫、舞蹈等,雖然也會給孩子帶來一些改變,但都不如音樂來得全面。因為繪畫、舞蹈都是視覺的享受,而音樂則是從心靈深處喚醒氣質與靈感。
  • 音樂學專業就業前景 音樂學畢業好找工作嗎
    對於很多想考試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學的同學來說,學音樂專業後有什麼發展前景其實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有很多人都覺得學音樂沒有用,沒有前途。那學音樂的前景怎麼樣呢?小編給大家分享下相關信息,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中外音樂大咖的教育經 孩子音樂怎麼學?
    到底要不要考級 一個出人意料的結果是,在針對「考級」的話題上,這兩名中外音樂大咖觀點出奇地一致——孩子不願意的話,就不考,考了也沒啥用。 考級,是目前很多學音樂的孩子最頭疼的一件事,年復一年的測試有時令孩子們感到壓力重重,有些人甚至為此對音樂學習幾乎喪失興趣。
  • 中國那麼多孩子學鋼琴,但為什麼看鋼琴音樂會的人那麼少?
    我們學校旁邊有好幾個鋼琴班,我們學校老師的孩子大部分都在學鋼琴。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的家長如此重視對孩子音樂的培養,不管是在小縣城還是大城市,我們發現學鋼琴的孩子越來越多。很多家長還花很多錢給孩子買了鋼琴。
  • 為什麼音樂能讓人舒心?加拿大研究者給出答案
    音樂對人的情感產生強烈衝擊的原因,沒人知道。但是,根據近來的一些研究,我們找到了些許蛛絲馬跡。一群來自加拿大的科研人員發現:當人們第一次聽到一首歌的時候,大腦中的獎賞中心區域變得活躍了。我們為什麼喜歡音樂?就像很多「牛」問題一樣,這一問題也牽涉了很多層面。在有些層面,我們有答案;但並不全面。我們喜歡音樂,因為它讓人舒心。
  • 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學葫蘆絲?看完就明白了,原來如此
    葫蘆絲可能不像鋼琴和吉他等樂器那麼普及,但就民族樂器來說,葫蘆絲比起竹笛、古箏、二胡等這幾樣樂器算是新興行業。現在逐漸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學習葫蘆絲,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學葫蘆絲呢?葫蘆絲的六大優勢 一、入門容易《月光下的鳳尾竹》是葫蘆絲的代表作品之一,一般人從不懂指法不識譜開始學的話,經過基礎的學習到學會這首曲子,兩個月的時間只需每天練習半小時,就學會了,有基礎快的一個月也能跟上伴奏演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