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風雨100年:索爾維會議的前生今世

2020-11-24 雷鋒網

雷鋒網按:本文由知社學術圈原創編譯。

提起物理學最輝煌的年代,人們都會想起那張群星雲集的華麗照片。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包括愛因斯坦、波爾、薛丁格、居裡夫人在內的諸多學界精英都參加了大會,留下了物理學界最經典的記憶。可想而知,索爾維會議對現代科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百餘年來,它一直在延續。讓我們透過這扇窗口,觸摸物理學界的脈搏。

索爾維國際物理學化學研究會 (法語: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 Physique Solvay) 是由比利時企業家 歐內斯特·索爾維於1912年在布魯塞爾創辦的一個學會。此前一年他通過邀請方式舉辦了第一屆國際物理學會議,即第一次索爾維會議 (法語:Conseils Solvay)。在此次成功之後,研究會繼續負責邀請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對前沿問題進行討論的會議。索爾維會議致力於研究物理學和化學中突出的前沿問題,每三年舉辦一次,規律為第一年是物理學,第二年輪空,第三年是化學。這會議常被趣稱為「集中了全人類三分之一的智慧」。

圖1. 歐內斯特·索爾維

歐內斯特·索爾維 (Ernest Solvay) 不僅是一名家財萬貫的實業家,也是一名科學家。他發明的工業氨鹼法沿用至今。索爾維制鹼法是將海水與石灰石混合,進而產生碳酸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蘇打。蘇打可以將水軟化,使硬水中的鈣離子和鎂離子沉澱析出,因此,減少了汙垢的形成。相比於鹼液的強腐蝕性和危險性,蘇打溫和的多,它可以用來降低食物的酸性。

索爾維熱衷於慈善事業,他將自己的財富獻給了科學,為物理界的傑出人士創辦了影響深遠的索爾維會議。首屆索爾維會議於1911年秋天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舉辦。

原子核的往事

首屆索爾維會議究竟發生了哪些趣聞軼事呢?在首屆會議之前,歐內斯特·盧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剛剛完成了α粒子散射實驗,這個實驗表明原子內部有一個密度極大的原子核,電子將它包圍起來。 盧瑟福在實驗中發現,帶電的α粒子在轟擊金箔後會反射回來,這表明α粒子遇到了一塊密集的帶電區域。然而盧瑟福在1911年索爾維會議上卻對此隻字未提。

圖2. 首屆索爾維會議,1911年

居裡夫人 (Marie Curie) 也出席了會議,當時她與盧瑟福有同樣的發現,只是途徑不同而已。居裡夫人意識到放射性元素與它的化學性質無關,她說:「放射性與之前觀察到的現象無任何關聯。放射性似乎來自原子內部的深層區域,這塊區域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感受範圍和觀測範圍,除非是在原子能量釋放的那一刻。」 

圖3. 歐內斯特·盧瑟福與居裡夫人

盧瑟福作為聽眾,意識到他的α粒子散射實驗已經準確地驗證了這一點。但是他依然沉默不語。如今,盧瑟福成了原子核的發現者,他通過無可辯駁的實驗證明了原子核的存在。同樣,居裡夫人在她所專攻的領域內,通過革命性的實驗闡明了放射性現象的本質。最終兩人都為科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各自贏得了屬於自己的諾貝爾獎。

量子力學前輩

第五屆索爾維會議討論的核心是有關量子力學的,而追溯量子力學就不得不提及一個人,那便是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 (圖6.前排左二),「量子力學之父」。參加這屆索爾維會議時他已經69歲,德高望重,是當然的前輩。

圖4. 馬克斯·普朗克

19世紀末,揚棄古典物理學的觀念已提上日程。因而消除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場這兩大理論之間的不一致,就成為二十世紀物理學發展的前提。普朗克此時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在科學界一鳴驚人。這一假說認為輻射能 (即光波能) 不是一種連續的流,而是由小微粒組成的。他把這種小微粒叫做量子。普朗克的假說與經典的光學學說和電磁學說相對立,使物理學發生了一場革命,使人們對物質性和放射性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玻爾-愛因斯坦論戰

圍繞著量子論的發展,湧現了無數物理天才,在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之後,玻爾、薛丁格、泡利、狄拉克等人陸續登場。他們幾乎都在30歲之前對量子論做出了重大詮釋。

圖5. 奧託·斯特恩 (左) 和沃爾夫岡·泡利

「電子自旋」的概念剛誕生時。有一次,玻爾出門旅行,經過漢堡火車站時,泡利 (Wolfgang Pauli) 和斯特恩 (Otto Stern) 就在站臺上詢問玻爾對此的看法,到達萊登以後,玻爾遇到了愛因斯坦和埃倫費斯特,繼續討論了這個問題。

返程途中,玻爾經過哥廷根,海森堡和約爾丹又出現在站臺上與他討論了同樣的問題。最後,當玻爾的火車抵達柏林時,泡利又出現了,他特地從漢堡一路趕到柏林,想聽聽玻爾一路上都有了些什麼新想法。

由於前幾次索爾維會議適逢20世紀前三十年的物理學大發展時期,參加者又都是一流物理學家與化學家,使得索爾維會議在物理學發展史上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圖6. 第五屆索爾維物理學會議,國際索爾維物理研究所,1927年

最負有盛名的一次會議當屬1927年10月召開的第5次關於電子與光子的索爾維國際會議,世界上聲名赫赫的大物理學家均有出席,對新提出的量子理論進行了探討。參加這次會議的29人中有17人獲得或後來獲得諾貝爾獎。

這次會議的帶頭人是愛因斯坦和玻爾。愛因斯坦那時不再對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定理」抱有幻想,聲稱「上帝不會擲骰子」。對此,玻爾曾回應道,「愛因斯坦,不要再告訴上帝應該怎麼做!」玻爾在 1922年獲得了諾貝爾獎。然而,這並不是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唯一一次發生口角,關於物理定律的兩種不同解釋是他兩人間分歧的最大來源。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布的調查顯示,玻爾的理論觀點佔據了上風。據稱,尼爾斯-玻爾和愛因斯坦在工作方面有很大分歧,在一次爭論中玻爾還呵斥愛因斯坦道:「愛因斯坦,不要再告訴上帝應該怎麼做!」 這一爭論被稱為玻爾-愛因斯坦論戰。

圖7. 玻爾和愛因斯坦

第五屆索爾維國際會議為我們留下的那張物理學歷史上的經典照片,經過瑞典藝術家桑娜·杜拉韋 (Sanna Dullaway) 上色,重新煥發出活力。看著那些精緻的老式西服,一張張熟悉的偉大臉龐,還有那地面上的秋天落葉,書上記載的故事仿佛重新顯現在我們眼前。

圖8. 第五屆索爾維物理學會議 (著色版)

勉強過關的博士生

維爾納·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圖6. 後排右三) 是量子力學第一種有效形式 (矩陣力學) 的創建者,他更是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神秘詭譎的「海森堡之謎」。「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召集眾多科學家研製原子彈,海森堡是其中核心人物,但最後德國並沒有造出原子彈,有一說法正是海森堡沒有盡全力,但海森堡本人一直拒絕披露其中的真相。

圖9. 泡利 (左),海森堡 (中) 和費米 (右) 於科莫湖,1927年9月

光輝成績的背後也有著不為人知的往事,1923年,年僅21歲的海森堡差點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在答辯現場,面對數學問題時,海森堡回答起來得心應手;等到天文學問題的時候,他就開始不知所措;最後到實驗物理的時候,則完全一臉茫然。在上實驗課的時候,海森堡需要使用法布裡-珀羅幹涉儀來觀察光波的幹涉。雖然教實驗的威廉·維恩已經講解過很多次,可是海森堡依然一點都不知道如何算出幹涉儀的解析度。當問及海森堡蓄電池如何工作的時候,他依然是一臉的困惑、不知所云……最終,在導師阿諾·索末菲的極力保護下,海森堡勉強拿到了博士學位。

薛丁格的貓

埃爾溫·薛丁格 (Erwin Schrödinger,圖6. 後排左六) 也是索爾維會議中聲名卓著的人之一。 他在1935年提出了著名的量子理論即「薛丁格的貓 (Schrödinger’s cat)」 。這一理論指出一些事物沒被觀測到之前,可以同時以兩種本徵態存在。

圖10. 埃爾溫·薛丁格

薛丁格假想將一隻貓放置於一個裝有放射性物質的箱子內。若在一小時內該物質發生衰變、釋放出有毒物質進而將貓殺死的機率是50%。然而,還有50%的可能是放射性物質沒有衰變,因而並沒有釋放有毒物質。所以,量子力學理論認為,這隻貓既沒死也沒活,一直到打開箱子進行觀測才能確定其狀態。

是誰幫助建立了中國物理學會?

1931年,國際聯盟派出4位專家來華考察教育,其中就有著名物理學家保羅·朗之萬 (圖6. 前排右四)。來華後他建議中國物理學工作者聯合起來成立中國物理學會,並加入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經過朗之萬的促進,中國物理學會的籌備組織迅速成立,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被推選為籌備會主任。1932年8 月22日至24日在北平清華大學召開了中國物理學會的成立大會,這也是中國物理學會第一次年會。

朗之萬生於巴黎,1905年他看到愛因斯坦的論文後,對相對論表示了濃烈的興趣,並和愛因斯坦結下了深摯的友誼。他形象地闡述相對論並作了大量宣傳工作,因而有「朗之萬炮彈」的美稱。朗之萬是居裡夫人丈夫皮埃爾生前的學生,傳說他與妻子感情冷淡,卻深深迷上了比自己大五歲的居裡夫人。兩人的情書被郎之萬的妻子拿去交給了所謂的媒體,這段緋聞瞬間被炒得沸沸揚揚,1911年巴黎新聞報刊登了題為《愛情故事:居裡夫人與郎之萬教授》的文章。

圖11. 居裡夫人和朗之萬

當時正值首屆索爾維會議結束,愛因斯坦剛在會上結識了居裡夫人,聽聞此事,他出離憤怒,義正言辭地寫了封信寄給居裡夫人,給予了她堅定的支持與安慰。儘管當時他們沒有走到一起,多年之後,居裡夫人的外孫女嫁給了郎之萬的孫子。

圖12. 愛因斯坦給居裡夫人的信

歷屆索爾維物理會議

圖13. 歷屆索爾維會議情況

圖14. 2011年索爾維會議合影

圖15. 2014年索爾維會議合影

每一屆索爾維會議都由國際科學委員會來管理。委員會的高水準保證了索爾維會議在世界上的地位,而學會也以委員們的傑出貢獻為驕傲。每一名委員會成員任期為6年,可延期一次。

歷任國際物理科學委員會主席

1911-1928: 亨德裡克·洛倫茲 (Hendrik Lorentz), 獲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Haarlem (The Netherlands)

1928-1946: 保羅·朗之萬 (Paul Langevin), Paris (France)

1946-1962: 勞倫斯·布拉格 (Sir Lawrence Bragg), 獲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Cambridge (UK)

1962-1967: 羅伯特·奧本海默 (Robert Oppenheimer), Princeton (USA)

1967-1968: Christian Møller, Copenhagen (Denmark)

1969-1980: Edoardo Amaldi, Rome (Italy)

1980-1990: Léon Van Hove, Genève (Suisse)

1992-2006: Herbert Walther, Munich (Germany)

2006-present: David Gross, 獲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Santa Barbara (USA)

另外,知社學術圈目前正在舉辦2016年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評選活動,活動旨在宣傳、展示、普及、與激勵,微信投票可點擊《2016,那些閃耀中國的科技新星》。

雷鋒網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如何知道自己的前生今世、三世因果及六道輪迴?
    如何知道自己的前生今世、三世因果及六道輪迴?如果你抱有懷疑,那就去看看下面這個神奇的秘密,一定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 【學術風暴】從黎曼猜想看數學難題的前生今世
    從黎曼猜想看數學難題的前生今世上一期學術君帶大家了解了世界級數學難題黎曼猜想以及阿蒂亞爵士證明黎曼猜想的事件始末。今天,繼續和學術君一起來透過黎曼猜想,看一看歷史上那些名聲斐然的數學猜想吧!如今哥德巴赫猜想已被部分解決,其中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作出了卓越貢獻:1966年,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攻克了 「1+2」,也就是:「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數之和,而這兩個數中的一個就是奇質數,另一個則是兩個奇質數的積。」這個定理被世界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
  • 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圖文解析:愛麗絲的前生今世
    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自2010年在中國內地上映以來,就備受觀眾喜愛。作為一部迪士尼的3D立體電影,畫質當然是沒得說。不過電影中的一些情節卻令人心生疑惑。比如,電影中瘋帽子時常瘋癲,而且在第一部中一直很執著地在問愛麗絲:「烏鴉為什麼長得像寫字檯?」而愛麗絲卻一直沒有回答,她似乎來過,但又忘記了。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由小七來帶領大家一起看一下。
  • 世界頂級電容話筒的前生今世
    麥克風是一種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產品,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一起追溯一下世界上一些最著名話筒的前生今世。  世界上第一隻話筒誕生距今已經140多年。  1876年,蘇格蘭亞歷山大•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在美國期間為其發明的電話機設計了世界上第一隻能夠使用的話筒,液體麥克風和碳粒麥克風。但是這兩種話筒使用效果強差人意。
  • 「殭屍」「喪屍」——活死人的前生今世(上)
    十幾年前「《生化危機》系列」給遊戲界帶來的喪屍狂潮還沒完全退下,就在最近幾年,電子遊戲領域活死人的熱潮似乎再次襲來,許多作品都不約而同地加入的活死人要素。「《使命召喚》系列」大紅大紫的殭屍模式、《喪屍圍城》成為話題性作品、《荒野大救贖》DLC毅然加入殭屍要素,就連「《如龍》系列」都開始走喪屍路線了,不能不佩服這個題材的傳染力,也讓人不禁思考這其中的原因。
  • 2018年獲得狄拉克獎的中科大校友文小剛有多牛?當年CUSPEA狀元郎
    狄拉克,理論物理的天才人物 狄拉克獎算是理論物理領域的諾貝爾獎保羅·狄拉克,(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並對量子電動力學早期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 趣談反比例函數前生今世,探尋精巧結論,挑戰經典問題
    反比例函數前生今世如圖,用平面去截一個雙頭圓錐,圓錐和平面相交所得的曲線有圓、橢圓、拋物線、雙曲線。橢圓、拋物線、雙曲線統稱為圓錐曲線,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臘人阿波羅尼斯就發現了這一現象。正則圓,歪則橢,點點繁星,皎皎星光,發人深思,令人神遊,而太陽系永恆之舞的基本節奏與舞步卻是圓錐曲線。
  • 歐科雲鏈研究院:DCEP的前生今世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2011年,日常乘坐地鐵出行的張一鳴驚奇地發現,地鐵上讀報的人、賣報的人越來越少,年初還有,年底幾乎沒有了。同樣在這一年,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創下了歷史新高,是2008年、2009年、2010年3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總和。  大街小巷的低頭族,創新高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中國正在進入網際網路時代。
  • 塔裡木盆地的前生今世
    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都在50毫米以下,東部地區只有10毫米左右,晝夜溫差和季節變化很大,春夏和秋冬之交時,早上寒冷要穿棉衣,中午氣溫高穿單衣都還嫌熱,此就是「早穿皮襖午穿紗,懷抱火爐吃西瓜」諺語的由來。塔克拉瑪幹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沙漠的形成至少需要兩個條件:乾旱少雨氣候條件和充足的沙源。
  • 第五屆索爾維會議:物理學的「全明星」合影—新聞—科學網
    1911年,第一屆索爾維會議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以後每3年舉行一屆。1927年10月,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召開,因為發軔於這次會議的A.愛因斯坦與N.玻爾兩人的大辯論,這次索爾維會議被冠之以「最著名」的稱號。 一張匯聚了物理學界智慧之腦的「明星照」則成了這次會議的見證,數十個涵蓋了眾多分支的物理學家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愛因斯坦、玻爾更是照片中的靈魂人物。
  • 徐賁:美國「野雞大學」的前生今世
    「野雞大學」改變了社會對知識的看法 美國大學由「野雞」轉變為「不野雞」,並有所發展,要了解這個過程,就不能不知道一個名叫特納(Jonathan Baldwin Turner)的美國人和林肯總統於1862年籤署的《莫裡爾法》。 1857年,當時擔任眾議員的莫裡爾(JustinSm ithM orrill)起草了一個法案。
  • 《今世緣·等著我》明日播出!35年後,吹響中國第一支南極越冬科學考察隊集結號
    時隔35年,如今已經79歲的顏其德來到《今世緣·等著我》節目中,只為尋找當年同甘共苦,同舟共濟的隊友。濃濃的愛國情懷背後,同甘共苦、血濃於水的兄弟之情感動全場,顏其德哽咽地呼喊「兄弟們,你們在哪?老哥想你們!」
  • 羅永浩鯊魚翻身 揭秘鯊紋的前生今世
    但在過去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始終懷疑這種微溝槽皮齒的自然結構是否真的有效。相關研究在這一問題上爭執不休已有三十年,讓這種十分粗糙的材料的功能成為了一個分外棘手的話題[1](關於這個爭論,可以參考果殼文章《啥?!鯊魚皮其實會增加阻力?》)。儘管學術界有爭議,但在運動員看來,鯊魚皮泳衣的確提高了比賽成績。
  • 全鋁車身的前生今世
  • 颱風「雲雀」深入內陸 今明天風雨襲安徽局部大暴雨
    颱風登陸後深入內陸,給安徽帶來的風雨影響主要在今明天。安徽省氣象臺預計,今天全省風力逐漸增大至4級,陣風7~8級,宣城、池州、六安等淮河以南部分地區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明天降水減弱,以陰天到多云為主,大部地區有陣雨或雷雨,其中淮北北部部分地區中雨。後天多雲有時陰天,大別山區和沿江江南有分散性陣雨或雷雨。
  • 慎勇:前世是夫妻,今世亦是同伴,待人之法變了,愛人的心從未變
    慎勇前世和今世不同之處根據慎勇的性格,最容易猜到的便是慎勇的性格方面,前世的莽撞與毫無顧忌使b級世界成功地升級到ss級,誰能夠想到現在如此慎重的聖哉曾經僅有的攻略就是「努力」而已,而且同今世對待這個魔法世界的態度不同,慎勇僅僅將拯救世界的任務作為遊戲來看待,
  • 雅利安人前生今世,就民族概念而言,他們與中國人沒有半毛錢關係
    雅利安人是一個侵入的民族,今天的學者們估計,他們最初來到印度次大陸的時間大概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甚至還要晚200年左右。這一點在印度現存最古老的文獻《梨俱吠陀》中有體現(林太 《梨俱吠陀精讀》,復旦大學出版社)。《梨俱吠陀》漢譯名稱為《歌詠明論》,是四大吠陀經之第一部,全名《梨俱吠陀本集》。
  • 人類徵服太空的利器,火箭的前生今世
    公元969年,唐朝人就發明了火藥。北宋軍官嶽義方、馮繼升又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以火藥為動力的飛行兵器——-火箭。1379年義大利的帕多亞之戰歐洲人第一次使用火箭兵器。戈達德從1921年開始研製液體火箭,於1926年3月16日進行了人類首次液體火箭飛行試驗並獲得成功(火箭長3.04米,飛行2.5秒,達到 12米高,56米遠),這使得他成為液體火箭的實際發明人。1932年他首次用陀螺控制的燃氣舵操縱火箭的飛行,1935年他試驗的火箭以超聲速飛行,最大射程約20公裡。
  • 賦予靈感不竭,源於愛情悲劇裡的等周定理的前生今世
    據說公元前814年,狄朵與埃涅阿斯的相遇其實並不浪漫,她一生命途坎坷,在此之前因丈夫被暗殺而被迫逃離故土,她一路逃亡來到北非海岸突尼西亞,想向當地人買一塊地皮,但屢遭拒絕。狄朵說:「我只要一塊牛皮能圍起來的面積就可以了。」當地人慷慨同意,卻未料到腓尼基人過人的智慧:他們將牛皮剪成小條,在海岸邊圍成一個面積最大的半圓形,建立了迦太基,昌盛一時。
  • 俄羅斯男子稱自己前生是一個火星人 描述了一番
    俄羅斯男子稱自己前生是一個火星人 描述了一番2017-11-08 11:47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Sharon責任編輯:fengxiaowen這或許將成為一部偉大的科幻電影,但這名年輕的俄羅斯男子聲稱這是100%真實的。Kipriyanovich表示,他前生在火星上生活過很多年,當正處於核戰爭的時候,他不幸去世。他表示,身為一個火星人,他身高七尺,只不過因為火星人已經掌握了預防衰老的能力,所有的火星人在35歲時都停止了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