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緣·等著我》明日播出!35年後,吹響中國第一支南極越冬科學考察隊集結號

2021-02-13 CCTV1等著我



寒來暑往,對你的尋找從未停歇

冬去春來,對你的等待永不改變

書寫中國人的情感春秋

守護萬千家庭團圓夢想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

大型公益尋人節目《今世緣·等著我》

6月2日晚八點檔 CCTV-1 感動呈獻

與您一同為緣尋找,為愛堅守


為國爭光赴南極科考

暴風雪中見兄弟情誼

1984年11月20日那一天,一個由科學家、軍人、建築工人、船員、記者等五百九十一人組成的南極科考隊從上海黃浦江畔出發奔赴南極。他們將要在南極建設我國第一座南極科考站——長城站。

長城站建成,隊員們在旗杆下大聲唱起國歌,注視著國旗緩緩升起,所有人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親手在南極升起五星紅旗!

出於建設需要,國家提出建站當年進行越冬考驗,於是從591位隊員中選出8人,組建了中國首支南極越冬科學考察隊,至此,以本期求助人顏其德為隊長的八兄弟正式集結。

南極的冬天黑夜漫長,風速40米/秒的暴風雪將房屋吹得顫抖,顏其德和7名隊友秉持著「人在,長城站就在」的信念,搏風鬥雪、齊心堅守,挺過了為期9個月與苦寒相伴的南極越冬科學考察生活。

時隔35年,如今已經79歲的顏其德來到《今世緣·等著我》節目中,只為尋找當年同甘共苦,同舟共濟的隊友。濃濃的愛國情懷背後,同甘共苦、血濃於水的兄弟之情感動全場,顏其德哽咽地呼喊「兄弟們,你們在哪?老哥想你們!」

在《今世緣·等著我》的現場,讓我們與第一代南極科考人共同去追憶那段艱苦奮鬥、為國爭光,激蕩著青春夢想的光榮歲月。


一次衝動鑄成大錯

痛苦悔恨期盼重逢

李紅兵原本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裡。然而,在媽媽改嫁後,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繼父脾氣很暴躁,經常毆打他們。

 

後來,紅兵回到了江西,跟爺爺一起生活,他的妹妹留在了繼父家。有一天,妹妹來找紅兵,她想留下來跟哥哥一起生活,12歲的紅兵沒有答應妹妹。兄妹倆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在氣頭上的紅兵還踹了妹妹一腳。

妹妹眼角帶著淚花,傷心地跑開了。這也是紅兵最後一次見到妹妹。

紅兵悔恨至今,他常常在想,如果當時自己沒有那麼衝動,兄妹倆不會分離至今!「妹妹,哥哥真的知道錯了,你快回來吧,現在換哥哥照顧你!」

在《今世緣·等著我》現場,他能見到心心念念的妹妹嗎?他又能否獲得妹妹的原諒呢?



媽媽病了,姐姐丟了,妹妹被送走

團圓的家是他畢生的夢

命運曾無情踐踏著外形瘦弱的何祖波的生活。

 

在記憶裡,他只有爸爸一個親人。後來爸爸告訴他,其實他們本是五口之家。何祖波的媽媽精神上有些問題。在他不到一歲的時候,媽媽被拐了。她當時帶著姐姐,肚子裡還懷著妹妹。

後來,媽媽帶著妹妹逃了出來。爸爸想回去找大女兒,但是媽媽卻怎麼也說不清自己被當時拐賣到了哪個地方。

一天,媽媽病發離家出走,從此不知所蹤。家裡當時的條件差到沒法生活,無奈之下爸爸把妹妹送到隔壁村的一個朋友家。

何祖波的家從此四分五裂。他一直渴望能尋回離散的親人。經過不斷的尋找,妹妹和媽媽都已回到了家中。找到姐姐是何祖波從此最大的願望。

 

來到《今世緣·等著我》現場,堅強的祖波能否找到姐姐,重新拼湊起一個完整的呢?


敬請關注6月2日(周日)晚八點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今世緣·等著我》,與您一同為緣尋找,為愛堅守!


相關焦點

  • 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
    (記者王立彬、張建松)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返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這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歷時198天,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行程共7萬餘海裡。
  • 目標南極!3位氣象科考隊員隨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出徵南極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在上海出發。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選派的山西省氣象局五臺山氣象站董劍、陝西省氣象局華山氣象站武維剛以及安徽省壽縣氣象局凌新鋒將隨「雪龍」號分別前往南極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為期18個月的常規氣象觀測和大氣成分觀測。
  • 聚焦中國極地科考35年:親歷「冰山翻身」致命危機
    從1984年首次南極考察至今,一代又一代中國科考工作者勇闖極地,從第一次將五星紅旗插上南極洲,到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建起考察站;從沒有一艘專業極地科考船,到海陸空立體化協同作業;從帶回第一塊南極隕石樣品,到領跑南大洋系統研究。35年前,首闖南極的日子還歷歷在目,一個月後,中國南極考察隊又將第36次出發。目的地,依然是那片遙遠而神秘的極地大陸。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聞言我想:「將要實施的拍攝成了我的意外,攝製組竟然這般喜歡『原生態』。我們隊友之誼,不同於或朋友或同學或同鄉之誼,皆為生死之交,相見後感情流露,一般不可比。央視這些小年輕真會抓故事,預見到了必然出現的高潮與濃情,佩服!」我帶有當年在南極考察用過的帽子,帽沿上方標有南極地圖,兩側是「中國」二字。小葉子認為是不可多得的實物,提醒我別忘了在現場展現。
  • 張青松:我的四次南極考察
    萬一回不來,請不要把我的遺體運回,就讓我永遠留在南極大陸,我的墳墓可以作為我國科學工作者第一次南極考察的標記……」第二次前往南極是我主動要求的,在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參與越冬考察,一方面進行我的專業研究——地貌與第四紀環境變化研究,另一方面學習澳大利亞建設科考站和管理的經驗。
  • ...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上午凱旋-雪鷹 南極考察隊 極地 赫德島...
    東方網4月12日消息:「雪鷹」的成功試飛,「雪龍」的最南航行,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的初光,南極冰芯單季鑽探的新紀錄,崑崙站主體建築的正式入住使用……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今日凱旋,其出色的成績單上充滿了引人矚目的關鍵詞。上午10時,在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國家海洋局與上海市政府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
  • 歷時198天「雙龍探極」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凱旋
    4月23日,「雪龍」號、「雪龍2」號回到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了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總結匯報活動,傳達了自然資源部領導重要指示,標誌著中國笫36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任務,主要圍繞「雙龍探極」、南大洋業務化觀監測、考察站基本建設、「綠色考察」四項重點任務
  • 張青松:40年前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南極大陸……
    40年前,也就是1980年1月12日,兩位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了南極大陸,成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的先行者,為世界南極探險考察史標上了「中國」註腳。這兩位科學家就是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董兆乾、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張青松。
  • ...歷時158天航程約3萬海裡-雪龍 南極考察隊 南極大陸 赫德島...
    據《勞動報》報導,昨日上午,在歷經長達158天驚濤駭浪、冰雪交加的洗禮和考驗後,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完成了各項預定考察任務,乘坐「雪龍」號返回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科考期間,中國首架極地專用固定翼飛機在南極拉斯曼丘陵等地試飛成功。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裡,有個南航人
    揚子晚報網11月11日訊(通訊員 劉敏 杜選平 方美華 記者 楊甜子)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副教授全榮輝參與了此次南極考察任務,他將前往南極中山站考察,依託國際子午圈空間科學計劃,探索空間物理和空間科學的相關科學問題。
  • 中國發布丨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今日啟程
    中國網11月10日訊(記者 趙曉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據了解,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10日從上海出發
    今天(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今天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此次科考由「雪龍2」船執行,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極地徵途: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
    1984年11月,我參加了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乘「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在海軍「J121」艦的護航下,從上海出發,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海上顛簸,抵達了位於西南極的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地區。我作為測繪班班長成為首批登陸南極大陸的衝鋒隊隊員,為我國建立南極第一個考察站—中國南極考察長城站(簡稱中國南極長城站)承擔了基礎測繪保障工作,測繪了中國南極第一幅南極地圖,命名了中國第一個南極地名。
  • 南極老船長來了!與沈權老師同行南極旅行
    1991年,位夢華第一次進入阿拉斯加北極地區進行綜合性科學考察,成為與愛斯基摩人深入接觸、廣交朋友的第一個中國科學家。1995年,位夢華作為總領隊,率領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隊,勝利進入北冰洋中心地區,把五星紅旗插上了北極點,成為第一個率領考察隊到達北極點的中國科學家。
  • 花上億元購買破冰船,270吹響「侶行」集結號
    今晚21:35,深圳衛視《環遊記·我們的侶行》第二季,將為您上演巨輪「馴服記」。270夫婦的「小目標」竟然是個龐然大物2018年,張昕宇和梁紅有一個「小目標」,那就是購買一艘破冰船,由張昕宇做船長,梁紅做大副,帶著國內的網友一起去走北極和南極以及世界上很多難以到達的地方
  • 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卸貨攻堅戰:冰面打通44公裡生命線
    當地時間11月30日,「雪鷹」號直升機吊掛3.6噸後勤物資飛向中山站,打響了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海冰卸貨攻堅戰!44公裡,冰脊叢生、冰縫密布,迎接考察隊的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硬仗。「雪鷹"直升機吊運貨物。
  •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啟程奔赴南極
    中新網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 阮煜琳)中國自然資源部10日消息,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10日從上海出發,開始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 川普要打科技戰,中國吹響2025集結號,尖端技術世界領先!
    隨著中美貿易協議第一階段階段籤字完畢,中美貿易按階段再次走向正軌。與此同時,川普在科技,尤其是高科技領域鉗制中國的決心從沒改變,隨著去年年底籤署《國防授權法案》,川普政府對我國的科技戰從未放鬆,美國對中國日益增長的技術實力感到恐懼,因為隨之而來的是中國經濟影響力的增強。
  •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今天啟程
    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返回東半球
    此後,「雪龍」號3次成功穿越西風帶,先後完成在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卸貨補給任務和在阿根廷烏斯懷亞港的油料、淡水補給,於22日正式踏上奔赴中國南極中山站的徵程。在此次考察中,「雪龍」號已累計航行13400餘海裡(1海裡等於1.852公裡)。    「雪龍」號大副朱兵說,返回東半球後,「雪龍」號仍將沿著南緯60度向東航行,預計於12月8日左右抵達中山站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