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陳福佑 沈哲思朱曼曼 楊立英
不同學科期刊的影響因子得分存在量綱差異,歸一化這種差異是中科院期刊分區的基本思路。
近年來,隨著科學研究內容向精細化發展,二級學科的期刊影響因子差距日漸顯著。只基於一級學科進行歸一化處理已不能滿足期刊評價的要求。
2018年中科院期刊分區聚焦上述問題,首先在大類學科(一級學科)內生成二級學科;然後根據二級學科的得分對一級學科進行歸一化處理;最後計算一級學科的期刊分區。
從今年開始,中科院期刊分區以發布年份命名。往年數據也會據此規則調整。
生成二級學科,揭示學科內差異
2018年中科院期刊分區,除「綜合性期刊」外的16個大類,每個大類都會根據期刊的引用關係聚類,參考《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關於學科方向的說明,邀請領域專家對聚類結果判斷和調整,彌補期刊數據的不足,最終形成二級學科。
如大類「物理與天體物理學」形成10個二級學科:物理綜合、粒子物理、凝聚態物理、雷射與等離子物理、光學、數學物理、統計物理、聲學、量子信息、天文學和天體物理。
二級學科主要是根據期刊引用關係生成,二級學科間研究內容不同、引用行為有別,期刊的影響因子存在數值差異。
計算二級學科分區,消除學科內差異
根據期刊引用關係確定期刊的學科歸屬後,在每個二級學科內計算期刊分區,合併大類中二級學科的分區數據,作為最終大類的期刊分區結果。
簡單來講,大類1區期刊就是各二級類1區期刊的集合,2區期刊就是各二級類2區期刊集合,以此類推。
在2018年中科院期刊分區中,每本期刊只屬於一個大類,且只屬於一個二級學科。
新的分區方法,消除了學科內影響因子的量綱差異,提高了學科內期刊顯示度。可參考「物理與天體物理學」分區測試結果:
https://chen198328.shinyapps.io/phy_dashboad/
延續
期刊分區指標不變,繼續採用最近3年期刊影響因子平均值,詳見連結。
期刊分區算法不變,top 5%為1區期刊,2區、3區和4區期刊的3年平均影響因子之和相等,詳見連結。
「綜合性期刊」分區方法不變,「綜合性期刊」不生成二級學科,直接在大類中計算分區。
review期刊與非review處理規則不變,分全部期刊和非review期刊計算分區,前者作為review期刊的分區結果,後者作為非review期刊分區結果,詳見連結1、連結2。
參考文獻
1. Shen Z., Chen, F., Yang L., Mapping science via graph embedd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interdisciplinarity analysis.
2. Leydesdorff L., Bornmann L., Wagner C., Generating clustered journal maps: an automated system for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Scientometrics, 110:1601-1614 (2017)
3.Ruben Miranda. EstherGarcia-Carpintero. Overcitation and overrepresentation of review papers in the most cited papers.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12(4):1015-1030 (2018)
4. Grover A., Leskovec J., node2vec: Scalable Feature Learning for networks. KDD 2016
5. Rosvall, Martin, The map equation,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special Topics 178.1: 13-23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