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下課,我給學生們發了三套講義。
這是我精心梳理出來的期末複習資料,對應的都是真正的考點,這可比市面上賣的那些輔導資料質量好多了!
第一份是整個學期各單元重點字詞,含注音、字形辨析、詞語釋義、成語運用和病句類型;
第二份是全冊的課內文言文譯註、古詩文背默和名句賞析,還附了一些與課文程度相當的課外文言文段和古詩;
第三份是文學常識、語文活動和名著導讀。
說真的,這些材料都是我這些年一直精心整理不斷迭代更新的,期末考試試卷上基礎知識這一部分的內容基本都涵蓋在裡面了。
這些可都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傾情推薦的乾貨啊!
但是,不出意外,與往屆一樣,這一屆學生拿到這幾份講義時,不約而同地發出了痛苦的呻吟:「老師,怎麼又發這麼多講義?看完要累死了!」
我知道,我的一腔心血又要打水漂了。
年年如是。
但是,這事不做又不成。臨近期末,你不幫學生複習,家長要罵你不負責的。期末考試的成績,是要拿來考核老師業績,作為績效工資發放重要標準的。
明知道,幫孩子們梳理考點,把內容一一列舉出來,送到他們嘴邊,他們都有大概率不會去吃,還是不得不去做。盡人事聽天命吧,倘若有幾個學生竟然看了呢?期末統考均分也能漲一點。
真是搞不懂,現在的教育怎麼變得這麼索然無味了?
大家都累。
家長、孩子、老師,沒有一個是輕鬆的。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喚醒個體對一切美好事物、情感、感受的追求。可現在,無論是施教者還是受教育者,大家似乎離美好越來越遠了。
單說孩子吧,他們越來越累,基本上成為共識了。
作為家長、教師關注的重心,孩子們確實壓力山大。除了在學校接受教育之外,還有一個接一個輔導班要去,包括文化課的補習和各種興趣課的素養提升。
在校學習中,上課已經變了味兒,一切都以成績為中心,所有其他的教育都在為考試分數讓路。
為了獲取更高的應試分數,各門副科基本處於可有可無的狀態。試問,如此一家獨大的教育又怎麼能不讓孩子們感到乏味呢?
而主科的教學也基本犧牲了應有的趣味性和探索性,變得特別功利和僵化,不斷地總結模板和答題套路,重複地刷題再刷題。
孩子們的靈性和活力被壓制到最低值,哪有什麼快樂可言啊?
都在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都知道不能一條腿走路,但想的是一回事,說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一回事。
其實,究其原因是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不知不覺忘記了教育孩子的初心。本來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結果卻是把孩子作為實現自己願望的籌碼了。
於是,不管不顧地給孩子們層層加碼,最終讓孩子不堪重負。我給孩子們發迎考講義,讓他們回去好好看,不也是如此麼?
當然,家長和老師本意也不想這樣。
只不過,生活並不會按照個人的意願往下發展。大多數時候,你不得不做出違心的舉動來。
用不美好的手段去追逐美好的結果,這事能成麼?
關於這個教育悖論,你有什麼高見?歡迎留言交流(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