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布魯諾·瑪薩艾斯著,劉曉果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融合歷史、外交和歷時6個月的歐亞大陸旅行見聞,從巴庫到撒馬爾罕,從符拉迪沃斯託克到北京,瑪薩艾斯描繪了一幅變革中的地緣政治圖景。通過與伊朗藝術家、俄羅斯特工、中國學生、土耳其革命分子、切爾克斯時尚設計師和布魯塞爾政治家的對話,瑪薩艾斯描繪了一幅引人入勝的歐亞邊界變遷的畫卷。
[英]張夏準著,蔡佳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書指出,當今的發達國家正在試圖踢開那個能使發展中國家爬到頂端的「梯子」,即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向發展中國家介紹所謂的「好政策」和「好制度」,以此來阻止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作者一方面通過梳理經濟發展史、依據可靠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揭露被掩蓋、遺忘的發達國家的致富進程,並且揭示英美歷史上的高額關稅、減少外資限制規定背後的意圖。另一方面,他指出,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和制度才是真正的好政策和好制度。
[意]翁貝託·埃科著,文錚、婁翼俊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歐洲,主人公西莫尼尼一覺醒來,發現忘了自己是誰,失憶的恐慌與不安讓他決定仿效弗洛伊德,對自己進行精神治療。他通過寫日記的方式,在記憶的迷霧中尋找自己身上隱藏的秘密。西莫尼尼周旋於秘密警察、教會、陰謀家、革命者和御用文人之間,在半個歐洲從事間諜活動,策劃暗殺,偽造臭名昭著的偽文件《錫安長老會紀要》,謀取錢財。但正是他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居然決定了十九世紀後半葉整個歐洲政治和歷史發展的方向。
[法]芭芭拉·卡森著,唐珍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六點圖書
本書開篇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的腳一踏上科西嘉島,我就會有一種思鄉情愫,儘管我並不是在這片土地上出生長大,我的祖先也非來自於此?在這種追根溯源的詢問中,法蘭西學術院院士芭芭拉·卡森通過對荷馬史詩《奧德賽》中奧德修斯歷經磨難返鄉,古羅馬史詩《埃涅阿斯紀》中埃涅阿斯逃離特洛伊、建立羅馬城的故事,以及阿倫特作為德國猶太人流亡美國的經歷,來分析何為鄉愁。作者告訴我們,鄉愁與其說是對故土的懷念,不如說是對母語的眷戀。
[美]珍妮斯·A.拉德威著,胡淑陳譯,譯林出版社
女權主義者、文學批評家和大眾文化理論家總是忽視浪漫主義閱讀。他們聲稱,「浪漫情節」會促進女性讀者對男人的依賴,以及對流行文化所傳達的壓制性意識形態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戰了這一說法,認為批評的注意力必須從孤立地考慮文本本身,轉移到閱讀背後那複雜的社會事件上。
[法]喬治·迪迪-于貝爾曼著,李洋譯,大雅|廣西人民出版社
《索爾之子》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通過四張記錄大屠殺的照片,像考古一般深入大屠殺這個「我們之間的黑洞」。面對歷史的「黑洞」,我們可以做什麼?走出黑暗,是可能的嗎?這是法國藝術史家喬治·迪迪-于貝爾曼在寫給《索爾之子》導演拉斯洛·奈邁施的長信中試圖探尋的問題,也是本書的主體部分。作者對大屠殺所打開的一系列懸而未決的問題的追問,是對人性及大屠殺災難發自人類靈魂深處的反思。在本書附錄的《四張從地獄抽出的底片》一文中,喬治·迪迪-于貝爾曼結合奧斯維辛倖存者的回憶,梳理了這四張重要的歷史照片的背景與來歷。
[法]安託萬·德·巴克、諾爾·艾柏著,範加慧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你可曾知道他生前拍攝的二十五部長片,在法國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過百萬人次觀影?他的電影充滿濃厚的文學和哲學味道,充滿對人生的敏銳觀察和細微捕捉。你是否知道在埃裡克·侯麥這個化名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名叫莫裡斯·謝赫的男子?他低調、神秘,過著一種平行生活,總是喜歡藏匿在其電影作品背後。他母親臨去世前都還以為兒子是一名中學老師。你是否知道對於絕大多數電影作品,他都親自參與編劇、導演和剪輯?侯麥可以說是新浪潮導演中最貫徹「作者電影」的一位,被法國電影界稱為「最自由的導演」。
[希臘]尼古拉斯·克裡斯塔基斯著,賈擁民譯,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廬文化
《藍圖》融合了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進化生物學、經濟學、哲學等多個學科,研究從19世紀的眾多沉船事件,到世界各地關於建設烏託邦的眾多嘗試,再到黑猩猩和大象的社會行為,從愛情與婚姻,到友誼與合作,再到社會網絡與文化,耶魯大學「人性實驗室」掌門人尼古拉斯·克裡斯塔基斯雄辯地提出好社會的8大特徵,並且證明基因不僅影響著我們身體的結構與功能,影響著行為,更影響著我們我們社會的結構與功能。
[日]上野千鶴子著,鄒韻、薛梅譯,浙江大學出版社
什麼是父權制?當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權制壓迫和剝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本書是作者歷經十年完成的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義接近尾聲,後現代女性主義思潮、酷兒理論興起之初,對女權主義各個派別,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的再次思考。近代社會在「資本主義」支配的「市場」和「父權制」支配的「家庭形態雙重控制下,以無償的女性勞務等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歷史根源。作者對此進行了深刻批判,並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會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法]伊曼努爾·列維納斯著,王嘉軍譯,拜德雅丨長江文藝出版社
本書由列維納斯的四次講座演化而來,是作者早期和中期兩本重要代表作《從存在到存在者》和《總體與無限》之間的過渡。在本書中,列維納斯進一步闡述了時間在與他者的關係中的生成,時間性即社會關係本身這一在《從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顯現的思想。
[日]伊藤正幸著,吳菲譯,上海文藝出版社·藝文志
選擇了沒有庭院的都市生活,利用陽臺的有限空間種植花草的「陽臺人」,其植物生活有種種規則。願適當疼愛、堅信植物枯死是由於擺放位置不當、不可將土掃向鄰居陽臺、別人拋棄的要收留、食用後應找尋有沒有可栽種的種子……本書是伊藤正幸充滿哲學思辨和自我糾結的植物生活集錦。
[美]史蒂夫·布魯薩特著,李鳳陽譯,未讀·探索家∣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恐龍從哪裡來?它們如何崛起並成為地球的主宰?有些恐龍為何如此龐大?有些恐龍為何長出了羽毛和翅膀,還變成了鳥?沒有變成鳥的恐龍為何都消失了?命名過超過15個恐龍新物種的古生物學家史蒂夫·布魯薩特用積累多年的大量化石線索,串聯起一部恐龍史詩,完整介紹了這種史前巨獸從逐漸崛起,到稱霸世界,再到盡數毀滅的全過程。
[美]雷蒙德·P.謝德林著,張鋆良譯,宋立宏校譯,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書作者雷蒙德·P.謝德林是受人尊敬的希伯來研究學者、文化史學家、作家兼拉比。在他筆下,一個在多元文化生存環境中卓然自立的民族的事跡被娓娓道來。猶太人從哪裡來?他們如何在幾個世紀的顛沛流離中維繫強烈的社群意識?當代猶太人為何在飽受蹂躪的歷史陰影下仍對民族身份感到自豪,並將他們的民族家園發展得蒸蒸日上?本書帶我們穿越猶太人三千年的生活與歷史,深度了解猶太民族的苦難與繁榮。
[加]孟留喜著,吳夏平譯,江蘇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200多年前,清朝中期,有一群江南才女在詩歌的海洋中乘風破浪,她們熱愛詩歌,用自己的方式發聲,努力在男性主導的傳統詩歌世界中佔據一席之地,構建起自己的文學、社交網絡。本書主人公屈秉筠正是這群女詩人中的佼佼者。本書以"女性性別認同"和"寫作是一種社交活動"等理論為闡釋框架,對18世紀江南傑出女詩人屈秉筠及其詩歌進行多維度解析。全書圍繞晚明以降江南文化生態與女性文學教育、詩歌寫作與家庭文化、袁枚女弟子與"性靈"詩學、評點活動與女性詩歌話語共同體等事物的互動互聯展開論述,揭示屈秉筠藉助詩歌力量建立並維繫不同關係網絡的內在機制和外部形態,理性審視詩人及其創作在中國文學及女性文學發展歷程中的價值和意義。
[日]中村好文著,孫雅甜譯,楚塵文化∣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09年3月,日本親民建築師、作家中村好文收到一封親筆所寫的信,寫信的是一個住在北海道開麵包店的師傅神幸紀,他想委託中村幫他設計一間兼具生活與工作用途的麵包小屋。這封充滿手感溫度的信感動了中村,因而展開一個為期近兩年的設計案。在這期間,中村與神幸紀不斷透過書信往來分享理念、溝通想法,雙方的默契與信任也從中慢慢滋生。而麵包屋就在這一筆一語中從夢想轉化成雛形、落實為設計圖,最後真實矗立在北海道的土地上。正如中村所言:「這些平淡的書信往返累積,也許就像堆石頭蓋房子一樣。那一顆顆看似平凡的石子,終有一天,會凝聚為堅固又充滿存在感的房子。」
《現代科學史》[英]彼得·J.鮑勒、伊萬·R.莫魯斯著,朱玉、曹月譯,中國畫報出版社
科學的發展擴大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提高了我們對世界的掌控力;影響了社會與文化的發展,反過來也受到社會與文化的影響。在《現代科學史》一書中,彼得·J.鮑勒和伊萬·R.莫魯斯既探索了科學史本身,又探討了其對現代思維的影響。本書按時間順序記載了科學思維演變中的所有重要進展。
《敘事的勝利:在大眾文化時代講故事》[加]羅伯特·弗爾福德著,李磊譯,三輝圖書∣南京出版社
在這個大眾傳媒讓我們比祖先花更多的時間來吸收故事的時代,敘事是我們生活中基本而不可替代的需求之一。本書穿越由都市傳說、傑克·尼科爾森、《艾凡赫》、納博科夫、性醜聞與閒談,以及《羅馬帝國衰亡史》構成的奇妙圖景,巧妙地將文學和電影評論結合起來。弗爾福德將半個世紀以來作為記者和批評家的經驗濃縮成了一部論述人類生活與故事之間相互塑造過程的著作。在那些來自交談中的,尤其是我們講述自己和我們認識的人或真或假的故事中,弗爾福德強調不受拘束也不被認可的敘事形式的價值,把自己日常應用於文學的認知工具帶入業餘的故事講述中。
[英]艾倫·賈德著,小毛線譯,金城出版社
本書既是一部關於英國秘密情報局(軍情六處)創始人及首任局長曼斯菲爾德·卡明(Mansfield Cumming,1859—1923)爵士的傳記,還是一部講述英國秘密情報局(軍情六處)和英國國家安全局(軍情五處)的前身英國特勤局(SSB)建立初期鮮為人知又獨特神秘的歷史作品,首次披露的卡明日記是研究英國情報與安全機構的重要史料。
[英]休·託馬斯著,陳麗譯,上海教育出版社
西班牙作為一個別具特色的歐洲國家,有許多令人神往的景致和風土人情,但其在歷史上的輝煌相對鮮為人知。事實上,西班牙人是大航海時代的締造者,數次遠航讓他們將觸角伸到了遙遠的美洲大陸;他們在各大海洋開闢貿易路線,推動了全球貿易的繁榮發展;他們摧毀了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和瑪雅文明,將自己的信仰傳播至世界各個角度;他們的海軍空前強大,被稱為「無敵艦隊」。休·託馬斯的「西班牙黃金帝國三部曲」重現了西班牙帝國的黃金時代,本書是整個系列的終章,見證了查理五世「日不落」理想在腓力二世時期的實現。
[德]埃溫哈德·貝蘭茨著,吳朝陽譯,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3年,德國《世界報》不畏艱難,把數學題材引入報紙專欄,結果取得巨大成功。根據該專欄100篇文章結集的圖書《五分鐘數學》風靡西方和全球,已被翻譯成十幾個語種。本書根據該書持續修訂後的第四版譯出。本書所有文章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數學是有用的,數學是迷人的,數學是自然的語言。該書為我們挖掘了當代生活中蘊含的豐富的數學素材,揭開了概率論、模算術、組合論、集合論、極值等高深概念的神秘面紗,也講述了數學發展史上的傳奇故事和偉大人物,啟發我們沿著數學道路去理解這個世界。
羅安清著,張曉佳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薄荷實驗
日本美食家、資本主義商人、寮國叢林戰士、美國工業林、中國牧羊人、芬蘭鄉村嚮導…… 如何講述珍稀鬆茸供應鏈的故事?烏託邦想像看起來困在一個單程未來裡,身處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人類要如何自處?又何去何從? 在一朵纏繞著人類經濟活動、種族歷史、自然生態及末世生存策略的獨特蘑菇當中,或許藏有答案。這本橫跨日本東京與京都、美國俄勒岡州、中國雲南、芬蘭拉普蘭等地的田野調查,呈現了不一樣的世界。
[美]蘇珊·懷斯·鮑爾著,徐彬、李慶慶、楊依霖譯,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工作室
這是一套用故事寫成的世界史。從文明誕生,到文藝復興後的嶄新世界,作者將漫長的歷史分解為264篇故事。作為一名歷史學家,作者蘇珊·懷斯·鮑爾將「給人類行為賦予血肉和精神」視為自己的使命,該書著力呈現人類歷史上的群英像,立足於國際視野,展現文明之間是如何互動、影響對方的。
[美]斯泰西·希夫著,浦雨蝶、梁吉譯,文匯出版社丨新經典
1692年的冬天,在波士頓附近的小鎮塞勒姆,所有人都被捲入了聲勢浩大的獵巫運動。這場運動歷時九個月,二十餘人最終慘死,近兩百人被指控為巫師。風浪平息後,塞勒姆仿佛失憶了一般,陷入了長達一個世紀的沉默。如今,「獵巫」一詞已經成為刺激美國民眾神經的文化符號,每當正義缺席,塞勒姆便宛如幽靈般閃現。1692年的塞勒姆見證了一段為自保而彼此陷害的失智時期,一場全民參與的歇斯底裡。封閉的社會空間成為考驗人性的試煉場,在偏見與矛盾的交織纏繞下,極端的正確最終淪為了極端的錯誤。
[德]艾瑞卡·曼著,羅原譯,武漢大學出版社·鹿書deerbook
這一切都是事實,沒有一個故事是杜撰的。這裡既沒有由一小群手握大權的無賴所犯下的令人髮指的罪行,也沒有由一小群有理想的德國優秀人物做出的英雄壯舉。因為無論罪行和自我犧牲都不構成主流,而只是特例——這些特例在希特勒先生的第三帝國裡並不比在世界其他地方更加罕見。本書只講述真正的普通人的故事,他們是農民、醫生、老師、牧師、作家、雜貨店老闆,以及蓋世太保……
《亨利八世與都鐸王朝:多面暴君和他的傳奇帝國》[英]約翰·馬圖夏克著,王揚譯,斯坦威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485年,伯爵亨利·都鐸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這個統治了英格蘭王國118年的王朝,共經歷了五代君主,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作為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君主,亨利八世本人和這個王朝一樣充滿傳奇色彩。他的個性、信念、充滿矛盾的行為,乃至他的六段婚姻,無不與都鐸王朝的未來走向息息相關。在《亨利八世與都鐸王朝》中,都鐸王朝歷史學家約翰·馬圖夏克(John Matusiak)挑戰了舊有假設,對亨利八世和他統治時期的都鐸王朝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和開創性的研究。
[美]西爾維婭·A.厄爾著,呂雅鑫、吳文智譯,新民說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從海洋一直以來對人類的恩賜、海洋生態目前面臨的現實問題,以及,截至此刻海洋保護一切已就緒這三個時間維度出發,回顧了大海對人類從古至今無私的眷顧、闡述如今海洋面臨的種種因人類的貪婪與無知造成的仍可逆甚而不可逆的問題,繼而提出一系列從人人可上手的細微環保舉動,乃至國家政策規模的科學性補救方案。
[韓]金霞娜著,劉欣、全毅譯,陽光博客|北京日報出版社
作者探訪了32間面積不足40平方米、裝修費用低廉卻獨具個性的「小而美」工作室,其中包括陶藝工坊、咖啡館、香薰工作室、插畫教室等,介紹它們的設計風格、裝修過程及理念,也講述了這些工作室主人們自己的故事。作者希望傳達這樣的觀點:無論工作空間採取何種風格設計,只要從實際狀況出發,能滿足工作內容的需求,契合自己的個性與審美,就是理想的工作空間。
[美]凱娜·萊斯基著,王可越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低音
本書試圖理解人類狀態中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天賦之一——創造力。作者是羅德島設計學院DesignxRI終身成就獎得主凱娜·萊斯基,她是美國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建築老師之一,一生都在從事創造過程的指導工作。她不僅擔任羅德島設計學院建築學的教授,還通過設計工作,以及藝術家、演員和作家的身份積極投入創造實踐活動。創造力是一種生活方式,本書揭示了我們所處瞬息萬變世界的本質。這就是我們需要從事創造過程,而不是僅僅專注於消費。
[美]亞歷山大·米克爾約翰著,李立豐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1929年起,經濟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10月24日紐約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天內暴跌12.8%,緊接著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工人失業。在那個岌岌可危、完全看不到希望的年代,美國哲學家、教育家亞歷山大·米克爾約翰開始重新反思美國人引以為傲的「自由」「獨立」與「民主」,他尖銳地指出:「我們的問題,不在於『美國人是否享受了公平正義』,而在於『美國人是否踐行了公平正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