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Macro Letters迎來首位來自亞洲科研機構的副主編

2021-01-20 ACS美國化學會

本文經復旦高材生(ID:FDUMMers)授權轉載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陳國頌教授自2018年2月起任高分子領域權威雜誌、美國化學會ACS Macro Letters期刊副主編,這是本刊首位來自亞洲科研機構的副主編。


陳國頌教授自2001年7月畢業於南開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9月保送該系直接攻讀博士學位,並於2006年7月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導師為劉育教授。研究方向為超分子化學。博士畢業後轉向糖化學和糖生物學的研究領域,並赴美國Iowa State University的Nicola L. Pohl教授研究組進行博士後研究,主要從事Brucella抗原五糖分子的合成及基於寡糖的抗體檢測生物晶片(Microarray)的研究。


陳教授於2009年1月回國並加入課題組,任講師。2011年10月晉升為副教授,2014年12月起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自2013年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上海市教委「曙光學者」、上海市科委「啟明星」計劃等人才項目的資助。


陳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J. Am. Chem. Soc., Nature Communications,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ials等雜誌上發表論文40餘篇。


2017年起陳教授被選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RSC), 任Polymer Chemistry, Bioconjugate Chemistry, Polymer International和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Part A的國際顧問編委。


陳教授所獲獎勵包括馮新德高分子獎、復旦大學港愛獎教金、第18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入選獎等。主講本科生通識教育選修課《甜蜜化學》和高分子專業選修課《糖化學與糖生物》(全英語授課)。    


http://www.polymer.fudan.edu.cn/polymer/research/CGSJM/CN/content.aspx?info_lb=28&flag=4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自動跳轉原文。


長按二維碼關注「ACS美國化學會"


點擊「閱讀原文」 Click 'Read more'

相關焦點

  • 最新 | 復旦大學陳國頌教授擔任ACS Macro Letters雜誌副主編!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陳國頌教授自2018年2月起任高分子領域權威雜誌、美國化學會ACS Macro Letters期刊副主編,這是該雜誌首位來自亞洲科研機構的副主編
  • ACS Macro Letters | 磷酸酯的動態共價網絡
    這篇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來自荷蘭埃因霍溫大學的Rint P. Sijbesma教授和Johan P. A. Heuts教授。動態共價網絡是一種化學交聯的高分子材料,其中存在能實現化學鍵交換的活性官能團。在低溫下,鍵交換的過程不活躍,此時這種材料表現出與熱固性材料相似的機械性能;而在高溫下,鍵交換過程被激活時,它就像熱塑性材料一樣表現出一定的粘性,並且可以再加工和重塑。
  • ACS Macro. Letters:基於聚甲基丙烯酸衍生物的聚輪烷
    該工作的通訊作者是來自University of Tokyo的Kohzo Ito教授。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lett.0c00648
  • ACS Macro Letters∣一氧化氮響應性聚多肽納米線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最近發表在ACS Macro Letters上的研究進展,題為:Nitric Oxide-Biosignal-Responsive Polypeptide Nanofilaments,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來自復旦大學的
  • 期刊動態 | ACS Energy Letters 2019年2月刊
    RogachDOI: 10.1021/acsenergylett.7b00547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7b005472) Use of Platinum as the Counter Electrode to Study the Activity of Nonprecious
  • 新刊介紹: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
    本文節選自Editorial: Introducing 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英文原文可通過複製下方的連結,在瀏覽器中打開獲取:https://pubs.acs.orgDeputy  EditorShu WangInstitute of 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該期刊的三位創刊副主編分別是來自
  • 自然指數發布全球科研機構排名,中國這些機構躋身前十
    近日,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公布了2020年度榜,包括全球科學研究十大國家、十大科研機構、十大升幅最快機構等最受關注的排行榜。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居全球高校四強。
  • 美國密西根大學迎來首位華裔副校長
    原標題:美國密西根大學迎來首位華裔副校長   新華網芝加哥12月17日電(記者邵莉)美國密西根大學17日宣布,任命胡仕新為該校科研副校長。胡仕新由此成為這所美國著名公立大學歷史上首位華人副校長。   胡仕新在任期3年裡,將主管密西根大學三個校區的科研工作,促進交叉學科研究,監督科研政策實施,為科研提供行政及經濟支持等。   據介紹,密西根大學每年的研究支出高達13億美元,在全美所有高校中位列第二。   胡仕新1983年畢業於中國天津大學,分別在1986年和1990年取得密西根大學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
  • 天然材料也能「越扯越粗」 Nano Letters 論文推薦
    具體的數據發表於9月23日出版的 Nano letters 雜誌。 Ye 說:「直到現在,有關拉脹材料內部形變的實驗數據很難提供,特別是原子水平的測量,非常困難。」 研究者用拉曼光譜成功記錄了對磷烯,即極薄的單層黑磷的負泊松比。
  • 期刊動態 | ACS Energy Letters 2019年1月刊
    其中包含一篇社論,由我們的編輯分享他們作為作者的經驗,並討論他們如何管理自己作為執業科學家的手稿準備、提交和評議過程:We Editors Are Authors, Too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8b02322.
  • ACS Macro Letters | 由手性嵌段共聚物自組裝扭曲條帶構成的螺旋分級超結構
    通訊作者是來自中國臺灣國立清華大學的何榮銘教授。在作者先前的研究中,合成了一系列用於自組裝的PS為主要嵌段的PS-PLLA手性嵌段共聚物(BCPs*),並發現了螺旋柱狀相(H*)。PS-PLLA自組裝中H*的形成歸因於在PS基質中PLLA圓柱微疇的形成,這是由於組分不對稱以及鏈間手性相互作用導致的圓柱螺旋扭曲。
  • 自然指數全球科研機構排名 中科院奪得「八連冠」
    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中科院)4月30日消息,當天正式發布的2020自然指數年度榜單顯示,中科院再次名列全球首位。根據此前發布的自然指數數據,中科院已連續8年位列該排行榜全球第一,實現「八連冠」。
  • 于吉紅院士新任JACS執行主編,遊書力研究員新任JACS副主編
    另外,JACS 近日還公布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遊書力研究員等4位科學家新任JACS 副主編,JACS 副主編團隊中還有中科院化學所萬立駿院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于吉紅院士簡介    遊書力,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金屬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JACS》雜誌副主編。
  • 樊春海出任《ACS應用材料與界面》副主編
    樊春海研究員最近應《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簡稱AMI)主編Kirk Schanze教授邀請,擔任該期刊的副主編
  • Cohen & Steers 通過新員工及服務迎來在亞洲的第五年
    紐約2010年7月16日電 /美通社亞洲/ -- Cohen & Steers, Inc. (NYSE: CNS) 正迎來該公司於2005年7月成立的香港辦事處的五周年。周年紀念恰逢新聘用三位將會擴大和加強該公司在該地區實力的員工。
  • 歡迎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新任主編&副主編!
    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JCP)於2020年1月迎來新的編輯團隊。
  • 連續8年亞洲排名首位《分子植物》影響因子突破10分大關
    圖說:《分子植物》封面既包含中國元素,也有西方文化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攝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連續8年在亞洲同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一,位居國際植物科學領域期刊第四名,學科排名進入植物科學領域SCI期刊前2%,連續3年超過美國植物生物學家學會主辦的植物學領域頂級期刊
  • 自然指數年度榜單發布:前44家機構上升之星全部來自中國
    來源:經濟日報2020自然指數年度榜單(Nature Index 2020 annual tables)今天發布,展示了不同國家和科研機構在自然科學領域高質量科研產出的情況。美國依然位於首位,中國居第二位,但不斷在縮小差距,中國2015年以來科研產出有大量增加。
  • 亞洲飲食失調研究在線研討會
    Wiley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將攜手飲食失調學院(Academy for Eating Disorders, AED)於2021年1月8日共同舉辦亞洲飲食失調研究在線研討會暨「亞洲飲食失調專刊」在線發布會。
  •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發布 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如,北京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等眾多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高校院所,其中中國科學院是自然指數中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機構。紐約都市圈和波士頓都市圈則得益於兩地均集聚了眾多歷史悠久、備受尊崇的大學和醫院,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心。  他強調,研究機構和資源的集聚有助於吸引人才、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密切聯繫,激發科研的合作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