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自噬缺陷的三陰乳腺癌免疫逃逸的關鍵分子

2021-01-13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酶美

三陰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仍然是癌症治療的難題。已有的研究表明,與Luminal A/B亞型或HER+亞型的乳腺癌患者相比,TNBC亞型的免疫原性更強,說明TNBC患者更可能從免疫治療中受益,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和PD-L1單抗對三陰乳腺癌的單藥療效較低【1】。這說明在三陰乳腺癌細胞與微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有許多因素制約著激活的T細胞對腫瘤的殺傷作用。對這些制約因素的深入挖掘並予以幹預,可以極大提高T細胞免疫治療的療效,造福於患者。

細胞自噬(autophagy)貫穿於乳腺癌的演進過程中,它是一種進化上相對保守的蛋白質降解方式,主要用來降解長半衰期的蛋白和細胞器。但這種機制如何激活或限制免疫系統中T淋巴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攻擊到現在為止依然沒有被人們很好地理解。

在既往的研究中,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朱孝峰研究組和國外研究組曾分別報導了自噬基因ULK1與Beclin 1在乳腺癌中的蛋白表達水平低【2,3】,並且Beclin 1 mRNA水平的低下可成為TNBC患者獨立的預測指標【4】。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說,即使外界因素誘導乳腺癌細胞發生自噬,其細胞自噬的能力也是相對低下的,這種現象可能在TNBC患者中更明顯。為了探討自噬在T細胞攻擊三陰乳腺癌細胞中所發揮的作用,作者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

近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鄧蓉/朱孝峰/唐軍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題為Autophagy Deficiency Promotes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to 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by Blocking Tenascin-C Degradation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自噬缺陷在三陰乳腺癌細胞實現逃逸T細胞免疫攻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鑑定了Tenascin C是自噬缺陷導致T細胞免疫耐受的關鍵靶點,為三陰乳腺癌免疫耐受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

該研究首先明確了自噬缺陷的TNBC細胞對T細胞免疫殺傷的耐受現象。作者利用CRISPR-Cas9技術或RNAi技術敲除或幹擾Atg5,Atg7 和Beclin 1等自噬相關基因的表達,構建自噬缺陷的TNBC細胞模型和小鼠移植瘤模型,觀察激活的T淋巴細胞對自噬能力不同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

結果發現自噬缺陷的TNBC細胞能逃逸T細胞的免疫攻擊,並觀察到自噬缺陷的4T1腫瘤細胞成瘤能力顯著增強,且浸潤性T細胞的數量和活性顯著降低。Tumor Immune Estimation Resource(TIMER)網站生信數據分析也顯示Atg5和Beclin 1的mRNA表達只在Basal-like 型乳腺癌中與TIL細胞的浸潤成正相關。

為了找到與自噬缺陷相關的免疫抑制分子,作者結合SILAC蛋白標記技術與GSEA通路分析野生型和自噬缺陷型TNBC腫瘤細胞的蛋白表達差異,採用基因優化原則,篩選出受自噬調控的關鍵免疫抑制分子細胞外基質蛋白Tenascin-C(TNC)。

進一步研究證實在自噬缺陷的TNBC細胞中,TNC蛋白水平顯著上調;敲低TNC能回復自噬缺陷TNBC細胞對T細胞殺傷的敏感性,且對T細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減弱;而且TNC敲除後,自噬缺陷4T1腫瘤細胞移植瘤中浸潤性T細胞的數量和活性顯著降低,腫瘤生長速度顯著減緩。

接下來作者闡明了TNC 蛋白在自噬缺陷的TNBC細胞中高表達的分子機制。自噬溶酶體途徑是真核細胞重要的降解途徑之一。選擇性自噬-溶酶體降解途徑異常與腫瘤的關係多有報導。在研究中,作者發現飢餓誘導自噬使野生型TNBC細胞的TNC蛋白水平明顯下降,但自噬缺陷細胞中TNC降解被阻斷。這提示TNC可能通過自噬溶酶體途徑發生降解。

進一步研究表明,E3泛素連接酶Skp2能介導TNC蛋白的Lys942和Lys1882位點發生K63型泛素化標記,促使TNC蛋白通過其FN3結構域與自噬受體蛋白P62的UBA(Ubiquitin-Associated binding domain)結構域在胞內發生結合。

於是受體蛋白P62一方面將待降解的底物蛋白TNC拉到自噬泡附近,一方面通過其LIR(LC3-interacting region)基序與自噬泡上的ATG8/LC3結合,使TNC最終在溶酶體被選擇性降解。而在自噬缺陷的TNBC細胞中,TNC 蛋白由於不能通過選擇性自噬-溶酶體途徑發生降解,導致其表達顯著增高。

由於大多數TNBC患者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無效或不敏感,因此提出新的免疫聯合治療策略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以上實驗,作者提出猜想,自噬缺陷的TNBC細胞高表達TNC可能會抑制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療效。

於是作者首先做了一系列生信分析及免疫組化分析,進一步明確TNC的臨床應用價值。利用KM plotter資料庫,作者發現在ER-的乳腺癌患者,尤其是basal-like型患者中,TNC的mRNA水平高表達,其無復發生存率(RFS),總生存期(OS),無遠處轉移生存期(DMFS),進展後的生存期(PPS)更低。

進一步的免疫組化分析顯示,TNC蛋白高表達是TNBC患者不良的獨立預後因素,且與LC3B表達呈負相關,與CD8+ T細胞腫瘤浸潤呈顯著負相關。接下來作者在自噬缺陷的TNBC細胞模型和小鼠移植瘤模型上聯用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靶向TNC的治療。結果發現,TNC單抗與anti-PD1/anti-PDL1聯用比單藥能顯著增強T細胞對自噬缺陷TNBC細胞的殺傷作用;發現誘導性敲低TNC能夠增強PD1單抗對自噬缺陷4T1移植瘤的治療效果。

總的來說,該研究從自噬的角度探討如何提高TNBC患者對T細胞免疫治療的反應,為研究腫瘤自噬與免疫微環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視野。該研究還明確靶向TNC能增強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對自噬缺陷腫瘤的療效,為TNBC患者提供了具有應用前景的治療策略。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博士研究生李智玲、博士後張海亮、博士研究生黃昀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鄧蓉副教授、朱孝峰教授、唐軍主任醫師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參考文獻

1 Keenan, T. E. & Tolaney, S. M.Role of Immunotherapy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 Natl Compr Canc Netw18,479-489, doi:10.6004/jnccn.2020.7554 (2020).

2 Tang,J. et al. Low expression of ULK1 isassociated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 and is an adverse prognosticmarker of survival for patients. Breast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134,549-560, doi:10.1007/s10549-012-2080-y (2012).

3 Liang,X. H. et al. Induction of autophagyand inhibition of tumorigenesis by beclin 1.Nature402, 672-676,doi:10.1038/45257 (1999).

4Tang,H. et al. Decreased BECN1 mRNAExpression in Human Breast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Estrogen Receptor-NegativeSubtypes and Poor Prognosis.EBioMedicine2, 255-263,doi:10.1016/j.ebiom.2015.01.008 (2015).

相關焦點

  • 三陰乳腺癌的免疫治療
    近日,J Natl Compr Canc Netw雜誌(IF=7.57)發表了篇三陰乳腺癌的綜述,詳細介紹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單藥以及聯合化療、靶向和新型免疫療法的聯合策略,展現了三陰乳腺癌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一個框架,方便大家理解免疫抑制劑在三陰乳腺癌的現有臨床經驗和正在進行的研究現狀。
  • 自噬通過降解MHC-I促進胰腺癌的免疫逃逸
    自噬通過降解MHC-I促進胰腺癌的免疫逃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0:35:42 近日,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Alec C. Kimmelman、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Rushika M.
  • Science子刊:細胞自噬的黑暗面,幫助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殺傷
    其中,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已成為當今最熱門的免疫療法之一,該療法顯著改變了目前癌症治療的格局,而PD-1/PD-L1免疫阻斷療法正是最典型的代表。雖然腫瘤免疫療法顯著改變了癌症治療格局,但由於多種原因,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對這些療法沒有反應。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腫瘤細胞對T細胞殺傷敏感性的分子機制。
  • Nature|自噬通過降解MHC-I來促進胰腺癌免疫逃逸
    NBR1結合,並被運往溶酶體中降解,使PDAC中用於抗原遞呈的MHC-I減少,從而導致了胰腺癌的免疫逃逸。當對胰腺癌採取自噬抑制的方法後,可以恢復胰腺癌細胞中的MHC-I,進而提高抗原遞呈及CD8+T細胞的抗腫瘤免疫。自噬抑制的治療方法可以與雙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產生協同作用。因此,該研究揭示了自噬對於胰腺癌免疫逃逸的機制,並為PDAC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方法。
  • Nature:CRISPR篩選識別182種免疫逃逸癌基因
    多倫多大學研究者凱斯·勞森(Keith Lawson)在一份聲明中說:「免疫系統試圖尋找並殺死癌症,而癌症一直逃避這種殺戮,這是免疫系統與癌症之間的一場持久戰鬥」 。他和同事對一組小鼠的癌細胞系進行了全基因組CRISPR篩選,其中包括乳腺癌,結腸癌,腎癌和皮膚癌模型。
  • Nature:CRISPR發現182個潛在免疫療法靶點 揭秘癌細胞免疫逃逸
    目前多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靶點都是癌細胞用來逃避免疫系統「追殺」的手段之一。而研究人員也在為更全面,更系統性地了解癌細胞免疫逃逸的機制而努力。日前,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和Agios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研究人員合作,使用CRISPR篩選技術,系統性地尋找引發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攻擊的驅動基因。
  • 一文讀懂:腫瘤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腫瘤的免疫反應是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過程,脫離機體免疫監控後腫瘤的惡行生物學行為將會進一步加快,從而促進腫瘤的增殖、侵襲和轉移,因此了解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對於腫瘤的治療尤其是免疫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 Nat Comm | 可逆轉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藥的新靶點
    責編 | 酶美Cyclin D1是最重要的促癌蛋白之一,在ER陽性乳腺癌細胞的增殖和他莫昔芬耐藥中發揮重要作用,但關鍵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長非編碼RNA(LncRNA)是一類長度大於200nt的非編碼RNA分子,它通過與DNA、RNA和蛋白結合,在腫瘤的發生發展,轉移和耐藥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關於LncRNA在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藥中作用,以及是否結合併且調控Cyclin D1的表達尚不清楚。
  • Nature:胰腺癌通過自噬降解MHC-I促進免疫逃避!
    此外,癌細胞自身釋放的信號(通常是由腫瘤促進基因(如編碼Ras和Myc蛋白的基因)異常激活介導的)在創造這種深度免疫抑制環境中起著關鍵作用。此外,腫瘤微環境中的成纖維細胞分泌物質,產生物理屏障,阻止T細胞進入腫瘤部位。免疫逃避的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是癌細胞本身發生了變化。
  • 一物降一物,「癌中戰鬥機」三陰乳腺癌終於遇上對手了
    事實上,免疫治療也不負重望。目前,包括K藥、O藥在內的多種免疫治療的藥物已經被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上市,此外,免疫療法也用在了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癌等惡性腫瘤。 那麼免疫療法在乳腺癌方面是否同樣見效呢?我們又是否只能眼紅?其實,免疫療法在乳腺癌治療上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尤其是三陰乳腺癌,為三陰患者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 胰腺癌通過自噬降解MHC-I促進免疫逃避!
    此外,癌細胞自身釋放的信號(通常是由腫瘤促進基因(如編碼Ras和Myc蛋白的基因)異常激活介導的)在創造這種深度免疫抑制環境中起著關鍵作用。此外,腫瘤微環境中的成纖維細胞分泌物質,產生物理屏障,阻止T細胞進入腫瘤部位。免疫逃避的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是癌細胞本身發生了變化。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成都乳腺癌免疫組化
    核心提示:乳腺癌免疫組化中有一些重要的可以提示預後的免疫指標,通過分析這些指標可以指導治療和估計預後。那麼,乳腺癌免疫組化怎麼看呢?成都頤和醫院的專家為大家介紹了乳腺癌免疫組化的相關信息。   乳腺癌免疫組化中有一些重要的可以提示預後的免疫指標,通過分析這些指標可以指導治療和估計預後。那麼,乳腺癌免疫組化怎麼看呢?成都頤和醫院的專家為大家介紹了乳腺癌免疫組化的相關信息。
  • ...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Mtb是一種胞內寄生菌,能夠運用多種策略幹預宿主細胞的正常生物學功能以實現免疫逃逸,進而促進自身在宿主細胞中的長期存活。另一方面,宿主細胞也同樣存在多種抗感染免疫防禦機制,用於抵抗和清除入侵的Mtb。,揭示了病原菌與宿主間相互博弈的動態過程及分子機理,為抗結核治療及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和特異靶點。
  • 知己知彼 優化免疫治療策略——乳腺癌免疫治療現狀及進展
    而腫瘤的發生會打亂這一平衡,最後往往是免疫抑制佔主導,導致腫瘤的逃逸和進展。在乳腺癌病灶中,免疫細胞的組成以T淋巴細胞為主(70%-80%),其次是B淋巴細胞(10%-20%)、巨噬細胞(5%-10%)、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5%)以及呈遞抗原的樹突狀細胞。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
  • 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研究進展
    三陰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的一種亞型,其特徵是缺乏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的蛋白表達。在這方面,多種抗癌藥物多藥耐藥(MDR)的分子機制顯著降低了人類各種惡性腫瘤的化療效果。因此,開發新的治療TNBC的有效方法,已成為乳腺癌研究的主要熱點之一。根據NCCN指南和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對TNBC這類適合行新輔助治療的疾病,可先行新輔助治療,以便更好地評估患者對系統治療的反應,從而調整輔助治療的選擇,以獲得更好的長期生存。
  • JCI:自噬抑制劑或可增強特定化療藥引起的抗腫瘤免疫
    2016年10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化療藥物不僅可以直接殺死腫瘤細胞治療癌症,一些特定類型的化療還會驅動免疫應答進而靶向摧毀剩餘的腫瘤細胞這種免疫靶向作用是由死亡細胞釋放的叫做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的分子引起的。正常情況下DAMP分子會通過自噬過程發生降解,有研究表明限制自噬效率可以提高一些化療藥物的作用效果。但是由於自噬對於免疫系統功能的其他一些方面也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抑制自噬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反而使化療引起的免疫靶向作用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