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在解析微藻脂質合成關鍵酶功能分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1-01-09 瀟湘晨報

乙醯CoA:二醯基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是催化三酯醯甘油(TAG)的最後一步合成的關鍵酶,也是TAG合成的限速酶。DGAT在植物種子發育與萌發、葉片新陳代謝、幼苗發育等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動物中,由於與TAG合成及代謝緊密相關,DGAT可作為治療肥胖、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藥物靶標。DGAT是提高微藻油脂含量的關鍵靶標基因,長期受到關注。真核生物中DGAT通常分為I型和II型。在多種微藻中,相比於其他物種,II型DGAT基因的拷貝數顯著擴增。例如,綠藻門的萊茵衣藻中具有5個拷貝,不等鞭微藻微擬球藻中有11個拷貝。然而,研究發現較多II型DGAT的基因並不具有真正的DGAT功能,學界尚不知這些基因的真實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類生物技術和生物能源研發中心在雨生紅球藻II型DGAT酶的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首次發現一個II型DGAT家族中的蛋白HpDGTT2不具備DGAT功能、但是行使其上遊醯基轉移酶(即溶血磷脂酸醯基轉移酶,LPAAT)的功能。該研究為理解微藻中DGAT家族的功能分化提供線索。

研究人員鑑定並克隆雨生紅球藻中一個I型和四個II型DGAT基因。經酵母功能回補系統證實,除一個II型DGAT基因HpDGTT2,其餘四個拷貝均具有TAG合成酶的功能。以純化HpDGTT2的重組蛋白,通過體外酶活實驗,證實其具有LPAAT活性,即行使TAG合成途徑中第二個醯基化的過程。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利用純化的重組DGAT進行體外功能研究。研究發現,在萊茵衣藻中過表達該基因,可造成轉化藻株生長緩慢、細胞增大、TAG增多的表型,與過表達衣藻本身質體來源的CrLPAAT1的表型一致。

通過對HpDGTT2及與其相似度最高的萊茵衣藻同源蛋白CrDGTT2的跨膜區和活性區域的拓撲結構預測,研究人員提出結構-功能假設:HpDGTT2第三個跨膜區的存在可能是其喪失DGAT、獲得LPAAT功能的原因。該研究為解析功能未知的DGAT提供研究框架,為這類油脂生物合成關鍵酶的結構-功能相關性研究奠定基礎。

相關研究結果以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s in the unicellular green alga Haematococcus pluvialis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助理研究員馬海燕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韓丹翔和胡強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雨生紅球藻DGAT基因功能分化以及HpDGTT2行使LPAAT功能的拓撲結構模型假設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微藻脂質代謝研究獲進展
    三醯基甘油酯(triacylglycerol,TAG)是光合單細胞生物——微藻的主要儲存能量物質,是製備微藻生物柴油的原料,在人類健康及動物飼料領域具有應用前景。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微藻三醯基甘油酯的合成機理,對利用生物技術提高油脂產量具有指導意義。
  • 水生所等在微藻異養高密度培養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以一株可異養培養的富油柵藻為研究對象,通過過程優化,尤其是精準的葡萄糖濃度控制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實現了該藻的超高密度培養——在實驗室和中試發酵罐放大條件下,柵藻最高細胞乾重分別達到286和283.5 g/L,為目前國際上報導的最高微藻培養生物量濃度水平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中科院紅球藻DGAT酶研究獲進展!或提升愛爾發等企業發展空間
    據《實驗植物學雜誌》及中科院水生所等網站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類生物技術和生物能源研發中心在雨生紅球藻II型DGAT酶的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首次發現一個II型DGAT家族中的蛋白HpDGTT2不具備DGAT功能、但是行使其上遊醯基轉移酶(即溶血磷脂酸醯基轉移酶,LPAAT)的功能
  • NCB:能量合成關鍵酶促進生殖細胞分化新發現
    2015年4月29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科研進展,他們利用果蠅生殖幹細胞對細胞分化所需基因進行分析發現線粒體ATP合成酶對生殖幹細胞分化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並且這一作用並不依賴於ATP合成酶在氧化磷酸化過程中的功能。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上海有機所在多環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家族中的一小部分成員具有破缺的骨架結構,被稱為開環甾體 (secosteroids),其化學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尚未引起充分關注。合成後期的關鍵步驟是氫原子轉移引發的自由基環化反應,以較高的環合效率和立體選擇性一步形成三個連續的全碳手性中心。此合成路線的最長線性序列僅有14步。  此項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等的資助。
  • 科學網—微藻產油規模化迎「曙光」
    微藻能源就被認為是一種極具前景的新能源。 微擬球藻是一種單細胞藻類,廣泛分布於海水、淡水和微鹹水中。其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應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與德國魯爾大學植物生物化學系合作,針對微擬球藻,構築了缺氮脅迫下蛋白質組動態模型,揭示了該應激過程的三個生理階段,為油脂代謝工程提供了新的視角。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7 星期日
    科研進展1、水生所微藻脂質代謝研究獲進展2、大連化物所發表碳一化學前瞻性文章3、上海光機所3微米雷射晶體研究獲進展4、納米藥物在胰腺癌免疫治療領域取得進展5、力學所在二氧化碳動力循環研究中取得進展8、新疆天文臺在近鄰星系的冷塵埃性質與亞毫米超研究中獲進展
  • 【中國科學報】微藻產油規模化迎「曙光」
    微藻能源就被認為是一種極具前景的新能源。  微擬球藻是一種單細胞藻類,廣泛分布於海水、淡水和微鹹水中。其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應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與德國魯爾大學植物生物化學系合作,針對微擬球藻,構築了缺氮脅迫下蛋白質組動態模型,揭示了該應激過程的三個生理階段,為油脂代謝工程提供了新的視角。
  •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1-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通過穆譜對芬頓反應過程中鐵物種循環的研究,發現Fe-Co PBAs金屬有機骨架中大量高分散水配位的鐵和晶胞空位的存在是其高活性的主要原因;通過與大連化物所503組研究員韓洪憲等人在EPR表徵解析上的合作,提出了單線氧作為直接活性物種的反應機理(Appl. Catal.
  • 微藻汙水處理研究進展
    與傳統汙水處理方法相比,微藻汙水處理是一種具有獨特優勢的方法。微藻生長繁殖快,光合效率高,可以有效去除汙水中的氮、磷、金屬離子及有毒物質等汙染物。分析了微藻汙水處理幾個關鍵環節的研究和發展,包括藻種的選擇、微藻汙水處理的體系、微藻對各種類型汙水處理的可行性及微藻回收等。指出微藻汙水處理的優點以及現階段存在的問題,並對微藻汙水處理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 青海鹽湖所在硼酸鹽溶液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X射線散射數據解析新方法和解析軟體開發(XNSSA)等多個方面均取得了系列進展。    論文連結    Advance In Engineering評論連結 青海鹽湖所在硼酸鹽溶液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中德微藻能源生物技術第二次研討會舉辦
    11月26日至28日,由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德國魯爾大學(波鴻)共同主辦的中德微藻能源生物技術第二次研討會在青島召開。會議以「單細胞技術在微生物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微擬球藻合成生物學」為主題。來自德國、美國、韓國、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以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學、暨南大學等國內科研院校、企業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 蛋白醯化修飾調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葉邦策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蛋白賴氨酸醯化修飾在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代謝通路中的調控新機制,研究工作發表在8月Cell Chemical Biology(
  • 利用可再生生物質原料高效合成5-氨基乙醯丙酸方面取得進展
    ,在生命活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目前5-ALA主要通過化學合成生產,生產成本較高,難以在農業領域的大規模推廣使用。近年來生物發酵法合成5-ALA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現有報導的技術的實際生產成本仍然難以滿足農業領域大範圍應用的要求。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鄭平帶領的系統與合成生物技術研究團隊和研究員孫際賓帶領的系統生物學中心研究團隊合作,在利用可再生生物質原料高效合成5-ALA方面取得新突破。
  • 脂質組學(lipidomics)在研究什麼?
    、在化學成分及結構上非均一的化合物,主要包括脂肪酸及其天然發生的衍生物(如酯或胺),以及與其生物合成和功能相關的化合物。脂質不僅參與調節多種生命活動過程,包括能量轉換、物質運輸、信息識別與傳遞、細胞發育和分化,以及細胞凋亡等,而且脂質的異常代謝還與某些疾病,如動脈硬化症、糖尿病、肥胖症、阿爾茨海默病以及腫瘤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 長篇綜述:合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
    介紹合成生物學的定義、相關概念、學科特點與現階段研究內容,並綜述最新研究進展,如基因調控開關、基因計數器、生物邏輯門元件、生物計算、人造生物圖案、可擦寫數據寄存器、電生物反應器「合成」生物燃料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並展望合成生物學的巨大發展前景。
  • 研究揭示工業產油微藻二氧化碳濃縮機制全局特徵
    利用微藻將工業源CO2直接轉化為生物燃料,在碳中性能源體系的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工業微藻如何高效固定CO2呢?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等發現,作為一種工業產油微藻,微擬球藻細胞集至少三種碳濃縮機制(CO2 Concentrating Mechanism,CCM)的特徵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