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紙」帶來海水淡化行業提升!中國海洋大學80後副教授獲青島市...

2021-01-10 半島網官網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12月22日上午,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圓滿舉行。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徐佳獲得2019年度青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作為一位80後女教授,她已經在實驗室裡工作了12年,經過十餘年的科研,她在海水淡化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此次獲獎項目是「海水淡化高效膜材料製備及膜集成關鍵技術研究」,該項目屬於海水淡化及膜分離科學領域的前沿,一定程度解決海水淡化產業世界難題,通過一張「紙」帶來海水淡化行業提升。

半島都市報邀請到了徐佳做客「半島科創訪談」,暢談科研中的經歷與成果。

徐佳做客半島科創訪談

一張「紙」的魔力

談到此次獲獎,徐佳非常激動,「非常感謝市科技局能將這個獎項授予我們,這是對我們極大的認可和莫大的鼓勵。」徐佳說。

訪談當天,徐佳將她的科研成果海水淡化高性能膜材料帶到了演播間,在記者看來,這張膜與我們常用的列印紙並沒有太大不同,只是有一面多了些許光澤。

徐佳研製的海水淡化高效膜

徐佳說,可別小看這小小的一張「紙」,它卻有可能帶來海水淡化行業的改變。從外表看確實就像一張「紙」,但它比紙要硬一些,厚度方向,從顯微鏡下看,其實是有層與層之間複合結構,膜的最下方是無紡布,有非常強的支撐作用,中間是一層聚合物多孔支撐層,能「託」起最上面的超薄脫鹽皮層,脫鹽皮層就是那面有光澤的面,約100-200納米厚,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千分之一左右,這一薄層是整張膜的關鍵,也是徐佳此次獲獎的關鍵,它主要起到脫鹽和保證水質的作用。

基於這項研究,徐佳介紹,未來可能會帶來海水淡化行業規模的提升,且會提供一些關鍵設備裝置升級的空間和技術支撐。

一定程度解決海水淡化產業世界難題

據了解,膜法海水淡化過程一般有預處理、反滲透、後處理系統等單元操作,反滲透系統就是實現鹽水分離的環節,也是海水淡化的關鍵,徐佳的研究就是針對這個環節中的高效反滲透膜材料。

「實現海水淡化低能耗、環境友好,是膜法海水淡化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與海水淡化工程中的這個「膜」息息相關。」徐佳說,她的工作就是聚焦於海水淡化最核心的膜及膜組件的研究開展的。

徐佳(右二)正帶領學生做實驗

海水淡化產業及制膜產業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但在大規模應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膜材料方面,「我們主要集中於兩個關鍵技術,分別是分離膜的滲透性-選擇性間博弈效應和膜汙染問題,其中博弈效應是這個領域的世界難題。」徐佳說。

博弈效應其實就是蹺蹺板效應,蹺蹺板的兩邊分別是產水量和產水水質,如果提高一方,那另一方就會下降,他們之間就存在著很難克服的蹺蹺板效應。

徐佳介紹他們運用有機多孔納米材料為核心構建了一系列新型混合基質膜來解決這個問題,生產的新型膜材料比現有的商品化膜單位膜面積產水量提升一倍以上,同時脫鹽率高於現有商品化膜,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博弈效應,同時也為國內外高效分離膜材料製備提供了設計思路和依據。

此外,海水中富含各種微生物,膜在使用的過程中會產生比較強的膜汙染問題,徐佳說,他們就在想如何在膜中融入一些抗汙染的元素,來獲得一種持久的高抗汙染膜材料,從天然的防汙活性物質如辣素等來構建新膜材料,比現有材料所製備的膜,抑菌效率提升了80%-90%,首次闡明了天然防汙活性物質與膜材料間協同作用,建立了天然防汙活性物質與膜結構、抗汙染性能的關聯模式,為高抗汙染膜材料製備提供了設計依據和理論支持。

實驗室走出來的80後女教授

在訪談之前,記者已經去過徐佳的實驗室與她有過交談。實驗室不大,但擺滿了實驗用的瓶瓶罐罐和各種儀器,在儀器前,徐佳與學生正在討論他們研製的新型膜材料,在一眾90後學生中,徐佳完全融入他們,與其說她是他們的老師,不如說更像他們的姐姐。

徐佳1980年出生,在中國海洋大學本碩博連讀,是位非常年輕的副教授,在這樣的實驗室裡她已經呆了十多年。

十多年默默無聞的堅守,徐佳說這得益於科研最初那段讓她難忘的經歷。在2003年至2005年,響應國家號召,青島市黃島電廠開始了3000噸每天的雙膜法海水淡化的示範工程,徐佳的碩士、博士就是在黃島電廠度過的,她陪伴著黃島電廠海水淡化公司一起成長。

回憶起那段經歷,徐佳說,每天早上7點出門到試驗現場,晚上半夜回宿舍,這段時間都是在海邊的貨櫃裡度過的,即使青島寒冷的冬天,也不例外,外面是冰天雪地,貨櫃裡也差不多滴水成冰。當時徐佳是黃島電廠裡學歷最高但年齡最小的,所以大家都對她特別關照,團結一心攻關科研,把黃島電廠建好的勁頭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頭,也讓徐佳看到了科研的力量和魅力。

「現在回過頭看,那段時間其實是非常美好的,是積攢自己實力的階段,那個時候我才開始真正了解海水淡化的整個過程。」徐佳說,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她堅定了自己走科學研究的道路,慢慢在自己心裡種下了科學研究的種子,也為日後做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是她的一份寶藏。

後來,徐佳在中國海洋大學高從堦院士的幫助下,到了海外求學,之後回到海大任教,隨後又到國際一流學府留學深造,回國後,她也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並一直做到現在。「非常感謝我的研究生導師高從堦院士和阮國嶺研究員,他們治學嚴謹的態度一直激勵著我前進。」徐佳說。

徐佳說,現在青島市市區兩級政府營造的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提供了優質的科技服務和創新服務,對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給予了大力扶持。「也非常感謝我的母校中國海洋大學,給予了我特別大的支持,讓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博士可以到國外一流的學府訪學。」徐佳說。

至於自己下一步的規劃,徐佳說,想將現有的技術進行放大,希望能將這項技術實現工業化生產。

青島擁有雄厚基礎,未來應加快關鍵設備研發

在談到青島在海水淡化方面的產業優勢時,徐佳說,青島市具有非常雄厚的海水淡化基礎,在2003年至2005年,響應國家號召,青島市黃島電廠就開始了3000噸每天的雙膜法海水淡化的示範工程,該工程到現在已經運行了10餘年,此後,青島市也有相關的海水淡化產業在相繼產生,積累了非常強的技術鏈。第二青島也有比較大的海水淡化產水需求量,青島是一座淡水資源比較短缺的海濱城市,發展經濟需要大量淡水資源。第三,青島也出臺了一些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扶持措施,如2018年青島市出臺《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該規劃明確指明了我們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方向。「所以不論從需求還是政策,我們都應該大力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徐佳說。

《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到2030年,把青島打造成為全國海水淡化應用重點示範城市,徐佳說,這是青島市對海水淡化戰略性的指南。而針對實現重點示範城市的目標,徐佳給出了她的建議,應該大力加快關鍵設備裝置的研發和製備。在這方面,目前主要依靠進口,國外對我們的技術和價格會有一定的封鎖,如海水淡化中比較高效的預處理系統、膜和膜組件等關鍵部件,以及後續的高壓泵等,只有我們自己將這些關鍵設備做強了,我們才能打破國外對我們的封鎖。此外,還是要遵循科技創新,以科技引領整個海水淡化產業鏈的發展,這樣才能打造大力發展海洋科技的海濱城市。

問與答

1.目前海水淡化整個產業的發展情況如何?

海水淡化在本世紀初就被定義為戰略性產業,海水淡化的發展也在以每年20%-30%的增長率在增長,這個增長值遠高於普通行業的增長率,可見世界範圍對海水淡化所產生的水的需求非常旺盛。海水淡化產業可以說是帶動性非常強、應用前景非常廣、技術含量非常高的產業。

徐佳說,海水淡化的方法其實很早就有,最開始我們的老祖宗用蒸餾的方法將海水中的鹽和水分進行分離,發展到現在,近50年來,由於半透膜的研製工作的突破,可以採用膜法進行海水淡化,膜法海水淡化具有低能耗、環境友好等優勢,目前是主流的海水淡化方法,佔據海水淡化市場65%左右。

2.您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科研其實需要很多時間投入,如何將科研與家庭平衡,對於孩子有刻意培養他們的科研興趣嗎?

其實我平衡得並不是很好,只是我在工作的時候專心工作,把科研做好,回到家儘量把所有的時間都給孩子們。

沒有刻意培養他們的科研興趣,但是在我工作或與人溝通時,他們會或多或少聽到,可能會對海水淡化、海洋、膜等專業術語不陌生,也會專門展示他們做的一些小實驗,比如他會想辦法把橡皮泥做到最薄,拿給我看,「媽媽,這是不是就是一張膜呀」,他們應該有一定的耳濡目染的。

3.對正在求學的或者立志要走上科研之路的學子,有什麼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想我們要打造科技強國,這一定離不開創新,創新就需要人才,我覺得對於想要走科研道路的孩子們,要能受得住寂寞、耐得住冷板凳的煎熬,踏踏實實做學問、奮發圖強學本領,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80後」女教授徐佳獲得2019年度青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穿過一張「紙」海水變淡水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12月22日上午,在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徐佳獲得2019年度青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作為一位80後女教授,她埋首實驗室工作十多年,在海水淡化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此次獲獎的「海水淡化高效膜材料製備及膜集成關鍵技術研究」項目,一定程度解決了海水淡化產業世界難題。一張「紙」的魔力徐佳的科研成果——海水淡化高性能膜,肉眼看去與普通列印紙並沒太大不同,只是有一面多了些光澤。
  • ...徐佳獲得2019年度青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穿過一張「紙」海水變...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12月22日上午,在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徐佳獲得2019年度青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作為一位80後女教授,她埋首實驗室工作十多年,在海水淡化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此次獲獎的「海水淡化高效膜材料製備及膜集成關鍵技術研究」項目,一定程度解決了海水淡化產業世界難題。一張「紙」的魔力徐佳的科研成果——海水淡化高性能膜,肉眼看去與普通列印紙並沒太大不同,只是有一面多了些光澤。
  • 國內最大膜法海水淡化項目在青開工
    建成後,加上原有10萬立方米的淡化海水能力,百發海水淡化廠日產能力將達到20萬立方米,成為國內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項目,國內最大的市政供水示範項目。該項目的開工建設,將進一步提高青島市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城市供水水質,既是迎接「十四五」,精準助力「海洋攻勢」的開篇之作,也標誌著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 海水淡化概念股 海水淡化概念股一覽
    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500萬立方米左右,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飲用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廠1.3萬多座,海水淡化作為淡水資源的替代與增量技術,愈來愈受到世界上許多沿海國家的重視。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
  • 海水淡化能否解濱海缺水城市之渴
    2014年以來青島市對黃河水、長江水的依賴程度高達95%以上。  近年來,連澇、連旱、旱澇急轉等極端氣候頻繁發生,山東全年降水量的3/4集中在汛期特別是7、8月份,過度集中給水資源利用帶來巨大難題。2017年汛期普降大雨後,濰坊、威海兩市主要水源地峽山水庫、米山水庫蓄水雖有增加,但仍較歷年同期偏少50%,城鄉供水嚴重不足。  淡化海水是眾多沿海缺水地區的重要應對策略。截至2018年底,全球海水淡化規模達1.23億立方米/日,解決了3億多人的用水問題。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新加坡等缺水國家均將海水淡化作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舉措。
  •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戚永戰網談實錄
    中國遠洋海運大學是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整合各地教育培訓資源和資質,依託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組建的中國遠洋海運集團「黨校+企業大學+研究院+青島船院」四位一體高校平臺,以遠洋船員學院培訓教育為主。關於您提的問題,超出我局職責範圍,我們將轉交教育主管部門研究辦理。
  • 少年與海|李珂:敢為人先突破技術難關,探索海水淡化成本「極限」
    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海水淡化項目建設中的每位奮鬥者。「80後」的李珂,現為青島百發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生產部運營主任,是跟隨百發一同成長起來的員工,早在公司設計之初,25歲的李珂便參與其中。「現在已經實施了一組水泵的節能技改,實施完成之後,我們的日耗電量可以節省1萬度電。」
  • 中國海水淡化簡史與現狀
    中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很不均勻,就空間分布來說,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約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80%,但耕地面積僅為全國的36%左右,黃河、淮河、海河流域,水資源只有全國的8%,而耕地則佔全國的40%。
  • 海水淡化行業前景分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全球海水淡化技術中反滲透佔總產能的65%,多級閃蒸佔21%,電去離子佔7%,電滲析佔3%,納濾佔2%,其他佔2%.下面進行海水淡化行業前景分析。《2019-2024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表示,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
  • 青島建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 市民將喝淡化海水
    26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島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13青島國際脫鹽大會召開,來自20多個國家(地區)以及國內海水淡化、水再利用領域的專家 共同探討海水淡化利用。   青島市藍色經濟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方震介紹,2012年,青島每天可淡化海水3.1萬噸,佔全國日產能力的5.2%,已經建成的青島百發海水淡化項目是 目前我國最大的海水淡化項目,每天可淡化海水10萬噸,未來將進入市政供水管網,與來自水庫、黃河等渠道的淡水一起流入居民家中,相當於每年可節省自來水 3600多萬噸。
  • 廣東省投資10億在雷州半島海域建設規模化海水淡化項目
    為此,根據雙方協議,廣東省鹽業集團計劃引進以色列IDE公司先進的海水淡化技術,投資10億元在雷州半島海域建設規模化海水淡化後製鹽項目,通過利用雷州半島北部灣優質的海水資源,建設雷州半島生態海鹽生產基地,形成規模化生產高品質生態海鹽能力。海水淡化技術煉鹽的生產工藝已在以色列、日本、韓國等國家及我國臺灣地區應用多年。
  • 缺水的中國與海水淡化歷程
    中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很不均勻,就空間分布來說,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約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80%,但耕地面積僅為全國的36%左右,黃河、淮河、海河流域,水資源只有全國的8%,而耕地則佔全國的40%。
  • 海水淡化產能提升顯著 反滲透技術應用成熟,海水淡化,水處理-環保...
    海水淡化產業向好,大規模海水淡化廠推動了整體市場的增長。   近日,GWI聯手IDA發布全球脫鹽年鑑,梳理了全球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領域的項目開發商排名TOP 20——2009年到2020年,以及2019年到2020年,並得出了以上結論。
  • 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建成 市民將喝上淡化海水(圖)
    本報記者 曹思揚 攝   齊魯晚報青島6月26日訊(記者 曹思揚) 26日,記者從2013青島國際脫鹽大會上獲悉,青島已建成的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將進入市政供水管網,流進市民家中,每天可淡化海水10萬噸。2015年每天可淡化海水數量翻番,達到20萬噸。
  • 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飲用水,可作缺水城市水源
    此外,天津市、舟山市和青島市海水淡化工程通過「點對點」供水或與常規水源按比例摻混後進入市政管網,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我國海水利用已具備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綜觀全球,海水淡化呈現技術日趨成熟、應用規模增長迅速、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新技術研發活躍等趨勢。
  • 海水淡化水距飲用還有多遠
    《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明確,海水淡化水可以作為飲用水源,要加強宣傳,消除公眾對海水淡化水作為飲用水源的疑慮。 現實中,海水淡化水要成為飲用水,卻面臨著多重關口:現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對水源的規定未提及海洋。普通居民接受需要一個過程。
  • 青島水務集團推動規模化海水淡化應用 打破國外壟斷
    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和實踐,山東省湧現了多家從事膜產品研發、裝備製造、淡化水及鹽化工產品生產的企業,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技術、裝備、人才等方面具備了一定的優勢。近日,由人民日報、中新社、中國旅遊報等組成的媒體採風團一行來到青島水務集團海水淡化科技公司進行考察採風活動,至百發海水淡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百發公司)現場考察、座談。
  • 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現狀與技術發展趨勢分析 建設持續加速
    其中,2019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7個,工程規模399055噸/日,分布在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主要滿足沿海城市石化、鋼鐵、核電、火電等行業用水需求。遼寧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18654噸/日,天津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306000噸/日,河北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303540噸/日,山東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326094噸/日,江蘇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5010噸/日,浙江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407756噸/日,福建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1000噸/日,廣東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85120噸/日,海南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0586噸/日。
  • 35張圖「揭密」海水淡化產業的現實與未來
    國內海水淡化噸水平均成本達到5~8元,明顯高於海外先進項目(3~4元)。十三五,行業爆發臨界點來臨。1)引入海外先進經驗,增強國內海水淡化技術實力。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和性能上升,是推動海水淡化經濟性的核心因素。依託先進技術、設計理念,以色列能做到人民幣3~4元的噸水成本。
  • 海水淡化本土化離我們有多遠?
    以上三個因素決定了海水淡化在中國將會有一個很好的前景。氣候的變化,特別是極端氣候的影響,對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會有一個助推作用。例如香港,香港並不缺水,但也建造了海水淡化廠。所以說,氣候變化已經影響了各國飲用水的供應策略。很多國家都已經把海水淡化作為戰略資源或者戰略儲備。《中關村》:海水淡化後的水是一種什麼樣的水?可以用在哪些領域?用作生活用水是否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