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臺灣中時媒體集團、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國文化院、鳳凰網、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在臺灣地區舉行。
本期體驗營以「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為主題,在金門開營,來自兩岸的30名大學生營員先在金門參訪了獅山炮陣地、金門文化園區、瓊林社區、碧山社區、燕南書院等地,體會到金門在閩南文化、戰地文化、僑鄉文化交融中產生的社區營造特色。在金門和平紀念園區,兩岸學子合力敲響「和平鍾」,鐘聲響徹金廈兩岸。
之後,體驗營一行飛抵臺灣本島,途徑臺北、新北、新竹、苗慄、彰化、南投、高雄等縣市,陸續參訪了北投社區、三峽鎮、蕭如松紀念園區、北埔社區、鹿港小鎮、彰濱工業區、桃米社區等島內具有代表性的社區營造案例。在桃米社區,營員們運用此行學習的經驗,以自己家鄉為例,就如何運用社區資源進行社區營造進行了提案展示。1月26日,體驗營在高雄佛光山舉行結業儀式。
來自清華大學的營員廖雨歆記錄下了自己一路以來的感受和思考。
1.20
乘輪船跨過余光中先生筆下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迎接我們的是熱情的臺灣老師和同學,迎著海風微笑合影。說笑,聊天,比起初見的陌生人大家更像是久別的朋友。
在獅山炮陣地,我們觀看炮操表演,感受金門戰地文化,兩岸同學一起敲響和平鍾,感念和平的可貴;在金門民俗文化園區,我們參觀設計別致的民俗文化館,細細聆聽千百年來的歷史清音,感受與家鄉似而有異的風土人情。
到臺灣的第一天,仿佛寶玉見到黛玉的第一句話:「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1.21
體驗營的第二天,可謂金門文化的饕餮大宴。
在開營式,我們來到了金門最高學府——金門大學,聆聽金門學的淵源與發展。在金門酒廠,我們看到了習馬會用酒,品嘗了香飄百裡的高粱酒,也讓我想起千裡外家鄉四川的五糧液。在瓊林社區,我們在曲折的戰鬥坑道中穿梭,並在繁盛的家祠中感受瓊林鼎盛的文風。在碧山社區,我們循著陳長慶先生的詩句,體味《阮的家鄉是碧山》中的草木人情。在燕南書院,我們共拜朱子,期許美好的未來。
「此心安處是吾鄉」,在金門,我看到了能讓人沉心的心靈故鄉。
1.22
體驗營的第三天,給我最深印象的晚上和臺灣營員一起逛湳雅夜市。深深的街道擁著滿滿當當、各式各樣的小攤,從地瓜球到烤雞翅,從西瓜到菱角,從套圈遊戲到娃娃機……霓虹燈牌照亮夜空,小食的香氣陣陣衝入鼻中,令人垂涎三尺;豐富的小商品和童年玩過的遊戲讓人目不暇接。臺灣朋友熱情地為我們介紹特色的小吃和文化,店家們大方地拿出菱角請我們試吃,我們在炫目的霓虹和店家的吆喝中穿梭,嬉笑聊天,日益親近,也在最接地氣的夜市中浸入臺灣的市井人情。
1.23
體驗營的第四天,最讓我驚嘆的是三峽祖師廟。在古代,西方為神建築,以石為材以求神之永恆,建築高聳以求上達天堂,教堂內雕塑、繪畫藝術千年生輝;而儒家文明以人為本,以木為材以達天人合一,建築平鋪以求貼近土地,並不刻意追求建築壽命,而視建築的損壞與重建為自然的新陳代謝,加之戰爭、政治等因素,似乎稍顯遜色,甚至有先天不足之感。而三峽祖師廟精美而內秀的雕塑、處處暗含的中華典故以及李梅樹先生嚴謹、堅持的精神足以讓每位香客驚嘆。它向世人自信地宣稱:東方寺廟與西方教堂各有千秋!
1.24
我對鹿港的印象,起源於初中時聽到的歌曲《鹿港小鎮》:「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清晨,鹿港的小鎮,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當時,我的家鄉正快速發展,城市和商業飛速擴張,席捲日益寂靜和荒蕪的鄉村和小鎮,我們到底獲得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我變得焦慮和不安。這時,這些歌詞和旋律在我的心中泛起陣陣波瀾,它將我的心聲毫無掩飾地直直勾畫。
近六年後,我真真切切地踏上了鹿港的土地,當參觀完鹿港民俗文化館和鹿港老街時,我不禁微笑:鹿港,那個鹿港還在。我也期望,家鄉能和鹿港一樣,在傳統中重發新芽。
1.25
今天桃米社區讓我收穫良多。我的家鄉位於四川省什邡市,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重災區,損毀嚴重。地震後,政府機動迅速,社會各界、包括境內外愛心群眾「眾志成城」,災區恢復與重建迅速,在發達省市一對一幫扶災區政策支持下,災區再發展也取得一定成就。而今天了解桃米社區震後發展特色生態旅遊業後,我認識到家鄉發展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尋找地方差異化特色資源,比一時短暫的經濟利益更重要。地震對社區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但我們更應抓住這一社區重生的機會。
1.26
今天,我們在佛光山舉行了結營式。各小組展示了連夜製作的PPT、小視頻。從金門到高雄,從初見時的緊張忐忑到如今的笑語連天,恍若一夢。在一張張圖片、一段段視頻裡,我既被帶回了那些平凡又難忘的情景,又會心一笑——原來,那個時候他/她是在拍視頻啊,怎麼我沒有想到呢。現代科技能給我們留下更多的光影回憶,但帶不走的永遠是此時此景,八天的體驗營即將落幕,所有人再齊聚一堂似乎已顯得遙不可及,離別難,但我們總要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