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中國機長》全國上映只有不到24小時啦!
準備登機的胖友們,快跟著我的節奏
揮舞起你們手中的電影票!~
本著全心全意給大家謀福利的宗旨,
小編請來亞洲著名監製——《中國機長》監製李錦文Peggy Lee
最權威的觀影指南小課堂馬上開講!~
採訪過程中,她多次感慨「真的太難了」
從2018年5月14日,
川航3U8633航班駕駛艙風擋玻璃破裂脫落備降成都,
到2019年9月30日,
根據事件改編的《中國機長》登陸全國各大院線,
這500個日日夜夜裡,
一部電影是如何誕生的?
Peggy姐究竟有多「難」?
是什麼讓她現在碰上飛機延誤都要挺身而出維持秩序?
戳小視頻一睹為快
↓
視頻製作/ 王玉亭
對李錦文來說,《中國機長》這部電影一定是職業生涯中的「另類」。
今年是這位香港知名監製踏入影視圈的第36 個年頭,作為香港電影黃金年代培養出的精英電影人,李錦文的產量累計超過半百,參與製作過《功夫》《臥虎藏龍》等等名垂影史的大片。說起《中國機長》,她卻「叫苦不迭」。
電影《中國機長》監製 李錦文
2018 年8 月,國家電影局發布的7 月下旬全國電影劇本( 梗概) 備案、立項公示中,由北京博納影業集團有限公司備案的電影《中國機長》,已經「原則上同意拍攝」,這意味著川航英雄機組的故事將搬上大銀幕。
此時,一切還顯得有些混沌。團隊上下沒人能準確說出川航3U8633 備降事情的來龍去脈,也沒有一個人了解一架飛機從起飛到降落需要幾個步驟。對於一部定於2019 年1 月開機的電影來說,緊張和有序必須並行不悖。
選題是有了,劇本怎麼辦?對於這樣一個人盡皆知的熱點事件,完全戲劇化是行不通的,也絕不能顛三倒四,如果不挨個部門挨個環節了解透徹,怎麼呈現一個讓人信服的故事?
電影《中國機長》張涵予飾演英雄機長
很快,在中國民航宣傳教育中心的協助下,編劇獲得了與劉傳建、梁鵬等川航英雄機組成員面對面對話的機會,與西南空管局的成都塔臺、進近、區管和重慶塔臺、區管的所有事發當天當班人員座談,採訪民航空管局運行管理中心、華北空管局、重慶機場配載室,甚至去Ameco 接受空客飛機知識培訓、到華歐體驗空客模擬機。
集眾人之智,劇情輪廓逐漸清晰,第一稿應時而生。
與此同時,李錦文和團隊也在和時間賽跑。「我真的沒有嘗試過這麼複雜的項目,要跟那麼多從來沒聽說過、沒接觸過的部門和崗位打交道」,時隔一年,她描述起在各地奔波看景的情形,仍歷歷在目。知道了飛機駕駛艙的儀表、管制中心內的控制臺是什麼樣,呈現它們卻並非易事一樁。
「我們不可能去這些真實的部門拍攝,天上成千上萬架飛機的安全怎麼辦?好,那我們就在棚裡把每一個場景搭建出來。」
在總共八千多平方米的6 個《中國機長》攝影棚,逐漸出現了1 :1 還原的空客A319模擬機、仿真空管大廳,甚至電腦屏幕上的數據都力求真實。
電影《中國機長》歐豪飾演副駕駛
9 名機組成員的扮演者常年空降各地拍戲,各個都是空中飛人,但飛行員如何操縱飛機、乘務員有哪些幕後工作,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大大的問號。「就像張涵予演劉傳健,他所有的手勢都要像一名機長,不可能去蒙觀眾。」
在香港,李錦文有不少朋友做機師和乘務長,她知道,對於一線空勤而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真實地體驗和學習,一舉一動才能像模像樣。
於是,好不容易湊齊了主演們的時間,大隊人馬立即奔赴位於成都的四川航空培訓中心,接受專業培訓「速成班」。
34分鐘的事件, 110分鐘的電影
2018 年5 月14 日,四川航空公司從重慶飛往拉薩的3U8633 航班在成都區域巡航階段,駕駛艙右座前風擋玻璃意外破裂脫落,機組實施緊急備降,飛機於早上7 點46 分安全備降成都雙流機場,所有乘客平安落地。
從一次發生在34 分鐘內、驚心動魄的全手動備降,到一部110 分鐘的院線影片,用什麼去支撐?
「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就是人物,因為片名就叫《中國機長》,人物一定要實,要好看。」在李錦文看來,幾位主角除了具備立體豐滿的人物性格,也與原型機長或乘務員的形象無限匹配。
「九位主演往自己的位置上一站,渾然天成,好像這些機組成員就是他們本身。」
採集劇本素材期間,編劇曾去拜訪薩利機長自傳小說《最高職責》的中文譯者楊元元—飛行員出身的原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局長。楊元元拋出一個問題:故事一般都要建立矛盾,推動電影《薩利機長》劇情發展的是薩利機長和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這一航空事故調查機構之間的矛盾,那你們這部電影的矛盾是什麼?
受到這個問題的啟發,在《中國機長》的影片中,人與飛機遭遇的緊急特情和極其複雜的自然情況之間的衝突,順理成章成為推動故事的主線。
電影《中國機長》袁泉飾演乘務長
「難就難在這個事件大家都非常熟悉,改編它不能離開事實,又要把它變成好看的商業電影。把主旋律與商業元素結合是我們面對的最大困難。」李錦文說。
真實鮮活的人物成為打開這扇門的關鍵之匙,在影片設定的高空低壓、寒冷的極端環境中,在人面對大自然的殘酷考驗下,機組成員沉著處置、力保全機旅客安全所釋放出的人格魅力和專業精神,成為這部電影最特別的亮點。
回到那個清晨
縱觀整個拍攝過程,讓李錦文倍感艱難的戲,是在模擬機裡還原駕駛艙風擋玻璃爆裂脫落後,狂風灌入機艙的情節。
儘管主創團隊與英雄機組深入交流過事發當時的場景,但沒有準確數據顯示他們到底承受了多大的風力,客艙裡的119 名乘客當時真實的反應是怎樣,也無人知曉。
為了儘可能接近真實,劇組找來一臺鼓風機,用幾根風管接入駕駛艙,製造出八級大風的威力,以模擬飛機在航速800公裡/ 小時,人臉被風迎面直吹到快要變形的效果。
電影《中國機長》杜江飾演第二機長
《中國機長》的大部分劇情都發生在短短幾十分鐘的狹小空間裡,而拍攝這個過程卻要花上兩三個月。
飾演119 名旅客的演員們需要在模擬客艙裡坐上好些天,每天的狀態都必須具有連貫性,甚至狂風把每個人的頭髮吹亂的程度都需要在數月裡保持一致,這除了對演員和導演要求極高,對梳妝、化妝、服裝部門也是十分嚴峻的考驗。
想像一下這幅畫面:在一個航班正常運轉的機場調一架真飛機當道具,機坪上上百號演員和更多的工作人員在拍電影,不遠處的跑道上一架接一架飛機呼嘯著起飛或降落,起降間隙,擺渡車、客梯車、加油車、送餐車等特種車輛在自己的既定路線上穿梭,劃出一道道弧線。
這怎麼看都不像一件可以實現的事情,但《中國機長》做到了,而且一下就是幾座機場。
電影《中國機長》李沁飾演乘務員
「一部電影不能全在飛機機艙裡拍,影棚裡的戲份太多了,給人一種局限在有限環境裡的感覺,還是需要去外景地拍攝。」李錦文說。
川航「514」事件的飛機從重慶江北機場起飛,因故備降在成都雙流機場,劇組就一路在西南大地上追逐航跡。在重慶和成都拍攝期間還是寒冬臘月,為了還原5 月份的天氣,不論是專業演員還是充當群演的機場工作人員,一律穿著短袖上陣。
在一些大場面鏡頭,總有一兩個「羽絨服」不小心入鏡,導演不得不拍了一遍又一遍,避免穿幫。
電影《中國機長》張天愛飾演乘務員
劇組甚至冒著高反的風險去了拉薩。為了儘快適應高原環境,李錦文在進藏前半個月就開始早晚服用紅景天,最後還是因為血氧飽和度低於正常水平進了醫院。
「其實有很多工作人員都出現了缺氧,但大家都死扛。因為大家都認為電影應該在拉薩結尾。這趟航班出現意外備降去了成都,但旅程的終點是拉薩,有些旅客要去拉薩完成他們的願望。」
在李錦文眼裡,這個設定特別的溫馨和完美:「它雖然不是真實事件的終點,卻是一個充滿情懷和正能量的結尾,這也是我們電影想帶出的信息。」
跟螺絲較勁的「大總管」
相比於導演、美術指導、攝影指導這些大眾熟悉的頭銜,同樣出現在電影字幕上的「監製」一職,卻鮮有觀眾了解。
「在電影裡,監製是製片部的主管。監製的分工比較繁雜瑣碎,所有工作人員和演員的住宿餐飲,每一天的拍攝怎樣去溝通,所有的預算有沒有按時完成,妥當處理其他部門的各種事務,方方面面都跟製片部有關係。」談起自己的工作,李錦文滔滔不絕,又井井有條。
陳數在片中飾演機長的家屬
作為《中國機長》劇組的大管家,也是離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的生產流程最近的人,李錦文時刻緊繃著安全神經。影棚裡需要放置1 :1 還原的空客A319 模擬機,這個大傢伙裡面還要坐上一百來號人,巨大的重量要求打兩米深的地基。把一個好好的攝影棚挖兩米,影棚方剛開始不同意,但架不住李錦文有商有量又求又拜,總算鬆了口。
「那麼多人在飛機上,還要模擬一號顛簸二號顛簸三號顛簸,是不是安全,萬一塌下來怎麼辦?」
拍攝時,當飛機在前前後後顛簸,李錦文會緊盯著支架上大個的六角螺絲,觀察它們的位置是否有鬆動,擰緊的螺絲是沒有縫的,有一點點鬆動就會出現縫隙。
影片的技術負責人發現了,喊她「操心的大管家」。其實,每一天拍攝結束,技術組的工程師們都會去做這項檢查,誰也沒想到一個電影的監製會注意到這些細節。
焦俊豔在片中飾演民航氣象中心領班
在拍攝過程中,導演常常會有新的靈感與想法,身為監製的李錦文需要判斷和平衡它們是否是加分項。很多時候,這些在片場靈光一閃的東西都特別加分,例如整個拉薩的情節原本不在《中國機長》的劇本中。
每每這個時候,她就趕緊打開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各種盤算避免超支,甚至「拆東補西」來幫助導演讓想法落地。
「我認為一個好的監製,是應該除了能幫導演實現他想要的視覺,還要讓投資方、導演、觀眾都看到一個超值的製作質量。打個比方,一部電影成本說一個億,可是出來的效果是兩個億,那我就成功了。」
闞清子出演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終端管制室管制員
儘管《中國機長》在諸多方面都稱得上「艱難」,能參與到這部不平凡的電影,李錦文毫不掩飾自豪之情。「第一是安全,整個拍攝過程沒有出現意外,這是我的堅守。第二,在我的能力範圍以內,沒有超時,沒有超支,按時拍完,這是我的責任。」
無可替代的「中國機長」
剛開始籌備《中國機長》,劇組舉行過一次關於片名的投票,大家對《中國機長》這一立項名稱莫衷一是,導演劉偉強也犯了難,對這個名字是否過於「正」感到疑惑。李錦文對他說,如果拍完了你還感覺「中國機長」不合適,到時候我們再換。
往下拍著拍著,等到了殺青的時候,大家發現已經想不到一個比「中國機長」更好的名字了。
「我越來越覺得這四個字無可替代,非常有講究。素描,直白,大氣,直截了當。」在李錦文眼裡,不是每一部電影都可以冠上中國兩個字,除了滿滿的自豪感,離開了中國機長,這部電影無法成立。
馮文娟在電影中飾演西南空管局塔臺管制室帶班主任
「不是一個機長,是《中國機長》,也就是說,中國民航各個航空公司的所有機長,都能保障你的飛行安全,這是多宏大的氣魄,也是我們希望這部電影傳達出的正能量。」
還在拍攝階段,就時常有人把《中國機長》與美國的《薩利機長》作對比,面對這部口碑爆棚、題材相似的影片,李錦文在讚許的同時也分享了她的心願:「中國還沒有一部類似這樣的電影。我們希望《中國機長》不光是在中國、亞洲放映,還能衝出國際,讓全世界的人看到中國的機長,中國的民航,中國的電影,絕對不比任何人差。」
文/ 馮霜晴 原文刊登於《中國民航》2019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