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子學院周鵬團隊實現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技術

2020-12-17 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周鵬團隊針對具有重大需求的3-5納米節點電晶體技術,驗證了雙層溝道厚度分別為0.6 /1.2納米的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GAA,Gate All Around),實現了高驅動電流和低洩漏電流的融合統一,為高性能低功耗電子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北京時間12月16日,相關成果以《0.6/1.2納米溝道厚度的高驅動低洩漏電流多橋溝道電晶體》(「High Drive and Low Leakage Current MBC FET with Channel Thickness 1.2nm/0.6nm」)為題在第66屆國際電子器件大會(IEDM,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 Meeting)上在線發布。

隨著集成電路製造工藝進入到5納米技術節點以下,傳統電晶體微縮提升性能難以為繼,技術面臨重大革新。採用多溝道堆疊和全面柵環繞的新型多橋溝道電晶體乘勢而起,利用GAA結構實現了更好的柵控能力和漏電控制,被視為3-5納米節點電晶體的主要候選技術。現有工藝已實現了7層矽納米片的GAA多橋溝道電晶體,大幅提高驅動電流,然而隨著堆疊溝道數量的增加,漏電流也隨之增加,導致的功耗不可忽視。

針對上述問題,周鵬團隊設計並製備出超薄圍柵雙橋溝道電晶體,利用二維半導體材料優秀的遷移率,和圍柵增強作用的特點,驅動電流與普通MoS2電晶體相比提升超過400%,室溫下可達到理想的亞閾值擺幅(60mV/dec)。同時,出色的靜電調控與較大的禁帶寬度可有效降低漏電流。該器件驅動電流與7疊層矽GAA電晶體可相比擬,漏電流卻只有矽器件的1.9%,降低了兩個數量級,在未來高性能低功耗電晶體技術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雙橋溝道電晶體示意圖及其性能圖

研究工作主要由周鵬團隊黃曉合和劉春森博士完成,得到了微電子學院院長張衛教授的指導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應急重點項目及上海市集成電路重點專項等項目的資助,以及復旦大學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IEDM是微電子器件領域的國際頂級會議,是國際學術界和頂尖半導體公司的研發人員發布先進技術和最新進展的重要窗口。


來源:微電子學院

實習編輯:邊欣月

責任編輯:李沁園

編輯:黃嘉欣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實現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技術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周鵬團隊針對具有重大需求的3-5納米節點電晶體技術,驗證了雙層溝道厚度分別為0.6 /1.2納米的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GAA,Gate All Around),實現了高驅動電流和低洩漏電流的融合統一,為高性能低功耗電子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 國內某大學成功驗證實現3nm關鍵技術:GAA電晶體
    tetednc近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網站發布消息,該校周鵬團隊針對具有重大需求的3-5納米節點電晶體技術,驗證了雙層溝道厚度分別為0.6 /1.2納米的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GAA,Gate All Around,也譯作環繞柵極電晶體),實現了高驅動電流和低洩漏電流的融合統一,為高性能低功耗電子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 中國攻克3mm工藝關鍵技術,復旦成功驗證GAA電晶體
    這則消息來自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該校的周鵬團隊針對具有重大需求的3-5納米節點電晶體技術,驗證了雙層溝道厚度分別為0.6 /1.2納米的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實現了高驅動電流和低洩漏電流的融合統一,為高性能低功耗電子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相關的成功將會在第
  • 復旦專家搞定GAA電晶體,3nm晶片關鍵技術
    【1月5日訊】導語,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從華為、中興事件發生以後,也讓大家再次注意到晶片、作業系統這兩大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晶片製造領域,我國一直都處於落後局面,雖然我國在晶片設計、晶片封測都可以達到目前頂尖的5nm工藝水準,但唯獨晶片製造依舊還停留在14nm工藝水準,如果要在「純國產化」的狀態下,則只能夠實現28nm製程工藝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發明集成存儲計算的鐵電電晶體技術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周鵬教授團隊針對當下系統存算分離的能效瓶頸難題,發現了新型二維鐵電半導體在集成電路領域的應用方案,實現了鐵電存儲計算技術的原始創新,提供了發展存算融合系統的器件範式。
  • 微電子所在新型矽基環柵納米線MOS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針對上述納米線電晶體架構在集成電路發展應用中所面臨的難題,微電子所研究員殷華湘帶領的團隊提出在主流矽基FinFET集成工藝基礎上,通過高級刻蝕技術形成體矽絕緣矽Fin和高k金屬柵取代柵工藝中選擇腐蝕SiO2相結合,最終形成全隔離矽基環柵納米線MOS器件的新方法。
  • 基於電解質柵控電晶體構建可處理時空信息的脈衝神經網絡系統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海量的數據對信息的快速實時處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是開發具有邊緣計算能力的智能感知系統,緩解數據傳輸帶來的延遲與能耗,從而實現實時、高效的信息處理。
  • 用於開關電源的N溝道場效應MOS電晶體
    意法半導體日前推出一個N溝道場效應MOS電晶體,新產品用於高強度放電燈、高端鎮流器和採用零壓和零流開關技術的開關電源。  STx9NK60ZD 是率先採用了SuperFREDMeshTM新型高壓工藝,由於這項先進技術在ST原有的基本高壓系列產品SuperMESH™上實現了一個新載流子壽命控制過程,新器件不僅展現出優異的動態性能,而且還優化了體二極體的反向恢復時間(trr),具有優異的軟恢復特性。所有這些都將有助於降低開關損耗。
  • 臺積電2nm全環繞柵(GAA)電晶體——摩爾定律還能再續多久?
    臺積電近日宣布引入全環繞柵(gate-all-around)技術,並將矽基半導體工藝演進至2nm節點,成功給摩爾定律再續一命。而當前摩爾定律在半導體工藝上的延續,面臨著兩個巨大的難題:短溝道效應和量子隧穿。全環繞柵是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FET)技術的演進,是一種用來抑制短溝道效應的技術。
  • P溝道和N溝道MOSFET在開關電源中的應用
    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MOSFET一直是大多數開關電源(SMPS)首選的電晶體技術。當用作門控整流器時,MOSFET是主開關電晶體且兼具提高效率的作用。為選擇最適合電源應用的開關,本設計實例對P溝道和N溝道增強型MOSFET進行了比較。
  • 臺積電新推2nm全環繞柵(GAA)電晶體,但摩爾定律還能再續多久?
    臺積電近日宣布引入全環繞柵(gate-all-around)技術,並將矽基半導體工藝演進至2nm節點,成功給摩爾定律再續一命。而當前摩爾定律在半導體工藝上的延續,面臨著兩個巨大的難題:短溝道效應和量子隧穿。全環繞柵是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FET)技術的演進,是一種用來抑制短溝道效應的技術。
  • 中國科學家發明新的單電晶體邏輯結構:可使電晶體縮小50%
    事實上自從電晶體製造工藝進入10nm時代之後,繼續提升製程工藝變得原來越困難,特別是Intel在14nm工藝上足足停留了5年之久,因此想要繼續提升晶片性能最好的辦法就是另闢蹊徑。日前,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日在集成電路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項突破。他們發明了讓單電晶體「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的新邏輯結構,使電晶體面積縮小50%,存儲計算的同步性也進一步提升。
  • 微電子所在基於先進FinFET工藝的矽量子器件研究中獲進展
    量子計算是未來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在一些特定領域具有較大應用潛力。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首次演示了可陣列化、垂直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相關成果於3月5日在《自然—通訊》
  • n溝道mos管工作原理
    N溝MOS電晶體概述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結構的電晶體簡稱MOS電晶體,有P型MOS管和N型MOS管之分。   由p型襯底和兩個高濃度n擴散區構成的MOS管叫作n溝道MOS管,該管導通時在兩個高濃度n擴散區間形成n型導電溝道。n溝道增強型MOS管必須在柵極上施加正向偏壓,且只有柵源電壓大於閾值電壓時才有導電溝道產生的n溝道MOS管。n溝道耗盡型MOS管是指在不加柵壓(柵源電壓為零)時,就有導電溝道產生的n溝道MOS管。
  • 科學家實現「鑽石」拉伸應變有望用於微電子、光電技術
    鑽石有望成為未來微電子(Microelectronics)、光子學(Photonics)與量子信息技術應用的關鍵材料。由香港城市大學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近日宣布,已成功實現鑽石的均勻彈性拉伸應變,且達到前所沒有的水準;而這項研究可令鑽石在微電子、光子學與量子信息技術的應用進入嶄新時代。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
    中新網遼寧新聞3月9日電 20世紀40年代以來,以微電子技術為主導的信息技術革命極大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
  • N溝道mos管工作原理
    N溝MOS電晶體概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結構的電晶體簡稱MOS
  • n溝道FET電晶體箝位原理圖
    打開APP n溝道FET電晶體箝位原理圖 佚名 發表於 2009-07-18 17:44:46 開關本身由一對n溝道電晶體組成。圖2. n溝道FET電晶體箝位原理圖由於體二極體的影響,n溝道FET只能通過約0.7V以內的柵極電壓。
  • 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是什麼_有機場效應電晶體介紹
    由於其所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熱穩定性好、無二次擊穿現象以及安全工作區域寬等優點,現已成為微電子行業中的重要元件之一。 目前無機場效應電晶體已經接近小型化的自然極限,而且價格較高,在製備大表面積器件時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人們自然地想到利用有機材料作為FET的活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