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某大學成功驗證實現3nm關鍵技術:GAA電晶體
晶片製造特別是高端晶片製造一直是中國被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中芯國際的7nm就一直還未量產,而最近傳出國內某大學成功驗證實現3nm關鍵技術,我們來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
復旦專家搞定GAA電晶體,3nm晶片關鍵技術
【1月5日訊】導語,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從華為、中興事件發生以後,也讓大家再次注意到晶片、作業系統這兩大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晶片製造領域,我國一直都處於落後局面,雖然我國在晶片設計、晶片封測都可以達到目前頂尖的5nm工藝水準,但唯獨晶片製造依舊還停留在14nm工藝水準,如果要在「純國產化」的狀態下,則只能夠實現28nm製程工藝
-
Intel放棄FinFET電晶體轉向GAA電晶體 GAA工藝性能提升或更明顯
打開APP Intel放棄FinFET電晶體轉向GAA電晶體 GAA工藝性能提升或更明顯 憲瑞 發表於 2020-03-11 09:51:09
-
先不上GAA電晶體 臺積電第一代3nm工藝將繼續用FinFET技術
再下一個節點就是3nm工藝了,這個節點非常重要,因為摩爾定律一直在放緩,FinFET電晶體一度被認為只能延續到5nm節點,3nm要換全新技術方向。在這方面,三星將轉向GAA環繞柵極電晶體,根據官方所說,基於全新的GAA電晶體結構,三星通過使用納米片設備製造出了MBCFET(Multi-Bridge-Channel FET,多橋-通道場效應管),該技術可以顯著增強電晶體性能,主要取代FinFET電晶體技術。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實現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技術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周鵬團隊針對具有重大需求的3-5納米節點電晶體技術,驗證了雙層溝道厚度分別為0.6 /1.2納米的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GAA,Gate All Around),實現了高驅動電流和低洩漏電流的融合統一,為高性能低功耗電子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
...Intel將在2023年推出5nm GAA工藝-Intel,5nm,GAA,電晶體,工藝...
Intel之前已經宣布在2021年推出7nm工藝,首發產品是數據中心使用的Ponte Vecchio加速卡。7nm之後的5nm工藝更加重要了,因為Intel在這個節點會放棄FinFET電晶體轉向GAA電晶體。
-
中科院攻克石墨烯關鍵技術,延遲降低了1000倍,半導體領域迎突破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中科院再次傳來好消息,石墨烯關鍵材料被攻克,延遲足足降低了1000倍,那這有什麼意義呢?本期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而石墨烯技術就是目前超導材料的最佳選擇之一,而這次中科院所攻克的矽-石墨烯-磁電晶體屬於尖端的部件,可以使得這種電晶體的延遲極大降低,為日後的半導體電子行業電晶體研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FinFET逐漸失效不可避免,英特爾研發全新設計的電晶體GAA-FET
FinFET工藝先拔頭籌,英特爾最早於2011年推出了商業化的FinFET工藝技術,顯著提高了性能並降低了功耗,之後臺積電採用FinFET技術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隨後FinFET大放異彩,成為全球主流晶圓廠的首選。
-
復旦專家研究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獲突破
復旦專家研究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獲突破 中新社上海2月10日電 (記者 鄒瑞玥)最新一期的國際權威性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了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仇志軍與劉冉科研團隊的一項成果,他們在揭示有機薄膜電晶體(OTFT)性能穩定性機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
馬斯克對手來了,中國攻克可回收火箭關鍵技術,美國還敢再囂張?
圖為火箭發射近日,馬斯克的對手來了,中國航天成功攻克了可回收火箭關鍵技術,成功發射了一枚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對於中國攻克關鍵技術一事,也令西方十分關注,看來可回收火箭美國已經不再是第一,美國接下來還敢再囂張嗎?
-
微電子學院周鵬團隊實現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技術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周鵬團隊針對具有重大需求的3-5納米節點電晶體技術,驗證了雙層溝道厚度分別為0.6/1.2納米的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GAA,Gate All Around),實現了高驅動電流和低洩漏電流的融合統一,為高性能低功耗電子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
天琴一號傳好消息,中國一關鍵技術成功通過驗證,西方卡脖子失效
,它打破了此前西方國家的一項技術壟斷,帶領中國進入一片嶄新的科研領域。只是就目前來說,引力波探測衛星的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各國都處在技術驗證階段,我國的「天琴一號」也是如此。從公開的消息來看,天琴一號負責驗證無拖曳控制技術、慣性傳感器技術和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等,這些技術一旦驗證成功,我國太空引力波探測的大門才算真正打開。而就在近日,天琴一號傳來好消息,有項關鍵技術成功通過在軌驗證!
-
FinFET工藝之後 電晶體技術何去何從?
>FinFET工藝之後 電晶體技術何去何從? 在近期內,從先進的晶片工藝路線圖中看已經相當清楚。晶片會基於今天的FinFET工藝技術或者另一種FDSOI工藝的平面技術,有望可縮小到10nm節點。但是到7nm及以下時,目前的CMOS工藝路線圖已經不十分清晰。 半導體業已經探索了一些下一代電晶體技術的候選者。例如在7nm時,採用高遷移率的FinFET,及用III-V族元素作溝道材料來提高電荷的遷移率。
-
碳基晶片關鍵技術被北大攻克,未來不需要光刻機?任正非說出實情
不過,最近北大大學就有了新的突破,彭練矛的團隊,成功地使用碳納米管研製出了晶片,性能超過了同樣工藝級別的矽晶片,可能有助於解決未來摩爾定律遇到的瓶頸,甚至可以幫助國產晶片「彎道超車」。未來不需要光刻機現代的晶片製作工藝都是源於老美,具體一點就是來自加利福尼亞的矽谷。一開始的半導體不是生產晶片,而是生產電晶體,那時候的電晶體,體積比較大,肉眼可見,不像現在,拇指大的晶片裡有上百億個電晶體。
-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
中國芯彎道超車的關鍵技術-碳基晶片
首先我們先複習一下摩爾定律,摩爾定律呢簡單來說就是晶片上的電晶體數目每隔十八至二十四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會翻一倍。蘋果最新款macbook搭載的M一晶片上採用了臺積電五納米的製程工藝,集成一百六十億個電晶體,堪稱地表最強晶片。按照摩爾定律,我們的晶片每年都在進步,那如果晶片突破了一納米後會發生什麼?雖然臺積電突破了五納米工藝,但它在兩納米工藝研發中是會遇到瓶頸的。
-
中國5納米光刻機關鍵技術被攻克,未來將會打破壟斷嗎
他們突破了5nm光刻機的製造工藝,他們能有這麼樣的好成績,也是離不開強有力地支持半導體領域的研究與開發,所以才湧現出了華為,中芯國際,中興通訊等優秀公司,我們已經在晶片設計,研究和開發方面擁有最先進的技術。
-
「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來源:科技日報「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近日,數十位國內空間科學領域專家齊聚廣州,研討教育部空間科學中長期和「十四五」規劃前沿課題。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
中國科學家發明新的單電晶體邏輯結構:可使電晶體縮小50%
事實上自從電晶體製造工藝進入10nm時代之後,繼續提升製程工藝變得原來越困難,特別是Intel在14nm工藝上足足停留了5年之久,因此想要繼續提升晶片性能最好的辦法就是另闢蹊徑。日前,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日在集成電路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項突破。他們發明了讓單電晶體「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的新邏輯結構,使電晶體面積縮小50%,存儲計算的同步性也進一步提升。
-
「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在會上介紹了「天琴二號」技術試驗衛星的進展情況。他指出,「天琴二號」衛星所要在軌驗證的核心技術之一——星間雷射幹涉測量技術,正是目前國際上下一代重力衛星的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