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的大洋洲藝術珍品展,呈現太平洋三大島群的生活圖景

2021-01-09 好奇心日報

在上海博物館的第一展廳,目前正在展出大洋洲的 150 件藝術藏品。展覽共分為 5 個部分:「海之疆域」、「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簡約的風格」和「身體的裝飾」,這是中國大陸舉辦的第一個較為完整地呈現大洋洲藝術的展覽。

這些展品都來自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該博物館於 2006 年在巴黎開放,目前是法國第四大博物館,擁有 45 萬件藏品,其中 3500 件以永久和臨時性主題展覽的形式展出,藏品以非洲、亞洲、大洋州和美洲的土著藝術和文化為主。

此次展覽全名為「浮槎於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珍品展」。名稱來自於西晉張華編撰的《博物志》:「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有浮槎去來。」浮槎,意為來往於海上與天河間的小船,點明了太平洋土著人海上泛舟、島間往來的特性。

展覽的第一部分「海之疆域」就以大洋洲的各類船槳、獨木舟艉柱、獨木舟艏柱和雕塑,展現大洋洲藝術與海洋的獨特關係,呈現出大洋洲土著以舟楫劈波斬浪的生活圖景。

從展品中可以看出大洋洲特殊的圖案和裝飾藝術,比如由木頭和食火雞羽毛做成的塞巴伊島的「道蓋獨木舟船首雕塑」。「道蓋」這個詞有「女巫」、「精怪」的意思,與當地的傳說有關。而食火雞是在大洋洲生活的一種大型鳥類,成熟的食火雞身上披著黑色粗硬的羽毛,奔跑時速可達 50 公裡,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之一,也因此不易獲得,羽毛格外被珍視。用它做成的道蓋雕塑是當地普遍流行的獨木舟船首裝飾。

《道蓋獨木舟船首雕塑》,澳大利亞,託雷斯海峽,賽巴伊島,19 世紀

木,食火雞羽毛,顏料,Inv. 70.2001.38.1,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來自上海博物館網站

《陶拉帕獨木舟艉柱》,紐西蘭,奧特亞羅瓦,毛利,18 世紀末到 19 世紀初,木,弗雷德裡克西奧多利克斯捐贈,Inv. 71.1881.25.3,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來自上博網站

算上海洋的話,大洋洲的覆蓋範圍幾乎佔到了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大洋洲由大小不一的島嶼組成。其中,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是太平洋的三大島群。

展覽的第二三部分,以三大島群上的藝術和生活物件為線索。尤以第二部分的「美拉尼西亞」為展覽重點。展出的物件包括:姆瓦伊面具、女性祖先雕像、在西姆棕櫚樹幹上的繪畫、笛、盾、儀式雕塑、祈願板、奧帕手鼓、馬拉甘藝術雕塑,以及塔帕布等。

三大島群的位置:Micronesia(密克羅尼西亞),Polynesia(玻里尼西亞),Melanesia(美拉尼西亞)。來自 wikipedia

除了物件的展示,展覽還配以各個島上的文化習俗、社會階層、儀式、殖民對於一些習俗的破壞及近年來的復興的文字解說,以及短視頻歷史資料展示。在藝術性之外,以人類學的視角展現大洋洲島民們對於祖先和神靈的崇拜、部落中的階層關係、神秘的獵首儀式以及男女兩性在戰爭和手工藝勞作中的工具與行為等。

比如在美拉尼西亞群島的阿努瓦圖,彎曲的豬牙、打豬槌、貝殼或者貝殼臂環等裝飾,可以彰顯一個人威望,這與萬那杜北部的島嶼實行的等級制度有關,人們會根據各自的等級佩戴相應的徽章和儀式裝飾品。

而在紡織品非常少的太平洋地區,當地人通過捶打構數的樹皮內皮製作樹皮布,質地和羊皮紙相似。當地的女性使用天然染劑製作圖案,製作成「塔帕布」。每個島的圖案風格和製作工藝不同,「塔帕布」被用來包裹或者裝飾受到保護或被神聖化的場所、物件和身體。

《加圖瓦卡維提儀式布料》,斐濟,勞群島,20 世紀初捶打過的構樹皮(塔帕),天然染劑,Inv. 70.2015.11.2,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來自上博網站

《女性祖先雕像》,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塞皮克,卡拉瓦裡河,因艾伊娃,20 世紀上半葉,木,白、黑、紅、黃色顏料,Inv. 72.1966.5.11,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來自上博網站

《蘇布萬面具》,萬那杜,彭特科斯特島,19 世紀末,木,黑色表層,Inv. 71.1934.186.229,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來自上博網站

展覽的第四五部分為「簡約的風格」與「身體的裝飾」,展示了諸多首飾和生活用品。在「身體的裝飾」部分,包括貝殼、羽毛、珍珠母、海豚牙齒、龜甲、骨頭等材料構成的不同胸飾、頭視、項鍊、腰帶、鼻飾、臂環、梳子。依靠植物、動物和礦物的原材料,當地人通過不同的的組合搭配,製作出了不同的裝飾品。

《佩科頭飾》,馬克薩斯群島,努庫希瓦島,20 世紀中葉,植物纖維,玻璃珠,,海豚牙齒,安德烈米肖德捐贈,Inv. 71.1963.22.9,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來自上博網站

《特瑪墜飾》,索羅門群島,聖克魯斯群島,瓦尼科羅島,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海貝,龜甲,玻璃珠,植物纖維。羅賓女士捐贈,Inv. 71.1909.14.18,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來自上博網站

而無法通過實物呈現的刺青藝術,則以短片資料《馬克薩斯群島與紐西蘭的刺青》呈現。在紐西蘭,由於殖民時代和傳教士的工作,19 世紀末毛利人的刺青幾乎消失。到 20 世紀 70 年代,城市郊區的毛利人幫派重新開始紋面,現在對於毛利人來說,紋面是一個重要的種群標誌。

隨著 19 世紀歐洲人將這些藝術品帶回西方,這些「原始主義」藝術受到了藝術家和鑑賞家的喜愛,歐洲人將其特徵和風格歸因於「原始」的表現形式,特別是透視的消失、簡單的輪廓,以及使用重複的裝飾圖案。

雖然「原始主義」這個詞常因其對非歐洲民族的種族主義刻板印象而受到批評,但它對現代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7 年凱布朗利博物館的 Picasso Primitif 展覽就聚焦了藝術家與非歐洲藝術的聯繫。這些作品從非洲、大洋洲和亞洲文化裡獲取靈感,展覽通過作品的比較,來探討藝術家在非西方藝術中獲得的諸如「解構身體」等的創作手法。而保羅·高更曾在 1901 年移居了馬克薩斯群島(玻里尼西亞的一部分),並在那裡度過餘生。

《神人雕塑》,萬那杜,馬勒庫拉島,瓦拉嶼,20 世紀初 ,木,Inv. 71.1946.0.23 X,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來自上博網站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浮槎於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珍品

展覽時間:2019.5.16-2019.8.18(周一閉館)

展覽地點:上海博物館第一展廳

展覽費用:免費

題圖來自上海博物館網站,為馬拉甘儀式的物品;巴布亞紐幾內亞,俾斯麥群島,新愛爾蘭島北部,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輕質木材,天然顏料,海螺鰓蓋,植物纖維,Inv. 71.1912.1.6,羅伯特·肖威洛特捐贈,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

相關焦點

  • 大洋洲藝術令人著迷的不止是其本身,更是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9月29日,展覽「大洋洲」在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舉行,這場展覽呈現了曾為歐洲人帶來靈感的大洋洲藝術,包括繪畫、雕像及傳統服裝。「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編譯了《衛報》評論員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的文章,在他看來,大洋洲藝術令人著迷的不止是它本身,更是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然而,隨著全球流行文化的進入,大洋洲的本土藝術逐漸趨向同質化。
  • 上海終於舉辦董其昌大展了!上博2018展覽計劃今晚公布
    楊志剛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特別提到了將於2018年末舉辦的董其昌書畫大展,並表示,「上海博物館館藏董其昌經典書畫作品都會呈現在這個展覽中,比如《煙江疊嶂圖卷》、《天馬賦》、《秋興八景圖》等;另外,我們將積極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溝通,希望能夠把董其昌的書畫精品呈現給大家。」
  • 大洋洲的六大地理區域:澳大利亞、巴新、紐西蘭和三大群島
    大洋洲位於亞洲和南極洲之間,由一塊大陸和數萬個分散在浩瀚的太平洋海域中的島嶼組成位的,陸地總面積只有約897萬平方千米,僅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擁有人口4100多萬,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洲和除南極洲外人口最少的洲。
  • 青少兒藝術科普展上看愛因斯坦親筆籤名,體驗科技與藝術的美
    圖說:愛因斯坦籤名傳記 官方圖愛因斯坦親筆籤名的傳記、被譽為中國「天學入門第一書」的明代古籍珍本《革象新書》、藝術與科學技術完美結合的「安徒生童話插畫師」的精美金屬版畫……這些珍貴的展品,昨天起在上海藝術品博物館舉辦的第三屆國際青少兒藝術科普展上展出
  • 盤點七大洲最大的島嶼:亞洲的加裡曼丹島和大洋洲的紐幾內亞島
    加裡曼丹島是世界上面積第三大的島嶼,僅次於格陵蘭島和紐幾內亞島,總面積為74.3萬平方公裡,地處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島上植被茂密,自然帶屬於熱帶雨林帶,是世界上除了南美亞馬孫平原外,熱帶原始森林分布最為廣泛的地區。
  • 亞洲和大洋洲最大島嶼,分別是馬來群島的加裡曼丹島和紐幾內亞島
    加裡曼丹島亞洲面積最大的島嶼還是在馬來群島中,那就是位於馬來群島中部的加裡曼丹島。加裡曼丹島是世界上面積第三大的島嶼,僅次於格陵蘭島和紐幾內亞島,總面積為74.3萬平方公裡,地處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島上植被茂密,自然帶屬於熱帶雨林帶,是世界上除了南美亞馬孫平原外,熱帶原始森林分布最為廣泛的地區。
  • 太平洋上的三大巨型群島
    飽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員高興地說:「這真是個太平洋啊!」從此,人們把美洲、亞洲、大洋洲之間的這片大洋稱為「太平洋」。後來因為這個名字寓意美好,逐漸被世人所接受並普遍推廣開來。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約佔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一,佔世界海洋面積1/2,總面積相當於10個南美洲,18個中國。
  • 上海博物館 「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圓滿落幕
    殷立勤 攝觀眾在認真欣賞董其昌書畫藝術。 殷立勤 攝中新網上海3月10日電 (記者 殷立勤)2018年12月7日至2019年3月10日,上海博物館舉行「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展覽觀者雲集,被稱為這一年度「不容錯過的藝術盛事」。隨著展覽進入倒計時階段,連日來,位於上海博物館南門的觀眾排成長龍,每天絡繹不絕。
  • 「上博董其昌展」閉幕:參觀人數達60萬 文創銷售額超1300萬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3月10日報導:被市民稱為年度不容錯過的「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今天晚上在上海博物館閉幕。展覽從2018年12月7日至2019年3月10日,陪伴了大家三個月,據統計,截止10日下午17點,展覽共接待參觀人數60萬人次。
  • 初中世界地理知識點歸納:大洋洲
    大洋洲     (一)概述     1.位置:介於亞洲和南極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組成: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南北二島、紐幾內亞角及太平洋三大群島: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2.面積:陸地總面積900多萬平方千米,世界最小一洲3.居民:大部分歐洲白人後裔。
  • 一周觀展指南|莫蘭迪「桌上風景」展北京,乾隆銅瓷臺北呈現
    本周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風格故事—乾隆年制琺瑯彩瓷特展」三大展覽相繼對外展出,其中「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展出的「西清四鑑」是官方最具規模的傳世銅器圖鑑。
  • 雲觀展|為自閉症兒童講解上博鎮館之寶
    雲觀展|為自閉症兒童講解上博鎮館之寶 近日,上海雙平慈善基金會金牌導遊工作室錄製了上海博物館50個「鎮館之寶」的現場講解視頻,將於4月2日把第一批視頻贈送給上海市虹口區密雲學校的自閉症兒童。
  • 一周觀展指南|京滬瓷器特展多,江南扇面涼風至
    浮槎於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展期:2019年5月16日—8月18日地點:上海博物館第一展廳展示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所藏大洋洲藝術作品中最為精美的部分,150件作品具有非凡的美學和人類學價值,它們提供了一個視角,讓人們認識到一個廣袤的文化區域是如何的豐富多彩、包含著怎樣的多元身份與超越地理距離的多樣關係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低地,由奧裡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三大平原組成,其中亞馬孫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衝積平原;東部為波狀起伏的高原,包括蓋亞那高原、巴西高原和巴塔哥尼亞高原三大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積500多萬平方千米,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南美洲是世界上火山較多、地震頻繁且多強烈地震的一個洲。
  • 一周觀展|颱風之後,再讀雨果畫作、謝稚柳文獻與秦代簡牘
    這些天,颱風影響了江浙滬不少藝術場館的開放,上海博物館等昨天臨時閉館,颱風之後再看展覽,或許更見精彩: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其實也是一位畫家,上海明珠美術館近日呈現的展覽將呈現雨果創作及畫作,上海世博會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分別展現了愛因斯坦與達爾文紀念展。
  • 藝術實物融合多媒體技術,朵雲軒展傳統瑞獸「動物園」
    藝術實物融合多媒體技術,朵雲軒展傳統瑞獸「動物園」 宗禾 2019-07-21 17:24 來源:澎湃新聞
  • 藝術遇見科技 四川音樂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成果匯報展「出山」
    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科技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影響著藝術。1月5日,「出山·四川音樂學院實驗藝術學院2020成果匯報展」(以下簡稱「匯報展」)正在四川音樂學院本部南校區開展。據了解,四川音樂學院於2019年12月成立了實驗藝術學院,旨在探索藝術內容、表現形式、工具材料的創新,推動藝術與科技的跨界融合,促進新知識的發現與形成以及科技進步新的可能性。通過一年多的建設,當前實驗藝術學院已基本實現了藝術與科技共生,並惠及大眾。這次開幕的匯報展便是學院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 大洋洲小島國紐埃,大部分人為何不住在本國?
    不在歐洲,而在小島國「密密麻麻」擠在一起的大洋洲,這個國家叫紐埃。紐埃在哪呢?我們打開大洋洲地圖,澳大利亞大陸以東隔著珊瑚海是法屬新喀裡多尼亞,再往東就是著名的島國斐濟,斐濟再往東就是紐埃了。紐埃處以南太平洋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紐埃以北是薩摩亞群島,西南是湯加群島。紐埃有多少人口呢?2017年的數據是1618人,這個數字在國家中只多於梵蒂岡。
  • 開啟五千年世界文明之旅:故宮舉辦卡達阿勒薩尼收藏展
    270餘件珠寶傑作和280餘件稀世珍品,將帶領觀眾踏上一場從16世紀至今的印度珠寶奇異之旅,感受跨越5000年的藝術氣息。瑪雅文明的馬賽克面具。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阿勒薩尼,是一位卡達親王,因收藏眾多頂級印度珠寶以及設計靈感源於印度的珠寶而廣為人知,他的收藏隸屬於阿勒薩尼收藏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