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五千年世界文明之旅:故宮舉辦卡達阿勒薩尼收藏展

2020-12-05 光明日報

【新展大觀】

光明日報北京4月17日電(記者李韻)從今天起至6月18日,「銘心擷珍——卡達阿勒薩尼收藏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和西雁翅樓展廳展出。270餘件珠寶傑作和280餘件稀世珍品,將帶領觀眾踏上一場從16世紀至今的印度珠寶奇異之旅,感受跨越5000年的藝術氣息。

瑪雅文明的馬賽克面具。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阿勒薩尼,是一位卡達親王,因收藏眾多頂級印度珠寶以及設計靈感源於印度的珠寶而廣為人知,他的收藏隸屬於阿勒薩尼收藏基金會。除珠寶外,他的收藏還囊括了數百件從古至今的博物館級別藝術珍品,尤其是古代近東地區、古埃及和古希臘的珍貴文物,還包括非洲部落和美洲藝術、伊斯蘭手稿和裝飾藝術、歐洲宮廷藝術和皇家珠寶等門類。

本次展覽分為兩部分。午門展廳中的「瑰麗梵星:印度高級珠寶展」是270餘件(組)印度珠寶藝術的巔峰之作,呈現了從莫臥兒王朝直至現代的印度珠寶藝術。本部分展品中不乏富有歷史意義的皇室珍寶配飾,以及卡地亞等歐洲知名珠寶製造商在印度傳統珠寶形式啟發下製作的精美珍寶。

石碑。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據策展人介紹,印度因其富饒的珍稀寶石礦藏和精湛的珠寶製作工藝在全球享有盛譽。印度及其周邊地區盛產各類寶石:戈爾康達礦區出產極品鑽石,巴達赫尚盛產尖晶石,克什米爾以絢爛的藍寶石著稱,斯裡蘭卡和緬甸擁有珍貴的紅寶石,波斯灣則出產珍珠。在印度,珠寶不僅僅是裝飾品,每一種寶石都寓意深遠。珍貴的金屬和寶石被用於印度人生活的各種場合:室內裝飾、禮服、武器和家具。

西雁翅樓展廳舉辦的是「皇室臻選:藝術珍品展」,展出280餘件來自世界各古代文明的文物和現代藝術佳品,均為罕見的瑰寶,前後跨越5000年歷史,見證了人類創造力的發展。

中世紀巴塞隆納的祭壇裝飾品。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展廳入口處一件掛在牆上的女人半身浮雕石像,將記者帶入世界文明的語境中。這件浮雕是個石碑,來自阿拉伯南部,展現了一名佩戴鑲鍍金珠寶的婦女形象。女人仿佛是從長方形背板上的圓洞中鑽出來的。她抬起右手,掌心向外,左手握著貌似用金子做的一把小麥,專家說這是生育的象徵。女人穿著短袖百褶上衣,佩戴精緻的金項鍊。她的眼睛特別醒目,不僅用石頭鑲嵌作眼珠,還在其上嵌了黑色的石頭作為瞳孔,睫毛用金屬製成,眉毛也殘留著鑲嵌物。專家說,這可能是一件表現婦女祭司向太陽女神求情場景的陪葬石碑。這種形象的石碑是阿拉伯南部經典的作品風格,倫敦大英博物館有一件與此極為相似的公元一世紀作品。

此次展覽有多件藝術珍品均為世界範圍內首次向公眾展出:橫貫中亞、近東、埃及、希臘乃至地中海的珍貴藝術文物可追溯至遠古世界;來自古代中國、非洲和美洲的藝術珍品則涵蓋了神靈崇拜、皇家品味和技術成就等廣泛主題;豐富的穆斯林藝術品展現出伊斯蘭世界的多元藝術;來自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一系列歐洲展品則呼應了古典時代。

「此次阿勒薩尼收藏展精心呈現的藝術珍品橫貫古今。臻選展品來自多元文化和不同時期,都是頂級藝術品。」阿勒薩尼收藏策展人阿敏·加法爾博士(Amin Jaffer)表示,「『瑰麗梵星』最為全面地匯聚並展現了創作於印度的寶石藝術以及靈感源於印度的創作珍品,『皇室臻選』則進一步彰顯了阿勒薩尼收藏可觀的藏品數量與卓然品質。」

故宮博物院也在展覽中融入自己的藏品。比如,刻著乾隆皇帝讚美莫臥兒玉器的詩的杯子。中文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宮廷部主任王躍工表示:「同時參展的故宮博物院藏品,為展覽提供了另一條『以我為主』的主線——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關注、思考我們自身的文明積澱。」他介紹,「此次阿勒薩尼收藏展藏品體現出的廣博與精美,是收藏者投入的精力與心血的最好證明。這也是故宮博物院舉辦展覽中首次涉及如此眾多地區、時代的文物展品,為我們今後籌辦更大規模的綜合性文物展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此次展覽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18日 11版)

相關焦點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北有北京故宮博物院。雕梁畫棟,堆金彩畫,稀世珍寶,匠人工藝……紫禁城見證六百年歲月流轉,故宮博物院沉澱九十五載寒來暑往,故宮文化凝聚五千年華夏文明之美。 南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薩克森-波蘭宮廷文物精品展」在故宮舉行
    新華網北京4月8日電(記者廖翊 白瀛)由故宮博物院與德國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共同舉辦的《白鷹之光——薩克森-波蘭宮廷文物精品展(1670-1763)》,8日起正式登場故宮午門展廳。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便於攜帶,深受一般士子民眾的喜愛與收藏。在眾多西方來客中,荷蘭商人和使節團堪稱是東西交流網域中的第一舵手,他們不僅向西方世界傳遞亞洲的知識與文化,也化身成為穿梭在東亞海域間的重要使者。展覽分成四個單元,序幕「行旅足跡」展示荷使旅程所見相關紀錄與物件。第二單元「異國奇珍」展現兩個端點的人們對異國充滿期待與想像,促使具有東方風格或看起來像是西方情調的物品,競相湧現。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即日起,新華社在「新華調查」欄目中連續推出一組報導,通過對良渚文化、三星堆遺址等考古重大發現的最新報導,充分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充分展示考古重大發現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積極意義,實證中華文明所深具的文化軟實力。今天播發第一篇《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 《上新了·故宮》| 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展
    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展 郭京飛神還原《赤壁賦》情境  國際在線消息:故宮博物院集中國古代建築與文物收藏之大成,這些有形的存在留給我們的不僅是親眼目睹的歷史,更是精神上的溯源。本周六《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三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聶遠、李沁將深度探索「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共同揭秘蘇東坡的生平,同時郭京飛也將驚喜參與場景復現,「神還原」《赤壁賦》的壯闊情境。
  • 《上新了·故宮》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展
    故宮博物院集中國古代建築與文物收藏之大成本周六《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三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聶遠、李沁將深度探索「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共同揭秘蘇東坡的生平,同時郭京飛也將驚喜參與場景復現,「神還原」《赤壁賦》的壯闊情境。
  • 土耳其首次在中國舉辦文物展 呈現安納託利亞文明
    記者 葉辰亮 攝  安納託利亞文明:從新石器時代到奧斯曼帝國」展覽昨天在上海博物館開幕。這是土耳其首次在中國舉辦文物展覽,所有展品均為首次來華展出。   中國與土耳其是分處亞洲東西兩端的文明古國。為加深相互了解、深化傳統友誼,2010年,兩國籤署了互辦文化年的諒解備忘錄。2011年12月,「中國文化年」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開幕。
  • 一周觀展指南|京滬瓷器特展多,江南扇面涼風至
    炎炎夏日,京滬兩地紛紛開啟了關於瓷器的大展,「龍泉青瓷」、「空白期瓷器」、「明德化瓷器」等,望觀眾感受瓷器的魅力。而在江南、蘇杭等地則接連推出了「明清扇面展」、「扇與江南雅文化」等,為酷暑帶來一絲涼風。此外,北京故宮的「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敦煌的「吐蕃文明展」,深圳的「國漫展」也都吸引著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 一周觀展指南|陳從周百年同濟推大展,紀念鄭振鐸故宮展文物
    在北京,為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故宮正在展出他捐贈的上百件文物。在位於東京的三得利美術館即將開幕的「扇之國」,則站在廣闊的時代視角,介紹日本人鍾愛的「扇」之美的世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近期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 上海終於舉辦董其昌大展了!上博2018展覽計劃今晚公布
    作為中國書畫史上承前啟後、影響巨大的一代書畫大師,晚明時期的董其昌(1555-1636)是上海松江人,然而上海乃至中國大陸卻一直沒有舉辦過一次真正的董其昌大展,而在前兩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東京國立博物館都曾舉辦過與董其昌相關的大展,美國的相關博物館則早在1992年即舉辦過董其昌大展。但在2018年,上海將舉辦一次規模前所未有的董其昌書畫大展。
  • 傳承宮廷美學 周大福故宮文化珠寶上海K11展
    周大福故宮文化珠寶搭配Grace Chen高級訂製禮  服周大福華東區品牌副總 嵇萍莉女士  故宮博物院的特約專家——苑洪琪老師  周大福故宮文化珠寶上海K11展活動現場  【2015年4月3日,上海】周大福2015故宮文化珠寶系列展在上海K11如期舉行,向傳統美學致敬,再續古代珠寶與現代時尚的華麗緣,再造今日珠寶風尚新範。
  • 京城6月免費展來了!展覽、演唱會、電影、兒童劇...
    這是我國首次舉辦、亞洲大家庭共同參與、通力合作的集大成亞洲文明專題展覽,是一次文物的盛會、文化的盛會、文明的盛會。展覽旨在通過文化遺產講述各國文明故事,呈現各國文明之美,為亞洲各國相互交流、展示、溝通、了解搭建重要平臺,為中外觀眾提供精彩的文化體驗。
  • 走進文物裡的「秋天」 瀋陽故宮館藏秋季題材書畫展舉辦
    」在瀋陽故宮舉辦,遊客在參觀展覽中的作品。 「秋聲無盡—瀋陽故宮館藏書畫展」4日在瀋陽故宮師善齋、協中齋開展,30餘件館藏明清及近現代秋天題材的書法繪畫作品讓展廳內也切換至深秋時節。  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介紹,瀋陽故宮春、夏、秋、冬系列書畫展已經舉辦了以春季和夏季為題材的書畫展,深秋之際,再次策劃了體現秋季之美的館藏書畫展。
  • 莫奈完整版《草地上的午餐》亮相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
    莫奈完整版《草地上的午餐》亮相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展 澎湃新聞記者 陳若茜 2018-11-14 08:58 來源:澎湃新聞
  • 良渚遺址成為新的世界遺產,「中華第一城」確證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申遺成功後,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曾兩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當事人高蒙河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國際學術界曾長期認為中華文明只始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這意味著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於距今五千年前,終於得到了國際承認。」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2020年適逢中新建交30周年,上博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黑石號」沉船文物展,這是繼2019年上海與新加坡開啟全面合作新機制之後,進一步深化人文藝術方面的互通互鑑。印象派在西方美術發展史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而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更是承載了人們對繪畫世界的嚮往與追求。
  • 一周觀展指南|莫蘭迪「桌上風景」展北京,乾隆銅瓷臺北呈現
    本周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風格故事—乾隆年制琺瑯彩瓷特展」三大展覽相繼對外展出,其中「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展出的「西清四鑑」是官方最具規模的傳世銅器圖鑑。
  • 「中國·張家界」首屆世界遺產攝影大展舉行
    符璋德攝  11月16日至22日,「中國·張家界」首屆世界遺產攝影大展在湖南省張家界市舉行。71個國家和地區的115處世界遺產影像作品妝點著張家界的大庸古城、大峽谷、天門山、天子山等知名旅遊景點。作為張家界的老朋友,曾題詞讚譽「地上最高絕景」的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潘基文專為大展發來賀信,對主辦方的積極貢獻表示讚賞,並為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送上祝福。
  • 薈同學生舉辦「人類進化文明」成果展 -- 從魚到人的生命徵途
    深圳2020年11月23日 /美通社/ -- 近期,由深圳薈同學校八年級學生舉辦的「人類進化文明展」正式在薈同校園展出,為全校師生帶來了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的參展體驗,獲得了學生、老師以及家長們的高度認可。
  • 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開幕
    芝加哥博物館汪濤教授(右)、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左)和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周亞(中)2月23日,「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開幕,共展出橫跨商代至今3400多年約180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