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CHD4基因突變如何導致先天性心臟畸形

2020-12-08 健康一線視頻網

下一代測序與基因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心臟病學領域的不斷突破。先前的研究發現,最常見的出生缺陷類型——心臟缺陷可由CHD4基因突變引起。近日,來自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CHD4突變如何導致心臟缺陷的關鍵分子細節。

6月11日,PNAS雜誌以「CHD4 and the NuRD complex directly control cardiac sarcomere formation」為題報導了這項研究成果,北卡羅來納大學麥卡利斯特心臟研究所的Frank Conlon博士為論文的主要作者。

CHD4的功能

CHD4是由CHD4基因編碼的蛋白質,通常作為多蛋白質「機器」(machine)的一部分工作,幫助調節細胞核內的基因活性。因此,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來測量和分析CHD4缺失時心肌細胞基因活動的變化。他們發現,CHD4蛋白通常直接與DNA結合,抑制編碼非心肌蛋白的基因的活性。這些蛋白質有助於組成彈性纖維(myofibrils,即肌原纖維),當肌肉工作時,彈性纖維收縮和鬆弛。

然而,當CHD4蛋白缺失時,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其他非心肌蛋白會在發育的心肌細胞中不當產生。它們結合到這些細胞中的肌原纖維中,形成不正常的 「雜交」肌原纖維,進而導致心臟缺乏正常的功能特性。

實驗驗證

為了驗證這一結論,Conlon實驗室研究生、第一作者Caralynn M. Wilczewski及其團隊首先研究了發育中的、胚胎心臟細胞中缺乏CHD4基因的工程小鼠。這些胚胎小鼠在妊娠中期出現嚴重心臟缺陷,且沒有一隻存活下來。結果進一步證實了CHD4在心臟發育中的必要性。

此外,Wilczewski還開發了一種先進的超聲波技術,並利用它來記錄小鼠器官中發育的微小心臟活動。「我們觀察到,缺乏CHD4且肌原纖維異常的心臟嚴重減少了心室收縮,表明正常泵血的能力喪失。」他說。

Conlon博士說:「這些發現顯示,老鼠的正常心臟發育依賴於心肌細胞中非心肌纖維蛋白的抑制,從而使正常心肌纖維的形成能夠維持正常的心臟收縮。」

總結來說,研究人員發現了 CHD4蛋白在心肌細胞發育中的作用,它能抑制原本用於非心臟型肌肉細胞的肌絲蛋白的產生;如果CHD4蛋白抑制失敗則會導致異常的「雜交」(hybrid)肌肉細胞的發育,而這些細胞不能像正常的心臟細胞那樣有效地泵血。

重要意義

這項發現為CHD4相關心臟缺陷的機制提供了第一個清晰的認識。研究人員指出,恢復非心臟肌纖維蛋白的正常抑制可能能夠在CHD4突變的情況下預防心臟缺陷。

「對於與CHD4突變有關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這項研究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他們的心臟不能正常工作,並提出治療幹預策略。」 Conlon博士說。

此外,他們還計劃利用Wilczewski開發的新超聲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究以拓展這項技術在先天性心臟病模型測試方面的應用。

責編:艾曼

參考資料:

How Gene Defects Lead to Congenital Heart Malformations

相關焦點

  • 單個GATA4基因突變導致兩種心臟病類型
    2016年12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格拉斯通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單個基因突變與兩種心臟病類型---一種心臟病會導致嬰兒心臟有孔產生,另一種心臟病導致心力衰竭---存在關聯。利用攜帶這種突變的家庭捐獻的細胞,他們對先天性心臟病、人類心臟發育和健康的心臟功能產生新的認識。
  • PNAS:劣質基因可能導致突變熔毀
    多倫多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已經發現,劣質基因個體可能產生更劣質染色體的後代,可能導致世代中某些物種滅絕。此研究發表在PNAS上,指出:相對於高質量基因個體來說,遺傳缺陷生物可能經歷DNA突變量增加。該研究以果蠅為研究對象,因為果蠅的簡單系統是更複雜系統中生物學諸多方面的模仿,因此,此研究發現可能對人類有所啟發。
  • NPM1基因突變導致rRNA修飾改變
    NPM1基因突變導致rRNA修飾改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 20:26:47 生殖細胞中NPM1基因突變導致rRNA的2』-O甲基化修飾改變並產生先天性角化不良症,這一成果由美國哈佛醫學院Pier Paolo
  • 研究發現:基因突變可能導致先天「豁牙」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禾)溫州醫科大學近日宣布,該校基因組醫學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鄭州大學口腔醫學院、北京安貞醫院、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和美國國立口腔頜面部研究所,首次發現了WNT10B基因突變可導致先天性或遺傳性多數牙缺失
  • Nat Genet:科學家發現可導致多指症等先天畸形的基因突變
    (纖毛)2016年5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最近發現了一些基因突變可能是纖毛類疾病發生(ciliopathies)的關鍵元兇,這種疾病可導致先天性缺陷,據估計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1人受到該類疾病影響
  • PNAS:關鍵基因導致亨廷頓舞蹈症過早地發生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一種導致亨廷頓病的遺傳基因從早期就影響大腦發育,儘管大多數患者在30至50歲之間不會出現疾病症狀。這項研究的結果由卡迪夫大學,埃爾蘭根 - 紐倫堡大學和隆德大學做出。這一小鼠水平的研究可以幫助科學家們在未來開發新的治療方法,即從年輕時開始治療,延遲這種疾病的發生。
  • 單一基因到底有多重要?不僅和糖尿病有關,突變體還會誘發癌症!
    單一基因突變或能明顯影響人類的面部特徵DOI:10.1073/pnas.1708207114你是否擁有祖母般的眼睛?或者父親一樣的鼻子?近日來自牛津大學和薩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單一基因的突變或許就能對人類機體的面部特徵產生較大的影響,這或許就能幫助科學家們理解人類的面部特徵如何一代一代發生遺傳的。
  • PNAS|一個負調控番茄果實大小ENO基因被發現
    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誌上的論文中,該研究小組介紹了他們利用基因測序和編輯技術來識別決定果實大小的基因開關。
  • 那些罕見的基因突變病歷
    人類基因突變被看做是與生俱來的,並且會伴隨人的一生。有一些基因突變是很明顯的,剛看到他的時候也就發現了,可是有些基因突變是可以隱藏起來的。有一些基因突變會隨著人類的年齡增長而愈演愈烈,而有些是會導致人類死亡的。無腦無腦兒是神經管畸形的一種。
  • PNAS:賓大基因療法對視網膜疾病有效
    這是一種單基因孤兒病,其特徵是進行性和嚴重的視力喪失導致失明。臨床前解剖學和功能概念驗證研究已經在犬疾病模型中證明了有希望的結果。大約30%的adRP是由RHO基因突變引起的。已經鑑定出,RHO中超過150種突變會引起adRP,突變RHO能產生對感光細胞有害的蛋白質,因此研究人員已經確定最佳策略是消除突變蛋白。在過去的20年中,RHO-adRP的基因治療工作集中於減少特定突變基因的表達或開發一種獨立於突變的策略,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 Hum Genome Var:日本X連鎖先天性視網膜劈裂患者的RS1基因新突變研究
    導語:X連鎖先天性視網膜劈裂症(XLRS)是一種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其特徵是中央視力下降,以及黃斑及周邊視網膜存在分裂現象。
  • 科學生活:吸菸導致的基因突變可代代相傳?
    每吸15支煙基因發生1次突變    無獨有偶,國際著名的《自然》雜誌在2010年1月14日刊登題為《菸草暴露導致小細胞肺癌的基因突變》的專著,指出:癌症起源於基因的突變。吸菸是主要常見的致癌生活方式,捲菸中有近百種化學物可以與基因結合併引起基因突變。
  • 土家族中一個先天性無虹膜家系的臨床特點和PAX6基因突變位點分析
    目的確認土家族中一個先天性無虹膜家系的PAX6基因致病突變並分析其臨床特點。方法實驗研究。詳細詢問家族病史並對該家系中所有7 例成員(4 例患者,3 例正常人)進行詳細的眼部檢查,採集家系成員及100例(50例土家族人和50例漢族人)正常對照者的外周靜脈血,提取DNA;對先證者PAX6基因的全部外顯子進行PCR擴增及測序;對家系中所有成員和正常對照者進行PAX6基因突變位點的驗證檢測。
  • PNAS| 鑑定玉米花期旱脅迫基因
    進一步,通過DNA親和純化測序(DNA-seq)來鑑定NUT1的下遊靶基因,發現3817個潛在靶標基因。GO分析結果顯示,下調的差異表達基因與細胞壁大分子代謝相關,而上調的差異表達基因主要富集在激素響應途徑,尤其是生長素和茉莉酸途徑。通過染料吸收和運動分析表明,突變體中水分很難移動。
  • 張鋒公司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治癒先天性失明 FDA已批准其臨床試驗
    先天性黑蒙症,是發生最早、最嚴重的遺傳性視網膜病變, 出生時或出生後一年內雙眼視錐細胞功能完全喪失,導致嬰幼兒先天性盲。是導致兒童先天性盲的主要疾病(佔10%-20%)。多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目前已發現有多個基因突變導致的不同類型先天性黑蒙症。
  • 首次通過Cas9對Rpe65基因的治療性修正,為治療先天性失明提供新方法
    先天性黑蒙症(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是發生最早、最嚴重的遺傳性視網膜病變, 出生時或出生後一年內雙眼錐杆細胞功能完全喪失,導致嬰幼兒先天性盲。先天性黑蒙症佔遺傳性視網膜病變的5%以上,是導致兒童先天性盲的主要疾病(佔10%-20%),多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 PNAS:在分子水平上,癌症突變符合達爾文的趨同進化理論
    2019年5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目前無法治癒的腦腫瘤,是一種致命的腦癌,其背後有100多種蛋白質突變,然而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這些突變的共同之處。這項新研究可能導致對各種癌症的更有效的治療。
  • 新研究揭示最常見的SF3B1基因突變如何導致癌症
    2019年10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確定了SF3B1(splicing factor 3b subunit 1, 剪接因子3b亞基1)基因突變如何促進很多癌症形成,其中SF3B1是最為頻繁發生突變的剪接因子編碼基因。
  • 魚類先天性免疫基因的功能研究
    近年來,中科院水生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家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的支持下,已在漁業生物技術研究方向滋生出新的進行魚類先天性免疫調控機制研究的生長點,建立了研究魚類抗病毒基因的細胞模型,在魚類病毒病的免疫遺傳機理研究上取得突破,已克隆出一批與魚類先天性免疫相關基因或抗病相關基因,引起國際同行的關注。
  • 教你如何辨別第三代試管嬰兒PGD與PGS技術
    比如,智力低下、頭小、眼距寬、耳位低、短頸、鼻塌而短、外生殖器發育不良、顎裂、肌張低下或亢進、顛癇、肛門閉鎖、發育遲緩、眼裂小、持續性新生兒黃疸及明顯的青斑、眼瞼下垂、心臟畸形、腎臟畸形、虹膜或視網膜缺損等等。